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理论对幼儿艺术教育的启示

来源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ay_pi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解析一次大班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笔者认为,接受美学中几个重要理论可以解释这次活动之所以取得成功的原因:“读者第一性”理论启示教师要让幼儿成为艺术欣赏活动的中心;“期待视野”理论启示教师要充分调动幼儿的原有经验:“读者参与作品”理论则启示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创造性表现的机会。
  [关键词]接受关学;幼儿艺术教育;美术欣赏;启示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11-0020-04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德国康士坦茨大学教授姚斯、伊瑟尔等美学理论家创立的一个美学派别。他们以解释学和现象学美学为理论基础,从研究文学史人手。打破传统的文学理论,将美学实践中读者、作者和文本的地位和功能重新定位,提出了“读者中心”的思想。姚斯认为,不同时代的读者对作品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作品的价值由读者的理解而定,作者在创作时应考虑读者。接受美学在上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并对我国的美学研究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此后,随着人们对它认识的深入,它又给我国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以诸多有益的启示。
  美术欣赏是幼儿园目前较为常见和十分重要的一种艺术教育活动,其主要目的是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即感知美、体验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与文学接受一样,幼儿美术欣赏也是一个艺术接受的过程,其中“读者”即幼儿,“作者”即美术作品创作者,“文本”即美术作品。所不同的是,这里的“读者”身心尚未发展完善,他们的接受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更好地进行。那么,如果将接受理论的主要思想纳入幼儿美术欣赏活动中,我们能否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让幼儿更好地感知美、体验美和创造美呢?以下案例呈现的是某幼儿园大班的一次美术欣赏活动,它将给予我们一些启示。
  大班美术欣赏活动:凡·高的油画《向日葵》
  活动背景介绍:此次活动之前,该班幼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在探索“用油画棒表现不同质感的物体”。长期的单一探索使幼儿创作兴趣逐渐降低,他们只求用油画棒表现物体奇特的质感,不求造型、配色和构图上的整体美感,画面也严重脱离现实。
  活动过程:第一部分是欣赏与讨论,教师首先引导幼儿谈谈对该油画的整体感受。接着由整体到局部分别讨论油画的颜色、造型、构图和质感。第二部分是临摹与创作,教师鼓励锄儿用油画棒临摹或者创作一幅《向日葵》。整个活动持续了50分钟,教师语言流畅生动、富有激情,幼儿始终保持着兴趣盎然的专注状态。
  这次活动虽然持续时间较长,但各个环节的衔接自然紧凑,教师、幼儿和作品间的顺利互动成就了幼儿专注而愉悦的审美体验,可以说这是一次成功的艺术教育活动。究其成功的原因,笔者认为,接受美学中几个重要理论的运用也许就是关键。
  
