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前,以《弟子规》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无疑成为国人学习的热点。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中国人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精神财富。一个国家的发展史,就是丰富和发展传统的历史。所以,学习传统文化,从传统中汲取前进的动力,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学习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误区。只有认真审视这些问题,才能让学习持续有效地进行。
关键词: 《弟子规》 传统文化 学习误区
传统文化在沉寂多年后,最近几年却犹如枯树逢春,逐渐火热起来,这与国家政策上的宣传有密切关系。2009年,习近平主席在中央党校提出:“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向领导干部提出了如何通过读书提高个人自身修养的问题。习主席指出不仅要读书,而且要有选择地读书,“要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习主席的大力宣传,使得一直都较为沉寂的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其中,《弟子规》一书在学习热潮中俨然成为领头羊之一,显得较突出。学习传统文化固然是好事,但在学习过程中若不注意筛选糟粕和讲究方法,亦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本文即从国人学习《弟子规》的情况分析入手,探讨学习传统文化中的问题及相应解决措施。
一、《弟子规》学习之现状及反思
《弟子规》在公务员领域的热度,在公务员考试中反应最为明显。2013年湖南益阳、辽宁鞍山、河北等地公务员考试中大量出现与《弟子规》相关的试题。到2014年,各地公务员全真模拟试题中更是无处不乏《弟子规》的身影。与之相应的是,《弟子规》一书由几年前基本无人问津,到这几年的销量不断激增。如北国网一则新闻的标题即为《2013年鞍山啥书最火——〈弟子规〉》。而在不少行政单位,也悄然掀起公务员阅读《弟子规》的热潮。
在我们的高等学府——大学里,也常常可见学习《弟子规》的身影。如2012年东华理工大学,向所有在校学生号召《学好弟子规做好中国人》;再如2013年,当2013级新生步入中山大学时,被学校要求完成一份十分特殊的暑假作业,即阅读《弟子规》并写读后感;今年,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900余名大学新生刚刚踏入校门,就收到了学院发给他们的两本书,其中一本就是《弟子规》。
在社会中,全国不少地方开设了类似于私塾的国学班培训机构,在这些培训机构往往以记诵《弟子规》、《三字经》等书籍为主。如据大众网2013年报道,自2008年始,由一群义工发起成立孝谦传统文化学习中心,组织“草根讲堂”,免费为少年儿童进行国学经典的授课。据义工介绍,他们那里最受欢迎的就是“弟子规”班。
从这些现象中可以得知,上至中央下至地方,全方面掀起了学习《弟子规》的热潮。古人云:“开卷有益。”但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开卷形式上,还要实际考察其效果。就目前学习《弟子规》的实际情况看,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其一,学习的方法较单一。在学习《弟子规》时,显然成人的学习方式与儿童的学习方式有所不同。但无论学习的年龄层次有何区别,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学习,目前基本都是采用传统私塾的学习方法——记诵法。
其二,不少学习流于形式。目前学习《弟子规》,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大多数情况下并非是自觉自愿地学习,往往是被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特别容易出现“一阵风”的学习情况。当相关政策号召一提出来,学习立刻就闻风而动,但时间一久,上级不再反复强调,学习热情迅速退潮。
其三,学习效果不理想。目前对于学习效果的检验,仅仅到能完整无误地背诵《弟子规》为止。而更为突出的问题是,由于是记诵,随着时间的推移,没有实践巩固,记忆效果越来越差,很容易将之前背诵的成果付之流水,因此学习效果是极为糟糕的。这里有一个问题尤其要引起人们的注意,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若仅仅止步于记诵,那无疑是舍本逐末。学习传统文化的根本目的在于传播并能实践我国传统文化中值得提倡的部分。
总体而言,学习传统文化固然是好事,但在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这些问题也是不容我们忽视的。
二、原因探寻及对策
对于在学习以《弟子规》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中所出现的问题,探寻其原因,归结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点。
1.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仅仅是为了应付某些形式的检查,如考公务员学习《弟子规》大多纯粹就是应付考试,再如儿童学习则往往是基于父母或老师的要求。这样,学习就沦为考试工具,或成全父母的虚荣,或满足老师的要求。并不能真正体会学习传统文化其目的在于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
2.施教者没有结合受教者探寻合适的教学方法。在整个中国基本处于应试教育的背景之下,施教者并无多少闲暇余力对传统文化的教育方法进行探讨,往往在学习传统文化时,习惯性因袭传统学习方式——记诵。
那么,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提高学习《弟子规》等传统文化的学习实效呢?笔者认为可以在以下方面多做努力。
其一,学习需有所取舍,不能全盘接受。以《弟子规》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固然有许多好处,不然,不会传播得如此悠久绵远。但正如梁启超先生在《儒家哲学》一书中所指出的:“无论怎样好的学说,经过若干时代以后,总会变质,掺杂许多凝滞腐败的成分在里头。”①传统文化的产生有其独特土壤,有些东西在当时或许有积极意义,但随着社会的变迁,已经成为丧失了其特有的价值及意义,成为可以抛弃的对象。例如,《弟子规》云:“三纲者,君臣义。”②这里讲的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显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没有价值。所以,在学习的时候,需持一种批判的眼光,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
