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
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入“加速度”之时,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如何走向现代化?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之下,如何让三地在公共文化领域也形成良性循环?4月中旬,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率领民进中央“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调研组来到河北省廊坊、保定和石家庄等地,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进行实地调研。
瞄准基层:大城市高大巍峨、美轮美奂的音乐厅和大剧院,与基层简陋的文化场地形成鲜明反差
2015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的关键年,古老的燕赵大地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目前,京津冀三地在交通、环保、生态等领域的项目正在深入推进,文化建设作为三地协同发展的题中之义,同样不容忽视;京津冀在公共文化领域的协同发展,也被提上了日程。
严隽琪说,此次调研之所以选择河北,是因为作为正在崛起的中部农业大省、人口大省,河北既有山区又有平原,各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均衡,而且河北省社会人群构成相对复杂,具有典型性。
民进中央在之前的调研中发现,基层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难点。“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习俗、资源禀赋等各不相同,区域差异大、发展差距大、城乡差别大,在大城市和中心城区修建高大巍峨、美轮美奂的音乐厅、大剧院,与中小城市尤其是基层地区和广大农村的简陋条件形成鲜明反差。”民进中央参政议政部部长陈鸣说,县域公共文化服务与地市级城市相比,地域更广、差异更大、难点更多。
2013年全国文化事业经费中,县以上文化单位272.67亿元,占51.4%,比重比上年提高了0.8个百分点;县及县以下文化单位257.82亿元,占48.6%,比重比上年下降了0.8个百分点。而用于农村的文化经费投入则更少,文化投入的增长幅度远低于财政收入的增幅。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是衡量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志,也直接关系到广大基层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有效实现。据了解,目前,河北省仍有27个县(区)没有公共图书馆,24个县(区)没有文化馆,59个县级文化馆、59个县级图书馆达不到国家评估定级的最低标准。环京津20个县(市)中,图书馆有7家未达到国家评估定级标准,文化馆9家未达标。在未达标的文化馆、图书馆中,多数由于馆舍面积不足或馆舍陈旧无法正常工作,与京津两地形成巨大反差。
专家指出,如何在公共文化服务上缩小三地政策落差、发挥京津辐射作用,亟待“破题”。
凸显需求:“芝麻秆喂驴,爱吃不吃”,“送文化”适销不对路的现状亟待改变
在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下,河北省省委省政府正逐步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目前,河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硬件建设快速发展,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形成。廊坊市市长冯韶慧说,目前公共文化服务的硬件设施已经构建起来,但在软件上还存在差距,需要长期、持续的努力。
特别是面对大量、直接、具体的“日益增长、种类繁多、层次多样”的群众文化需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存在“送文化”适销不对路的问题并日益凸显。一些地方公共文化场所利用率不高、群众参与热情不足,有些公共文化产品既不符合广大群众的实际需求,也发挥不了应有作用。比如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和农家书屋等,就存在老百姓参与热情不高,实际效果不佳的问题。当地百姓形容,基层的文化建设存在“芝麻秆喂驴,爱吃不吃”的情况。
“基层群众文化生活贫乏、人才队伍比较匮乏,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普遍存在的问题。”河北保定易县文体局局长张东江说,在具体操作中,政府提供的文化服务存在不接地气的情况,比如农家书屋提供的书不一定符合老百姓的口味。在文化人才队伍上也存在“老少偏穷”,即基层文化工作者年龄结构老、文化专业数量少、文化素质偏低、文化经费少的问题。
“我们对基层群众的主要群体和文化需求还缺乏科学有效的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周建明认为,文化是个性化的,需要因时因地而异。
就公共文化服务本身而言,其建设涉及宣传、发改、财政、编办、人社、文化、广电和新闻出版、体育等“多头管理”,条块分割,在政府内部分工中横跨多个领导分管领域,统一规划、统筹协调难度较大,自上而下资源配置与自下而上资源整合矛盾突出。
民进中央相关负责人举例,比如在一个村,网信、广电、新闻、教育、文化、科技、农业、党建等部门都在投入,但缺乏协作渠道,大多蜻蜓点水,后续的运行管理和技术服务跟不上,大多被闲置。尤其是在当前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中,如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迫在眉睫。否则,新一轮的公共资源浪费和“失效”不可避免。
