构主义视角下的《紫颜色》文本解读

来源 :当代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ke_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长篇小说《紫颜色》叙述了主人公西丽亚的成长经历,展示了她从一神论到泛神论的宗教信仰的变化过程。本文从解构主义角度探讨《紫颜色》对上帝中心主义的消解,试图解读艾丽丝·沃克在文本创作中体现出的泛神论宗教观,并且进一步指出该宗教观与沃克的妇女主义思想存在紧密联系,即两者都旨在建立一个和谐共存的大同世界。
  关键词:《紫颜色》;解构主义;泛神论
  
  长篇小说《紫颜色》是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代表作。它于1982年出版,不但受到大众读者的欢迎,成为多次重印的畅销书,而且获得专业评委的青睐,一举夺得美国书坛三项大奖——普利策奖、全国图书奖以及全美书评家协会奖。1985 年著名导演斯蒂文·斯皮尔伯格将这部小说改编成同名电影,并获得奥斯卡奖提名,电影的成功进一步加强了读者对沃克及其小说的关注。细心的读者也许已经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斯蒂文·斯皮尔伯格对小说内容做了很大的改动。例如,小说中莎格是沃克妇女主义思想的代言人,她坚强自信、独立自主、敢于摆脱父权的束缚,对生活充满热情。但是电影中斯蒂文·斯皮尔伯格将莎格塑造成一个感情上一直依赖父亲,渴望得到父亲谅解的女人,莎格寻求父亲原谅也因父亲的牧师身份而被寓意为她渴望得到上帝的拯救,自由精神化身的莎格已经无处可寻。斯蒂文·斯皮尔伯格删去小说中的泛神论思想,通过增加牧师父亲这一角色使影片弥漫着浓郁的基督教色彩,显然是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为了迎合白人主流文化。从电影对小说的重新阐释,我们可以看出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的矛盾冲突。本文试图揭开被白人导演隐去的真相,从解构主义角度出发探讨《紫颜色》对上帝中心主义的消解,解读艾丽丝·沃克在文本创作中体现出的泛神论宗教观,并且进一步指出该宗教观与沃克的妇女主义思想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即两者都旨在建立一个和谐共存的大同世界。
  
  泛神论对上帝中心主义的消解
  
  在希腊语中,逻各斯即话语的意思,后来延展为知识、学问、本质、结构、实体、上帝、理性等等。整个西方的形而上学思想传统,无不是以西方人的理性和自我意识为中心,以逻各斯为名的西方理性主义建立了一个庞大的话语体系,并视之为确定的普遍的真理,而与这一标准相抵触的东西都受到驱逐。逻各斯中心主义集中体现于等级森严的二元对立中,如,男人/女人,意识/无意识,主体/他者,先进/落后,西方/东方等,并且前者意味着优越、统治、主动,而后者意味着落后、臣服、被动。全知全能的上帝是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产物,上帝高高在上,代表真理与权威,万物(包括人)被作为上帝的补充物、对立面和客体来看待,是被支配、被观看、被征服的对象。德里达解构主义的矛头所向是贯通西方思想史的逻各斯中心主义,他认为要解构二元对立,首先要颠倒这种等级秩序。沃克也注意到了这种二元对立关系,她曾在散文集《寻找我们母亲的花园》中写道:“我周围的一切都被有意地一分为二。历史被一分为二,文学被一分为二,人也被分成两个群体,这就使人们做出蠢事。”[1](P.48)小说中沃克将矛头指向上帝中心主义,借用广泛存在于黑人文化中的泛神论思想颠覆上帝中心主义。以下将从主人公西丽亚的宗教信仰以及黑人传统文化这两方面展开论述。
  宗教对于美国人来说,绝不仅仅是一种信仰,而且还是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紫颜色》中,沃克呈现了主人公西丽亚宗教观的转变过程。小说伊始少女西丽亚只有十四岁,天真烂漫,涉世未深,但是被那个她称作“爸”的人多次奸污,甚至导致她不能生育,她的孩子被“爸”夺走,下场不明,可谓是一幕人间悲剧。上帝无处不在,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在这种思想意识长期的调教之下,人生观、价值观还不成熟的西丽亚自然而然地转向万能的上帝以寻求帮助。