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笔者认为,讲评是指导的升华,是对学生习作的经验总结;而修改实际上是对批改和讲评的消化和提高的过程,学生作文兴趣的形成与作文的讲评、修改也是密不可分的。
关键词:赏识;评价;信心
作文的指导、批改、讲评与修改是作文训练中的几个重要环节,它们是相互作用、紧密相连的。然而,有些教师却只重视作文的指导与批改,忽视了讲评与修改,结果收效甚微。在实践中我逐渐认识到:一次有针对性、切实解决作文实际问题的讲评,犹如一盏指路明灯,能让学生看到习作中的成功之处和问题所在,能帮助学生总结本次习作中的经验教训,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妙文千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每次作文讲评之后,还应让学生对自己的作文再修改。再修改的过程,实际上是对批改和讲评的消化和提高的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习作能力。因而,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讲评,还要让学生对作文反复修改,这样学生的作文才会更精彩。
一、 充分准备,确定方案
要搞好讲评,教师必须在批改作文时认真作好记录,掌握学生习作的第一手材料。如,学生习作的总体情况如何?其中优秀的文章是哪几篇?好在哪里?哪些学困生有了点滴进步?一篇作文可以讲评的内容很多,如果抓住枝枝节节的问题,什么都讲,什么都评,势必分散精力,达不到良好效果。教师要对习作中的不足分类整理,针对本次习作训练重点,抓准全班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确定讲评重点。如讲评《我尊敬的一个人》,我以“他(她)会这样说、这样做吗?”为重点,解决语言描写不得体、动作描写简单化的问题。
实践证明,教师在讲评前充分准备,确定好讲评方案,就能在讲评时做到言之有据,以理服人,就会使学生习作中的诸多问题得到个个击破,使学生乐于写作,逐渐提高习作水平。
二、真诚赏识、激励评价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学生如果在两三个月里看不到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他学习的愿望就消失了。”小学生爱表现自己,一篇篇习作就是他们创造性的表达,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赏识与肯定。即使是学困生,展示的可能是有很多缺陷的文章,但也花费了他不少的心思,他也渴望得到老师的赏识。相反,如果老师满是贬低指责,学生怎能乐于写作呢?因而,讲评重在赏识、激励。
教师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赏识、评价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于作文水平比较高的学生鼓励之后,要提出适当的希望,使他知道如何进一步努力,让他们意识到 “我还会写得更好”。对学困生,教师则更要偏爱,要竭力捕捉他们习作中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词语用得好,也要真诚而不吝啬地激励他们,当众表扬和评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学生激励性的评语中看到了进步的希望——“我不笨,我再认真些也能把作文写好。”长期下去,学生自然就会对作文产生兴趣,乐于写作。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这就是作文成功的开始。 教师真诚地赏识学生,不但会使他们看到成功的希望,快乐自信地投入到习作中去,他们还会逐渐体会到谴词造句的精彩,并从同学的好词、好句、好段中吸取精华,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三、挖掘资源,灵活多样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在作文讲评课上,我们要善于从周围的事物中挖掘教育资源,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给他们形象直观的提示和帮助,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观察生活,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样就会降低习作的难度,让他们乐于作文。反之,讲评课上,如果教师只是空泛讲解一些写作技巧,夸夸其谈,学生肯定觉得索然无味,收不到好效果。
1.以身示范。记得一次写人物外貌的习作,学生笔下的人物真可谓“千人一面”,竟有一位学生写自己的外婆也是“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一张樱桃小口”,让人笑掉大牙。讲评课上,我给学生当模特,用屏幕打出一段描写自己外貌的文字,让学生竞猜这是谁,并让他们评价写得怎么样。学生看到老师成了模特,立刻来了兴趣,纷纷议论,课堂上立刻笑声一片。学生于笑声中了解到了写人物外貌要抓住特点,不能“千人一面”,更感受到了写作的乐趣。除此之外,学生对教师的下水文是特别感兴趣的,我们不妨在讲评课上多读给学生听。
2.表演再现。比如,《记一个熟悉的人》这篇作文,学生普遍不会对人物进行细致的描写。讲评课上,我以柴一凡的习作《我的“野蛮同学”》为例,让“野蛮同学”霍启良现身表演——打球、投球。同学们仔细观察着霍启良的动作、神态,纷纷举手表达,大家共同欣赏评价。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评议中,学生明白了只有仔细观察,细致描绘才会表现出人物特点的道理。
四、“精自改中来”
“文章不厌百回改”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此话乍一听来有点夸张,可它却道出了文章修改的重要性。《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有关作文教学和评价建议中指出:“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互相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叶圣陶先生也这样论作文批改:“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只有学会了自己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学生能修改自己的作文,是写作能力提高的重要标志。教师要把讲评和修改结合起来,用讲评来指导学生的修改,教给学生修改的方法,学会自改互改。