解决之道:打破“政府出钱办,群众围着看”的服务模式,因地制宜制定特色标准
在调研中,如何对接文化需求是反映最多的问题。河北省保定市相关负责人建议,要改变过去单纯的自上而下和“一刀切”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方式,真正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和需求的无缝对接。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蒯大申认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方式须从仅仅依靠政府提供的单一方式向多种方式转变,逐步实现由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和广大公民共同来提供,这也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与传统公共文化服务的不同之处。
陈鸣指出,在国家指导标准的基础上,各地公共文化服务要始终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打破过去“政府出钱办,群众围着看”的服务模式,因地制宜地制定适合本地区的特色标准。
“要避免公共文化服务只为老年人服务,将公共文化服务和创新创意结合在一起,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祁述裕说,“这就需要转变思想理念,用现代的服务理念、最新的传播手段,来改进基层文化服务”。
针对协调机制,严隽琪指出,要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为平台,在规划编制、政策衔接、标准制定方面加强统筹、全盘考虑,实现对基层公共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整合财政、发改、编办、国土、农业等各部门的项目资源,综合考量使用效率,充分挖掘社区、学校、民营文化场所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供给可能。
在石家庄市正定县,新安镇综合文化站就建设在撤并校后闲置的中小学校址上,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当地还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山战鼓纳入了学校教育。
此外,当前我国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还没有统一立法,河北省保定市副市长闫立英建议,国家应尽快制定出台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专门法律,有效规范地方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设施建设、人员配备、经费投入、多元参与等得到有效落实。
(本文转载自《人民日报》2015年4月22日20版)
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入“加速度”之时,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如何走向现代化?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之下,如何让三地在公共文化领域也形成良性循环?4月中旬,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率领民进中央“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调研组来到河北省廊坊、保定和石家庄等地,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进行实地调研。
瞄准基层:大城市高大巍峨、美轮美奂的音乐厅和大剧院,与基层简陋的文化场地形成鲜明反差
2015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的关键年,古老的燕赵大地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目前,京津冀三地在交通、环保、生态等领域的项目正在深入推进,文化建设作为三地协同发展的题中之义,同样不容忽视;京津冀在公共文化领域的协同发展,也被提上了日程。
严隽琪说,此次调研之所以选择河北,是因为作为正在崛起的中部农业大省、人口大省,河北既有山区又有平原,各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均衡,而且河北省社会人群构成相对复杂,具有典型性。
民进中央在之前的调研中发现,基层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难点。“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习俗、资源禀赋等各不相同,区域差异大、发展差距大、城乡差别大,在大城市和中心城区修建高大巍峨、美轮美奂的音乐厅、大剧院,与中小城市尤其是基层地区和广大农村的简陋条件形成鲜明反差。”民进中央参政议政部部长陈鸣说,县域公共文化服务与地市级城市相比,地域更广、差异更大、难点更多。
2013年全国文化事业经费中,县以上文化单位272.67亿元,占51.4%,比重比上年提高了0.8个百分点;县及县以下文化单位257.82亿元,占48.6%,比重比上年下降了0.8个百分点。而用于农村的文化经费投入则更少,文化投入的增长幅度远低于财政收入的增幅。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是衡量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志,也直接关系到广大基层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有效实现。据了解,目前,河北省仍有27个县(区)没有公共图书馆,24个县(区)没有文化馆,59个县级文化馆、59个县级图书馆达不到国家评估定级的最低标准。环京津20个县(市)中,图书馆有7家未达到国家评估定级标准,文化馆9家未达标。在未达标的文化馆、图书馆中,多数由于馆舍面积不足或馆舍陈旧无法正常工作,与京津两地形成巨大反差。
