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唯一的听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一课叙述的是一个拉小提琴的青年人,在所谓的“耳聋”老人的精心呵护下,从拉小提琴“像在拉床腿”成为能在“各种晚会上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的变化,告诉人们,老人做“唯一的听众”,是在用心灵呵护青年,用智慧引领青年。为让学生具体真切地感受老人对“我”的呵护和关爱,“我”对老人的敬佩和感激,在初读感知、把握内容、理清思路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进入语境,亲近人物,感受人物的内心,触摸人物的情感,让学生获得语言的发展和精神的提升。
一、在心理揣摩中感受青年对音乐的喜爱
父亲和妹妹的嘲笑虽然使“我”十分沮丧,但“我”没有知难而退,而是迎难而上。可见,对音乐的爱,是“我”成功的条件之一。为此,可借助文本语言向形象画面的转化,引导学生具体而真切地感受“我”对音乐的挚爱。
1?郾在“沮丧”中感受不舍。父亲和妹妹对“我”的评价,可谓实话实说,却给了“我”打击,“使我感到十分沮丧”,“不敢在家里练琴”。这种沮丧,恰恰反映了“我”对小提琴的爱,否则,“我”便会无动于衷,毫不在意。而“我”一方面十分沮丧,一方面则另想办法,足见“我”对小提琴的喜爱。为感受这一点,可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第1自然段,读中想象,读中思考:①父亲和妹妹的评价,是真是假,从何处可见?这告诉我们什么?——抓住简直、白痴、数次折磨、就像锯床腿等词语,感受“我”拉小提琴的笨拙,感受“我”音乐天赋的缺乏。②面对这样的评价,一般人会选择放弃,而“我”没有如此,“我”心里会想些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什么?——根据选择,外化心理,感受“我”沮丧中的执著。
2?郾在“转移”中感受挚爱。为避免对家人的干扰,“我”转移到森林里,足见“我”对小提琴的喜爱。这一点,第2自然段作了详细叙述。为此,可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讨论:①如果是你,从家人语言中感受到自己音乐天赋的缺乏,会有怎样的选择?为什么?——设身处地,自由表述,让学生明白:面对挫析,知难而退是一种选择,这是无奈的回避;知难而进是一种选择,这是积极的进取。②文中的“我”知难而进,请你读读有关句子,边读边想:由句子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画面中的“我”会想些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走进语境,想象画面,具体感受:由“蹑手蹑脚”感受“我”小心翼翼,提心吊胆,不想惊动家人。“我”可能在想:既然嫌我拉得不好,我不妨碍你们,我去森林里。由神圣感、仿佛、站好、庄重、隆重等词感受“我”选择的慎重和神圣,内心的激动和神秘;感受“我”对音乐的痴迷和执著:这是何等神圣的时刻,何等隆重的场面。
二、在人物亲近中感受老人对青年的呵护
“耳聋”老人对“我”的引领,是“我”战胜困难、得以成功的另一个重要条件。老人对“我”的引领,主要表现在她慈祥的面容、善意的谎言和真诚的赞美上,可引导学生亲近人物,触摸人物的心灵语言,感受老人对青年真诚的关爱和无私的帮助。
1.由外貌感受慈祥。文中对老人的外貌描写可谓画龙点睛,要引导学生阅读揣摩,先让学生找出外貌描写的句子:
“我感觉背后有人,转过身时,吓了一跳: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一束阳光透过叶缝照在她的银丝上……”“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让学生边读边思:①如果是你,本想在静静的林子中练琴,猛然发现了这位老人,会想些什么?文中的“我”有怎样的表现,会想些什么?——感受“我”的不安和歉意。②如果是你,细心打量这位老人,心中除了不安还有什么?为什么?——感受老人的和蔼和慈祥:从“静静地坐”“平静地望着”等,感受老人的慈祥和可亲,她旨在“告诉”青年人:你的琴声没有引起我的注意,没有给我带来不快,你放心吧。③当我们了解了他们的故事后,知道老人看到了眼前的青年人如此拉琴,会想些什么?——外化心灵语言,感受真诚呵护:老人从青年人的举动看出了他对小提琴的喜爱,看出他的歉意和不安,决定不动声色,让他放心大胆地在这里练琴,并给予他必要的鼓励。
2.由谎言感受智慧。在“我”不安和尴尬时,老人对“我”说:“是我打扰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老人如此说,不仅要打消“我”的顾虑,让我无须害怕;而且要留下拉琴,让我无可推脱。否则,就是“我”介意了。这话语,是老人真情和智慧的融合,要细读品味,具体感受。
可这样引导:从老人的话语,你能读懂她的内心吗?引导学生自由表述,叙谈感受,感受语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是我打扰你吗?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主动表示歉意,真是善解人意,让“我”消除尴尬:“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既要打消顾虑,又要切断退路,让“我”必须留下。“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忠实听众吗,每天早晨?”——看似征求意见,实际语言干脆,让“我”无法拒绝。这样,就能具体感受老人智慧中的真情,真情中的智慧。