她在第一封信中写道:“亲爱的上帝,我十四岁了。我向来是个好姑娘。也许你能显显灵,告诉我我究竟出了什么事。”[2](P.3)以后很多年西丽亚不断地给上帝写信,当她像牲口一样被“牵”到某某先生家,既充当免费劳动力又充当性工具时,她写信给上帝倾诉她的绝望;当她亲爱的妹妹在外流浪,杳无音信时,她写信给上帝希望她能够平安;当索菲亚被白人抓进监狱,生死未卜时,她期待天使能够吹起号子,上帝吐出大火,使索菲亚重获自由。西丽亚不仅在身体上受到巨大的痛苦,而且更可悲的是她的头脑里深深地烙下了“老婆就得服服帖帖”的祖训,她的丈夫某某先生对她随意打骂,当哈波问西丽亚怎样管教索非亚时,她脱口而出“打她”。小说一开始作者就给读者呈现了一个身世悲惨,深受黑人男性压迫,没有经济能力,没有独立的人格,精神上完全依赖上帝的黑人女性人物。
  但是西丽亚的呼救始终没有得到上帝的回应,她依旧过着牲口般的生活,妹妹毫无音讯,原本高大强健的索非亚被糟蹋得毫无生气。西丽亚发现她笃信不已的上帝从来没有关心过她的痛苦和祷告,只是坐在那里以耳聋为光荣,他原来是个与别的男人没有区别的无聊、健忘、卑鄙的男人。在好朋友莎格的启发之下,西丽亚意识到她在教堂中接受到的上帝原来是“白人老头”。她从小在《圣经》里看到的插图中的上帝都是以白人男性出现的,所以她潜意识中服从男人。一贯对上帝敬畏、顺从的西丽亚在认清上帝的真面目后,发出了愤怒的声音:“上帝为我干了哪些事?”“(他)给了我一个被私刑处死的爸爸,一个疯妈妈,一个卑鄙的混蛋后爹,还有一个我这辈子也许永远见不着的妹妹。”[2](P.166)与此同时某某先生隐瞒耐蒂的所有来信这一行为使得西丽亚成为一座蓄势待发的火山。这时西丽亚认清了上帝的真面目,也看清了让她受到巨大痛苦的黑人男性的面目。在莎格爱的力量的鼓励之下,西丽亚勇敢地提出离开家庭外出谋生,当某某先生反对时,一向胆小怕事的西丽亚破天荒地抓起餐叉以示反抗。
  当西丽亚的长久信仰瓦解时,莎格还帮助西丽亚建立起新的信仰,她告诉西丽亚“上帝既不是她也不是他,而是它。”“上帝在你心里,也在大家的心里。”“上帝就是一切,现在的一切,从前的一切,将来的一切。”[2](P.170)莎格将上帝引入万物之中,连她自己也成了万物的一部分,万物都成了上帝,“我觉得我是万物的一部分,不是跟万物毫无关系的、割裂的东西。我知道如果我砍一棵树的话,我的胳臂也会流血。” [2](P.170)可见,莎格充分强调的是人人平等、物物平等的思想,具有明显的人文主义精神。在莎格的帮助下,经济上与人格上取得双重独立的西丽亚在最后一封信中伸出双臂拥抱了万物:“亲爱的上帝。亲爱的星星,亲爱的树木,亲爱的天空,亲爱的人们。亲爱的一切。亲爱的上帝。” [2](P.260)上帝化为万物,万物都有生命,都是神灵,这取代了上帝为我独尊的局面,人融于自然,呈现出一派和谐平等的气氛。
  沃克在小说中倡导泛神论,是对非洲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借鉴。沃克曾在访谈中说:“如果美国黑人和土著美国人从他们的非洲或古代美洲传统里保留下来了什么的话,那就是对于万物有灵的信仰。这种信仰鼓励人们本能地感受知识。科学家们现在发现树木、植物、花朵有感觉和感情,发现如果有人朝它们叫喊,他们就畏缩;如果有可能会伤害它们的坏人来到附近,它们就会昏厥,就我个人来说,这并不奇怪。”[3](P.333)非洲是个地形复杂、文化多样的大陆,五十多个国家有其独特的历史、语言、习俗和信仰,但是在长期的经济与文化交往中,不免形成一些基本的共同特征,那就是万物有灵论,其认为非洲大陆有无数的神,神无处不在,在人、河流、溪水、树林、动物、花草之中。“相信有一种精神力、心理力、活力、生命力存在于一切有生命和无生命的物体之中”[4](P.245),是许多非洲宗教的共同特征。小说中,奥林卡人对屋顶叶子树的崇拜就是他们泛神论宗教的体现之一。奥林卡人崇拜屋顶叶子树,将其视为上帝。耐蒂一行人刚来到奥林卡时,奥林卡人为欢迎黑人牧师的到来特地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其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介绍屋顶叶子树的故事。与非洲部落遥相呼应的是现代的美国,莎格崇拜充满生命与爱的自然世界,相信世间万物都有生命。沃克以万物有灵论颠覆了上帝中心主义,建构了一个万物有灵、万物皆是神的和谐平等的世界。沃克呼唤神灵,强调万物有灵,但是却不是以神灵来统治人心,而是渴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泛神论与妇女主义的紧密联系
  
