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通过解读技工学校语文教材的相关课文,探讨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关键词:语文教育;情感教育
在大家的印象当中,语文虽然是一门基础学科,但在以专业技能教育和学习为重点的技工学校却常被置于弱势或者边缘化的境地。作为一名技工学校的语文教师和教育实践工作者,笔者认为,技工学校的语文教学同义务阶段以及高中阶段的教育是有所区别的,除日常的基本文化知识普及外,更重要的是在其对社会工作的实践(实用)上下工夫外,还要在教学中寓品质、价值观等德育于其中。
广东省技工学校教材《语文》中的记叙文单元和口语体单元,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提供了较好的范本。如《普通人》《母亲情怀》《园中不单有过我的车辙》《人格是最高的学位》《向中国人脱帽致敬》等课文,从各个方面体现了人的情感的真实世界。下面,笔者从这几课谈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一、关注退休老人的喜好
人类是很奇怪的动物,大多数人拥有时会司空见惯,习以为常,刻意去珍惜的比较少,在最值得珍惜的时候往往熟视无睹。比如,老人的喜好。《普通人》对这方面的遗憾作了很好的诠释。《普通人》中,父亲去世一个月了,还有导演找父亲当群众演员,“我”也仍戴着黑纱,摘下“内心里涌起一种悱然若失的情感”。“我”认为“怀念是一种相会的形式”,“我”在怀念中回想起父亲当群众演员的一些微事,当初父亲去当群众演员,“我”并不是很赞同,退休后的父亲的感受,父亲喜欢做的事情,父亲为什么想去当群众演员,“我”关注得不多也没细想。所以作者最后说“惭愧的是,我连父亲在其中当群众演员,而且说过一句台词的这部电影,究竟是哪个厂拍的,片名是什么,至今一无所知”。虽然作者最后认识到“他的认真乃因为这正是他们的愉悦”,并呼吁:“愿我们的生活中,对他人之事的认真,并能从中油然引出自己愉悦的品质发扬光大吧!”
退休老人的生活和喜好是百忙中的子女最易忽视的问题,较多老人要孤寂地面对完全空巢后的寂寞生活。比如,最近报纸中提到退休老人受骗上当的事,也是因为这些骗子利用老人寻求关爱的心理让很多有知识有文化有一定经济实力的老人上当受骗。关注退休老人的喜好与情感需求是我国日渐进入老龄社会一个迫切需要引起人们关注的话题。
二、关注父母默默地奉献,学会珍惜当前拥有的一切
从中国传统来讲,父母爱子女天经地义,有语道“母爱是天生的”,付出多少都不为过,子女接受得也坦坦荡荡。但有时子女并不一定会全盘接受父母给自己的爱,认为那是一种负累。最近,笔者体会到父母的另一个心理——欣然接受父母给你的爱也是对父母的孝道之一。父母好心地给予默默地奉献,子女不领情对父母也是一种伤害。父母默默为子女奉献出自己的拥有,做子女的要學会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情感输出。
《园中不单有过我的车辙》的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龄残废了双腿,十五年内总去一个废弃的古园,十五年内其母总是帮他准备,“帮他上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 “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久了,母亲就来找我” “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 “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现在,“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多年后,“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是呀!“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至此,作者“多年来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作者在母亲去世后,慢慢理解了母亲对自己默默地付出,理解了母亲内心的苦,可当时“我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是加倍的”,也理解了母亲当时的心情,“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 “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作者想,“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
作者在叙述中,引导我们去体会去感受世界中最朴素最真实的母爱,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以此为鉴学会体会学会接受父母亲情。
三、从小事中读懂母亲的心
