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天价彩礼需要动起来、改起来

来源 :民生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sy85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價彩礼,愈演愈烈,可谓是根深蒂固,难以一次性彻底消除。
  4月11日,民政部批复同意河北省河间市等15个地方为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旨在推进婚姻领域移风易俗,传承发展中华优秀婚姻家庭文化,倡导全社会形成正确的婚姻家庭价值取向,遏制婚俗不正之风。
  信息一经发布,便迅速登上热搜。支持者有之,揶揄者有之,还有不少持观望态度。笔者认为,推进婚俗改革,抵制高价彩礼,具体做法可以探索,各地可以因地制宜,但动起来、改起来才是当下最重要的事情。
  作为一种民间婚嫁习俗,彩礼自古有之,在民间被广泛接受、理解并一度沿袭下来。
  然而,近年来,彩礼一路飙升,兴起攀比之风。短短十多年,一些地方的彩礼就上涨了数倍,甚至十几倍。
  “一动不动”(一辆汽车和一套房子),“万紫千红一片绿”(10000张5元钞票,加1000张百元钞票,一片50元的钞票),“三斤三两”(百元面额人民币的重量)……
  结婚负担之重,从各地报道出来的个别词句即可见一斑。
  对于多数普通家庭而言,动辄数十万的彩礼无疑是沉重的负担。为娶媳妇,一些家庭负债累累,甚至因婚致贫,因婚返贫。“娶不起”“结不起”的现实面前,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适龄青年更是心生忧虑。
  除了造成沉重的负担外,天价彩礼还会引发家庭矛盾,引发刑事、民事纠纷。
  一项由腾讯新闻发起的《2020年国人彩礼调查》显示,超过四成家庭因彩礼礼金问题发生矛盾。
  当下,我国脱贫攻坚取得胜利,乡村振兴正全面推进。如果任由天价彩礼泛滥,挑战公序良俗,不仅会加剧家庭矛盾,还会恶化农村社会风气,影响农村稳定。
  遏制天价彩礼陋习,需要除旧布新、移风易俗。2019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首次点名“天价彩礼”。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再次提出,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加大高价彩礼等不良风气治理。
  一些地方纷纷发文限制天价彩礼。为遏制高额彩礼,河南宁陵县将婚丧礼俗规定普遍纳入村规民约,倡导彩礼不高于3万元,红事每桌不超过350元,白事每桌不超过200元。
  通过村规民约,加强乡风文明建设,重庆、安徽、湖北等地的一些农村出现“零礼金”现象。和高价彩礼的陈规陋习相比,一些地方引导低彩礼、“零礼金”的新风良俗成为一股清流。
  彩礼本身带有很强的私密性,加之现阶段农村存在的人口性别比失衡等问题,移风易俗不会是一蹴而就的容易事,难以靠刚性政策毕其功于一役。
  或提出规范性原则,或弘扬新风良俗,或对婚俗陋习引发的社会矛盾进行整治……刹住天价彩礼陋习之风,需各地动起来、改起来。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移风易俗要成为越来越多地方的自觉行动。
其他文献
如果说自汉至清儒家思想是在朝学派,那么老子所创立的道家思想则称得上是最大的在野学派。在先秦诸子中,对《老子》的解读是最为多元化的,也是误解最多的。如有学者认为,“孔子学说的人生观是积极的,而道家的人生观则是消极的。”[1]作出如此论断,是因为其认为老子“觉察了人类劳役的徒然,故又教人以无为之道,所以节省精力而延寿养生。由于这一个意识使积极的人生观变成消极的人生观。”[2]这实际上是把老子的思想定性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进一步精选学科内容,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1]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培育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如何基于“教学立意”重构教学内容,立足史料构建历史解释,将历史素养渗透给学生更是教学重心所在。本文试图以“三重门下的思索”为教学主线,对《孙中山与三民主义》一课进行教学探索。  
历史学科说到底是人的历史,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讲好一节历史课,塑造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一直是历史学科研究者及一线教师长期推崇的方式,因而近些年来有关人物教学的研究层出不穷,但就研究成果看,却较少见以“历史群体”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文章,本文拟以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六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为例,探讨“历史群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围绕“历史群体”特征,确定教学目标  笔者将该课的教学
在传统的课程与教学论体系中,有教学内容而无教学情景。教学情景,即教学主体的情绪状态和物理环境;教学内容,则是教学时的任务和要求,它居高临下地要求学生必须掌握,隐含着“真理”属性。教学情景,指向人的素养成长;教学内容指向现成的知识任务。因此,教学情景是新课程教学论的基础性概念。  一、教学情景的历史与哲学理论基础  中国古代非常重视教学情景。孔子教学就很重视学生的情感状态,他说,“不愤不启,不徘不发
“维稳戍边”,护边员队伍建设很关键。胡斯曼、托合塔尔汗、马军武、张正美把一生奉献给了边疆。在阿勒泰,这样的护边员还有很多很多。正是有了这些无私奉献和常年驻守的人,才筑牢了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铜墙铁壁。家就是哨所  青河县查干郭勒乡萨尔布拉克村,被称为“中蒙边境第一村”,这里地处边境一线,自然条件恶劣。65岁的胡斯曼·努斯普江带着儿子、孙子,50余年坚守边境,谱写出一段一家三代人的戍边情,被
史丹佛大学教育与历史讲座教授玛格丽特·杰克斯说过:“没有问号的历史无法达到教育的目的”。[1]中学历史教育中的“问号”通常是老师设计好的让学生来思考的问题,如果我们改变这种常规的提问方式,让学生提问老师,又会是怎样的情形呢?笔者在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实习时尝试了这一想法,特撰写此文与各位专家同行分享并讨教。  一、生问师:让学生的历史学习需求走向可视化  我们时常在历史课堂遇到这样的情形:上课时学生突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疫情中的这个清明节,悲伤更甚。  4月4日,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全国停止公共娱乐活动,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10时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  作为最早对全国性哀悼提出建议的专家之一,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冊工作委员会常委王建平深知此举的意义,“从国家
现行高考,选修部分一般是选材于课外内容,特别是全国卷中基本不涉及教材知识。这对选修教学提出了一个研究课题——如何进行选修教学?笔者进行了一些教改尝试,形成了一些粗浅认识。选修教学抓方法、重拓展、勤思维,方可提高学生学科素养。现以《明治维新》一课为例,谈谈选修教学如何重组教材,培养学生从史事记忆到历史认识的历史解释素养。  一、教学理念:从“知识立意”转向“意义关联”  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历史解
當《少年中国说》的声声呐喊在耳边激荡,当《义勇军进行曲》的阵阵号角在心中吹响,当《沁园春·长沙》的踽踽青年在洲头宣誓……你可曾想过,是青年精神支持着我们走到今日。这种心灵的震撼与涤荡,来自这不息不灭、历久弥新的精神—青年精神。  青年精神在于担当。  万山红遍,橘子洲头,国难临头。多少青年以己之身躯铺在长征的道路上,因为他们知道,没有自己的责任与担当,漫漫征程终没有尽头。于是,他们站了出来,做了革
齊海梅。知名心脑血管和老年病保健专家、北京医院老年医学部主任医师  “天气寒冷,今天推荐一组健身操给大家,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促进血液循环。”视频中,一位身穿白大褂的女医生,伴随着舒缓的音乐,一边做着健身操,一边向屏幕外的观众讲解动作要领。  这位医生叫齐海梅,国内知名心脑血管和老年病保健专家,北京医院老年医学部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流行病组副组长、中国老年保健学会智慧医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