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6)1
关键词:护士;共情能力;影响因素;培养方法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健康观的改变,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已不再是人类追求的最完美的模式,整体的、人性化的、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体系已越来越被人们认可与关注。在医疗护理活动中,护士与患者之间的接触是最多、最频繁的,护士与患者发展起来的关系即护患关系,是护理实践的基础。如何建立相互信任的护患关系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学家认为,共情是人际交往的核心准则,是人际交往中获得相互信任的最佳途径[1]。护士共情能力是指护士在临床护理实践中,能站在患者的位置,正确地感知自己和患者的情绪,并能准确地识别和评价患者的情感状况,以期更好地理解需要帮助的患者,最终形成有效的护理干预,以满足患者躯体需要和减轻患者心理痛苦的一种情感体验的能力[2]。护理人员只有培养个人的共情能力,细心倾听患者的意见和要求,设身处地地体谅患者的痛苦和期望,才能赢得患者和家属的完全信任,促进与患者间治疗性人际关系的建立。
1. 护士共情能力现状
护士共情能力相对较好,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能够很好地应用共情技巧,细心倾听患者的意见并满足其需求,体谅患者的痛苦和期望,重视情感护理,促进与患者间良好治疗性人际关系的建立。虽然共情能力不能习得,但自知力增加会加强共情的敏感性,要培养共情能力,需要有意识地学习和训练。护士在面对复杂多变的临床环境时,适当的使用共情有助于建立和谐融洽的护患关系,使护患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支持,进而促进患者的康复和生命质量的提高,同时使护士在和谐的氛围中愉快的工作和成长,有效地减少护理差错、降低护理风险、提高护理质量。
2. 影响护士共情能力的因素
2.1 工作压力 护理工作量大、负荷重是许多大医院护理工作长期存在的问题。护士面对各种压力,如社会地位低、重医轻护、工作风险大,责任重等因素,都可导致其对护理工作的厌恶疲倦,对患者漠不关心,在护理过程中缺乏共情。护理管理者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如增设心理学、行为学等培训课程,来提高护士的共情能力。
2.2 职业态度 是指护士对护理职业的认识、情感以及决定自己职业行为倾向的心理状态[3] 情感、情绪在人们的心理生活中起着组织作用,它支配和组织着个体的思想和行为。只有怀着对护理职业极大的兴趣和热爱,才能在工作中全身心地投入,在进行治疗护理时,完全站在患者的角度为其服务。
2.3 职称 初级职称护士的共情能力较高,可能是:①年轻护士接受了更多的心理和人文关怀方面的知识② 刚参加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较高③年轻护士家庭负担小,精力充沛。护师和主管护师家庭负担相对较大,加之工作时间越长,职业倦怠严重,共情能力反而下降。管理者应对不同层次护士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使其能全身心地投入护理工作,对患者倾注更多的爱心,体现良好的共情。
2.4 和谐人际关系 护士处在一个人际关系复杂的工作环境中,不但要处理好与患者及家属的关系,还要处理好与其他医护人员的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营造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护士与其他医务人员的关系对其共情能力也有重要的影响,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更有利于护士与患者的心理沟通和交流,更有利于对患者实施人文关怀护理。因此,共情能力与和谐人际关系作用是相互的。
3.培养护士共情能力的方法
对护士共情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一是护士对病人心理的认知,主要包括护士预测病人的直觉体验,识别病人的思想、行为和动机及推断病人的情绪和反应;二是护士对病人情感的体验,主要内容是护士分享病人情绪的能力,是护士对病人状态瞬间的情绪识别,能唤起护士重视病人的利益和理解病人的需求;三是护士对病人的行为帮助,即护士在对病人认知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做出的反应,提供了言语或行为上的帮助。
3.1 提高对他人需要和情绪的敏感。具体培养方式:学习摆脱自我中心,关注周围的人;培养对人需要的敏感,如一个眼神、一声叹息、一个欲言又止的表情、一次嘴角的牵动、一次稍纵即逝的皱眉等等,都可能反映出人的需要,所以,我们要学习从这些细微的非言语表达中察觉别人的需要;学习观察并体验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对情绪描述语做词汇替换练习;通过观察非言语信息增加对他人的了解。
3.2 增强对他人的理解力。具体培养方式:学会倾听(专注,不作价值判断,通过提问确认问题,表达理解与关心等);通过观察非言语信息(表情,目光,站坐姿势,人际空间,语气,语速,语调等)增加对他人的理解;换位思考,尽可能地对他人的行为做善意的解释。
3.3 学会表达共情。具体培养方式:以准确、恰当的方式表达对他人情绪与意图的感受、理解与尊重。表达对人情感的理解(参考句式:“你感觉---”);表达对人意图的理解(参考句式;“你想说的是---”);表达对对方情感与意图的尊重(“我知道这对你很重要---”):表达对对方的关心(“你需要我为你做些什么吗”)。
4.小结
由于共情是护患沟通的精髓,共情研究正在逐渐成为护理界研究的热点,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在护理的各个领域(包括门诊、肿瘤病房、产科病房、ICU等)都开始广泛地应用共情。而且,共情也被写进护理沟通的教材,作为护患沟通技巧的核心概念。但是共情在国内护理中的研究多是借鉴心理学知识进行了理论性的研究,而缺少实证性研究,同时共情还缺乏一个在护理实践、护理研究和护理教育中实用的成熟概念,要形成一个清晰全面具有广泛接受性的共情知识体系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玉芳,李继平.共情—— 良好护患关系的切入点[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4,23(10):435—438.
[2] 邱玉芳,楊辉,宋丽萍.护士共情能力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7,21(7):1890—1892.
[3] 吴雅文,姜安丽,李树贞.对护士职业态度的测量和意义的理论探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19(2):71—72.
