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文学之《圣经》:麦都思、王韬与“《圣经》委办本”

来源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shihuinu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19世纪,中国最大的一项翻译工程大概要算是《圣经》翻译了。从19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先后有五种《圣经》中译本由新教宣教会完成并出版问世。本文所讨论之“《圣经》委办本”,亦涉及许多传教士和他们的中国助手。围绕《圣经》中译之方法,传教士之间发生了激烈争吵。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于究竟是绝对忠实于希伯来和希腊原文,还是要保证中国读者能够读懂接受。争论的第二个焦点在于中译本的文言水平(白话《圣经》中译本是稍晚才出现的):究竟是用受教育者能接受的标准文言,还是用初识文墨之人亦能读懂的更粗浅的文言?有关读者接受以及标准文言使用之话题的挑起者,乃传教士麦都思,他期待能够完成一部可以被称为“中国文学”的《圣经》中译本。在1843年至1854年间完成的“《圣经》委办本”中,麦都思最终几乎将自己的理想付诸实施。此目标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找到中国协作者,协作者能够将传教士及其中国助手的工作转化成让人接受的中国散文。麦都思最初的人选为王昌桂,他是一位教授中国经典的儒生,但在新约《圣经》完成之前已去世。麦都思继而聘用了他当时尚年轻的儿子王韬,王韬协助完成了整部《圣经》,同时还写了一些宣教小册子,并修订了一部圣歌集。王韬的译者经历亦让我们对其早期思想的发展有了诸多了解。
其他文献
《走出自我中心困境》评介欣亨由北京大学哲学系著名学者赵光武教授主编的哲学专著《走出自我中心困境》一书近日由华夏出版社出版。在近十年多年来的哲学研究中,在基础理论方面一直存在着“物质本体论”与“实践本体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唯实践主义的原则争论,争论中的...
陈云与建国后第一次经济调整朱地在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失序的状况下,及时下决心进行经济调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成功经验。在这一方面,陈云主持的建国后第一次经济调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一、第一次经济调整的由来1950年3月,人民政府实现了对财...
法国学者谈重新认识《共产党宣言》李其庆编写1997年12月出版的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巴黎国际会议资料集第1卷刊登了法国学者热拉尔·杜美尼尔和多米尼克·勒维合写的论文:《超越革命、修正主义和现实社会主义的〈宣言〉》。作者认为,在《宣言》发表...
2011年10月,国际著名公共管理专家马克·霍哲教授正式接受本刊邀请,成为《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十位海外编委。
俄罗斯的忧郁还漫长———访俄见闻与思考之二喻权域五.苏联解体的原因对于苏联解体、红旗落地的原因,世界上众说纷纭。在我国,占主流的说法是:苏联的经济没搞好,斯大林模式带来了苏联的垮台。在西方资产阶级学者中,很少有人把苏联垮台的主要原因归之于“经济问题”...
马克思主义范畴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范畴赵智奎任何一门科学的理论体系,都有其特定的内涵,都是由该门科学特定的概念、原理、范畴和规律构成的。范畴在理论体系的构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理论体系中的范畴,表现着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关系的概括,凝结...
应当正确对待按生产要素分配董长瑞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本质上是价值分配。价值分配公平与否是社会公平的关键。但现实生活中的分配是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在实际操作中,价值又总是向非劳动要素倾斜,价值分配失衡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试图从倾向于生...
关于革命方式问题的理论思考李延明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一次暴力革命,是一次成功的暴力革命。这种成功,表现为俄国无产阶级通过十月革命夺取了全国政权,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运用政权的力量,对经济关系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创建了俄国(后来是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制...
哲学的目标从根本上说是尝试弄清楚那些与基本的实体论、认识论和标准化问题有关的见解,并充分表达这些见解。通过一种主体问方式,这些见解易于接近和论证。在轴心时代,技术意义上的哲学既不是希腊或欧洲唯一的遗产,也不是在其他社会文化中都能找到的。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进程产生了促进或至少是发展共同思想观念的必要性。在这种情况之下,哲学的基本问题在对“系统哲学是否可能”这一疑问的需要中产生。系统哲学预设在每一种哲学思想中都有不同的文化创新,这可能会影响到以下各层面的反思和论证:(1)哲学的文化性困境;(2)不同类型的文化中
在19世纪晚期技术革命发生前,中国出版业的类型出现了重大变化,时间上主要是乾隆晚期、嘉庆和道光年间(1796--1850),即19世纪上半叶。在19世纪晚期“古腾堡式的机械印刷”传人上海时,机械化出现了,而在此之前正发生四种变化,它们导向的正是所谓文学现代性的后期标志。这四种变化包括小说的产量、发行方式、小说中表现的国际意识以及小说预期的读者构成。这些趋势的出现早于19世纪晚期印刷技术革命,也早于20世纪初期教育和文学生活中的变化。这表明在试图定义文学现代性时,必须既关注突然的外部影响或内部革命造成的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