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场景、人物和语言角度分析了余华《兄弟》狂欢化的叙事特征,以加强对狂欢化叙事的了解。
关键词:《兄弟》;余华;文学作品;狂欢化叙事
作者简介:古丽米热·米吉提(1988.2-),女,维吾尔族,新疆人,本科,助理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4-0-01
余华的《兄弟》以宋钢和李光头的人生经历为线索,将改革开放和文化大革命作为小说的背景,反映了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在历史变革中的人性的蜕变。余华在《兄弟》这部小说中加入了狂欢精神,书中充满了讽刺、对话、诙谐和想象,并且,作者将自己对现实的感受与对时代的思考相融合,使小说呈现出鲜明的狂欢化叙事风格。研究余华《兄弟》中德狂欢化叙事风格不仅能够加强我们对狂欢化文学的了解,而且对现代文学的发展有着深刻意义。
1.场景
余华在《兄弟》小说中为我们展示了江南小镇的景象,刘镇的电影院、刘镇的街道等各个场地都在上演着滑稽的闹剧,就像民间的狂欢节庆典一样。而狂欢节是欧洲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人们暂停劳作,共同欢庆。并且,在这一天欧洲的等级制度、法律禁令和秩序都被取消了,人们的家庭、职位、年龄和官衔差异也被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平等,没有距离与隔阂,奴隶可以与主人一起用餐,自由自在地交谈。余华在《兄弟》中向读者展示了大量的狂欢节式的生活场景,并通过这些生活场景展示了小说中人物的精神世界。因此,我们可以将这些场景视为狂欢节的隐喻。余华对小说中的场景描写十分细致,每个场景都代表了一个人们所经历的狂欢节,余华通过这些场景表达对狂欢世界的感受,宣泄着小说中人物的情绪。例如,小说开头李光头的桃色事件场景将刘镇的街道当作开展狂欢节的场所,而李光头、被偷窥的女人们、刘作家、赵诗人以及刘镇的人们都成为了狂欢节的参与民众。而偷窥这一十分严肃的道德事件却刘镇的人们戏仿成为了电视节目,抓人的人成为了节目的主持人,受害人则成为了节目的嘉宾。余华通过这样的场景描写向读者展示了江南小镇上人们的荒诞生活。
2.人物
在狂欢节上,人物的生活状态只对日常理性生活的释放,而在狂欢节之后,人们的生活状态会回归理性。但是余华《兄弟》中的人物不仅在狂欢节场景中会有狂欢的状态,而且日常生活中也处于狂欢的状态,可以说,狂欢化已经成为了小说人物的日常生活形态。具体来说,《兄弟》中以宋钢为代表的“痴”人、以李光头为代表的“狂”人以及众多的小丑和傻瓜都体现了小说狂欢化的人物特征。例如,小说中,李光头融合了多重复杂性格,他十分孝顺,为母亲去医院偷输液的瓶子。并且,他十分讲信用,在逃荒捡破烂的时候还将手表留给了宋刚,并且,在东山再起的时候,连本带利地偿还投资者。另外,李光头对爱情十分专业,他只爱过林红,在与林红结婚后便做了结扎手术。然而,李光头也是个“坏蛋”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偷窥女性,长大之后睡了刘镇、全国各地以及国外的多个女人,甚至李光头还和嫂子乱伦。李光头的情欲是原始的延续,在时代土壤的侵染之下而爆发。李光头的经济能力和性能力使得他成为了刘镇的“狂”人,他属于狂欢节中的巨人形象,是刘镇狂欢仪式中的重要因素。
宋钢在母亲去世之后遵守母亲的意愿,无微不至地照顾李光头,为李光头做饭、织毛衣,并且他为了家庭背井离乡做生意,一生劳累。但是,在他临死的时候,他都要摘下眼镜,怕把眼镜弄坏,并戴上口罩,怕自己的肺病传染给别人。宋钢太过内向,一直当作别人的影子。可是最后,宋钢走向了独立,也走向了死亡。作者在描写宋钢卧轨自杀的时候,并没有掺杂血腥和惨烈,仿佛宋钢是要去到一个美好的地方。宋钢始终依傍别人,最后为了爱情抗争而走向死亡,他生命的结束也是一种狂欢。
