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神迷恋的香巴拉

来源 :走近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cho1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农历六月,是青海最美的季节,在很多地方,各民族百姓会自发地举行各种盛大的民间活动,享受丰收的喜悦。
  海南州贵德县藏族最喜爱的歌会,藏语叫拉伊,拉伊是藏族青年男女倾吐爱情时的赛歌,赛歌时,比唱腔、比即兴编唱。有意思的是,很多歌手并不识字,但唱起歌来却出口成章,才华横溢,令人刮目相看。
  在贵德六月歌会等各种活动中,最热闹、最奇特的莫过于被称为“会神”的祭祀活动,活动时百姓倾城出动,万人空巷。
  一支由数10人组成的队伍,身穿汉装古袍,有的举幡,有的抬轿,有的敲锣打鼓,簇拥着一尊神灵的轿子一路巡游。
  纷纷赶来的民众,争相向轿中的神灵敬献哈达、钱物,似乎能触摸到轿子就是最大的荣幸。人群中,不仅有汉族民众敬献哈达,藏族民众也争先恐后虔诚膜拜。(图1)
  这位让汉藏百姓如此敬奉的是哪位神灵呢?
  当地民众说,他们拜的神藏语叫阿米尤拉,汉语则叫文昌爷。
  文昌神是中国著名的汉族道教神灵,主管读书人科考中举、封侯拜相。汉族民众敬拜,可以理解,为什么青藏高原上的藏族群众对文昌神也如此毕恭毕敬,顶礼膜拜呢?不仅如此,当地寺院信奉佛教的藏族喇嘛对这位主管文人功名的文昌神也敬拜有加。 (图2)
  更令人奇怪的是,这支身穿蓝袍抬着文昌神的巡游队伍,在城中还与另一支身穿褐色袍子的抬轿队伍相会,人们高高举起两顶神轿,在空中转圈,然后放下向对方叩拜,而后再空中旋转、摇晃,前倾后仰,反复不断。(图3)
  当地群众说,身穿褐色袍子的队伍抬的是二郎神,把两顶神轿抬到一起是为了让平时住在不同村镇无法见面的两位神灵“甥舅会面”。摇晃、转圈、前倾后仰,则是两位神灵彼此行叩见礼,互致敬意,表示相见时的亲热。
  青藏高原是一块充满神性的土地,寺院庙宇众多,供奉有藏传佛教各派诸多神灵。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同属大乘佛教,信守抑恶扬善、皈依三宝等共同教义,但由于信众的生活习俗和各自的历史文化不同,因此在佛像塔殿的造型风格上形成了不同的特点,但二者并无根本区别。而道教却是由汉人张道陵所创,是地道的中国本土宗教。文昌、二郎都是著名的道教神灵。为什么在这里却受到信奉佛教的藏族民众如此膜拜?而且两位神灵还举行很有人情味的“甥舅会面”?
  青海省贵德县周屯村村民许浩金说,这是老人们一辈辈传下来的,留下来的这种风俗我们学着做,详细情况我们也不太清楚,没有文字记载。
  在藏语中,“阿米”是“祖父”的意思,“尤拉”是“地方保护神”,“阿米尤拉”是对神灵最神圣的尊称。汉族神灵千里迢迢落户青藏高原,并受到至尊的膜拜,其中的缘由令人好奇。
  据了解,每年文昌神巡游,队伍出了文昌庙,都要到贵德城边一个叫刘屯的村子,从一户姓仲的人家开始祭拜。
  仲家有什么特别之处尊享如此殊荣?他们与这奇异的风俗有什么联系呢?