  一、运用“读者第一性”理论。让幼儿成为艺术欣赏活动的中心
  
  接受美学的倡导者强调读者在阅读活动中的地位,即读者是第一性的,他们承认读者的能动创造,提出“一干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时反对文学文本具有决定性的观点,倡导文学史应该成为读者的历史。在美术欣赏过程中,欣赏者也是能动的,他们有不同的生活背景和审美经验,可以对同样的艺术作品作个性化的诠释和创造性的想象。正是因为这种能动性所导致的不确定性,才使得欣赏者的中心地位得以凸显。因此,欣赏者之于创作者和美术作品也应该处于中心位置,而只有具有欣赏者的解读和参与的艺术欣赏才算是真正的欣赏。
  在这次以凡·高的油画《向日葵》为对象的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并不像以往那样只是灌输给幼儿有关油画创作者的背景知识,然后告诉幼儿别人怎样评价这幅作品。教9币已经意识到“审美活动对于儿童的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儿童在审美过程中的体验”,因此留给幼儿比较多的自由感知、解读和想象的空间,从而确立了幼儿在活动中的中心地位。
  在活动第一部分,教师首先让幼儿仔细看看这幅画,然后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这一问题的提出立即使幼儿进入认真欣赏的状态。由于问题简单而感性,幼儿回答起来没有压力。可以畅所欲言。有人说:“这是一盆花,感觉很温柔,很好看,比我们画得好。”也有人说:“是一盆菊花,我看着心里很高兴、很快乐。他画得很漂亮。”还有人说:“是向日葵吧,看着心里很舒服,一点也不乱七八糟的。”……教师仔细倾听,频频点头,幼儿的答案越来越丰富多彩,每个人都为自己的表达而感到自豪,谁也不能否定他们的所见和感受。在活动一开始安排这种开放式的话题讨论,幼儿迅速体验到了自由欣赏和表达的乐趣,很快对活动产生了兴趣并专注于欣赏和表达,这使得整个活动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整体欣赏之后,教师很自然地将幼儿引向对作品的局部欣赏。在这一环节,教师的几个追问又一次让幼儿充分表达出自己对美的解读和体验。在讨论画面颜色时,幼儿发现了一对“好朋友颜色”——深绿色和淡青色(“好朋友颜色”是该班幼儿对近似色的生动的称谓,这是他们先前就掌握的概念),他们非常兴奋。教师捕捉到这一契机,紧接着提出几个问题:“看看还有哪里用了好朋友颜色?为什么你一下子就先找到了绿色的好朋友颜色?画家为什么要用好朋友颜色?”三个问题层层深入,对幼儿提出视觉、想象和情感上的挑战,激发幼儿主动地思考,因此换来了幼儿下面精彩的解读。在回答“为什么一下子就先找到了绿色的好朋友颜色”时,有幼儿说“绿色显得很有生命力,所以我先看到了它”。还有幼儿说“绿色很清爽,让我很高兴”,等等。而在回答“画家为什么要在这里用好朋友颜色”时,有幼儿说“花瓣和花蕊是好朋友,所以要用近似色”。也有幼儿说“这样显得颜色更漂亮了”,还有幼儿说“它们像家人一样,显得很舒服”。由此,幼儿加深了对近似色的审美体验,不仅仅停留于对近似色进行辨识。同样,在欣赏画面的造型时,教师也将理解和感受的空间留给了幼儿。以下是他们的部分对话:
  教师:你们看,这朵花是正面的,那朵是侧面的。还有什么样子的啊?
  幼儿A:有的高,有的低;有的是靠在一起的,所以有地方挡住了,看不到。
  幼儿B:有的花瓣看得很清楚,毛毛的;还有的花瓣是向上长的。
  教师:为什么会向上长呢?
  幼儿C:花是活的,长得很好。
  幼儿D:它们长得很有劲,很快乐。
  幼儿E:花茎有长有短,有的是直的,有的是弯曲的。
  教师:直的花茎和弯的花茎给你什么感觉?
  幼儿F:弯的花茎上的花也是活的。
  幼儿G:直的茎显得很高,弯的显得很有力气。
  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仅关注到作品在造型上的多样性,而且体验了由造型多样性所产生的各种美感。尤其是对这幅画中生命力的感知,有些成人尚且很难把握,幼儿却能领会,我们不得不 感叹,艺术欣赏活动的确不该剥夺幼儿体验与表达的机会。
  幼儿是能动的独立的个体,他们对一切事物的感知、理解和想象未必会因为年龄小而绝对受到限制。教师在引导幼儿进行艺术欣赏时应该撇开成人对作品固定的解释,运用教育机智给幼儿自由体验和表达的空间,让他们处于艺术欣赏的中心。
  