傻子和小丑也是诙谐小说中的典型人物,他们在非狂欢里充满了狂欢节的因素。余华虽然将小丑和傻子作为李光头的陪衬人物,但是,在历史变革过程中,傻子和小丑的言行举止也向读者展示了狂欢化的生活方式。例如,李光头找王冰棍、张裁缝、童铁匠等人商量入股之后,人人都入了分子,对发财充满了期待。但是,当李光头离开刘镇到上海闯荡之后,很久都没有音讯,众人的心理变化十分复杂,从满怀希望到相互责备,而在李光头回刘镇之后又充满了希望。但是在得知自己的投资钱没有了之后十分憎恨李光头,然而在几年之后,李光头成为了刘镇的首富,众人又争相巴结李光头。余华向我们展示了众人因金钱而大喜大悲地情绪变化,让人忍俊不禁,突出了讽刺与丑化效果。
3.语言
余华在《兄弟》中用全民性、无等级性、颠覆性和宣泄性的狂欢化语言来进行叙事,将民间语言与庙堂语言、崇高的语言与卑下的语言、优雅的语粗鄙的语言、悲伤的与喜悦的语言相链接,使这些性质相反的语言在相互抵消的过程中呈现出新的话语形态,进而生成新的意义空间。例如,小说中充斥着大量的如,王八蛋、屁股等粗俗的词汇和骂人的话。但这些粗俗词汇的使用不是为了博人眼球,而是为了削平等级差异,这种肤浅和粗俗鲜明地体现了小说的时代特征,将文革時期对物质需求和性的压抑与改革开放之后的反扑现象真实的地写了出来。并且,余华用小说背景时代的流行语来体现时代特征,力求为读者还原真实的历史面貌。
参考文献:
[1]指向身体下部的叙述——余华《兄弟》的肉体狂欢化叙事[J]. 汪汉利,孙立春.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3).
[2]《兄弟》:历史叙事与话语狂欢[J]. 王金城. 闽江学院学报. 2006(01).
关键词:《兄弟》;余华;文学作品;狂欢化叙事
作者简介:古丽米热·米吉提(1988.2-),女,维吾尔族,新疆人,本科,助理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4-0-01
余华的《兄弟》以宋钢和李光头的人生经历为线索,将改革开放和文化大革命作为小说的背景,反映了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在历史变革中的人性的蜕变。余华在《兄弟》这部小说中加入了狂欢精神,书中充满了讽刺、对话、诙谐和想象,并且,作者将自己对现实的感受与对时代的思考相融合,使小说呈现出鲜明的狂欢化叙事风格。研究余华《兄弟》中德狂欢化叙事风格不仅能够加强我们对狂欢化文学的了解,而且对现代文学的发展有着深刻意义。
1.场景
余华在《兄弟》小说中为我们展示了江南小镇的景象,刘镇的电影院、刘镇的街道等各个场地都在上演着滑稽的闹剧,就像民间的狂欢节庆典一样。而狂欢节是欧洲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人们暂停劳作,共同欢庆。并且,在这一天欧洲的等级制度、法律禁令和秩序都被取消了,人们的家庭、职位、年龄和官衔差异也被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平等,没有距离与隔阂,奴隶可以与主人一起用餐,自由自在地交谈。余华在《兄弟》中向读者展示了大量的狂欢节式的生活场景,并通过这些生活场景展示了小说中人物的精神世界。因此,我们可以将这些场景视为狂欢节的隐喻。余华对小说中的场景描写十分细致,每个场景都代表了一个人们所经历的狂欢节,余华通过这些场景表达对狂欢世界的感受,宣泄着小说中人物的情绪。例如,小说开头李光头的桃色事件场景将刘镇的街道当作开展狂欢节的场所,而李光头、被偷窥的女人们、刘作家、赵诗人以及刘镇的人们都成为了狂欢节的参与民众。而偷窥这一十分严肃的道德事件却刘镇的人们戏仿成为了电视节目,抓人的人成为了节目的主持人,受害人则成为了节目的嘉宾。余华通过这样的场景描写向读者展示了江南小镇上人们的荒诞生活。
