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工程估价》是工程专业一门技术性、专业性、实践性、综合性和政策性都很强的专业核心课程。在现有工程估价课程设置的基础上, 对课程《工程估价》的教学内容、方法、方式等进行改革和尝试,进一步促进学科深化改革。
【关键词】工程估价 教学模式 应用型本科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46-01
1.《工程估价》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随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出现,高等教育不再完全定位于精英模式的教育,赋予了教育新的内涵。因而,人才培养结构应该从原来的“知识+知识+知识”转变为“知识+技能+工作能力”应用型人才,从而实现知识、技术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因此,如何打破以往的教学方式,营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氛围,全面改革优化教学方法与内容,提高《工程估价》的教学效果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1.1《工程估价》课程课时设置较少
进入二十世纪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建筑业的改革,造价管理制度也在发生不断的变化。从过去以固定“量”、“价”、“费”、的定额为主导的国家定价、国家指导价的静态管理模式,过渡到“控制量”、“竞争费”的市场定价的全过程动态管理模式。我国建设领域从计划经济体制发展到市场经济体制,国家越来越重视工程造价的确定问题。因此,针对社会需求和学科建设的要求,提出了将本课程更名为《工程估价》,课程为专业核心课,课时为64学时。课程内容多而杂,要在64学时这么短的课时学完所有的内容,这为课程进度设置了一个高难度的挑战。
1.2《工程估价》教材内容滞后、范围太广、与实际不符,不能适应和满足地方发展的需要
《工程估价》课程内容不仅与国家制定的有关建筑市场的各种政策、法规紧密相关,而且也和地方制定的各种政策、法规相关。因此, 应该在国家政策、法规的基础上插入地方的政策、法规来及时修改课程内容, 使之与地方建筑市场接轨。如2013年重庆颁布了《工程量清单计量规范》后,在工程造价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
清单计价模式和定额计价模式的这两种计价模式下工程造价如何确定;清单计价模式和定额计价模式的这两种计价模式下工程量如何计算;重庆定额中的计算规则和国家定额中的计算规则有何区别;国家或重庆最近有无新的政策、规范的变动以及在这些变动下工程造价如何调整,如何将这些内容渗透进《工程估价》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如何结合重庆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如何充实和更新教材内容以及选择教材的辅助教材等,成为《工程估价》课程讲解的难点。
1.3《工程估价》教学手段偏理论、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过程枯燥,教学效果差
长期以来的教学实践证明,知识、能力来源于实践。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程课时偏少,学生人数较多,我们基本上是采用传统的“满灌式”的理论教学模式,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一堂课45分钟下来,由于课程内容多,学生对于所教的知识只是机械式地掌握,很少有创造和创新意识。
老师在现阶段的本课程教学中,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基本上都是照搬课本,讲解基本原理,从而使得教学过程枯燥乏味,严重影响课程教学效果。但是工程估价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目,它要求任教老师除了讲解工程估价专业基本知识理论,还应该传授相应的实践操作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在授课中举一反三,做到言传身教。但是,在职的任教老师恰恰缺乏的就是实践经验。
2.《工程估价》课程教学改进方案
2.1根据市场需求,合理整合《工程估价》教学内容体系
一方面,学校要对课时(理论56+实践8)进行调整,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加实践课时。在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后紧跟着安排相关的实践课时,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理论课时为64(如果条件许可,可以增加为72或者更多),实践为集中实践,一天4或者8个课时,连续2周或者更多。同时要对课堂内容进行调整,突出重点和难点。力图使教学内容接近职业资格考核的要求和实际工作的要求。我们的做法是工程计量这章为重点,结合重庆2008建筑工程计价定额和工程量清单规范来讲解工程量计算规则,从已经实施的效果来看, 学生对工程量清单与定额的概念非常清楚, 也没有发生将两种计算规则混淆的情况。