其二,读书,尤其要擅读书,读活书。传统文化的语言与今天的白话文有别,语言存在隔阂。读书时容易出现拘泥于字句的解释,不能认识到作品背景及自己当前的生活环境是有差别的,一到实践时就发现存在严重的问题。如《弟子规》中提到:“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意思是弟子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可擅作主张,必须请示师长之后才可以行事,否则将会得到“子道亏”这一极为糟糕的结果。当然,弟子因为人生阅历有限,若盲目行事容易出错,多请教师长自然对为人行事是大有裨益的。但若过于坚持这一原则,则陷入到僵化的地步,挫伤了弟子行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假设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弟子若必须请示师长后方能行事,则恐怕万万不行。正如孟子所说的:“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切记不能死读书。
其三,知行合一。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的学习上,必须有实践相伴。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其实目前已经有一些较好的举措可以扩大范围进行推广。例如,2010年湖北汉南地区纱帽中学要求学生寒假要为父母洗一次脚、倒一杯水、唱一支歌、讲一个故事,通过短信、电话等各种形式给长辈拜年。这些活动都从实践上行之有效地巩固了学习效果。
其四,学习形式的多样化。学习《弟子规》目前并不属于应试教育范畴。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部分,应结合其学习的特殊性,采用灵活多变的学习方法。如2014年的公益广告中《回家篇》中的《摆双筷子回家吃饭》、《63年后的团圆》等;2011年始黄石下陆有色中学开展“古诗文读书考级”活动,每学期根据考察评选“诵读小才子”、“小孝星”、“文明礼仪之星”等。这些活动,让国人在休闲娱乐之暇,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为枯燥的记诵式学习方法开辟了新路径。
总之,以《弟子规》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学习,无疑对于当前国人人文素质的提高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弊端和问题,也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只有不断从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并改进,我们的学习才能持之以恒地有效地开展下去。
注释:
①梁启超.儒家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11.
②李逸安.中华经典藏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北京:中华书局,2009.3.本文所引《弟子规》原文均摘自此书.
参考文献:
[1]李逸安.中华经典藏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M].北京:中华书局,2009.3.
[2]梁启超.儒家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
[3]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
本文为湖北理工学院校级教研项目《国学热中的冷反思——黄石地区中小学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的调查与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为201243。
关键词: 《弟子规》 传统文化 学习误区
传统文化在沉寂多年后,最近几年却犹如枯树逢春,逐渐火热起来,这与国家政策上的宣传有密切关系。2009年,习近平主席在中央党校提出:“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向领导干部提出了如何通过读书提高个人自身修养的问题。习主席指出不仅要读书,而且要有选择地读书,“要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习主席的大力宣传,使得一直都较为沉寂的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其中,《弟子规》一书在学习热潮中俨然成为领头羊之一,显得较突出。学习传统文化固然是好事,但在学习过程中若不注意筛选糟粕和讲究方法,亦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本文即从国人学习《弟子规》的情况分析入手,探讨学习传统文化中的问题及相应解决措施。
一、《弟子规》学习之现状及反思
《弟子规》在公务员领域的热度,在公务员考试中反应最为明显。2013年湖南益阳、辽宁鞍山、河北等地公务员考试中大量出现与《弟子规》相关的试题。到2014年,各地公务员全真模拟试题中更是无处不乏《弟子规》的身影。与之相应的是,《弟子规》一书由几年前基本无人问津,到这几年的销量不断激增。如北国网一则新闻的标题即为《2013年鞍山啥书最火——〈弟子规〉》。而在不少行政单位,也悄然掀起公务员阅读《弟子规》的热潮。
在我们的高等学府——大学里,也常常可见学习《弟子规》的身影。如2012年东华理工大学,向所有在校学生号召《学好弟子规做好中国人》;再如2013年,当2013级新生步入中山大学时,被学校要求完成一份十分特殊的暑假作业,即阅读《弟子规》并写读后感;今年,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900余名大学新生刚刚踏入校门,就收到了学院发给他们的两本书,其中一本就是《弟子规》。
在社会中,全国不少地方开设了类似于私塾的国学班培训机构,在这些培训机构往往以记诵《弟子规》、《三字经》等书籍为主。如据大众网2013年报道,自2008年始,由一群义工发起成立孝谦传统文化学习中心,组织“草根讲堂”,免费为少年儿童进行国学经典的授课。据义工介绍,他们那里最受欢迎的就是“弟子规”班。
从这些现象中可以得知,上至中央下至地方,全方面掀起了学习《弟子规》的热潮。古人云:“开卷有益。”但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开卷形式上,还要实际考察其效果。就目前学习《弟子规》的实际情况看,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其一,学习的方法较单一。在学习《弟子规》时,显然成人的学习方式与儿童的学习方式有所不同。但无论学习的年龄层次有何区别,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学习,目前基本都是采用传统私塾的学习方法——记诵法。