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开始学会关注亲情,为什么让前面的体会时间白白地流逝太多?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育帮学生从事中感受亲情,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的教材都可以涉及到这方面的范本。
广东省技工学校教材中的《母亲情怀》就是很好的例子。阅读指引这样提示:作者为我们描述的是女儿为母亲买面包的过程,但我们深切感受到的却是母亲们对儿女无私奉献的精神。
文中的一段对话“我们换一下位置,你先买吧!” “不用了,你等了那么久” “但是你母亲已经等了二十年了”。文中的一段描写:“她前面的一个老太太微笑着让开了,更前面的只回身看了一眼,也默默地退开去。我看见,她们就这样,安静地、从容地,一个接一个地,在我面前铺开了一条小径,一直通向柜台” “在这一瞬间,她们看到的不是我,而是她们长大成人的儿女” “只因为我的存在,她便有了那么大的信心吗”,而“我”刚才还“跟母亲讨价还价半天” “老大不情愿地答应” “一触即发的火气”,所以我的“整张脸像着火一样热了起来,而我的心,开始狠狠地发痛”。一个母亲的话——“……现在也想去啊,每年都想,哪怕就是只在草坪上坐坐,晒晒太阳也好啊……大概,我也只有等到孩子长到你这种年纪时,才有机会吧”。这些话让作者明白:“原来是这样,并不是母亲心血来潮,而只是母亲心中一个埋藏了几十年的心愿” “而我怎么会一直不知道呢?我是母亲的女儿啊。仿佛是醍醐灌顶,我看到我自己竟是自私的人”。
通过这件小事,作者“终于读懂了母亲的心” “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通往柜台的路一下子变得很长很长。我慎重地走在每个母亲的情怀里,就好像走过了长长的一生,从未谙人世的女孩走到了人生的尽头”。我们也随着作者的笔端泪眼模糊了,这种感觉很贴近我们的生活,就像发生在我们在身边的故事,可大多的时候我们都熟视无睹,更无暇体会。
该文引导我们懂得爱,懂得换角度考虑。特别是近几年来,经常在报纸上看到,某某弑父弑母,真是触目惊心。
四、高尚的人格是引人仰视的丰碑
学位,是衡量人们学识的重要标尺;人格,是个人尊严、气质、能力、品格以及价值等特征的总和。在目前普遍过分追求学位而忽略人格培养的今天,白岩松以“人格是最高的学位”为主旨,立论卓尔不凡,见解醒人警世,对当今报纸上报道的权学交易是一个极佳的讽刺。
文中提到北大教授季羡林先生为新生看包,一批批刚刚进校园的年轻人相约去看季老,怕冒失打扰了先生,每人用竹子在季老家门口的土地上留下问候的话语,作者不禁反问:“在季老家门口的问候语中,是不是也有先生的人格的魅力在学子心中留下的投影呢?”这是所有老师都梦寐以求的最高荣誉。
文中还提到冰心老人“一生用自己当笔,拿岁月当稿纸,写下了一篇关于爱是一种力量的文章,然后在离去之后给我们留下一个伟大的背影”。
卡萨尔斯的回答更是意味深长:先成为优秀而大写的人,然后成为一名优秀和大写的音乐人,再后就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一个人格低下的人,学识越高,对社会的危害越大,制毒的人就是最好的例证。所以我们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人格的品质教育,抑恶扬善。特别是现在较多人都以金钱来衡量人能力的高低,有人还会问:人格值多少钱?人格是无价之宝,人格上的英雄才是真正的英雄。
五、国格——民族精神的彰显
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抗倭英雄戚继光,虎门销烟林则徐,外交家周恩来等,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彰显了不同时代的民族精神,钟丽思的《向中国人脱帽致敬》中突现的是一个普通中国留学生,一个改革开放时代的普通中国青年的国格和人格、自尊和自爱。
的确,在某些方面,我们不如某些国家。我们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以其之所长补己之短,但不可以不知道自己是中国人,做出一些有辱国格的事情。所以,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长期深入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民族自豪感,不管这是政治宣传也好还是民族情结也好,一个国家都应该这样做,无国哪有家呢?一个大胡子教授之所以问一些“刁难”的问题:“您是来自台湾中国还是北京中国?” “作为记者,请概括一下您在中国是如何工作的?” “让我明白您的首长是如何工作的?” “我实在愿意请教,中国富强的标准是什么?”……无非是想了解一个普通的中国留学生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国家的,文中的作者经受住了考验,赢得了教授和其他国家学生的尊重。这种尊重是作者用自己的民族精神和智慧赢得的,所以“刁钻”教授向中国人脱帽致敬。
一个身在国外的人如果看不起自己的国家,谁还看得起你,国强则民富,国民血肉联系,密不可分。
