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学生教育面临困境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多元文化的影响,人本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在问题学生的教育上,人们更多地倾向于运用赏识教育、激励教育这些柔和的方法。但是,没有一种教育方法是万能的,对于哪些屡教不改、桀骜不驯的学生,适当使用惩戒的方法还是有必要的。
教育惩戒是必要的,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但惩戒与体罚难以区分和把握 ,因为我国还没有类似于韩国《教育处罚法》的相关法律,对惩罚的对象、原因、部位、程度来作严格的限制和详细的规定。2013年6月,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许涛表示,教育部将出台相关规定,对有违师德的行为采取零容忍的态度,以高压的态势守住师德的红线。对于违反师德的行为,许涛举例说,有体罚学生的行为,也有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比如言语攻击,让孩子丧失学习、生活的信心等;同时还有违背教育规律的行为,比如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等。教育惩戒一旦被认定为体罚,也就意味着相关教师触及师德高压线。
在严峻的教育背景下,问题学生的教育面临进退两难的困境。对那些不听管教的学生,教师讲讲道理,敷衍了事,不会触及高压线,但是违背教育宗旨,对不起问题学生的未来;如果使用惩戒,容易触及师德高压线。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劳动体验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式。
二、劳动体验有助于问题学生教育
1.劳动体验有助于提高问题学生的思想认识
《大教育与现代人培养》指出:“劳动教育是智育、德育、生产教育技术的统一,重视劳动教育,以劳辅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益美,是培养现代人不可或缺的手段。”劳动与学生的思想品德有着密切的关系,让学生参与劳动体验,有助于改变学生的思想认识,形成优良的品质。
思想决定行为,问题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多是因为思想认识有问题。经常逃学、旷课、不完成作业的学生,不懂得劳动是生活的基本需要,不懂得学习是未来高效劳动的准备;经常偷窃的学生,经常破坏公物的学生,经常打架斗殴、游手好闲的学生,他们不懂得劳动产品的来之不易;经常向家长提出过高的物质要求、铺张浪费的学生,他们不懂得劳动的艰辛。这些学生,应该设法让他们去劳动、去体验生活,劳动体验会让他们懂得珍惜、懂得尊重、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2.劳动体验有助于改变问题学生懒惰拖拉的习惯
问题学生厌学、怕完成作业,懒惰是重要原因。学生在教师或家长指导下,参加适量的劳动,经过一定量的重复就会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学生有了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慢慢就会接受学习这样的脑力劳动。
劳动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劳动者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时间来完成任务。如煮饭,煮饭者必须先有条理地做好准备,一旦开火,必须在适当的时间内完成烹饪任务,拖拖拉拉就会延误时间,甚至烧焦饭菜。这种劳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条理性,提高学生做事的效率。
3.劳动体验有助于培养问题学生的意志力
意志力是人格中的重要组成因素,对人的一生有着重大影响。意志力是一种自我引导的精神力量,人们要获得成功必须要有意志力作保证。问题学生往往缺少意志力,他们做事不能够坚持,容易半途而废。
意志力可以通过训练形成。心理学家博伊德·巴雷特曾经提出一些锻炼意志的方法,如从椅子上起身和坐下30次,把一盒火柴全部倒出来,然后一根一根地装回盒子里。他认为,这些练习可以增强意志力,以便日后去面对更严重更困难的挑战。更为复杂的有目的性的生产劳动或公益劳动,能够让问题学生用更多的时间,付出更多的努力,逐渐形成坚强的意志力,不仅有益于问题行为的解决,也有益于问题学生未来事业的成功。
三、问题学生劳动体验的实施
让问题学生去进行劳动体验,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问题学生本身在思想和行为上存在一些不良倾向,他们往往不愿意接受劳动体验,而且学校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
问题学生的劳动体验需要家长密切配合。教师应告知家长劳动体验的目的、意义、实施的具体过程、注意点等,使家长知道孩子劳动体验的重要,懂得实施的方法,从而使劳动体验顺利进行。劳动体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关注每次劳动体验的经过和结果,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评价,给家长及时的指导。
如果问题学生不愿意接受劳动教育,那家长不能因此放弃,家长要设法让孩子去接受,必要时求助于社会或相关机构。有一德国交换生在柏林贝塔·苏特纳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学习,因为拒绝做家务,收到法院的指控。对于不愿意做家务的孩子,德国父母真的会向法院申诉,以求法院督促孩子履行义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们该向人家学习,应有原则、有方法、有决心。