2.人物
在狂欢节上,人物的生活状态只对日常理性生活的释放,而在狂欢节之后,人们的生活状态会回归理性。但是余华《兄弟》中的人物不仅在狂欢节场景中会有狂欢的状态,而且日常生活中也处于狂欢的状态,可以说,狂欢化已经成为了小说人物的日常生活形态。具体来说,《兄弟》中以宋钢为代表的“痴”人、以李光头为代表的“狂”人以及众多的小丑和傻瓜都体现了小说狂欢化的人物特征。例如,小说中,李光头融合了多重复杂性格,他十分孝顺,为母亲去医院偷输液的瓶子。并且,他十分讲信用,在逃荒捡破烂的时候还将手表留给了宋刚,并且,在东山再起的时候,连本带利地偿还投资者。另外,李光头对爱情十分专业,他只爱过林红,在与林红结婚后便做了结扎手术。然而,李光头也是个“坏蛋”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偷窥女性,长大之后睡了刘镇、全国各地以及国外的多个女人,甚至李光头还和嫂子乱伦。李光头的情欲是原始的延续,在时代土壤的侵染之下而爆发。李光头的经济能力和性能力使得他成为了刘镇的“狂”人,他属于狂欢节中的巨人形象,是刘镇狂欢仪式中的重要因素。
宋钢在母亲去世之后遵守母亲的意愿,无微不至地照顾李光头,为李光头做饭、织毛衣,并且他为了家庭背井离乡做生意,一生劳累。但是,在他临死的时候,他都要摘下眼镜,怕把眼镜弄坏,并戴上口罩,怕自己的肺病传染给别人。宋钢太过内向,一直当作别人的影子。可是最后,宋钢走向了独立,也走向了死亡。作者在描写宋钢卧轨自杀的时候,并没有掺杂血腥和惨烈,仿佛宋钢是要去到一个美好的地方。宋钢始终依傍别人,最后为了爱情抗争而走向死亡,他生命的结束也是一种狂欢。
傻子和小丑也是诙谐小说中的典型人物,他们在非狂欢里充满了狂欢节的因素。余华虽然将小丑和傻子作为李光头的陪衬人物,但是,在历史变革过程中,傻子和小丑的言行举止也向读者展示了狂欢化的生活方式。例如,李光头找王冰棍、张裁缝、童铁匠等人商量入股之后,人人都入了分子,对发财充满了期待。但是,当李光头离开刘镇到上海闯荡之后,很久都没有音讯,众人的心理变化十分复杂,从满怀希望到相互责备,而在李光头回刘镇之后又充满了希望。但是在得知自己的投资钱没有了之后十分憎恨李光头,然而在几年之后,李光头成为了刘镇的首富,众人又争相巴结李光头。余华向我们展示了众人因金钱而大喜大悲地情绪变化,让人忍俊不禁,突出了讽刺与丑化效果。
3.语言
余华在《兄弟》中用全民性、无等级性、颠覆性和宣泄性的狂欢化语言来进行叙事,将民间语言与庙堂语言、崇高的语言与卑下的语言、优雅的语粗鄙的语言、悲伤的与喜悦的语言相链接,使这些性质相反的语言在相互抵消的过程中呈现出新的话语形态,进而生成新的意义空间。例如,小说中充斥着大量的如,王八蛋、屁股等粗俗的词汇和骂人的话。但这些粗俗词汇的使用不是为了博人眼球,而是为了削平等级差异,这种肤浅和粗俗鲜明地体现了小说的时代特征,将文革時期对物质需求和性的压抑与改革开放之后的反扑现象真实的地写了出来。并且,余华用小说背景时代的流行语来体现时代特征,力求为读者还原真实的历史面貌。
参考文献:
[1]指向身体下部的叙述——余华《兄弟》的肉体狂欢化叙事[J]. 汪汉利,孙立春.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3).
[2]《兄弟》:历史叙事与话语狂欢[J]. 王金城. 闽江学院学报. 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