其二,不少学习流于形式。目前学习《弟子规》,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大多数情况下并非是自觉自愿地学习,往往是被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特别容易出现“一阵风”的学习情况。当相关政策号召一提出来,学习立刻就闻风而动,但时间一久,上级不再反复强调,学习热情迅速退潮。
其三,学习效果不理想。目前对于学习效果的检验,仅仅到能完整无误地背诵《弟子规》为止。而更为突出的问题是,由于是记诵,随着时间的推移,没有实践巩固,记忆效果越来越差,很容易将之前背诵的成果付之流水,因此学习效果是极为糟糕的。这里有一个问题尤其要引起人们的注意,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若仅仅止步于记诵,那无疑是舍本逐末。学习传统文化的根本目的在于传播并能实践我国传统文化中值得提倡的部分。
总体而言,学习传统文化固然是好事,但在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这些问题也是不容我们忽视的。
二、原因探寻及对策
对于在学习以《弟子规》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中所出现的问题,探寻其原因,归结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点。
1.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仅仅是为了应付某些形式的检查,如考公务员学习《弟子规》大多纯粹就是应付考试,再如儿童学习则往往是基于父母或老师的要求。这样,学习就沦为考试工具,或成全父母的虚荣,或满足老师的要求。并不能真正体会学习传统文化其目的在于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
2.施教者没有结合受教者探寻合适的教学方法。在整个中国基本处于应试教育的背景之下,施教者并无多少闲暇余力对传统文化的教育方法进行探讨,往往在学习传统文化时,习惯性因袭传统学习方式——记诵。
那么,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提高学习《弟子规》等传统文化的学习实效呢?笔者认为可以在以下方面多做努力。
其一,学习需有所取舍,不能全盘接受。以《弟子规》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固然有许多好处,不然,不会传播得如此悠久绵远。但正如梁启超先生在《儒家哲学》一书中所指出的:“无论怎样好的学说,经过若干时代以后,总会变质,掺杂许多凝滞腐败的成分在里头。”①传统文化的产生有其独特土壤,有些东西在当时或许有积极意义,但随着社会的变迁,已经成为丧失了其特有的价值及意义,成为可以抛弃的对象。例如,《弟子规》云:“三纲者,君臣义。”②这里讲的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显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没有价值。所以,在学习的时候,需持一种批判的眼光,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
其二,读书,尤其要擅读书,读活书。传统文化的语言与今天的白话文有别,语言存在隔阂。读书时容易出现拘泥于字句的解释,不能认识到作品背景及自己当前的生活环境是有差别的,一到实践时就发现存在严重的问题。如《弟子规》中提到:“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意思是弟子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可擅作主张,必须请示师长之后才可以行事,否则将会得到“子道亏”这一极为糟糕的结果。当然,弟子因为人生阅历有限,若盲目行事容易出错,多请教师长自然对为人行事是大有裨益的。但若过于坚持这一原则,则陷入到僵化的地步,挫伤了弟子行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假设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弟子若必须请示师长后方能行事,则恐怕万万不行。正如孟子所说的:“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切记不能死读书。
其三,知行合一。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的学习上,必须有实践相伴。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其实目前已经有一些较好的举措可以扩大范围进行推广。例如,2010年湖北汉南地区纱帽中学要求学生寒假要为父母洗一次脚、倒一杯水、唱一支歌、讲一个故事,通过短信、电话等各种形式给长辈拜年。这些活动都从实践上行之有效地巩固了学习效果。
其四,学习形式的多样化。学习《弟子规》目前并不属于应试教育范畴。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部分,应结合其学习的特殊性,采用灵活多变的学习方法。如2014年的公益广告中《回家篇》中的《摆双筷子回家吃饭》、《63年后的团圆》等;2011年始黄石下陆有色中学开展“古诗文读书考级”活动,每学期根据考察评选“诵读小才子”、“小孝星”、“文明礼仪之星”等。这些活动,让国人在休闲娱乐之暇,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为枯燥的记诵式学习方法开辟了新路径。
总之,以《弟子规》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学习,无疑对于当前国人人文素质的提高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弊端和问题,也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只有不断从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并改进,我们的学习才能持之以恒地有效地开展下去。
注释:
①梁启超.儒家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11.
②李逸安.中华经典藏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北京:中华书局,2009.3.本文所引《弟子规》原文均摘自此书.
参考文献:
[1]李逸安.中华经典藏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M].北京:中华书局,2009.3.
[2]梁启超.儒家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
[3]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
本文为湖北理工学院校级教研项目《国学热中的冷反思——黄石地区中小学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的调查与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为201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