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淮南子》的生态思想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_huo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淮南子》一书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不仅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且在开发和保护生物资源方面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和措施。挖掘这些内容对今天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有借鉴意义。
  《淮南子》是由淮南王刘安(公元前179-122年)主持、众宾客集体撰写而成的。这是一部以道为主兼采众说的体系完整的鸿篇巨著,被称为“集道家的大成”,对汉以后的学术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仅就《淮南子》中蕴涵的生态思想做一论述。
  一、万物同源
  《淮南子》对老子的“道”化生天地万物的思想做了进一步的发挥,更为具体地描述了宇宙万物生成过程:
   “天地未形,冯冯翼翼,洞洞灟灟 ,故曰太昭。道始于虚廓,虚廓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
  在《淮南子》看来,宇宙天地万物最初都是从“道”化生而来,因此具有共同的源头。不仅如此,天地万物还具有共同的结构,并且相互感应:
  “毛羽者,飞行之类也,故属于阳;介鳞者,蛰伏之类也,故属于阴。日者,阳之主也,是故春夏则群兽除,日至而麋鹿解。月者,阴之宗也,是以月虚而鱼脑减,月死而蠃蚌。火上荨,水下流,故鸟飞而高,鱼动而下。物类相动,本标相应,故阳燧见日,则燃而为火;方诸见月,则津而为水。虎啸而谷风至,龙举而景云属。麒麟斗而日月食,鲸鱼死而彗星出,蚕珥丝而商弦绝,贲星坠而渤海决”。
  在《淮南子》看来,自然万物具有相同的阴阳结构,并根据阴阳的相互关系而相互感应,就是所谓“物类相动”。 《淮南子》把自然万物看作同源、同构,并且相互感应,实际上就是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
  二、 天人合一
  《淮南子》认为人与自然是一致的,不仅把自然万物看作同源同构、相互感应,而且认为,人与自然物属于同类,具有同样的结构,并有相互感应:
  “蚑行喙息,莫贵于人,孔窍肢体,皆通于天。天有九重,人亦有九窍;天有四时以制十二月,人亦有四肢以使十二节;天有十二月以制三百六十日,人亦有十二肢以使三百六十节。故举事而不顺天者,逆其生者也”。
  这里认为人的结构与天的结构一一吻合,显然有牵强附会之嫌。但是,其目的在于说明人与自然的相互联系,说明人与天同属一类,并且要求“举事以顺天”,这又是具有生态学意义的。由于天与人同属一类,所以在《淮南子》看来“天之与人,有以相通也”,这就是天人之间的相互感应。从这一点推广出去,《淮南子》还明确认为,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其中说到:
   “土地各认其类生,是故山气多男,泽气多女,障气多喑,风气多聋,林气多癃,木气多伛,岸下气多肿,石气多力,险阻气多瘿,暑气多夭,寒气多寿,谷气多痹,丘气多狂,衍气多仁,陵气多贪。轻土多利,重土多迟,清水音小,浊水音大,湍水人轻,迟水人重,中土多圣人。皆象其气,皆应其类”。
  《淮南子》认为,人的身体状况,甚至生男生女,都与所处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而且,自然环境还会影响到人的性格乃至伦理道德。这里虽然有夸大自然环境对人的作用方面,但其中也不乏合理之处。
  三、顺其自然
  《淮南子》认为,自然万物的生成和变化是自然而然的,其中说到:
  “天致其高,地致其厚,月照其夜,日照其昼,阴阳化,列星朗,非其道而物自然。故阴阳四时,非生万物也;雨露时降,非养草木也。神明接,阴阳和,而万物生矣。故高山深林,非为虎豹也;大木茂枝,非为飞鸟也;源流千里,渊深百仞,非为蛟龙也。
  夫萍树根于水,木树根于木,鸟排虚而飞,兽蹠实而走,蛟龙水居,虎豹山处,天地之性也。两木相摩而然,金火相守而流,员者常转,窾者主浮,自然之势也”。
  在《淮南子》看来,自然万物的生成和变化并非有某种目的和安排,而完全是“天地之性”、“自然之势”,因而是自然而然的。既然自然万物的生成和变化是自然而然的,那么,人对待自然万物也应当采取自然无为的方式。所谓“万物同以自然,圣人又何事焉?”
