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回放】
《争论的故事》开头是这样的:从前,大山脚下有座小村庄。小村庄住着以打猎为生的兄弟俩。一天早上,一群大雁从他们头顶飞过,兄弟俩想射下一只大雁来充饥。
为引导感受句子的作用,感受语言的魅力,教者先让学生自读句子,说说读懂了什么。对第一句,学生有的说,知道了兄弟俩是打猎的,因为他们以打猎为生;有的说,知道兄弟俩是干什么的,对他们的职业有了了解。对第二句,学生有的说,知道有很多大雁从头顶飞过;有的说,知道大雁离他们很近;有的说,知道兄弟俩很饿,想射一只大雁来充饥。对此,教者评价说:“内容已经把握了,真不错!”接着问:“为什么写这两句?奇怪呀!”学生面面相觑,老师笑着说:“别说你们,就是老师,不读后文,面对这一问题也会莫名其妙。读了下文,你一定恍然大悟!”这一来,学生都全身心地投入了课文的阅读感悟。
在学生阅读课文后教者引导:“大家读得真认真!面对事情的结果,再读读上面两句话,你一定有新的发现。”一会儿学生便纷纷发言:“打猎为生的人打不下一只大雁,真可惜!”“打猎人面对一群大雁打不下一只,不应该!”“兄弟俩面对头顶的大雁,打不下一只,真好笑!”教者随即引导:“联系全文,大家真有了新发现!我就是他们中的哥哥,你想对我说什么呢?”一个学生说:“你啊,以打猎为生,经验肯定丰富,为什么连到头顶的一群大雁也打不下一只呢?要不在那里说空话,就不会这样了。”教者马上回应:“嗯嗯,批评得对。不过,我们是在商量怎样吃大雁的呀!”学生则说:“商量也得看时机啊,大雁在不停地飞,它们不等你呀!”教者肯定大家说得在理,可是现在说已经迟了。学生马上出谋划策:“生活中经常有机会。”“打猎时可以抓住机会采集珍贵的草药。”“打猎中可抓住机会向别人请教发家的本领,准备日后改行……”
最后,教者又这样引导:“这下我明白了,对到手的机会要珍惜,千万不可放过。谢谢你们啦!小朋友们。谢谢!不过,如果你就是兄弟俩的一个,有什么想对大家说呢?”学生的发言自然很精彩。
【案例解读】
教学中如何让即时评价成为指向目标的航标,到达目标的彼岸呢?上述案例给了我们诸多启示。
要使即时评价的即时性转化为效率,评价就要有的放矢,指向目标,这是上述案例给予的启示之一。为引导读出语言内涵,感受语言奇妙,在学生初步了解意思后,教者借助评价,给予充分肯定;借助激疑,引領下文阅读。在阅读课文后,则回应开头,借助内容联系,让学生陈述新的见解,理解二人失误;借助故事延伸,让学生进行现场对话,理解蕴含道理;借助言语活动,让学生借助具体情境,了解语言功能,从而达到了“显化语言内涵,彰显语言魅力”的既定目标。可见,评价是手段,目标是指向。课堂教学,须借助即时评价,引领教学目标,追求教学效率。
让评价置于情境之中,使评价与引领融为一体,不露痕迹,成为一种艺术,这是上述案例给予的又一启示。感受句子的丰富内涵,感悟句子的点睛功能,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有些困难。为此,教者借助情境创设和评价引领加以显化。在“初读句子,把握内容;阅读课文,整体感悟;再读句子,联系理解”后,教者通过延伸课文,创设情境,让学生与猎人近距离接触,对他们提出批评,为他们出谋划策。在此过程中,教者全心参与,真诚请教,用自己的“领悟”对学生的“帮助”给予肯定,用自己的“不解”对学生的“帮助”进行拓展,从而带学生经历了从语言到情理、从特殊到一般、从文本到生活的升华过程,让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了句子内涵、感悟了语言魅力。如果只是引导阅读,探究内涵,学生也许不感兴趣,内涵探究也不会如此深刻,语言魅力也不会这么凸显。而一旦对兄弟俩射落大雁的条件有了充分感受,学生对他们争论的“无谓”就有了更真切的感悟;一旦真心参与了对兄弟俩真诚劝说的情境,学生对语言蕴涵的道理也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教学中,即时评价应该是一座神奇的桥梁,联系上下,关联前后。唯如此,才能引领学生不断前进,促进学生不断提升,这正是上述案例给予我们的第三个启示。“内容已经把握了,真不错!”“为什么写这两句?奇怪呀!”这两句评价和引导语既是对先前学习过程的肯定,又是对尔后学习目标的提示。“别说你们,就是老师,不读后文,面对这一问题也会莫名其妙。”“读了下文,你一定恍然大悟!”这两句既是对学生的鼓励,又是对学生的引领。“联系全文,大家真有了新发现!我就是他们中的哥哥,你想对我说什么呢?”“你就是兄弟俩中的一个,有什么想对大家说呢?”“谢谢!如果你就是兄弟俩的一个,有什么想对大家说呢?”这几句既有对兄弟俩的劝说,又有对自己的告诫;既暗示了劝说很在理,又提出了劝说新话题。这样,就不仅是对学生此前学习作出了评价,而且对后续学习给予了导向,就能借助评价这一座神奇的桥梁,引领学生向着一个个新的学习目标迈进。(作者单位:江西省安福县平都二小)■(插图:泽忠)