  二、运用“期待视野”理论。充分调动幼儿已有经验
  
  “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的又一个重要理论。在姚斯的理论里,“期待视野”是指在文学接受活动中由读者原先的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在集体阅读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期待视野”一方面影响了阅读者的接受效果,即能否接受,另一方面也影响了阅读者的提升,即能否创造性地接受。
  对于幼儿来说,期待视野是指“由原先的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等综合形成的一种潜在的审美尺度”。而这里的审美经验表现为“他从以往的审美活动中获得的经验以及所形成的审美情趣和对艺术史、艺术类型、艺术语言、主体、形式等方面的熟悉、领悟与认识等等”。
  在这次欣赏活动中,首先是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激发了幼儿的“期待视野”,调动了他们的已有经验。从前文介绍的活动背景可以看出。正是由于幼儿厌倦了对油画棒技能的单一探索和重复表现,教师才认识到,幼儿当前需要的是更丰富、更高级的刺激:一方面要拓宽幼儿的视野,让他们认识到油画棒技能的可迁移性,另一方面要使幼儿认识到油画棒可以表现出充满美感的画面。在这样的思考下,凡·高的油画《向日葵》很快进入教师的视野。《向日葵》这幅作品色彩对比强烈,笔触粗重,作品中的向日葵造型各异,花朵沉甸甸而富有质感,整个画面鲜亮明快而简洁。如果把这样一幅艺术作品拿来欣赏,正好可以满足幼儿当前的实际需要,即迁移已有的油画棒技能经验,获得更丰富的视觉感受,切实体验作品中的美感。
  在活动过程中,尤其是在欣赏和讨论画面质感时,幼儿的表现验证了教师对幼儿“期待视野”的分析。教师先提问:“不同的花朵摸上去会是什么样的感受?”有的说“毛毛的”,有的说“硬硬的”,还有的说“可能蛮重的”,这让幼儿对质感有了最初的感受。接着教师进一步追问:“如果是你,你会用什么样的方法画出这样的感觉来?”由于有了先前的关于油画棒技能的经验。幼儿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画法,有的说“用笔的侧面用力擦,画出花蕊,再滚一圈”,有的说“可以用一提一提的方法画出毛毛的感觉来”,有的说“可以用重重的点画出黑黑的瓜子来”,也有的说“用短的油画棒一圈一圈地滚,多滚几次,就会是重重的了”,还有的幼儿甚至跃跃欲试,想要到黑板上画给大家看。正是这一提问,充分调动了幼儿已有的技能经验,使他们表现出对油画棒技能从未有过的激情和创新,他们不仅更好地体验了质感,而且创造性地迁移了已有的绘画经验,。即产生了新的“期待视野”。
  此外,幼儿从欣喜地发现近似色到能够进一步加深对近似色的审美感受,同样也是因为教师的提问和引导切合了幼儿的“期待视野”。教师考虑到在幼儿已有的审美经验里已经有了近似色的概念,而且幼儿还亲切地称它们为“好朋友颜色”,因此才在幼儿发现了一组近似色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幼儿寻找其他近似色,甚至去体验和想象为什么要使用近似色。这既调动了幼儿的已有经验,也进一步巩固了幼儿对近似色的认识,同时还使幼儿获得了新经验,即对近似色的美感体验。
  “期待视野”可以有效参与到幼儿获得更高层次经验的过程中,因此熟悉幼儿、了解幼儿已有的各种经验以及他们当前的兴趣和需要,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教育内容,采取有效策略充分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这将帮助幼儿形成更高层次上的“期待视野”。
  