  艾丽丝·沃克在小说创作中体现出泛神论思想不是任意为之,而是与她的妇女主义创作思想存在紧密联系的,两者都旨在建立一个和谐共存的大同世界。
  女权主义批评史上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由白人中产阶级女性掌握话语权,她们向男性要求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平等权利,却忽略了广大非白人女性和贫穷白人女性的遭遇和利益,存在着明显的种族歧视以及阶级歧视。而代表黑人女性的黑人女权主义又带有严重的分离主义倾向,即将黑人妇女文化视为一种独特的孤立的文化形式。在此大背景下,艾丽丝·沃克的妇女主义应运而生,其根植于黑人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但又不局限于黑人妇女,而是观照黑人和有色人种妇女,进而放眼于全人类的完整生存。
  美国常被比作一只大熔炉,各种文化在此相遇、碰撞、融合,作为强调美国的海内百川的能力自然有其值得肯定的方面,但是在众多融合之中,更多的是强势民族的文化同化了弱势民族的文化,弱势民族的文化逐渐地减少其分量。沃克正是考虑到黑人文化日益受到白人文化的同化,于是提出彰显黑人文化传统的妇女主义。沃克从黑人文化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首先,“妇女主义者”一词本身得益于黑人文化传统。“妇女主义者”一词源于womanish,womanish 在黑人俗语中通常指女性那种“勇敢、大胆、不受拘束的举动”和坚定、自信的生活态度,凡事认真、负责是妇女主义者的必备品质。[1](P.ⅹⅰ)其次,妇女主义文学同西方女性主义文学一样重视构建文学传统。被沃克誉为黑人“文学之母”的佐拉·赫斯顿的作品透露出“一种表现健康的黑人种族意识,表现黑人是完整的,复杂的,平等的人的意识”[5](P.23)。佐拉·赫斯顿的作品完全不同于同一时期的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文学形态——抗议文学,她的作品体现出她对黑人生活和文化的欣赏以及自豪。这一点使沃克认识到佐拉·赫斯顿正是她寻找以久的文学女先辈,其作品指明了黑人女性文化与身份的属性,她正是要走这样一条创作之路,她继承和发展了前辈的文学传统。最后,沃克在文学创作中运用了很多黑人文化元素。例如,沃克将莎格塑造成一位布鲁斯音乐歌手,借助布鲁斯这种黑人自创的音乐形式表达她的哀怨以及挑战传统的心声。由此可以看出,妇女主义与泛神论都是对黑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妇女主义关注的是黑人和有色人种妇女的解放,但它绝不仅仅是在争取性别平等的斗争中加上种族的意识,更重要的是它还表达了一种希望世界上不同种族不同性别的人类从对峙走向和谐共存,从而实现全人类的完整生存的理念。”[5](P.31)沃克消解了白人与非白人、男人与女人的二元对立的对峙关系,借鉴黑人传统文化中表现自然的、和谐的男女关系,试图建立起多元的、和谐的美好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不论肤色不论种族不论性别合唱一曲多声部的平等之歌。这如同沃克给我们描绘的万物有灵的世界,“上帝从一个高高在上的人变成了树木、星辰、风,和一切其它的东西”[6](P.140),万物皆有发言权。可见两者都旨在建立一个和谐共存的理想世界。
  在基督教文化中,上帝是惟我独尊的权威,上帝的价值判断成了众人行为的评价标准,这种霸权方式体现了逻各斯中心主义的逻辑,沃克运用万物有灵论颠覆了上帝中心主义,消解了中心,使原本处于边缘位置的物体去边缘化,呈现出物体的独特魅力。小说中体现的泛神论宗教观是妇女主义思想在创作上的需要,是表达妇女主义思想的一个工具,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沃克妇女主义思想的若干特征,所以对小说所体现出的宗教观的探讨将有助于进一步理解艾丽丝·沃克的妇女主义思想。
  
  参考文献:
  [1] Walker,Alice. In Search of Our Mothers’ Gardens:Womanist Prose [M]. San Diego: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83.
  [2] 艾丽丝·沃克.紫颜色[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6.