(作者单位:广东省新闻出版高级技工学校)
责任编辑朱守锂
关键词:语文教育;情感教育
在大家的印象当中,语文虽然是一门基础学科,但在以专业技能教育和学习为重点的技工学校却常被置于弱势或者边缘化的境地。作为一名技工学校的语文教师和教育实践工作者,笔者认为,技工学校的语文教学同义务阶段以及高中阶段的教育是有所区别的,除日常的基本文化知识普及外,更重要的是在其对社会工作的实践(实用)上下工夫外,还要在教学中寓品质、价值观等德育于其中。
广东省技工学校教材《语文》中的记叙文单元和口语体单元,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提供了较好的范本。如《普通人》《母亲情怀》《园中不单有过我的车辙》《人格是最高的学位》《向中国人脱帽致敬》等课文,从各个方面体现了人的情感的真实世界。下面,笔者从这几课谈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一、关注退休老人的喜好
人类是很奇怪的动物,大多数人拥有时会司空见惯,习以为常,刻意去珍惜的比较少,在最值得珍惜的时候往往熟视无睹。比如,老人的喜好。《普通人》对这方面的遗憾作了很好的诠释。《普通人》中,父亲去世一个月了,还有导演找父亲当群众演员,“我”也仍戴着黑纱,摘下“内心里涌起一种悱然若失的情感”。“我”认为“怀念是一种相会的形式”,“我”在怀念中回想起父亲当群众演员的一些微事,当初父亲去当群众演员,“我”并不是很赞同,退休后的父亲的感受,父亲喜欢做的事情,父亲为什么想去当群众演员,“我”关注得不多也没细想。所以作者最后说“惭愧的是,我连父亲在其中当群众演员,而且说过一句台词的这部电影,究竟是哪个厂拍的,片名是什么,至今一无所知”。虽然作者最后认识到“他的认真乃因为这正是他们的愉悦”,并呼吁:“愿我们的生活中,对他人之事的认真,并能从中油然引出自己愉悦的品质发扬光大吧!”
退休老人的生活和喜好是百忙中的子女最易忽视的问题,较多老人要孤寂地面对完全空巢后的寂寞生活。比如,最近报纸中提到退休老人受骗上当的事,也是因为这些骗子利用老人寻求关爱的心理让很多有知识有文化有一定经济实力的老人上当受骗。关注退休老人的喜好与情感需求是我国日渐进入老龄社会一个迫切需要引起人们关注的话题。
二、关注父母默默地奉献,学会珍惜当前拥有的一切
从中国传统来讲,父母爱子女天经地义,有语道“母爱是天生的”,付出多少都不为过,子女接受得也坦坦荡荡。但有时子女并不一定会全盘接受父母给自己的爱,认为那是一种负累。最近,笔者体会到父母的另一个心理——欣然接受父母给你的爱也是对父母的孝道之一。父母好心地给予默默地奉献,子女不领情对父母也是一种伤害。父母默默为子女奉献出自己的拥有,做子女的要學会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情感输出。
《园中不单有过我的车辙》的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龄残废了双腿,十五年内总去一个废弃的古园,十五年内其母总是帮他准备,“帮他上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 “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久了,母亲就来找我” “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 “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现在,“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多年后,“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是呀!“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至此,作者“多年来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作者在母亲去世后,慢慢理解了母亲对自己默默地付出,理解了母亲内心的苦,可当时“我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是加倍的”,也理解了母亲当时的心情,“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 “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作者想,“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
作者在叙述中,引导我们去体会去感受世界中最朴素最真实的母爱,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以此为鉴学会体会学会接受父母亲情。
三、从小事中读懂母亲的心