  三、运用“读者参与作品”理论。让幼儿进行创造性表现
  
  接受美学提出让读者参与到作品中来。姚斯认为,“只有通过接受者的媒介,作品才会进入变化着、体现某种连续性的期待视野,而在这样的连续性中,简单的接受将转化为批判的理解,被动的接受会转变为积极的接受,被认可的审美标准将转化为新的、超越这种标准的文学生产”。㈣参与有多种形式,既可以是读者单纯的解读和欣赏,是读者思想上的、不需要通过任何其他媒介就可以表现出来的;也可以是读者在解读和欣赏的基础上,通过其他媒介来表现自己的接受,比如模仿、辩论、再创造等。特别是幼儿,由于他们思想更易于外显,他们更乐于通过后一种形式的参与来表现自己对作品的接受,这是一种积极的接受。同样,我们也更易于通过幼儿外显的表现了解幼儿已经发展了的“期待视野”。
  在这次活动中,教师设计了两个环节让幼儿进行创造性表现。一是让幼儿想象作品中不同质感的绘画表现方式,并让他们在黑板上进行演示;二是让幼儿临摹或创作一幅新的《向日葵》,其中主要还是鼓励幼儿画出一幅不一样的《向日葵》。这两个环节都是在幼儿积极地想要尝试表现的时机下开展的,满足了幼儿创造性表现的需要。且不论他们画得像不像、美不美,最重要的是幼儿通过这种表达表现体验了一下艺术家的创作,同时感受到了创作的兴奋和愉悦。而事实上,我们确实也从画面的细节处看到了他们在这次活动中的收获和进步。这给予我们的启示是,教育者应该启发幼儿的想象,激励幼儿的创新,为幼儿的创造性表现提供及时而充足的机会,让幼儿的创造性表现成为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其他文献
要是学校里一年到头老放假,这一年的光阴要过得多么快活,多么迅速;你看,年假一个来月过得有多么快,还没玩耍够呢,又到开学的日子了!不知道先生们为何这样爱教书,为什么不再放两三个月的假,难道他们不喜欢玩耍吗?那怕再放“一”个月呢,不也比现在就上学强吗?  小坡虽然这么想,可是他并不怕上学。他只怕妹妹哭,怕父亲生气;此外,他什么也不怕,没有他不敢做的事儿。开学就开学啵,也跟做别的游戏一样,他高高兴兴的预
2007年12月12~17日,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幼儿教师教育委员会在广西幼儿师范学校召开了2007年年会。本次年会的主题是“幼师院校转型与学校发展战略”。来自全国各地的幼儿师范院校、高等教育出版社、幼儿教育杂志社等46家单位共8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邵宝祥教授、刘英陶教授,以及学会副秘书长、高等教育出版社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分社社长王宏凯,广西教育厅师范处副处长覃艳娟等嘉宾应邀参
有一次,美国商人约翰·巴布森乘飞机到以色列参加一项商务谈判,到达的那天刚好是周六。在美国,巴布森倍受交通堵塞之苦,因而看到这里街上汽车稀少、交通顺畅,他感到很奇怪。“你们首都的车辆就这么多吗?”他问他的犹太商人朋友谢文利。   谢文利解释道:“你可能不了解犹太人的习惯,我们从每一周的周五晚上开始,一直到周六的傍晚为止,是禁烟、禁酒、禁欲的时间,一切杂念都要抛开,一心一意地休息和向神祈祷,人们一般
小宝家有只老山羊,生了二十几只小山羊,便理所当然地成为羊群的头羊。每天,小宝放学后,都要赶着羊群到山坡上去吃草。老山羊总是昂首挺胸地走在最前面,如果有哪只羊脱离队伍了,老山羊严肃地“咩咩”一叫,那只羊准会乖乖地回到队伍里去。   不久,小宝家里盖了个新羊圈。这天,小宝打开栅栏,想把羊都赶到它们的“新家”去。   谁知老山羊还以为是赶它们去吃草呢,带着羊群出了院门向山坡跑去。小宝一下子急了,跑到
寒假即将到来,学生自由支配的時间也增加了,但这期间往往也容易成为未成年人安全管理的“真空期”。学校和家长要多教育孩子注意安全,做好安全防护,让孩子们度过一个安全欢乐的寒假。  1.防盗、防火、防触电。一个人在家的时候要关好门窗,如果有陌生人敲门的话,千万不能开门,不可轻易相信陌生人的话。注意室内电器、煤气等的安全,对于自己不熟悉的家用电器不要随便碰触和使用,以防触电、火灾和煤气中毒等事件的发生。 
【摘要】本研究以高师院校《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为例,探讨了基于情境学习理论和观察学习理论的双模教学——模拟与模仿教学在培养职前幼儿园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方面的具体应用问题。  【关键词】职前幼儿园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模拟教学;模仿教学;实践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5)07/08-0053-05  2012年,教育部颁发了《
晚清沈宗畸以诗名驰骋北京,号称京师“四大才子”之一。袁世凯当政,沈宗畸不愿附和,以至于晚年生活困顿。   1910年的腊月,天寒地冻,沈宗畸寄居在租来的房子里,望着冰冷的锅灶,悲上心头。这时,外面传来敲门声,沈宗畸开门一看,站在门外的是陈昭常,他的肩上还扛着一个鼓鼓囊囊的布袋。陈昭常以前曾拜沈宗畸学习诗词,二人的关系亦师亦友。   进得屋里,陈昭常放下布袋,四处看了一下,问道:“沈师,吃过了吗
【摘要】学前融合教育在我国很多地方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大部分幼儿园教师认为有必要开展学前融合教育,但是普遍缺乏技能。目前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面临三方面矛盾。幼儿园、特殊学校和相关高校应携起手来共同推动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学前融合教育;现状;调查;思考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2)01/02-0070-03  一、问题的提出  自
学生写句:   春天来了,花儿开了。   老师点评:   缺少修辞手法的润色,语言不够优美。      改后升级:   春天来了,嫩绿的草丛中夹杂着星星点点的小花儿,有的一簇簇地挤在一起,有些零星的躲在草丛中,仿佛调皮的花仙子,匆忙间撒下的花束,给草坪增添了灵动而顽皮的气息。   老师点評:语言朴素而简洁,“星星点点”“一簇簇”“零星”都符合小花的特点,拟人手法的运用给春天增添了生机
[摘要]如何活用优质的图画书资源服务于不同年龄班幼儿语言发展的需要,是幼儿园图画书教学实践面临的重要挑战。研究者以图画书《11只小猫做苦工》为例,详细阐述了运用减法策略改造图画书。以支持小班幼儿开展故事表演活动的做法。包括:减情节上的难度,帮助小班幼儿获得完整了解故事框架的经验;减表演上的难度,帮助小班幼儿获得积极表达的经验;减语言上的难度,帮助小班幼儿获得文字理解的经验;减主题上的难度,帮助小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