  对于“无为”, 《淮南子》有较多的解释:
  “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三相然也。
  吾所谓无为者,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权自然之势,而曲故不得容者,事成而身弗伐,功立而名弗有。
  无为者,非谓其凝滞而不动也,以其言莫从己出也”。
  在《淮南子》看来,“无为”是“不先物为也”,是“循理而举事”,不是“凝滞不动”,可见,“无为”并不是不为,而是要遵循自然规律、顺自然之势而为,就是要排除主观的目的和欲望,就是不要人为。
  四、保护生态资源
  《淮南子》不仅强调要自然无为地对待自然事物,而且在开发和保护自然资源方面也提出合理的建议和具体的措施。
  (一)顺天应时,以时禁发。古代农耕社会,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中,根据寒暑气候更易的规律和农事耕作的要求,创制出指导生产、生活实践活动的时令节气。《淮南子》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对一年四季时令节气及各种禁忌的认识更加深刻。其《时则训》篇根据自然界生物的生长、发育的规律,阐发了一年十二个月保护生态的主张。从一月至十二月顺次是:
  “禁伐木。毋覆巢杀胎夭,毋麛毋卵,毋聚众置城郭”;“毋竭川泽,毋漉陂池,毋焚山林,毋作大事,以妨农工”; “修利堤防,导通沟渎,达路除道,从国始,至境止。田猎毕戈、置罘罗网,餧毒之药,毋出九门。乃禁野虞,“毋伐桑柘”; 毋兴土功,毋伐大树,令野虞,行田原,劝农事,驱兽畜,毋令害谷; 禁民无刈蓝以染,毋烧灰”; “树木方盛,勿敢斩伐”; “完堤防,谨障塞,以备水潦”; “乃命有司,趣民收敛畜采,多积聚,劝种宿麦,若或失时,行罪无疑”; “乃命冡宰,农事备收,举五谷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是月草木黄落,“乃伐薪为炭)”; “乃命水虞渔师,收水泉池泽之赋”; “山林薮泽,有能取疏食、田猎禽兽者,野虞教导之”(“是月也,荔挺出,蚯蚓结,角解,水泉动。则伐树木,取竹箭”); “命渔师始渔”,“命农计耦耕事,修耒耜,具田器”。
  这种认识和主张来源于长期的观察和生产实践的总结,其核心是严令伐杀,以保护生物的正常孕育与生长。可见,《淮南子》已注意到生产活动与自然生态环境相互关联,故要求发展生产必须和保护生态相结合。只有顺应天时,严守时禁,爱惜生命,做到“以时禁发”,才会取得良好的生产效益和生态效应,促成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
  (二)保护野生动物资源。《淮南子》论及保护野生动物的种类繁多,既有陆上走兽,又有空中飞禽,还有水中的鱼鳖。 其具体的保护措施既推崇“先王之法”的法治作用,又重视道德规范的德治效能。其中说到:
  “故先王之法,畋不掩群,不取麛夭,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豺未祭兽,置罦不得布于野; 獭未祭鱼,网罟不得入于水; 鹰隼未挚,罗网不得张于谿谷……昆虫未蛰,不得以火烧田。孕育不得杀,觳卵不得探,鱼不长尺不得取,不期年不食”。
  在这里,《淮南子》主张取法“先王之法”,实行“时禁”,反对“竭泽而渔、焚林而猎”的灭绝生物种群式的猎捕方式,提出保护幼兽、母兽,建立合理、有度的田猎制度。否则,将出现“焚林而猎,得兽愈多,后必无兽”的恶果。作为人们日常生活所遵循的行为规范,道德有时可以弥补法律规章的某些缺陷与不足,起到法律难以起到的作用。因此,《淮南子》在提出效仿“先王之法”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教育,强调发挥道德规范在保护野生动物资源中的作用,并用“密子治禀父,巫马期往观化焉,见夜渔者得小即释之,非刑之所能禁也”的具体事例,加以说明。不仅如此,《淮南子》还提出了“食其食者,不毁其器;食其实者,不折其枝”和“塞其源者竭,背其本者枯”的保持生态平衡的主张。为了更好地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对其生存的环境也应注意保护,其中说到:
   “欲致鱼者先通水,欲致鸟者先树木;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只有这样才会出现“禽兽之归若流泉,飞鸟之归若烟云”的人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好局面。
  (三)以农为本,培植植物资源。在中国古代社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由此促使以农为本的重农思想意识的形成。汉代农业生产技术发展迅猛,人们在如何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发展农林畜牧渔等方面,观念更加深刻、正确,措施更具有操作性。如《主术篇》认为农业中的粮食生产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有决定性作用:“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而《诠言训》则把山林的完好,看作是百姓生活之资、财富之源,“地有财,不忧民之贫也,百姓伐木芟草,自取富焉”。为使森林资源不枯竭,得以永续利用,《淮南子》主张应按季节采伐森林:“草木未落,斤斧不得入山林”。不仅如此,《淮南子》还注重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要求统治者根据天时地利,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积极养殖、植树,为民众造福:
  “水处者渔,山处者木,谷处者牧,陆处者农”。
  教民养六畜,以时种树,务修田畴,滋植桑麻,肥硗高下,各因其宜。丘陵阪险不生五谷者,以树竹木。春伐枯槁,夏取果蓏,秋畜蔬食,冬伐薪蒸,以为民资。是故生无乏用,死无转尸。“为持久利用自然资源,富国富民,《淮南子》积极提倡以时种树,培植自然资源。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对植树造林已有明确的认识。汉代,已能依照自然生态规律植树造林。《淮南子.时则训》篇中所载的依月令种植杨、杏、李、桃、榆、樟、楝、柘、槐、檀、栆、栎等树,即是很好的例证。而上文中所引《主术训》也表明,种树要修整好土地,讲究时节; 要根据土壤肥力的差异,选择不同的树种加以栽种,在丘陵山地上可广种树木。这些有关植树造林的正确主张与做法,至今仍在林业生产中应用。
