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易》学名家黄寿祺先生与其高足张善文君合著的《周易译注》,其特点在于能博采古今《易》家学说之长处,集学术、考据、注释、翻译于一身,兼具学术研究与普及引导之功效。
《译注》将整理、考据与译文、注释、议论融为一炉,对《周易》作了一次比较全面的、综合的整理。全书的格局是,选定一较好的古代版本作底本,并依据其它主要的版本,校定《周易》经、传的本文,作为文字基础;其次将它们逐句译成现代汉语,再次引据各种资料,加以注释,间为考据;第四,各爻、各章之后,用“说明”的形式,辨析其爻义、象义、章义;最后,各卦、各篇之后,用“总论”的形式,全面论述本卦、本篇象数义理之所在,申“注释”、“说明”未尽之义,阐译文未能表达之理。其译、注、论述之中心,在于阐述《周易》之本旨。
《译注》剖析《周易》本旨时,比较注意传统学说之继承,而不存在门户之见。《易》学向来分为两大主流派,即所谓“象数”与“义理”,汉魏学者,多侧重于象数之阐发,宋代以还,多偏向于义理之探微;近代更旁及于天文、数学、历史、文学之研寻,译注者则能兼取汉宋两派及近代《易》学研究之长处,详探历代学说之基础上,作出自己的解说。对于前人《易》说,作者以为立义有未安之处,多能细考其它文献资料,以谨慎的态度,创立新说,以解决其牾。对于历代《易》说中许多疑而未决的问题,《译注》多能考察、分析各种资料,分析旧说,以较充实的论据,提出己说。
本书考据细密,订正谨严。《周易》历史悠久,文字古奥,讹误亦多。阮元校本,素称精校,确为善本,然而秋风落叶,扫总难尽。《译注》以阮校本为底本,然而并不少迷信盲从,凡经、传以至注疏中义有未安,字疑有讹之处,《译注》作者多能参阅众本及它资料,作细密之考据,其订正之文,多极精审。此外,对六十四卦之名义及原文中各种名物、词象、文字音义训诂的考据,亦极细密。如《乾》卦《大象传》之“象”字,《译注》多方引证辨析,指出从字面说,有“象征”、“形象”之义,但作为经传之名,又指卦形与卦爻辞与《易传》中的《象传》,而“象传”又有大小象之分,使《周易》中“象”字之含义,十分明晰。
《译注》对《周易》经传的本旨,既有综贯全书的说明,又有多方面的分析评述,从各个角度作了理论上的辨析、归纳。书中论析性的“说明”凡五百则,附在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及《象》、《》、《文言》、《说卦》等等章节之后,文字长短不拘,所作的正是这项工作,其中心是围绕与加强对《易》的本旨的分析。例如《睽》卦上九之“说明”说:“从人类心理分析,睽违与猜疑,恶梦与苦恋,往往有一定联系”,又说,此爻表明“睽极而‘群疑’纷纷之际,只能心平气和地加强了解,以‘柔道’缓缓疏通,才能消疑合睽,复相亲和”的道理。《说明》之后,又有《总论》,系于六十四卦及《易传》全篇之后,约七十则,它们是针对各卦各传的全旨的,与上述五百则《说明》一起,构成了一个整体,在综合阐述《易》理、卦旨之同时,集中反映了《译注》作者《易》学研究的方法与思想、理论体系,其中不少论述颇富新意。《总论》中,作者对各卦六爻间的对立、矛盾统一的关系,普遍作了分析论述,辨析了各卦称吉凶休吝之所由来,以及吉凶变化在哲学意义的本质内容,广泛地分析比较,从而概括出它的象征义蕴。例如《未济》卦之《总论》,具体地分析了卦旨爻义之后,揭示出本卦的象征意义是“广泛地展示了事物的‘完美’或‘成功’是相对的,缺陷或未成却是时时伴随着前者而存在”的道理。作者还引用了龚自珍诗《已亥杂诗》:“《未济》终焉心缥缈,百事翻从阙陷好。吟到夕阳山外山,古今谁免余情绕?”认为龚诗体现了《未济》卦“从‘未济’中求得‘可济’的哲理。”作者的眼光不仅仅停留在《易》卦的象征意义与哲理的分析上,许多《总论》或《说明》中,还从伦理学、文学、史学、美学、文字学以及自然科学之角度论说。全书的《总论》,是作者精心撰写的十分得意的作品,在阅读本书时,切不可轻易放过。
当然,此书并非没有可以补充的地方,例如,对于数字卦的问题,对于帛等《周易》古本,在《前言》与《读易要例》以及注释考据中,都未涉及与利用,或许可以说是个遗憾。
(《周易评注》,黄寿祺、张善文撰,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九年第一版,一九九○年二月第三次印刷,8.75元)
《译注》将整理、考据与译文、注释、议论融为一炉,对《周易》作了一次比较全面的、综合的整理。全书的格局是,选定一较好的古代版本作底本,并依据其它主要的版本,校定《周易》经、传的本文,作为文字基础;其次将它们逐句译成现代汉语,再次引据各种资料,加以注释,间为考据;第四,各爻、各章之后,用“说明”的形式,辨析其爻义、象义、章义;最后,各卦、各篇之后,用“总论”的形式,全面论述本卦、本篇象数义理之所在,申“注释”、“说明”未尽之义,阐译文未能表达之理。其译、注、论述之中心,在于阐述《周易》之本旨。
《译注》剖析《周易》本旨时,比较注意传统学说之继承,而不存在门户之见。《易》学向来分为两大主流派,即所谓“象数”与“义理”,汉魏学者,多侧重于象数之阐发,宋代以还,多偏向于义理之探微;近代更旁及于天文、数学、历史、文学之研寻,译注者则能兼取汉宋两派及近代《易》学研究之长处,详探历代学说之基础上,作出自己的解说。对于前人《易》说,作者以为立义有未安之处,多能细考其它文献资料,以谨慎的态度,创立新说,以解决其
本书考据细密,订正谨严。《周易》历史悠久,文字古奥,讹误亦多。阮元校本,素称精校,确为善本,然而秋风落叶,扫总难尽。《译注》以阮校本为底本,然而并不少迷信盲从,凡经、传以至注疏中义有未安,字疑有讹之处,《译注》作者多能参阅众本及它资料,作细密之考据,其订正之文,多极精审。此外,对六十四卦之名义及原文中各种名物、词象、文字音义训诂的考据,亦极细密。如《乾》卦《大象传》之“象”字,《译注》多方引证辨析,指出从字面说,有“象征”、“形象”之义,但作为经传之名,又指卦形与卦爻辞与《易传》中的《象传》,而“象传”又有大小象之分,使《周易》中“象”字之含义,十分明晰。
《译注》对《周易》经传的本旨,既有综贯全书的说明,又有多方面的分析评述,从各个角度作了理论上的辨析、归纳。书中论析性的“说明”凡五百则,附在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及《象》、《
当然,此书并非没有可以补充的地方,例如,对于数字卦的问题,对于帛等《周易》古本,在《前言》与《读易要例》以及注释考据中,都未涉及与利用,或许可以说是个遗憾。
(《周易评注》,黄寿祺、张善文撰,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九年第一版,一九九○年二月第三次印刷,8.7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