(责任编辑 黄 晓)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多元文化的影响,人本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在问题学生的教育上,人们更多地倾向于运用赏识教育、激励教育这些柔和的方法。但是,没有一种教育方法是万能的,对于哪些屡教不改、桀骜不驯的学生,适当使用惩戒的方法还是有必要的。
教育惩戒是必要的,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但惩戒与体罚难以区分和把握 ,因为我国还没有类似于韩国《教育处罚法》的相关法律,对惩罚的对象、原因、部位、程度来作严格的限制和详细的规定。2013年6月,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许涛表示,教育部将出台相关规定,对有违师德的行为采取零容忍的态度,以高压的态势守住师德的红线。对于违反师德的行为,许涛举例说,有体罚学生的行为,也有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比如言语攻击,让孩子丧失学习、生活的信心等;同时还有违背教育规律的行为,比如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等。教育惩戒一旦被认定为体罚,也就意味着相关教师触及师德高压线。
在严峻的教育背景下,问题学生的教育面临进退两难的困境。对那些不听管教的学生,教师讲讲道理,敷衍了事,不会触及高压线,但是违背教育宗旨,对不起问题学生的未来;如果使用惩戒,容易触及师德高压线。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劳动体验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式。
二、劳动体验有助于问题学生教育
1.劳动体验有助于提高问题学生的思想认识
《大教育与现代人培养》指出:“劳动教育是智育、德育、生产教育技术的统一,重视劳动教育,以劳辅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益美,是培养现代人不可或缺的手段。”劳动与学生的思想品德有着密切的关系,让学生参与劳动体验,有助于改变学生的思想认识,形成优良的品质。
思想决定行为,问题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多是因为思想认识有问题。经常逃学、旷课、不完成作业的学生,不懂得劳动是生活的基本需要,不懂得学习是未来高效劳动的准备;经常偷窃的学生,经常破坏公物的学生,经常打架斗殴、游手好闲的学生,他们不懂得劳动产品的来之不易;经常向家长提出过高的物质要求、铺张浪费的学生,他们不懂得劳动的艰辛。这些学生,应该设法让他们去劳动、去体验生活,劳动体验会让他们懂得珍惜、懂得尊重、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2.劳动体验有助于改变问题学生懒惰拖拉的习惯
问题学生厌学、怕完成作业,懒惰是重要原因。学生在教师或家长指导下,参加适量的劳动,经过一定量的重复就会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学生有了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慢慢就会接受学习这样的脑力劳动。
劳动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劳动者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时间来完成任务。如煮饭,煮饭者必须先有条理地做好准备,一旦开火,必须在适当的时间内完成烹饪任务,拖拖拉拉就会延误时间,甚至烧焦饭菜。这种劳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条理性,提高学生做事的效率。
3.劳动体验有助于培养问题学生的意志力
意志力是人格中的重要组成因素,对人的一生有着重大影响。意志力是一种自我引导的精神力量,人们要获得成功必须要有意志力作保证。问题学生往往缺少意志力,他们做事不能够坚持,容易半途而废。
意志力可以通过训练形成。心理学家博伊德·巴雷特曾经提出一些锻炼意志的方法,如从椅子上起身和坐下30次,把一盒火柴全部倒出来,然后一根一根地装回盒子里。他认为,这些练习可以增强意志力,以便日后去面对更严重更困难的挑战。更为复杂的有目的性的生产劳动或公益劳动,能够让问题学生用更多的时间,付出更多的努力,逐渐形成坚强的意志力,不仅有益于问题行为的解决,也有益于问题学生未来事业的成功。
三、问题学生劳动体验的实施
让问题学生去进行劳动体验,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问题学生本身在思想和行为上存在一些不良倾向,他们往往不愿意接受劳动体验,而且学校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
问题学生的劳动体验需要家长密切配合。教师应告知家长劳动体验的目的、意义、实施的具体过程、注意点等,使家长知道孩子劳动体验的重要,懂得实施的方法,从而使劳动体验顺利进行。劳动体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关注每次劳动体验的经过和结果,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评价,给家长及时的指导。
如果问题学生不愿意接受劳动教育,那家长不能因此放弃,家长要设法让孩子去接受,必要时求助于社会或相关机构。有一德国交换生在柏林贝塔·苏特纳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学习,因为拒绝做家务,收到法院的指控。对于不愿意做家务的孩子,德国父母真的会向法院申诉,以求法院督促孩子履行义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们该向人家学习,应有原则、有方法、有决心。
(责任编辑 黄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