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本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的任务。老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具体情况,探求适合的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读能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能力 培养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环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休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阅读是识字的主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阅读能够进行听说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同时阅读也是孩子相伴终身的精神家园。朱永新老师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因此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语感,还能让小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那么将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将从几方面进行论述。
一、使学生享受读书
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阅读兴趣。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在书中找到快乐,让其觉得读书就是一种享受。
在平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要求学生看一些课外读物,比如,老师要经常讲述自己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又如,可将书本上的东西来剖析生活中的事,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讲述一些古今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从而激发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老师多组织安排一些文学业余活动,通过活动满足学生在优越性上的表现欲,使小学生爱动易动的天性得到释放。开展和举行一些如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话剧表演,小品表演等,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些不同类型的活动,更有效地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强烈的表现欲望促使学生产生一种自我阅读意识。让名年级的小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逐渐提高他们的阅读量。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并在课余主动与人交流读书心得,从而在班级中形成读书的氛围。
二、注重感悟,开发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目标中提出“感悟”这一概念。所谓阅读中的感悟是指学生凭借语言和语境直觉,获得一定印象和意义的心理过程。要让学生感悟文中传达的情感信息,不论是感性的或是理性的,都必须先通过整体感知,亲身体验,丰富的联想,展开想象等开发学生的思维的方式,使学生入情入境,这样方可让学生真正地领会和理解当中的深刻含义。阅读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相互构建意义的过程。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与经验在阅读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学习语文应重视材料的积累、感悟,培养良好的感悟。感悟层面的诵读,是要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深化对课文内容的自我感受与体验。在这一层面上训练学生诵读课文,应坚持贯彻以情境重陶,开发思维的原则,给予阅读教学中开发思维的特定内容与形式,也就以具体可感的形象、生动的画、绘声绘色、情感与态度、故事情节、喜怒哀乐的场面等,让学生入情入境,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思维活跃,提升其感悟能力,理解其语言,进入其境其界,体会其感情。然后再通过学生的读,来检验他们对课文是否有感悟了。诵读与感悟是相辅相成的,感悟会之于心,诵出之于口,心口相成应,相得益彰。
三、要讲究“熟”与“略”
小学生处于启蒙阶段,其鉴别能力较差,不懂得哪些作品应熟读,哪些作品应略读,老师应给予以正确的引导。对于一些文学经典,特别是中国文化的精隋则要求熟读甚至是背诵,读一篇文章,不是读一两遍,而是要多读几遍,甚至好多遍, 所谓“熟读成诵”。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孔子也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果像和尚念经那样口到心不到,即使读上千遍,“其义”也不能“自见”。这些文章可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要求其熟读或背诵。教师可以在课前十分钟或活动课上让学生把课文上的内容以表演的形式演示出来,帮助其理解,并加深印象。而有些文章或作品只要求其略读,让其了解其中的故事梗概及其所传达的思想即可,如一些童话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等。教师可在班级中展开一些相应的文学活动,可以形式多样,内容自行设计,包括传述故事情节,说感受等。
四、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自学法。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国古代教育家孟子“学贵自得”。他说:“君子深造之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则资之深;资学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帮君子欲其自得之也。”这都强调学生自学自得之意。阅读教学的理想境界就是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学生有了自学的能力,掌握了自学的方法,形成了自学习惯,就可以无老师自通,受用终生,这是教学的目的和归宿。
精读法。所谓精读,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
“教无定法”,特别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更是多种多样。但只要我们能有效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并加以正确及时的指导,让学生掌握一种科学的阅读方法,阅读教学一定会有一个新的突破,而且在提高课外阅读能力时,我们要处处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取得成功后,会更愿意大量地广泛地阅读,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就随之形成。
参考文献:
[1]林区教学[M].2009,(6).
[2]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贵州省册亨县者楼镇田坪小学)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能力 培养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环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休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阅读是识字的主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阅读能够进行听说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同时阅读也是孩子相伴终身的精神家园。朱永新老师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因此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语感,还能让小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那么将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将从几方面进行论述。
一、使学生享受读书
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阅读兴趣。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在书中找到快乐,让其觉得读书就是一种享受。
在平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要求学生看一些课外读物,比如,老师要经常讲述自己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又如,可将书本上的东西来剖析生活中的事,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讲述一些古今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从而激发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老师多组织安排一些文学业余活动,通过活动满足学生在优越性上的表现欲,使小学生爱动易动的天性得到释放。开展和举行一些如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话剧表演,小品表演等,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些不同类型的活动,更有效地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强烈的表现欲望促使学生产生一种自我阅读意识。让名年级的小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逐渐提高他们的阅读量。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并在课余主动与人交流读书心得,从而在班级中形成读书的氛围。
二、注重感悟,开发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目标中提出“感悟”这一概念。所谓阅读中的感悟是指学生凭借语言和语境直觉,获得一定印象和意义的心理过程。要让学生感悟文中传达的情感信息,不论是感性的或是理性的,都必须先通过整体感知,亲身体验,丰富的联想,展开想象等开发学生的思维的方式,使学生入情入境,这样方可让学生真正地领会和理解当中的深刻含义。阅读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相互构建意义的过程。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与经验在阅读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学习语文应重视材料的积累、感悟,培养良好的感悟。感悟层面的诵读,是要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深化对课文内容的自我感受与体验。在这一层面上训练学生诵读课文,应坚持贯彻以情境重陶,开发思维的原则,给予阅读教学中开发思维的特定内容与形式,也就以具体可感的形象、生动的画、绘声绘色、情感与态度、故事情节、喜怒哀乐的场面等,让学生入情入境,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思维活跃,提升其感悟能力,理解其语言,进入其境其界,体会其感情。然后再通过学生的读,来检验他们对课文是否有感悟了。诵读与感悟是相辅相成的,感悟会之于心,诵出之于口,心口相成应,相得益彰。
三、要讲究“熟”与“略”
小学生处于启蒙阶段,其鉴别能力较差,不懂得哪些作品应熟读,哪些作品应略读,老师应给予以正确的引导。对于一些文学经典,特别是中国文化的精隋则要求熟读甚至是背诵,读一篇文章,不是读一两遍,而是要多读几遍,甚至好多遍, 所谓“熟读成诵”。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孔子也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果像和尚念经那样口到心不到,即使读上千遍,“其义”也不能“自见”。这些文章可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要求其熟读或背诵。教师可以在课前十分钟或活动课上让学生把课文上的内容以表演的形式演示出来,帮助其理解,并加深印象。而有些文章或作品只要求其略读,让其了解其中的故事梗概及其所传达的思想即可,如一些童话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等。教师可在班级中展开一些相应的文学活动,可以形式多样,内容自行设计,包括传述故事情节,说感受等。
四、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自学法。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国古代教育家孟子“学贵自得”。他说:“君子深造之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则资之深;资学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帮君子欲其自得之也。”这都强调学生自学自得之意。阅读教学的理想境界就是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学生有了自学的能力,掌握了自学的方法,形成了自学习惯,就可以无老师自通,受用终生,这是教学的目的和归宿。
精读法。所谓精读,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
“教无定法”,特别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更是多种多样。但只要我们能有效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并加以正确及时的指导,让学生掌握一种科学的阅读方法,阅读教学一定会有一个新的突破,而且在提高课外阅读能力时,我们要处处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取得成功后,会更愿意大量地广泛地阅读,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就随之形成。
参考文献:
[1]林区教学[M].2009,(6).
[2]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贵州省册亨县者楼镇田坪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