  贵德县刘屯村村民仲明德老人拿出家谱,详细说起事情的来龙去脉。他说,贵德县贵德城文昌庙的文昌爷是我们仲家人背来的。仲家老人的一番话意外地为我们揭开了文昌神的由来之谜。
  仲明德说,仲家人原来居住在云南,听说先人还是一个地方官,不知道为什么犯了错误,被充军到四川,在那里人生地不熟,住了一段时间后,家里人口多,难以为生,就想出门逃生。当时两个兄弟商量,这么多人路上没有路费怎么办?哥哥说,这个地方文昌爷这么盛行、灵验,我们把文昌爷背上,走在路上,有文昌爷保佑,讨饭、住店可能更方便。
  于是,600多年前,仲家先祖背起当地小庙里的一尊文昌神像,全家人踏上了前途莫测的迁徙征程。
  在中国的古代星宿中,有一颗文昌星,文昌星闪亮,预示着文运昌盛。而文昌神最初则是四川梓潼县一位叫梓潼君的地方神,北宋时期,由于四川学子考试前常去祈求保佑,颇为灵验,于是梓潼君渐渐成为全国各地学子共同信奉的科举神灵,与预示文运昌盛的文昌星合二为一,成为道教神系中的一位神灵。
  据仲家老人讲,这尊背来的文昌神像不仅会护佑读书人封官中举,在先人们逃荒路上还真的大显神通,引领他们全家辗转迁徙、逢凶化吉,一直走到贵德。
  文昌神是否真的大显神通,最终带领族人抵达贵德已是无法考证的传说故事,但仲家先人从四川千里迢迢而来,为什么选择青藏高原上的贵德作为生存的栖息地,这里有什么独特之处呢?
  从地图上看,贵德地处青海省东部,距离省会西宁仅百公里距离。发源于巴颜喀拉山的黄河在青海转了一个S形的大弯,这个弯就形成了高原上的谷地——贵德盆地,这里海拔只有2200多米,河床开阔,水流清澈,地理环境相当优越。(图4)
  青海省西宁市文史学者罗志勇说,早在5000多年前,古羌人就在贵德黄河两岸繁衍生息,这里不仅是羌戎文化的发源地,也是黄河上游最早开创农耕文明的地区之一。
  因为海拔只有两千多米,这片高原并不像人们通常想象的那样空旷寂寥,而是一片非常适合农耕的绿洲谷地。
  罗志勇说,由于它的地理位置相当优越,所以自西汉开始它就作为重点开垦地区,公元前60年前后,西汉大将赵充国在青海地区罢兵屯田,东汉时期,青海护羌校尉邓训、东汉末年曹魏大将张郃、蜀汉大将姜维,都曾在贵德留下屯田戍边的踪迹。
  在贵德境内有许多留存的历史遗迹,其中,建于汉代的尕让归义城、唐代的藏盖古城等,都已历经上千年的风霜,从羌人游弋,匈奴逐鹿,到后来吐蕃争雄,中原安抚,这里的人类活动历史久远,确实是一片得天独厚的栖息之地。然而,四川与贵德远隔千山万水,背着文昌神的仲家先人选择这里放下行囊,是否还有原因?从仲家家谱上看,他们到达贵德的时间是元末明初,600多年前这里发生过怎样的往事呢?
  贵德县城有一座始建于明初的古城,古城里有一座赵将军府,将军的后人保存有明代洪武年间皇帝下的圣旨,影印件上面写着奉天承运,皇帝制曰,还写有赵鉴赠武略将军。赵家后人说,原件是黄绸子的,上面的字是绣的,现保存在省档案馆。(图5)
  赵家这件圣旨记录了元末明初的一段历史。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统治,建立起大明王朝。元代政权虽被推翻,但残元的势力并未消失,一统天下的开国皇帝加紧对西北的安抚征讨,赵家先祖就是在那时的征战中负伤立功,获得了皇帝的厚赏。   在青海省档案馆,有记录明初移民实边历史史实的文献。
  为了便于驻防,洪武七年,由守军修筑了贵德古城,成为青海历史上重要的“河湟三卫城”之一。
  青海省西宁市文史学者谢佐说,青海自明代以来实行移民实边政策,很多移民到这里屯垦,特别是在黄河谷底这一带,内地的一些汉族、回族移民纷纷来到这个地方。
  移民实边,就是西北的“无人之地,可以任人开荒耕种,永不纳税”,这是明初调动百姓生产热情、促进农业发展和经济恢复的良策。实边引发了历史上大规模的移民,仲家先人正是在这样的移民大潮中来到贵德的。
  据记载,来贵德开荒守城的移民中,有世袭百户王猷、 周鉴、刘庆3人,他们在古城附近分别设立了王、周、刘3个村庄,从四川来到贵德的仲家,一直生活在其中的刘屯。
  谢佐说,从内地来的移民,希望当地本土的原住民能够接纳他们,正好这个地方的老百姓非常信仰藏传佛教,还有一些民间宗教。内地来的移民把自己信仰的神 带来以后,正好迎合当地人们的心理,这个地方有保护神,移民也有保护神,这样他们就互相接纳了。