1.激发兴趣,产生“我要改”的动机。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兴趣,产生“我要改”的动机,我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述古今中外的大文学家修改文章的故事,让他们认识到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比如,宋代诗人王安石《泊船瓜洲》一诗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又如贾岛“推敲”的故事等。这些故事如春风化雨般在孩子们的心中扎下了根,激发了学生对自己作文进行修改的冲动。
同时,我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开展形式多样的修改作文活动,来激发学生勇于修改的兴趣。比如开展“我是啄木鸟”、“小医生会诊”等活动。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去修改自己的作文,精益求精,力争在活动中不让对方找到一只“虫子”。
2. “授之以渔”,自改互改。
学生对修改作文有了兴趣后,就会产生跃跃欲试的心理,这时方法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我先示范修改,教学生用各种修改符号修改习作中的病句,教学生从读老师的评语切入,使他们在自我修改和互相修改时有“法”可依。除此之外,我还注意了以下几点:
多读几遍。鲁迅曾这样教导:“写完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我注重让学生通过默读或轻声读,借助语感来发现文章中的毛病。多给别人看。《课程标准》这样要求:“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有不同的建议。如果能将这些意见认真思考,选择正确的建议来修改习作,那么自读中 “漏网”的问题就容易及时发现,效果就会大不一样。每次互改,都要求批改者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批改时要有眉批、有评语、并在最后署上批改者姓名,改好后交给对方。对方也可就批改意见发表不同的看法,两人可以一起探讨。
3.赏识“修改”,增强信心。
在学生修改的过程中,教师要巡视指导,并善于发现学生每一处成功的修改,及时鼓励,让学生朗读自己修改后的精彩片段。特别是后进生,哪怕只是一个词语改得好也要给予表扬,增强其信心。经过修改前后的对比,学生就会在第二次展示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到“精自改中来”的真谛,一定会善写乐写。
总之,教师应重视作文的讲评与学生自改互改能力的培养,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文而异,因生而施,求实求活,不断总结,这样,讲评与修改这两个环节将会在作文教学中焕发出奇异的光彩来。
关键词:赏识;评价;信心
作文的指导、批改、讲评与修改是作文训练中的几个重要环节,它们是相互作用、紧密相连的。然而,有些教师却只重视作文的指导与批改,忽视了讲评与修改,结果收效甚微。在实践中我逐渐认识到:一次有针对性、切实解决作文实际问题的讲评,犹如一盏指路明灯,能让学生看到习作中的成功之处和问题所在,能帮助学生总结本次习作中的经验教训,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妙文千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每次作文讲评之后,还应让学生对自己的作文再修改。再修改的过程,实际上是对批改和讲评的消化和提高的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习作能力。因而,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讲评,还要让学生对作文反复修改,这样学生的作文才会更精彩。
一、 充分准备,确定方案
要搞好讲评,教师必须在批改作文时认真作好记录,掌握学生习作的第一手材料。如,学生习作的总体情况如何?其中优秀的文章是哪几篇?好在哪里?哪些学困生有了点滴进步?一篇作文可以讲评的内容很多,如果抓住枝枝节节的问题,什么都讲,什么都评,势必分散精力,达不到良好效果。教师要对习作中的不足分类整理,针对本次习作训练重点,抓准全班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确定讲评重点。如讲评《我尊敬的一个人》,我以“他(她)会这样说、这样做吗?”为重点,解决语言描写不得体、动作描写简单化的问题。
实践证明,教师在讲评前充分准备,确定好讲评方案,就能在讲评时做到言之有据,以理服人,就会使学生习作中的诸多问题得到个个击破,使学生乐于写作,逐渐提高习作水平。
二、真诚赏识、激励评价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学生如果在两三个月里看不到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他学习的愿望就消失了。”小学生爱表现自己,一篇篇习作就是他们创造性的表达,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赏识与肯定。即使是学困生,展示的可能是有很多缺陷的文章,但也花费了他不少的心思,他也渴望得到老师的赏识。相反,如果老师满是贬低指责,学生怎能乐于写作呢?因而,讲评重在赏识、激励。