《争论的故事》开头是这样的:从前,大山脚下有座小村庄。小村庄住着以打猎为生的兄弟俩。一天早上,一群大雁从他们头顶飞过,兄弟俩想射下一只大雁来充饥。
为引导感受句子的作用,感受语言的魅力,教者先让学生自读句子,说说读懂了什么。对第一句,学生有的说,知道了兄弟俩是打猎的,因为他们以打猎为生;有的说,知道兄弟俩是干什么的,对他们的职业有了了解。对第二句,学生有的说,知道有很多大雁从头顶飞过;有的说,知道大雁离他们很近;有的说,知道兄弟俩很饿,想射一只大雁来充饥。对此,教者评价说:“内容已经把握了,真不错!”接着问:“为什么写这两句?奇怪呀!”学生面面相觑,老师笑着说:“别说你们,就是老师,不读后文,面对这一问题也会莫名其妙。读了下文,你一定恍然大悟!”这一来,学生都全身心地投入了课文的阅读感悟。
在学生阅读课文后教者引导:“大家读得真认真!面对事情的结果,再读读上面两句话,你一定有新的发现。”一会儿学生便纷纷发言:“打猎为生的人打不下一只大雁,真可惜!”“打猎人面对一群大雁打不下一只,不应该!”“兄弟俩面对头顶的大雁,打不下一只,真好笑!”教者随即引导:“联系全文,大家真有了新发现!我就是他们中的哥哥,你想对我说什么呢?”一个学生说:“你啊,以打猎为生,经验肯定丰富,为什么连到头顶的一群大雁也打不下一只呢?要不在那里说空话,就不会这样了。”教者马上回应:“嗯嗯,批评得对。不过,我们是在商量怎样吃大雁的呀!”学生则说:“商量也得看时机啊,大雁在不停地飞,它们不等你呀!”教者肯定大家说得在理,可是现在说已经迟了。学生马上出谋划策:“生活中经常有机会。”“打猎时可以抓住机会采集珍贵的草药。”“打猎中可抓住机会向别人请教发家的本领,准备日后改行……”
最后,教者又这样引导:“这下我明白了,对到手的机会要珍惜,千万不可放过。谢谢你们啦!小朋友们。谢谢!不过,如果你就是兄弟俩的一个,有什么想对大家说呢?”学生的发言自然很精彩。
【案例解读】
教学中如何让即时评价成为指向目标的航标,到达目标的彼岸呢?上述案例给了我们诸多启示。
要使即时评价的即时性转化为效率,评价就要有的放矢,指向目标,这是上述案例给予的启示之一。为引导读出语言内涵,感受语言奇妙,在学生初步了解意思后,教者借助评价,给予充分肯定;借助激疑,引領下文阅读。在阅读课文后,则回应开头,借助内容联系,让学生陈述新的见解,理解二人失误;借助故事延伸,让学生进行现场对话,理解蕴含道理;借助言语活动,让学生借助具体情境,了解语言功能,从而达到了“显化语言内涵,彰显语言魅力”的既定目标。可见,评价是手段,目标是指向。课堂教学,须借助即时评价,引领教学目标,追求教学效率。
让评价置于情境之中,使评价与引领融为一体,不露痕迹,成为一种艺术,这是上述案例给予的又一启示。感受句子的丰富内涵,感悟句子的点睛功能,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有些困难。为此,教者借助情境创设和评价引领加以显化。在“初读句子,把握内容;阅读课文,整体感悟;再读句子,联系理解”后,教者通过延伸课文,创设情境,让学生与猎人近距离接触,对他们提出批评,为他们出谋划策。在此过程中,教者全心参与,真诚请教,用自己的“领悟”对学生的“帮助”给予肯定,用自己的“不解”对学生的“帮助”进行拓展,从而带学生经历了从语言到情理、从特殊到一般、从文本到生活的升华过程,让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了句子内涵、感悟了语言魅力。如果只是引导阅读,探究内涵,学生也许不感兴趣,内涵探究也不会如此深刻,语言魅力也不会这么凸显。而一旦对兄弟俩射落大雁的条件有了充分感受,学生对他们争论的“无谓”就有了更真切的感悟;一旦真心参与了对兄弟俩真诚劝说的情境,学生对语言蕴涵的道理也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教学中,即时评价应该是一座神奇的桥梁,联系上下,关联前后。唯如此,才能引领学生不断前进,促进学生不断提升,这正是上述案例给予我们的第三个启示。“内容已经把握了,真不错!”“为什么写这两句?奇怪呀!”这两句评价和引导语既是对先前学习过程的肯定,又是对尔后学习目标的提示。“别说你们,就是老师,不读后文,面对这一问题也会莫名其妙。”“读了下文,你一定恍然大悟!”这两句既是对学生的鼓励,又是对学生的引领。“联系全文,大家真有了新发现!我就是他们中的哥哥,你想对我说什么呢?”“你就是兄弟俩中的一个,有什么想对大家说呢?”“谢谢!如果你就是兄弟俩的一个,有什么想对大家说呢?”这几句既有对兄弟俩的劝说,又有对自己的告诫;既暗示了劝说很在理,又提出了劝说新话题。这样,就不仅是对学生此前学习作出了评价,而且对后续学习给予了导向,就能借助评价这一座神奇的桥梁,引领学生向着一个个新的学习目标迈进。(作者单位:江西省安福县平都二小)■(插图:泽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