  贵德是藏传佛教后弘期重要的发祥地,藏族百姓对佛教的信仰深入血脉,这里地处农耕文明与草原牧区的交界,历史上一直有多民族和谐相处的传统。在天长日久的相处中,移民背来的文昌神,渐渐被当地百姓接纳和崇拜,成为汉藏众人的共同信仰,因为神通广大,它逐渐脱离原本单纯主宰文运的功能,被尊为“阿米尤拉”,至尊的保护神。因此,每年文昌神巡游的第一站从仲家开始,二神相会,也是由这3个古村的老人按照祖辈的传统操办。
  而老百姓认为二郎神是文昌神的舅舅,也是贵德古老历史的见证。
  谢佐说,虽然是民间老百姓口头传说,实际上也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唐蕃古道经青海有1000多公里,当时文成公主从长安到拉萨,远嫁土蕃王朝,后来唐王朝和土蕃王朝之间还有金城公主联姻,确立了甥舅关系。
  在文化的相互影响下,贵德既有藏传佛教的煨桑、撒风马,又有汉传佛教的烧香磕头,不同民族有不同诉求,“文昌管今生、佛教管轮回”成为这一带很普遍的说法。
  贵德城中有座明初修建的古城,历经600年的沧桑,巨大的城墙依然保存完好,城里玉皇阁、城隍庙、孔子大成殿等古建筑一应俱全。站在古城的制高点玉皇阁上,满眼是成片的果园和夯土的院墙,田园牧歌般美丽的风景,令每一个走进这里的人都有进入世外桃源的惊喜。(图6)
  在佛教《大藏经》中,描述了这样一个梦幻诗意的仙境:这里花常开,水常清,甜蜜的果子总是挂满枝头;这里四处有黄金,遍地是宝石,随意捡一块都价值无匹;这里的居民快乐和睦,相亲相敬……这个神秘的理想天国就叫香巴拉。据说,香巴拉酷似一朵微合的八瓣莲花,四周耸立着陡峭的雪峰,令人难以翻越抵达。它究竟在哪里,人们从未停止找寻。
  在香巴拉,四季花常开,水常清,而贵德也素有“天下黄河贵德清”的说法。香巴拉遍地有宝石,有意思的是,出自贵德的黄河石也同样神奇。自然天成的石头,有惟妙惟肖的图案。内蕴山水精华的贵德黄河石,有的价格甚至超过百万,成为当地取之不尽的财富“宝石”。
  而位于黄河之畔的避水宝塔也很奇特,它历史悠久,在贵德名声非常大。这座被当地人称为“避水神珠”的佛塔始建于1000多年前的唐代,据说,建塔时来过一位高僧,他在塔基的底部埋藏了一颗避水宝珠,千年来这座佛塔历经洪水泛滥,却从未坍塌。(图7)
  百姓生活安逸富足,和睦快乐,丰富的文化遗存,多彩的民族风情与优美的自然风光,构成了贵德充满诗意的特色和令人神往的风景。它或许并不是香巴拉,但却是神与人共同迷恋的美好乐园。(图8)
  图1 热闹的“会神”祭祀活动
  图2 文昌神塑像
  图3 文昌神、二郎神两顶神轿相会
  图4 水流清澈的贵德环境优越
  图5 皇帝给赵家的圣旨
  图6 贵德古城
  图7 “避水神珠”佛塔
  图8 多彩民族风情
其他文献
正值春节前后,许多高价商品在北京各大超市纷纷亮相,一种高档“野生大米”,以当时国内大米最高价每市斤110元左右进军各大商场,大张旗鼓地造势热销。  天价“野生大米”惊现超市,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也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农业部高层领导获悉后,立即责成有关专家深入各大商场暗访,对大米真相予以调查。(图1)  这种大米究竟是货真价实的“野生稻米”,还是商家抛掷的重磅噱头?为什么一旦被冠以“野生”的名
期刊
地球上仅有100多种元素,却构成了纷繁复杂的现代世界。  了解元素和它们的性质,就能掌握物质世界的规律。  奥运短跑运动员,比赛时最快速度是每小时28英里。  赛车的最高时速,约是240英里。  喷气式战斗机的时速,超过1千英里。  航天飞机在轨道飞行时速,是1万7千英里。  是什么力量,使人类文明进步的速度越来越快?  从第一辆自行车,到第一辆汽车;从驰骋海域的超级油轮,到遨游太空的航天飞船,新
期刊
在战场上,步兵最主要的直接火力支援靠机枪。它是一种配有两脚架、枪架、枪座,能实施连发射击的自动枪械,早期也称之为“机关枪”。机枪的射速很高,可在瞬时射出狂风暴雨般的子弹,以密集火力压制敌人、杀伤较远距离敌方有生力量,也可用来射击地面、水面或空中的轻装甲目标或火力点。  2009年,电视连续剧《我的团长我的团》在全国热播。此剧以独特视角,展现了一群溃败的散兵游勇,在民族存亡大义面前,浴血奋战,前仆后