  《淮南子》中蕴含的这些生态思想,较为正确地阐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至今日,仍不失其现代意义,为当今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参考文献:
   [1]胡适.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篇[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汉]刘安.《淮南子》,二十二子本[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作者简介:杜宗才(1969-)男,河南南乐人,鹤壁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传统文化。)
其他文献
摘 要:作文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艺术。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水平和写作能力的高低,是衡量一个人语文知识及其语文素质的综合尺度。为此,本文笔者就以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为题探讨小学写作教学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训练的主要阵地。写作水平和写作能力
镜子里的女子rn蔡志燕rn站立镜旁久远rn让镜子制造时间rn寂寞倾听美丽rn也忘记一些出口rn心事忐忑盛载身体
余华曾以先锋的姿态登上文坛,以(以下简称)为界,余华从“先锋”走向“世俗”.更多人关注的是他的文学风格的变化,其实一直致力于叙事探索的余华,始终没有放弃对叙事技巧的探
摘 要: 思想品德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初中生处于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最明显的时期,在这一阶段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对初中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实效性的意义和策略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 时效性 提高策略  初中生十分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会影响并导致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发生一定的变化。思想品德教学旨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使他们
摘 要:求和问题一直都是高中数学中的一类题目,本文中我们来探究一类求和问题的解题思路。  关键词:高中数学;求和;探究  问题1 已知[f(x)=x2-53x+196+x2-53x+196],则求[f(1)+f(2)+…+f(50)]。  分析:①.由题目可以看出,此题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将[x=1,2,…,50]一一带进[f(x)]把[f(1)]、[f(2)]、……、[f(50)]一个个求出来,然后
是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儒家的治国思想有德治、仁治、礼治、孝治等,注重以德感化人,讲究人的内在修为.而北宋堪称儒术治国的典型,其政治实践中有相当浓厚的儒家色彩,北宋是中
摘要: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独生子女政策的成功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们生活水品地同时,也使留守儿童、独生子女、单亲家庭数量持续增长。与此同时,孩子接触的东西也越来越多,分辨是非的能力越来越差,进而直接导致当代孩子的素质问题一度被推向风口浪尖。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应该更加重视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本文就就以讨论思想品德的教育方式为主,探讨思想品德教育及思想品德教育方式的重要性。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
摘 要: 失语指学生在课堂上不给予积极响应而保持沉默不语的现象。进入初中后,随着年龄增长,面对崭新的环境,面对新的思想政治课,学生的课堂“失语”现象越来越明显,不得不引起教师的关注,因此教师成立课题组,研究思想政治课堂失语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文章主要从教师、学生、课堂氛围等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积极寻找对策减少课堂失语现象的出现。  关键词: 课堂失语 思想政治 调查 对策  “以人为本”、“以学
三百六十年前,我与汉服有个约。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翠湖西畔的柳叶儿却青青依旧。别了姹紫嫣红,蔫了桂花飘香,不见了浮鱼飞燕,散落了满地芬芳,只留下几对鸳鸯,呵护着谁是谁的
内需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在国际经济形势日益复杂的情况下,如何释放内需是当前各省面临的一个难题。在十二五规划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借助城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