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中,尝试借鉴企业管理原理与经验,探索开展对课堂进行组织化管理的实践活动。大学课堂组织化管理通过对学生和教学进行组织管理,通过多种制度和程序设计,使得原来松散的教学课堂,形成有序的组织结构和有序的运行机制,使得原来个人的学习行为变为团体的学习行为。这一整套办法普遍适用于各种学生、课程和班型,但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课堂组织化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大学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组织化管理 教学模式改革 团队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4-0050-02
受企业组织管理原理与经验的启发,我们尝试探索实践课堂组织化管理。对学生和教学进行组织管理,通过多种制度和程序设计,使得原来松散的教学课堂,形成有序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使得原来个人的学习行为变为团体的学习行为。这一整套办法,在实践中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适用面是广泛的,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进一步探讨。
一、课堂组织化管理思考与实践
(一)建立层级,组建学习团队
我们在实践中,通过对学生进行分组,组建学习团队,来缩小管理幅度,增加管理层级,达到有效管理的目的。一般十人以内一组,每组选一位组长。老师和学生之间多一个管理层级——组长,方便进行管理。
(二)课堂座位,团队抱团围坐
在实践中,我们要求学生按团队围坐,就座区域相对固定,好处是:
1.团队会督促个人课堂表现。团队成员的课堂表现就不再是个人的事情,而是与集体的利益相联系,表现不好的成员即使未受批评,内心也会自然地产生愧疚感。
2.围坐方便进行团队讨论。学生分团队坐在一起,方便进行课堂讨论。
3.坐在团队里和固定的环境里易消除不适感。坐在团队里相对固定的就座区域,学生对于环境相对熟悉,就没有对陌生环境的不适感,不容易分散注意力。
(三)团队考勤,提高考勤效率
在大学课堂教学中,考勤是维持课堂纪律的一项基础措施。传统主流的考勤方式是逐一唱名点名,花费时间较长。也有采用固定座位方式点名,教师只要拿着座位表查空座即可知缺勤人员。
我们在实践中对此两种方法各取所长,再结合团队学习的方法,开创了一种新的点名方式——团队考勤法。即以团队为单位,考勤时唱团队的名,集体起立,清点人数,发现缺勤的,即请组长报缺勤者姓名,登记在册。施行该方法,可大大提高考勤的效率,相比逐一唱名法,考勤耗时大为缩短;相比固定座位法,座位安排更合理。同时,团队考勤还可提高成员的团队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
(四)多维考核,优化考核机制
在实践中,我们优化考核机制,施行多维度的考核,包括以下做法:
1.加大平时考核的比例:传统上大部分课程的考试方式采用期末闭卷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这实质上也冲击着部分学生课堂学习的热情。为了避免“一考定成绩”,更好地综合考核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我们在实践中增加了期中考核与平时考核,合计的比例可占60%以上。
2.丰富考核的内容:在加大期中和平时考核比例的基础上,还丰富了考核内容,通过评定方法多样化和计分标准明细化,发挥好考核的作用。期中考核包括个人作业和小组作业,平时考核包括个人表现与小组表现。个人表现又分为个人考勤和个人课堂发言表现等。小组表现又分为小组课堂讨论发言表现和小组课堂汇报表现等内容。
13.优化奖惩,引导表现:在考核中优化奖惩机制,引导学生积极表现。例如在学生个人课堂发言表现中,奖惩机制设置为:提问主动回答的得3分,被动点名回答答对的得2分。
4.改进期末考核方式:期末考核的方式,除了考试外,还可以大作业或论文形式。尽量以要求学生运用所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形式来出考题。
(五)形式灵活,布置多种任务
1.课堂讨论: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完毕后小组代表发言交流,老师再对此进行点评分析。
2.课后小组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布置学生在课后进行组织讨论后完成。一般以书面形式完成作业,有的还需再进行课堂汇报。课堂汇报形式主要是PPT讲解形式,也有的根据情况采取较为特殊的形式。
3.个人作业:根据课程教学进展,布置个人作业,一般以书面形式上交。数量一般比小组课后作业数量略多,可达3-4次。作业内容也多为要求理论联系实际的运用,而非照抄理论。
4.课堂提问:在课堂上,还常开展提问形式的互动。老师向学生提问,学生当场思考后回答。提问内容是温习上次课的内容,可以是当次课的重点内容。
二、课堂组织化管理的适用范围
(一)适合的学生
课堂组织化管理的做法,我们认为主要适合学生普遍个人能力不强的情况。因为能力不强,仅靠个人表现时学生会不太自信和主动。而依靠团队的力量就会“众人拾柴火焰高”,会表现出自信和主动。
实践中还发现,越是平时学生交流较少,不太团结,集体荣誉感不强的班级,越适合开展课堂组织化管理,所收到的成效越明显,学生的收获越大。此外,课堂组织化管理适合所有的年级,低年级更能提高教学效果,高年级更能保证教学秩序。