2.2采用案例教学法,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工程估价》课程理论内容比较简单, 关键是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很多《工程估价》教材中, 配合工程量计算规则的讲解往往是以单个例题的形式出现, 虽然例题的针对性较好, 但往往与实际工程有很大差别,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案例教学的方法。具体地说, 就是利用一套实际项目的工程图纸(例如:重庆文理学院学生宿舍楼), 根据《工程估价》课程教材讲解工程量的计算规则,对照工程图纸计算工程量。通过案例教学法,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熟悉定额、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和工程量计算规则, 并在讲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将与工程造价紧密联系的其他课程如土木工工程量计算规则、程施工等相关知识同工程估价相关内容联系起来, 不仅仅强调课程本身的系统性, 更强调与本门课程相关的知识的系统性, 达到综合训练的目的。
在课堂讲授过程中, 我们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熟悉图纸, 确定需要计算哪些工程量, 计算工程量所需要的图纸信息如何寻找等方面;同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 对尚存在争议的地方让学生进行辩论和思考,要求学生不仅知道工程量怎么计算, 更要知道为什么这样计算, 哪些因素会影响工程量的计算结果, 这种影响对工程造价的影响有多大。在这种讨论中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勇气, 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2.3建立完善的课程考核体系
《工程估价》课程考核形式以“4+1考核方方式”取代原有的课程考核方式。其中“4+1考核方方式”是指“4次阶段性考核+1次终结性考试”的课程考核方式,真正实现“以考促学”、“以考促教”、“以考促会”。
为了强化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与评价,阶段性考核分4次阶段,占课程综合成绩的50%,以促使学生加强平时的学习,并且每次阶段性考核以相对独立的知识单元为基础进行。学生单独完成,形成相应的成果,并在课前向全班展示部分成果,最后由教师根据展示情况和成果本身水平进行计分。具体如下:
终结性考试是对所有所学内容的综合性测试,考核成绩占课程综合成绩的50%。考试模式,闭卷考试。
3.结语
《工程估价》课程的实践教学应满足于工程造价管理的实际, 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新型工程造价管理人才, 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来完善课程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手段, 改革教学模式,提高工程造价专业的教学质量,提高工程造价人才的专业素质,从而更加适应建筑行业现实发展的需要,避免企业的二次培养,节约社会资源,促进行业的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高云莉,王庆春等,基于实践的工程估价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9.18(6):88-90.
【关键词】工程估价 教学模式 应用型本科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46-01
1.《工程估价》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随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出现,高等教育不再完全定位于精英模式的教育,赋予了教育新的内涵。因而,人才培养结构应该从原来的“知识+知识+知识”转变为“知识+技能+工作能力”应用型人才,从而实现知识、技术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因此,如何打破以往的教学方式,营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氛围,全面改革优化教学方法与内容,提高《工程估价》的教学效果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1.1《工程估价》课程课时设置较少
进入二十世纪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建筑业的改革,造价管理制度也在发生不断的变化。从过去以固定“量”、“价”、“费”、的定额为主导的国家定价、国家指导价的静态管理模式,过渡到“控制量”、“竞争费”的市场定价的全过程动态管理模式。我国建设领域从计划经济体制发展到市场经济体制,国家越来越重视工程造价的确定问题。因此,针对社会需求和学科建设的要求,提出了将本课程更名为《工程估价》,课程为专业核心课,课时为64学时。课程内容多而杂,要在64学时这么短的课时学完所有的内容,这为课程进度设置了一个高难度的挑战。
1.2《工程估价》教材内容滞后、范围太广、与实际不符,不能适应和满足地方发展的需要
《工程估价》课程内容不仅与国家制定的有关建筑市场的各种政策、法规紧密相关,而且也和地方制定的各种政策、法规相关。因此, 应该在国家政策、法规的基础上插入地方的政策、法规来及时修改课程内容, 使之与地方建筑市场接轨。如2013年重庆颁布了《工程量清单计量规范》后,在工程造价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
清单计价模式和定额计价模式的这两种计价模式下工程造价如何确定;清单计价模式和定额计价模式的这两种计价模式下工程量如何计算;重庆定额中的计算规则和国家定额中的计算规则有何区别;国家或重庆最近有无新的政策、规范的变动以及在这些变动下工程造价如何调整,如何将这些内容渗透进《工程估价》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如何结合重庆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如何充实和更新教材内容以及选择教材的辅助教材等,成为《工程估价》课程讲解的难点。