关键词:护士;共情能力;影响因素;培养方法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健康观的改变,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已不再是人类追求的最完美的模式,整体的、人性化的、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体系已越来越被人们认可与关注。在医疗护理活动中,护士与患者之间的接触是最多、最频繁的,护士与患者发展起来的关系即护患关系,是护理实践的基础。如何建立相互信任的护患关系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学家认为,共情是人际交往的核心准则,是人际交往中获得相互信任的最佳途径[1]。护士共情能力是指护士在临床护理实践中,能站在患者的位置,正确地感知自己和患者的情绪,并能准确地识别和评价患者的情感状况,以期更好地理解需要帮助的患者,最终形成有效的护理干预,以满足患者躯体需要和减轻患者心理痛苦的一种情感体验的能力[2]。护理人员只有培养个人的共情能力,细心倾听患者的意见和要求,设身处地地体谅患者的痛苦和期望,才能赢得患者和家属的完全信任,促进与患者间治疗性人际关系的建立。
1. 护士共情能力现状
护士共情能力相对较好,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能够很好地应用共情技巧,细心倾听患者的意见并满足其需求,体谅患者的痛苦和期望,重视情感护理,促进与患者间良好治疗性人际关系的建立。虽然共情能力不能习得,但自知力增加会加强共情的敏感性,要培养共情能力,需要有意识地学习和训练。护士在面对复杂多变的临床环境时,适当的使用共情有助于建立和谐融洽的护患关系,使护患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支持,进而促进患者的康复和生命质量的提高,同时使护士在和谐的氛围中愉快的工作和成长,有效地减少护理差错、降低护理风险、提高护理质量。
2. 影响护士共情能力的因素
2.1 工作压力 护理工作量大、负荷重是许多大医院护理工作长期存在的问题。护士面对各种压力,如社会地位低、重医轻护、工作风险大,责任重等因素,都可导致其对护理工作的厌恶疲倦,对患者漠不关心,在护理过程中缺乏共情。护理管理者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如增设心理学、行为学等培训课程,来提高护士的共情能力。
2.2 职业态度 是指护士对护理职业的认识、情感以及决定自己职业行为倾向的心理状态[3] 情感、情绪在人们的心理生活中起着组织作用,它支配和组织着个体的思想和行为。只有怀着对护理职业极大的兴趣和热爱,才能在工作中全身心地投入,在进行治疗护理时,完全站在患者的角度为其服务。
2.3 职称 初级职称护士的共情能力较高,可能是:①年轻护士接受了更多的心理和人文关怀方面的知识② 刚参加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较高③年轻护士家庭负担小,精力充沛。护师和主管护师家庭负担相对较大,加之工作时间越长,职业倦怠严重,共情能力反而下降。管理者应对不同层次护士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使其能全身心地投入护理工作,对患者倾注更多的爱心,体现良好的共情。
2.4 和谐人际关系 护士处在一个人际关系复杂的工作环境中,不但要处理好与患者及家属的关系,还要处理好与其他医护人员的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营造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护士与其他医务人员的关系对其共情能力也有重要的影响,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更有利于护士与患者的心理沟通和交流,更有利于对患者实施人文关怀护理。因此,共情能力与和谐人际关系作用是相互的。
3.培养护士共情能力的方法
对护士共情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一是护士对病人心理的认知,主要包括护士预测病人的直觉体验,识别病人的思想、行为和动机及推断病人的情绪和反应;二是护士对病人情感的体验,主要内容是护士分享病人情绪的能力,是护士对病人状态瞬间的情绪识别,能唤起护士重视病人的利益和理解病人的需求;三是护士对病人的行为帮助,即护士在对病人认知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做出的反应,提供了言语或行为上的帮助。
3.1 提高对他人需要和情绪的敏感。具体培养方式:学习摆脱自我中心,关注周围的人;培养对人需要的敏感,如一个眼神、一声叹息、一个欲言又止的表情、一次嘴角的牵动、一次稍纵即逝的皱眉等等,都可能反映出人的需要,所以,我们要学习从这些细微的非言语表达中察觉别人的需要;学习观察并体验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对情绪描述语做词汇替换练习;通过观察非言语信息增加对他人的了解。
3.2 增强对他人的理解力。具体培养方式:学会倾听(专注,不作价值判断,通过提问确认问题,表达理解与关心等);通过观察非言语信息(表情,目光,站坐姿势,人际空间,语气,语速,语调等)增加对他人的理解;换位思考,尽可能地对他人的行为做善意的解释。
3.3 学会表达共情。具体培养方式:以准确、恰当的方式表达对他人情绪与意图的感受、理解与尊重。表达对人情感的理解(参考句式:“你感觉---”);表达对人意图的理解(参考句式;“你想说的是---”);表达对对方情感与意图的尊重(“我知道这对你很重要---”):表达对对方的关心(“你需要我为你做些什么吗”)。
4.小结
由于共情是护患沟通的精髓,共情研究正在逐渐成为护理界研究的热点,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在护理的各个领域(包括门诊、肿瘤病房、产科病房、ICU等)都开始广泛地应用共情。而且,共情也被写进护理沟通的教材,作为护患沟通技巧的核心概念。但是共情在国内护理中的研究多是借鉴心理学知识进行了理论性的研究,而缺少实证性研究,同时共情还缺乏一个在护理实践、护理研究和护理教育中实用的成熟概念,要形成一个清晰全面具有广泛接受性的共情知识体系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玉芳,李继平.共情—— 良好护患关系的切入点[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4,23(10):435—438.
[2] 邱玉芳,楊辉,宋丽萍.护士共情能力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7,21(7):1890—1892.
[3] 吴雅文,姜安丽,李树贞.对护士职业态度的测量和意义的理论探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19(2):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