(二)适合的课程
课堂组织化管理的做法最适合与实践结合较为紧密的课程,如市场营销、商务谈判、战略管理等。
实践中还发现,课堂组织化管理还更合适限选课或选修课。因为非主干课程,又加上期末考核多为非闭卷考试形式,学生普遍学习态度会比较松懈,所以加强组织化,督促提高学生的学习劲头就十分必要。
此外理论性讲解为主的课程,也有必要开展课堂组织化管理。因为课程内容比较枯燥与复杂难懂,学生个人学习普遍有难度,所以也需要组织化,通过团队协作,来帮助学习。 (三)适合的班型
课堂组织化管理的做法,我们认为适合的班型不宜人数过多,理想状态为每组5-7人,每班5-7组,所以为25-49人一个班的小班型。
但在实践中,往往教学班的班型较大,这种情况下进行组织化管理需要进行变通。小组组员数不能突破10人,但小组数可以增加。
三、课堂组织化管理的问题探讨
(一)小组成员人数问题
小组的人数如上所述,我们认为理想状态是5-7人。人数越多,团队的责任就被分摊稀释得越多。成员会有依赖思想,总寄希望于他人,坐享其成。
另一个影响因素是组长的权威性,因为没有什么权利,无法充分调动安排同学。受军队基层单位——班的建制的启发,在人数超过5人的情况下,即可加强组长的权威性,给予评价组员表现打分的权利,在这种情况下预计小组成员人数最多可到12人。
(二)团队中个人贡献度问题
首先,是否需要考核个人贡献度的问题,我们认为如果小组确实形成了团队,大家都积极投入,个人贡献度较为均一,就没有必要考核。如果小组团队氛围不强,有些成员表现突出,有些成员存依赖思想,则有必要考核,以奖勤罚懒,提高积极性。
其次,是否能被考核、谁来考核的问题。团队中个人贡献度不太好观察到。少数可以被观察到,如代表小组发言,可得到个人表现加分奖励。大多数不能被观察到,则可赋予组长权利来判断个人贡献度进行考核。
四、结语
课堂组织化管理是一套行之有效的保障课堂秩序、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但在具体施行中有很多细节需注意。课堂组织化管理普遍适用各种学生、课程、班型,但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课堂组织化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尝试进行了探讨,但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 参 考 文 献 ]
[1] 祖林.从管理半径看班组建制[J].现代班组,2010,(1):24-25.
[2] 徐松芝,刘嘉诚,袁朝庆.浅谈大学生逃课原因及其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1):17-18.
[3] 贺鲲鹏.关于改革沈阳大学平时成绩考评体系的思考[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82-84.
[4] 李伟,程旭阳.商务谈判课程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0,(1):114-115.
[责任编辑:雷 艳]
[关键词]大学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组织化管理 教学模式改革 团队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4-0050-02
受企业组织管理原理与经验的启发,我们尝试探索实践课堂组织化管理。对学生和教学进行组织管理,通过多种制度和程序设计,使得原来松散的教学课堂,形成有序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使得原来个人的学习行为变为团体的学习行为。这一整套办法,在实践中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适用面是广泛的,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进一步探讨。
一、课堂组织化管理思考与实践
(一)建立层级,组建学习团队
我们在实践中,通过对学生进行分组,组建学习团队,来缩小管理幅度,增加管理层级,达到有效管理的目的。一般十人以内一组,每组选一位组长。老师和学生之间多一个管理层级——组长,方便进行管理。
(二)课堂座位,团队抱团围坐
在实践中,我们要求学生按团队围坐,就座区域相对固定,好处是:
1.团队会督促个人课堂表现。团队成员的课堂表现就不再是个人的事情,而是与集体的利益相联系,表现不好的成员即使未受批评,内心也会自然地产生愧疚感。
2.围坐方便进行团队讨论。学生分团队坐在一起,方便进行课堂讨论。
3.坐在团队里和固定的环境里易消除不适感。坐在团队里相对固定的就座区域,学生对于环境相对熟悉,就没有对陌生环境的不适感,不容易分散注意力。
(三)团队考勤,提高考勤效率
在大学课堂教学中,考勤是维持课堂纪律的一项基础措施。传统主流的考勤方式是逐一唱名点名,花费时间较长。也有采用固定座位方式点名,教师只要拿着座位表查空座即可知缺勤人员。
我们在实践中对此两种方法各取所长,再结合团队学习的方法,开创了一种新的点名方式——团队考勤法。即以团队为单位,考勤时唱团队的名,集体起立,清点人数,发现缺勤的,即请组长报缺勤者姓名,登记在册。施行该方法,可大大提高考勤的效率,相比逐一唱名法,考勤耗时大为缩短;相比固定座位法,座位安排更合理。同时,团队考勤还可提高成员的团队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
(四)多维考核,优化考核机制
在实践中,我们优化考核机制,施行多维度的考核,包括以下做法:
1.加大平时考核的比例:传统上大部分课程的考试方式采用期末闭卷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这实质上也冲击着部分学生课堂学习的热情。为了避免“一考定成绩”,更好地综合考核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我们在实践中增加了期中考核与平时考核,合计的比例可占60%以上。
2.丰富考核的内容:在加大期中和平时考核比例的基础上,还丰富了考核内容,通过评定方法多样化和计分标准明细化,发挥好考核的作用。期中考核包括个人作业和小组作业,平时考核包括个人表现与小组表现。个人表现又分为个人考勤和个人课堂发言表现等。小组表现又分为小组课堂讨论发言表现和小组课堂汇报表现等内容。
13.优化奖惩,引导表现:在考核中优化奖惩机制,引导学生积极表现。例如在学生个人课堂发言表现中,奖惩机制设置为:提问主动回答的得3分,被动点名回答答对的得2分。
4.改进期末考核方式:期末考核的方式,除了考试外,还可以大作业或论文形式。尽量以要求学生运用所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形式来出考题。
(五)形式灵活,布置多种任务
1.课堂讨论: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完毕后小组代表发言交流,老师再对此进行点评分析。
2.课后小组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布置学生在课后进行组织讨论后完成。一般以书面形式完成作业,有的还需再进行课堂汇报。课堂汇报形式主要是PPT讲解形式,也有的根据情况采取较为特殊的形式。
3.个人作业:根据课程教学进展,布置个人作业,一般以书面形式上交。数量一般比小组课后作业数量略多,可达3-4次。作业内容也多为要求理论联系实际的运用,而非照抄理论。
4.课堂提问:在课堂上,还常开展提问形式的互动。老师向学生提问,学生当场思考后回答。提问内容是温习上次课的内容,可以是当次课的重点内容。
二、课堂组织化管理的适用范围
(一)适合的学生
课堂组织化管理的做法,我们认为主要适合学生普遍个人能力不强的情况。因为能力不强,仅靠个人表现时学生会不太自信和主动。而依靠团队的力量就会“众人拾柴火焰高”,会表现出自信和主动。
实践中还发现,越是平时学生交流较少,不太团结,集体荣誉感不强的班级,越适合开展课堂组织化管理,所收到的成效越明显,学生的收获越大。此外,课堂组织化管理适合所有的年级,低年级更能提高教学效果,高年级更能保证教学秩序。
(二)适合的课程
课堂组织化管理的做法最适合与实践结合较为紧密的课程,如市场营销、商务谈判、战略管理等。
实践中还发现,课堂组织化管理还更合适限选课或选修课。因为非主干课程,又加上期末考核多为非闭卷考试形式,学生普遍学习态度会比较松懈,所以加强组织化,督促提高学生的学习劲头就十分必要。
此外理论性讲解为主的课程,也有必要开展课堂组织化管理。因为课程内容比较枯燥与复杂难懂,学生个人学习普遍有难度,所以也需要组织化,通过团队协作,来帮助学习。 (三)适合的班型
课堂组织化管理的做法,我们认为适合的班型不宜人数过多,理想状态为每组5-7人,每班5-7组,所以为25-49人一个班的小班型。
但在实践中,往往教学班的班型较大,这种情况下进行组织化管理需要进行变通。小组组员数不能突破10人,但小组数可以增加。
三、课堂组织化管理的问题探讨
(一)小组成员人数问题
小组的人数如上所述,我们认为理想状态是5-7人。人数越多,团队的责任就被分摊稀释得越多。成员会有依赖思想,总寄希望于他人,坐享其成。
另一个影响因素是组长的权威性,因为没有什么权利,无法充分调动安排同学。受军队基层单位——班的建制的启发,在人数超过5人的情况下,即可加强组长的权威性,给予评价组员表现打分的权利,在这种情况下预计小组成员人数最多可到12人。
(二)团队中个人贡献度问题
首先,是否需要考核个人贡献度的问题,我们认为如果小组确实形成了团队,大家都积极投入,个人贡献度较为均一,就没有必要考核。如果小组团队氛围不强,有些成员表现突出,有些成员存依赖思想,则有必要考核,以奖勤罚懒,提高积极性。
其次,是否能被考核、谁来考核的问题。团队中个人贡献度不太好观察到。少数可以被观察到,如代表小组发言,可得到个人表现加分奖励。大多数不能被观察到,则可赋予组长权利来判断个人贡献度进行考核。
四、结语
课堂组织化管理是一套行之有效的保障课堂秩序、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但在具体施行中有很多细节需注意。课堂组织化管理普遍适用各种学生、课程、班型,但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课堂组织化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尝试进行了探讨,但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 参 考 文 献 ]
[1] 祖林.从管理半径看班组建制[J].现代班组,2010,(1):24-25.
[2] 徐松芝,刘嘉诚,袁朝庆.浅谈大学生逃课原因及其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1):17-18.
[3] 贺鲲鹏.关于改革沈阳大学平时成绩考评体系的思考[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82-84.
[4] 李伟,程旭阳.商务谈判课程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0,(1):114-115.
[责任编辑:雷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