专家指出,如何在公共文化服务上缩小三地政策落差、发挥京津辐射作用,亟待“破题”。
凸显需求:“芝麻秆喂驴,爱吃不吃”,“送文化”适销不对路的现状亟待改变
在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下,河北省省委省政府正逐步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目前,河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硬件建设快速发展,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形成。廊坊市市长冯韶慧说,目前公共文化服务的硬件设施已经构建起来,但在软件上还存在差距,需要长期、持续的努力。
特别是面对大量、直接、具体的“日益增长、种类繁多、层次多样”的群众文化需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存在“送文化”适销不对路的问题并日益凸显。一些地方公共文化场所利用率不高、群众参与热情不足,有些公共文化产品既不符合广大群众的实际需求,也发挥不了应有作用。比如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和农家书屋等,就存在老百姓参与热情不高,实际效果不佳的问题。当地百姓形容,基层的文化建设存在“芝麻秆喂驴,爱吃不吃”的情况。
“基层群众文化生活贫乏、人才队伍比较匮乏,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普遍存在的问题。”河北保定易县文体局局长张东江说,在具体操作中,政府提供的文化服务存在不接地气的情况,比如农家书屋提供的书不一定符合老百姓的口味。在文化人才队伍上也存在“老少偏穷”,即基层文化工作者年龄结构老、文化专业数量少、文化素质偏低、文化经费少的问题。
“我们对基层群众的主要群体和文化需求还缺乏科学有效的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周建明认为,文化是个性化的,需要因时因地而异。
就公共文化服务本身而言,其建设涉及宣传、发改、财政、编办、人社、文化、广电和新闻出版、体育等“多头管理”,条块分割,在政府内部分工中横跨多个领导分管领域,统一规划、统筹协调难度较大,自上而下资源配置与自下而上资源整合矛盾突出。
民进中央相关负责人举例,比如在一个村,网信、广电、新闻、教育、文化、科技、农业、党建等部门都在投入,但缺乏协作渠道,大多蜻蜓点水,后续的运行管理和技术服务跟不上,大多被闲置。尤其是在当前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中,如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迫在眉睫。否则,新一轮的公共资源浪费和“失效”不可避免。
解决之道:打破“政府出钱办,群众围着看”的服务模式,因地制宜制定特色标准
在调研中,如何对接文化需求是反映最多的问题。河北省保定市相关负责人建议,要改变过去单纯的自上而下和“一刀切”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方式,真正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和需求的无缝对接。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蒯大申认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方式须从仅仅依靠政府提供的单一方式向多种方式转变,逐步实现由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和广大公民共同来提供,这也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与传统公共文化服务的不同之处。
陈鸣指出,在国家指导标准的基础上,各地公共文化服务要始终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打破过去“政府出钱办,群众围着看”的服务模式,因地制宜地制定适合本地区的特色标准。
“要避免公共文化服务只为老年人服务,将公共文化服务和创新创意结合在一起,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祁述裕说,“这就需要转变思想理念,用现代的服务理念、最新的传播手段,来改进基层文化服务”。
针对协调机制,严隽琪指出,要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为平台,在规划编制、政策衔接、标准制定方面加强统筹、全盘考虑,实现对基层公共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整合财政、发改、编办、国土、农业等各部门的项目资源,综合考量使用效率,充分挖掘社区、学校、民营文化场所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供给可能。
在石家庄市正定县,新安镇综合文化站就建设在撤并校后闲置的中小学校址上,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当地还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山战鼓纳入了学校教育。
此外,当前我国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还没有统一立法,河北省保定市副市长闫立英建议,国家应尽快制定出台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专门法律,有效规范地方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设施建设、人员配备、经费投入、多元参与等得到有效落实。
(本文转载自《人民日报》2015年4月22日2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