  [3] O’Brien,John. Interviews with Black Writers [M]. New York:Liveright,1973.
  [4] 杰奎琳·特里米尔.从非洲到禅——不同样式的哲学[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5] 王晓英.走向完整的生存——艾丽丝·沃克的妇女主义文学创作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
  [6] 吴迪.论艾丽丝·沃克《紫色》中的宗教思想[J].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03(2).
其他文献
摘 要:根据羌族民间传说,应用考古学资料,说明“戈基人”经济文化生活,旨在证明“戈基人”的实力并不是传说中的状况。  关键词:戈基人;石棺葬;随葬品;羌族    (一)“戈基人”的传说    羌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其自称“日麦”、“尔玛”,现今主要分布在今四川省茂县、汶川、理县、松潘、北川等地。殷周时,部分曾杂居中原,秦汉时,部落众多,其先民遍及中国西北、西南各地,魏晋南北朝、唐、宋年间,
期刊
环境对幼儿的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创设良好的环境应和幼儿的年龄特点相适应,和教育相适应。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而这里所说的良好环境又是实现教育目标、保证幼儿身心健康,促进其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根据这一条例,幼儿园应积极开拓空间,为幼儿创设出适合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环境。  目前教育界对幼儿园环境创
期刊
摘要:笔者认为,讲评是指导的升华,是对学生习作的经验总结;而修改实际上是对批改和讲评的消化和提高的过程,学生作文兴趣的形成与作文的讲评、修改也是密不可分的。  关键词:赏识;评价;信心    作文的指导、批改、讲评与修改是作文训练中的几个重要环节,它们是相互作用、紧密相连的。然而,有些教师却只重视作文的指导与批改,忽视了讲评与修改,结果收效甚微。在实践中我逐渐认识到:一次有针对性、切实解决作文实际
期刊
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寻求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是当前国有企业面临的一项新课题。笔者认为,以企业文化建设为切入点,在营造企业文化氛围、树立企业形象、锤炼企业精神之中贯穿思想政治工作,是一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企业文化的涵义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个组织内部形成一种全体成员都认可并严格遵守的原则及价
期刊
摘 要:毛泽东是是举世公认的20世纪最为重要的革命家、哲学家和理论家之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拓者,他立足于中国的革命实践,对中国传统哲学加以改造,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摆脱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困境,使之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关键词:毛泽东;中国传统哲学;改造    毛泽东是举世公认的20世纪最为重要的革命家、哲学家和理论家之一。其哲学思想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形成于国内革命战争
期刊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表达了全社会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党政工组织必须齐心协力、目标一致才能实现和谐的愿望。  本文试从企业如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入手,结合河南油田技术监测中心的具体工作实践,阐述企业在创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对策。     (一)加强职代会建设,促进“四个保障”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就要保障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权益,使职工真正从
期刊
摘 要:在军事题材电视剧《亮剑》和《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由当代英雄的独特人格魅力所掀起的英雄崇拜,经历了产生、冲淡与回归等几个阶段。这种在现实与浪漫间挣扎的英雄崇拜,则构成电视剧叙事文本曲折发展的特殊内因之一。  关键词:英雄崇拜;产生;冲淡;回归    英雄是人类永远的光荣和梦想。在英雄身上,人们常常感受到的是自己旺盛的生命欲望和生命意志。在军事题材电视剧《亮剑》和《激情燃烧的岁月》中,富有“血
期刊
摘 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民内部矛盾学说,为当前深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进行了有益探索,这启示我们,要充分肯定并落实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不断完善“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工作方针;坚持“对立与统一、斗争与转化”的辩证思维取径;积极正视并解决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  关键词:毛泽东;人民内部矛盾;和谐社会    党的十七大明确把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当前和今
期刊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培养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在历史课堂教学上,提倡形象思维的教学艺术,训练中学生对历史材料和历史史实分析、比较、归纳、综合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都有益于其历史思维能力的开发。教师教学观的与时俱进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进则是根本途径。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历史思维能力;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教师观念;学习方式 
期刊
2011年上半年,在成都千高原艺术空间总监刘杰的邀约下,汪民安、郭晓彦、王音、董冰峰、鲁明军等学者、策展人、艺术家等陆续参与的“人民公園”项目由此开端。此项目由以相关主题论坛的研究、写作计划和一个同名的艺术展览构成。项目主题为“人民公園”。它是围绕成都“人民公園”的历史梳理和展开,同时也兼顾了对1949年以来的在全国各地新建和改建的“人民公園”现象的探讨。这些探讨囊括了中国城市的空间,景观研究及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