1.3《工程估价》教学手段偏理论、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过程枯燥,教学效果差
长期以来的教学实践证明,知识、能力来源于实践。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程课时偏少,学生人数较多,我们基本上是采用传统的“满灌式”的理论教学模式,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一堂课45分钟下来,由于课程内容多,学生对于所教的知识只是机械式地掌握,很少有创造和创新意识。
老师在现阶段的本课程教学中,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基本上都是照搬课本,讲解基本原理,从而使得教学过程枯燥乏味,严重影响课程教学效果。但是工程估价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目,它要求任教老师除了讲解工程估价专业基本知识理论,还应该传授相应的实践操作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在授课中举一反三,做到言传身教。但是,在职的任教老师恰恰缺乏的就是实践经验。
2.《工程估价》课程教学改进方案
2.1根据市场需求,合理整合《工程估价》教学内容体系
一方面,学校要对课时(理论56+实践8)进行调整,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加实践课时。在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后紧跟着安排相关的实践课时,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理论课时为64(如果条件许可,可以增加为72或者更多),实践为集中实践,一天4或者8个课时,连续2周或者更多。同时要对课堂内容进行调整,突出重点和难点。力图使教学内容接近职业资格考核的要求和实际工作的要求。我们的做法是工程计量这章为重点,结合重庆2008建筑工程计价定额和工程量清单规范来讲解工程量计算规则,从已经实施的效果来看, 学生对工程量清单与定额的概念非常清楚, 也没有发生将两种计算规则混淆的情况。
2.2采用案例教学法,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工程估价》课程理论内容比较简单, 关键是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很多《工程估价》教材中, 配合工程量计算规则的讲解往往是以单个例题的形式出现, 虽然例题的针对性较好, 但往往与实际工程有很大差别,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案例教学的方法。具体地说, 就是利用一套实际项目的工程图纸(例如:重庆文理学院学生宿舍楼), 根据《工程估价》课程教材讲解工程量的计算规则,对照工程图纸计算工程量。通过案例教学法,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熟悉定额、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和工程量计算规则, 并在讲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将与工程造价紧密联系的其他课程如土木工工程量计算规则、程施工等相关知识同工程估价相关内容联系起来, 不仅仅强调课程本身的系统性, 更强调与本门课程相关的知识的系统性, 达到综合训练的目的。
在课堂讲授过程中, 我们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熟悉图纸, 确定需要计算哪些工程量, 计算工程量所需要的图纸信息如何寻找等方面;同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 对尚存在争议的地方让学生进行辩论和思考,要求学生不仅知道工程量怎么计算, 更要知道为什么这样计算, 哪些因素会影响工程量的计算结果, 这种影响对工程造价的影响有多大。在这种讨论中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勇气, 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2.3建立完善的课程考核体系
《工程估价》课程考核形式以“4+1考核方方式”取代原有的课程考核方式。其中“4+1考核方方式”是指“4次阶段性考核+1次终结性考试”的课程考核方式,真正实现“以考促学”、“以考促教”、“以考促会”。
为了强化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与评价,阶段性考核分4次阶段,占课程综合成绩的50%,以促使学生加强平时的学习,并且每次阶段性考核以相对独立的知识单元为基础进行。学生单独完成,形成相应的成果,并在课前向全班展示部分成果,最后由教师根据展示情况和成果本身水平进行计分。具体如下:
终结性考试是对所有所学内容的综合性测试,考核成绩占课程综合成绩的50%。考试模式,闭卷考试。
3.结语
《工程估价》课程的实践教学应满足于工程造价管理的实际, 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新型工程造价管理人才, 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来完善课程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手段, 改革教学模式,提高工程造价专业的教学质量,提高工程造价人才的专业素质,从而更加适应建筑行业现实发展的需要,避免企业的二次培养,节约社会资源,促进行业的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高云莉,王庆春等,基于实践的工程估价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9.18(6):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