3.由夸奖感受呵护。老人对“我”的夸奖,没有一点勉强,总是那么真诚:“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这给了“我”自信和勇气,让“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对此可这样引导:①老人分明听到了“我”的琴声,而她却总以聋子的身份出现,并真诚地对“我”夸赞一番,如果你是老人会怎么想?——用真诚的赞美唤起青年的自信,用真切的情感鼓起青年的勇气。②如果你就是文中的青年人,每次停下来时总能听到老人的赞扬,心里有怎样的感觉?想对老人说什么吗?——感受内心的激动和自信,感受真诚的感谢和祝福。
三、在标点挖掘中升华老人与青年的情感
青年与老人相遇相处,是偶然也是必然,青年的执著感动了老人,老人的真情感动了青年,他们像母子,也像朋友。从课文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老人对青年的关爱之情、青年对老人的感激之情,而文中的三处省略号,则是这种情感的集中体现,它们都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是作者的潜心之笔,须引导学生进入语境,认真品读,细心揣摩,让老人关爱青年、青年感激老人的情感得以升华。
1?郾从“眼神”中感受。“我也常常忘记她是聋子,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这句话可这样引导:①走近这位慈祥的老人,你从她如深深的潭水般的眼神中,感受到了什么?——(感受老人的慈祥和慈爱,赞许和鼓励,期望和等待,感受青年的温暖和幸福,平静和快乐,激动和感激。)
2?郾于“想象”中感受。得知所谓“聋子”“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后的情景,文章做了省略,可这样引导:听了妹妹的介绍,知道了事情原委,“我”心情怎样?老人就在12号楼,“我”会怎样急切地去见她,此情此景你能想象描述吗?——(引导学生想象“我”带着礼品,拜见老人,向她表示感谢,与老人畅谈、老人叙说秘密的情景,借助形象展示老人对青年的真诚关心,“我”对老人的衷心感谢。)
3?郾在“补充”中感受。课文结尾写道:“在各种文艺晚会上,我有机会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那时,我总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那清晨里我唯一的听众……”这句话的空间开阔,可引导学生补充: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文中的“我”,面对台下的观众,面对手中的小提琴,有什么话要对老人叙说?——(引导合理想象,自由表述,抒发对老人的感激,讲述其中的原因:她给了“我”关爱和呵护,信心和力量,期盼和引领……)
作者单位
江苏省泰兴市教育局教研室
◇责任编辑:刘岭南◇
一、在心理揣摩中感受青年对音乐的喜爱
父亲和妹妹的嘲笑虽然使“我”十分沮丧,但“我”没有知难而退,而是迎难而上。可见,对音乐的爱,是“我”成功的条件之一。为此,可借助文本语言向形象画面的转化,引导学生具体而真切地感受“我”对音乐的挚爱。
1?郾在“沮丧”中感受不舍。父亲和妹妹对“我”的评价,可谓实话实说,却给了“我”打击,“使我感到十分沮丧”,“不敢在家里练琴”。这种沮丧,恰恰反映了“我”对小提琴的爱,否则,“我”便会无动于衷,毫不在意。而“我”一方面十分沮丧,一方面则另想办法,足见“我”对小提琴的喜爱。为感受这一点,可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第1自然段,读中想象,读中思考:①父亲和妹妹的评价,是真是假,从何处可见?这告诉我们什么?——抓住简直、白痴、数次折磨、就像锯床腿等词语,感受“我”拉小提琴的笨拙,感受“我”音乐天赋的缺乏。②面对这样的评价,一般人会选择放弃,而“我”没有如此,“我”心里会想些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什么?——根据选择,外化心理,感受“我”沮丧中的执著。
2?郾在“转移”中感受挚爱。为避免对家人的干扰,“我”转移到森林里,足见“我”对小提琴的喜爱。这一点,第2自然段作了详细叙述。为此,可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讨论:①如果是你,从家人语言中感受到自己音乐天赋的缺乏,会有怎样的选择?为什么?——设身处地,自由表述,让学生明白:面对挫析,知难而退是一种选择,这是无奈的回避;知难而进是一种选择,这是积极的进取。②文中的“我”知难而进,请你读读有关句子,边读边想:由句子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画面中的“我”会想些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走进语境,想象画面,具体感受:由“蹑手蹑脚”感受“我”小心翼翼,提心吊胆,不想惊动家人。“我”可能在想:既然嫌我拉得不好,我不妨碍你们,我去森林里。由神圣感、仿佛、站好、庄重、隆重等词感受“我”选择的慎重和神圣,内心的激动和神秘;感受“我”对音乐的痴迷和执著:这是何等神圣的时刻,何等隆重的场面。
二、在人物亲近中感受老人对青年的呵护