期刊
国产自行火炮从无到有,飞速跨越,他付出过怎样的努力;外贸155毫米自行火炮系统跻身世界前列,驰骋国际市场,他如何解决一个个难题?  2011年9月,记者来到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的一个外贸武器展厅,在我国著名火炮武器系统专家苏哲子院士的带领下,参观一种享誉国际的传奇兵器:PLZ45型155毫米口径自行加榴炮,简称155自行炮。国产155自行炮第一次出现在世人面前,是在1988年11月举行的第二届北京国际
期刊
冯锁荣是江苏省金坛市儒林镇的农民,以蔬菜种植为主要收入来源,他最大的心愿就是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把蔬菜种得好一些,多卖一些钱,但由于村里农民选用的作物品种都一样,种植方法也差不多,冯锁荣的努力成效和大家差不多。  2009年的一天,村里突然来了一位名叫周宁琳的老师,挨家挨户推广她研究的一种转光农膜,说是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尽管她是南京师范大学化学教授,而且这种农膜还让大家免费试用,但是,村民
期刊
莫斯科战役的受挫并未使德国伤筋动骨,希特勒想置苏联于死地,必须寻找俄国人的咽喉。在他的第41号训令中,德军作战的战略目标是控制和占有高加索地区的石油资源和农业区,把德军进攻矛头直接指向斯大林格勒。(图1)  一场二战中苏德战场最为惨烈的具有决定性的会战,在历来兵家必争之地斯大林格勒展开。  在进攻苏联过程中,希特勒的注意力一度在各大战略目标之间游移不定,但最终决定在斯大林格勒进行一场战事豪赌。  
期刊
我们买鸡蛋时,选择什么样的鸡蛋好呢?人们说法不一。百姓观点汇总:个头大的好;颜色深的好;比重大的好;柴鸡蛋比普通鸡蛋好。  我们通过实验可以解答这些问题。实验在位于江苏省扬州市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家禽研究所家禽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进行,研究员高玉时首先对鸡蛋的营养成分进行检测。研究人员挑选了一个最小的和一个最大的鸡蛋,首先对鸡蛋的蛋壳进行超声波检测,结果显示,蛋壳厚度不均,小头厚,大头薄,而且鸡蛋的个
期刊
变了色的湖水,近10厘米厚的蓝藻,漂浮的废弃餐盒。眼前的这一切让人无法想象,这里居然是被喻为城市水缸的两湖一库中的红枫湖。  红枫湖是我国贵州省贵阳市的重要水源地。随着工业、旅游业、农业的不断发展,贵阳在走向兴旺发达。但令人担忧的是,红枫湖的水质却在逐渐变差。监测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07年,红枫湖的水质由二、三类逐渐变为五类,甚至是劣五类。  黄连华,土生土长的贵阳人,在红枫湖边长大。对湖
期刊
上世纪初,1909年的一个黄昏 ,一支来自俄罗斯的驼队抵达我国内蒙古黑水城。他们打开了城外一座佛塔,找到一批精美绝伦的佛像,还意外地发现一批前所未见的“天书”。(图1)  谁也没有料到,围绕天书的解读研究,日后将在世界上产生一门新的学科。  一个中国历史上消散近八个世纪的王朝,也由此浮出水面。  1962年,距离俄罗斯人发现黑水城天书已经过去53年。一天,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来了一位青年人。他在报
期刊
孔夫子在《孝经》里讲,“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上至天子下至庶人,如果不履行孝道,必定招致祸患。(图1)  有的人觉得,我虽然不孝顺,可是,我立了大功,用功劳来弥补孝顺。  我们讲一个典型人物,这个人叫吴起,年轻时,就想有一番作为,他向母亲告辞,要去找一位当世最了不起的学者学本领。他找到曾子,要跟曾子学本事。吴起的确有才华,学习东西学得也快。可是,学习期间,家里传来母亲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