教师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赏识、评价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于作文水平比较高的学生鼓励之后,要提出适当的希望,使他知道如何进一步努力,让他们意识到 “我还会写得更好”。对学困生,教师则更要偏爱,要竭力捕捉他们习作中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词语用得好,也要真诚而不吝啬地激励他们,当众表扬和评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学生激励性的评语中看到了进步的希望——“我不笨,我再认真些也能把作文写好。”长期下去,学生自然就会对作文产生兴趣,乐于写作。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这就是作文成功的开始。 教师真诚地赏识学生,不但会使他们看到成功的希望,快乐自信地投入到习作中去,他们还会逐渐体会到谴词造句的精彩,并从同学的好词、好句、好段中吸取精华,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三、挖掘资源,灵活多样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在作文讲评课上,我们要善于从周围的事物中挖掘教育资源,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给他们形象直观的提示和帮助,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观察生活,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样就会降低习作的难度,让他们乐于作文。反之,讲评课上,如果教师只是空泛讲解一些写作技巧,夸夸其谈,学生肯定觉得索然无味,收不到好效果。
1.以身示范。记得一次写人物外貌的习作,学生笔下的人物真可谓“千人一面”,竟有一位学生写自己的外婆也是“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一张樱桃小口”,让人笑掉大牙。讲评课上,我给学生当模特,用屏幕打出一段描写自己外貌的文字,让学生竞猜这是谁,并让他们评价写得怎么样。学生看到老师成了模特,立刻来了兴趣,纷纷议论,课堂上立刻笑声一片。学生于笑声中了解到了写人物外貌要抓住特点,不能“千人一面”,更感受到了写作的乐趣。除此之外,学生对教师的下水文是特别感兴趣的,我们不妨在讲评课上多读给学生听。
2.表演再现。比如,《记一个熟悉的人》这篇作文,学生普遍不会对人物进行细致的描写。讲评课上,我以柴一凡的习作《我的“野蛮同学”》为例,让“野蛮同学”霍启良现身表演——打球、投球。同学们仔细观察着霍启良的动作、神态,纷纷举手表达,大家共同欣赏评价。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评议中,学生明白了只有仔细观察,细致描绘才会表现出人物特点的道理。
四、“精自改中来”
“文章不厌百回改”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此话乍一听来有点夸张,可它却道出了文章修改的重要性。《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有关作文教学和评价建议中指出:“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互相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叶圣陶先生也这样论作文批改:“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只有学会了自己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学生能修改自己的作文,是写作能力提高的重要标志。教师要把讲评和修改结合起来,用讲评来指导学生的修改,教给学生修改的方法,学会自改互改。
1.激发兴趣,产生“我要改”的动机。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兴趣,产生“我要改”的动机,我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述古今中外的大文学家修改文章的故事,让他们认识到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比如,宋代诗人王安石《泊船瓜洲》一诗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又如贾岛“推敲”的故事等。这些故事如春风化雨般在孩子们的心中扎下了根,激发了学生对自己作文进行修改的冲动。
同时,我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开展形式多样的修改作文活动,来激发学生勇于修改的兴趣。比如开展“我是啄木鸟”、“小医生会诊”等活动。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去修改自己的作文,精益求精,力争在活动中不让对方找到一只“虫子”。
2. “授之以渔”,自改互改。
学生对修改作文有了兴趣后,就会产生跃跃欲试的心理,这时方法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我先示范修改,教学生用各种修改符号修改习作中的病句,教学生从读老师的评语切入,使他们在自我修改和互相修改时有“法”可依。除此之外,我还注意了以下几点:
多读几遍。鲁迅曾这样教导:“写完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我注重让学生通过默读或轻声读,借助语感来发现文章中的毛病。多给别人看。《课程标准》这样要求:“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有不同的建议。如果能将这些意见认真思考,选择正确的建议来修改习作,那么自读中 “漏网”的问题就容易及时发现,效果就会大不一样。每次互改,都要求批改者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批改时要有眉批、有评语、并在最后署上批改者姓名,改好后交给对方。对方也可就批改意见发表不同的看法,两人可以一起探讨。
3.赏识“修改”,增强信心。
在学生修改的过程中,教师要巡视指导,并善于发现学生每一处成功的修改,及时鼓励,让学生朗读自己修改后的精彩片段。特别是后进生,哪怕只是一个词语改得好也要给予表扬,增强其信心。经过修改前后的对比,学生就会在第二次展示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到“精自改中来”的真谛,一定会善写乐写。
总之,教师应重视作文的讲评与学生自改互改能力的培养,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文而异,因生而施,求实求活,不断总结,这样,讲评与修改这两个环节将会在作文教学中焕发出奇异的光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