“耳聋”老人对“我”的引领,是“我”战胜困难、得以成功的另一个重要条件。老人对“我”的引领,主要表现在她慈祥的面容、善意的谎言和真诚的赞美上,可引导学生亲近人物,触摸人物的心灵语言,感受老人对青年真诚的关爱和无私的帮助。
1.由外貌感受慈祥。文中对老人的外貌描写可谓画龙点睛,要引导学生阅读揣摩,先让学生找出外貌描写的句子:
“我感觉背后有人,转过身时,吓了一跳: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一束阳光透过叶缝照在她的银丝上……”“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让学生边读边思:①如果是你,本想在静静的林子中练琴,猛然发现了这位老人,会想些什么?文中的“我”有怎样的表现,会想些什么?——感受“我”的不安和歉意。②如果是你,细心打量这位老人,心中除了不安还有什么?为什么?——感受老人的和蔼和慈祥:从“静静地坐”“平静地望着”等,感受老人的慈祥和可亲,她旨在“告诉”青年人:你的琴声没有引起我的注意,没有给我带来不快,你放心吧。③当我们了解了他们的故事后,知道老人看到了眼前的青年人如此拉琴,会想些什么?——外化心灵语言,感受真诚呵护:老人从青年人的举动看出了他对小提琴的喜爱,看出他的歉意和不安,决定不动声色,让他放心大胆地在这里练琴,并给予他必要的鼓励。
2.由谎言感受智慧。在“我”不安和尴尬时,老人对“我”说:“是我打扰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老人如此说,不仅要打消“我”的顾虑,让我无须害怕;而且要留下拉琴,让我无可推脱。否则,就是“我”介意了。这话语,是老人真情和智慧的融合,要细读品味,具体感受。
可这样引导:从老人的话语,你能读懂她的内心吗?引导学生自由表述,叙谈感受,感受语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是我打扰你吗?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主动表示歉意,真是善解人意,让“我”消除尴尬:“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既要打消顾虑,又要切断退路,让“我”必须留下。“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忠实听众吗,每天早晨?”——看似征求意见,实际语言干脆,让“我”无法拒绝。这样,就能具体感受老人智慧中的真情,真情中的智慧。
3.由夸奖感受呵护。老人对“我”的夸奖,没有一点勉强,总是那么真诚:“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这给了“我”自信和勇气,让“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对此可这样引导:①老人分明听到了“我”的琴声,而她却总以聋子的身份出现,并真诚地对“我”夸赞一番,如果你是老人会怎么想?——用真诚的赞美唤起青年的自信,用真切的情感鼓起青年的勇气。②如果你就是文中的青年人,每次停下来时总能听到老人的赞扬,心里有怎样的感觉?想对老人说什么吗?——感受内心的激动和自信,感受真诚的感谢和祝福。
三、在标点挖掘中升华老人与青年的情感
青年与老人相遇相处,是偶然也是必然,青年的执著感动了老人,老人的真情感动了青年,他们像母子,也像朋友。从课文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老人对青年的关爱之情、青年对老人的感激之情,而文中的三处省略号,则是这种情感的集中体现,它们都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是作者的潜心之笔,须引导学生进入语境,认真品读,细心揣摩,让老人关爱青年、青年感激老人的情感得以升华。
1?郾从“眼神”中感受。“我也常常忘记她是聋子,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这句话可这样引导:①走近这位慈祥的老人,你从她如深深的潭水般的眼神中,感受到了什么?——(感受老人的慈祥和慈爱,赞许和鼓励,期望和等待,感受青年的温暖和幸福,平静和快乐,激动和感激。)
2?郾于“想象”中感受。得知所谓“聋子”“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后的情景,文章做了省略,可这样引导:听了妹妹的介绍,知道了事情原委,“我”心情怎样?老人就在12号楼,“我”会怎样急切地去见她,此情此景你能想象描述吗?——(引导学生想象“我”带着礼品,拜见老人,向她表示感谢,与老人畅谈、老人叙说秘密的情景,借助形象展示老人对青年的真诚关心,“我”对老人的衷心感谢。)
3?郾在“补充”中感受。课文结尾写道:“在各种文艺晚会上,我有机会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那时,我总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那清晨里我唯一的听众……”这句话的空间开阔,可引导学生补充: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文中的“我”,面对台下的观众,面对手中的小提琴,有什么话要对老人叙说?——(引导合理想象,自由表述,抒发对老人的感激,讲述其中的原因:她给了“我”关爱和呵护,信心和力量,期盼和引领……)
作者单位
江苏省泰兴市教育局教研室
◇责任编辑:刘岭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