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开始学会关注亲情,为什么让前面的体会时间白白地流逝太多?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育帮学生从事中感受亲情,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的教材都可以涉及到这方面的范本。
广东省技工学校教材中的《母亲情怀》就是很好的例子。阅读指引这样提示:作者为我们描述的是女儿为母亲买面包的过程,但我们深切感受到的却是母亲们对儿女无私奉献的精神。
文中的一段对话“我们换一下位置,你先买吧!” “不用了,你等了那么久” “但是你母亲已经等了二十年了”。文中的一段描写:“她前面的一个老太太微笑着让开了,更前面的只回身看了一眼,也默默地退开去。我看见,她们就这样,安静地、从容地,一个接一个地,在我面前铺开了一条小径,一直通向柜台” “在这一瞬间,她们看到的不是我,而是她们长大成人的儿女” “只因为我的存在,她便有了那么大的信心吗”,而“我”刚才还“跟母亲讨价还价半天” “老大不情愿地答应” “一触即发的火气”,所以我的“整张脸像着火一样热了起来,而我的心,开始狠狠地发痛”。一个母亲的话——“……现在也想去啊,每年都想,哪怕就是只在草坪上坐坐,晒晒太阳也好啊……大概,我也只有等到孩子长到你这种年纪时,才有机会吧”。这些话让作者明白:“原来是这样,并不是母亲心血来潮,而只是母亲心中一个埋藏了几十年的心愿” “而我怎么会一直不知道呢?我是母亲的女儿啊。仿佛是醍醐灌顶,我看到我自己竟是自私的人”。
通过这件小事,作者“终于读懂了母亲的心” “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通往柜台的路一下子变得很长很长。我慎重地走在每个母亲的情怀里,就好像走过了长长的一生,从未谙人世的女孩走到了人生的尽头”。我们也随着作者的笔端泪眼模糊了,这种感觉很贴近我们的生活,就像发生在我们在身边的故事,可大多的时候我们都熟视无睹,更无暇体会。
该文引导我们懂得爱,懂得换角度考虑。特别是近几年来,经常在报纸上看到,某某弑父弑母,真是触目惊心。
四、高尚的人格是引人仰视的丰碑
学位,是衡量人们学识的重要标尺;人格,是个人尊严、气质、能力、品格以及价值等特征的总和。在目前普遍过分追求学位而忽略人格培养的今天,白岩松以“人格是最高的学位”为主旨,立论卓尔不凡,见解醒人警世,对当今报纸上报道的权学交易是一个极佳的讽刺。
文中提到北大教授季羡林先生为新生看包,一批批刚刚进校园的年轻人相约去看季老,怕冒失打扰了先生,每人用竹子在季老家门口的土地上留下问候的话语,作者不禁反问:“在季老家门口的问候语中,是不是也有先生的人格的魅力在学子心中留下的投影呢?”这是所有老师都梦寐以求的最高荣誉。
文中还提到冰心老人“一生用自己当笔,拿岁月当稿纸,写下了一篇关于爱是一种力量的文章,然后在离去之后给我们留下一个伟大的背影”。
卡萨尔斯的回答更是意味深长:先成为优秀而大写的人,然后成为一名优秀和大写的音乐人,再后就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一个人格低下的人,学识越高,对社会的危害越大,制毒的人就是最好的例证。所以我们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人格的品质教育,抑恶扬善。特别是现在较多人都以金钱来衡量人能力的高低,有人还会问:人格值多少钱?人格是无价之宝,人格上的英雄才是真正的英雄。
五、国格——民族精神的彰显
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抗倭英雄戚继光,虎门销烟林则徐,外交家周恩来等,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彰显了不同时代的民族精神,钟丽思的《向中国人脱帽致敬》中突现的是一个普通中国留学生,一个改革开放时代的普通中国青年的国格和人格、自尊和自爱。
的确,在某些方面,我们不如某些国家。我们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以其之所长补己之短,但不可以不知道自己是中国人,做出一些有辱国格的事情。所以,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长期深入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民族自豪感,不管这是政治宣传也好还是民族情结也好,一个国家都应该这样做,无国哪有家呢?一个大胡子教授之所以问一些“刁难”的问题:“您是来自台湾中国还是北京中国?” “作为记者,请概括一下您在中国是如何工作的?” “让我明白您的首长是如何工作的?” “我实在愿意请教,中国富强的标准是什么?”……无非是想了解一个普通的中国留学生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国家的,文中的作者经受住了考验,赢得了教授和其他国家学生的尊重。这种尊重是作者用自己的民族精神和智慧赢得的,所以“刁钻”教授向中国人脱帽致敬。
一个身在国外的人如果看不起自己的国家,谁还看得起你,国强则民富,国民血肉联系,密不可分。
(作者单位:广东省新闻出版高级技工学校)
责任编辑朱守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