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深知阅读的重要性。所以,我们的老师开始让学生大量阅读,因为他们相信“厚积薄发”!可我在教学中却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些学生读书不少,可作文水平却一直停滞不前或说起来滔滔不绝,写起来却干干瘪瘪。难道我们的“厚积薄发”错了吗?不,是我们的学生还没能正确地进行阅读,是阅读书籍的种类问题,是阅读的方法问题,是如何消化阅读所得的营养问题!
一、充分吸收书籍的营养,真正做到“厚积”
在教学中,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去品味经典作品的醇香,正确有效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首先,应根据各年级学生的特点,推荐阅读内容。由于低年级学生识字量不足,思想单纯,教师应向一年级学生推荐简单的趣味性的配图注音的读物,从单幅图的一句话到多幅图的一段话。到了二年级可以每天阅读一则小故事,阅读的内容可以是童话、儿歌、民谣及浅显的配图寓言,激起阅读的兴趣和想象力。到了中、高年级,学生的阅读习惯已基本养成,阅读能力也已提高,阅读的内容可以是童话、寓言、浅显的古诗文等。
其次,阅读应做到课内外相结合。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提高阅读能力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扩展、延伸,教师在学完一篇课文后,可以和学生一起寻找同类体裁的课外读物进行阅读、分析。如学完《鹬蚌相争》这篇课文后,我们可以寻找《守株待兔》、《井底之蛙》等寓言故事,引导学生用课内学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实践,以达到课内得法课外受益的效果。
我们还应教会学生一些阅读的技能。特别是到了中高年级,首先指导学生掌握几种基本的读书方法,如精读法、略读法、跳读法、批注阅读法等。同时还教给学生一些常见的读书方法,如: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略读和精读相结合;做读书笔记,摘抄,平时“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积累习惯等。
二、尽情享受写作的乐趣,“厚积”得到“博发”
作文教学以语言教学为基础,同时又是语文教学发展的核心部分,它既能培养小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又能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但小学生正处于发育时期,不同时期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能力。所以,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充分重视这一点,要做到训练系统、由浅入深。
(一)从“说话”到“写话”。为了提高小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陶冶情操、发展创造能力,必须从一、二年级的说话开始。只有说得多了,在不知不觉中,就为中、高年级的作文打下了基础。低年级老师可以多渠道引导学生说,可以观察图画练习说;可以组织学生做游戏,然后再让学生说自己在游戏时是怎么做的,其他同学是怎么做、怎么说的;教师在平时还应有目的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纠正他们在表达中出现的语病,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在指导写话时应注意调动学生对写话的兴趣,要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指导学生学会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和句子。久而久之,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提高了,写话训练就易指导了。
(二)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在指导写作文时,应注意低年级的口头作文向三年级的书面作文的过渡。教师不能夸大作文的难度,更不能为了应试,刚开始写作文时就规定作文的字数,文笔的优美。不能让学生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丧失对作文的兴趣。其实作文就是我们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是我们的一日三餐,吃穿住行,寻常小事,喜怒哀乐,以及胡思乱想……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因此,我们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及认知能力,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这样才会“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才能表达“真情实感”,因此我们在命题和选材上都要尽量贴近小学生熟悉的生活,要写他们熟识的、易于理解的和他们感兴趣的真人真事,写他们观察到的实景实物,才能写得真实、具体、生动,才能达到“不说假话空话”的要求。
注意作文教学中趣味因素的渗透,减缓坡度,调动学生作文的学习积极性。在学校里,教师应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如学习、文体、课余兴趣小组等活动;还可鼓励同学们在家参与家务劳动,帮助家人干农活儿;也可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到社会上去亲眼目睹气象万千的市场、街道或步入农田,领略田野风光。然后,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随时记录下来,为写作提供真实的资料。让他们感受到“处处留心皆文章”!
(三)重视引导学生在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思想中曾提出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在作文教学上也能得到体现。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向学生介绍古人名家锤字炼句的故事,进述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道理,提高他们认真修改草稿的自觉性,另一方面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在文章写好之后,可以先自己修改,然后互相批改,老师审查,有时选择有代表性的作文教师自己批。这样,一举多得,学生有兴趣,能力也得到了培养,这对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大有好处。
写作正如小孩学走路,开始时需要别人的扶持,渐渐地,自己终于独立迈步。这也是教学作文的道理。长期如此,学生习作时就敢于大胆写,畅所欲言,轻松习作。所以,让我们做好小学生写作的指路人,这是一项重要而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实践、创新。■
一、充分吸收书籍的营养,真正做到“厚积”
在教学中,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去品味经典作品的醇香,正确有效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首先,应根据各年级学生的特点,推荐阅读内容。由于低年级学生识字量不足,思想单纯,教师应向一年级学生推荐简单的趣味性的配图注音的读物,从单幅图的一句话到多幅图的一段话。到了二年级可以每天阅读一则小故事,阅读的内容可以是童话、儿歌、民谣及浅显的配图寓言,激起阅读的兴趣和想象力。到了中、高年级,学生的阅读习惯已基本养成,阅读能力也已提高,阅读的内容可以是童话、寓言、浅显的古诗文等。
其次,阅读应做到课内外相结合。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提高阅读能力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扩展、延伸,教师在学完一篇课文后,可以和学生一起寻找同类体裁的课外读物进行阅读、分析。如学完《鹬蚌相争》这篇课文后,我们可以寻找《守株待兔》、《井底之蛙》等寓言故事,引导学生用课内学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实践,以达到课内得法课外受益的效果。
我们还应教会学生一些阅读的技能。特别是到了中高年级,首先指导学生掌握几种基本的读书方法,如精读法、略读法、跳读法、批注阅读法等。同时还教给学生一些常见的读书方法,如: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略读和精读相结合;做读书笔记,摘抄,平时“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积累习惯等。
二、尽情享受写作的乐趣,“厚积”得到“博发”
作文教学以语言教学为基础,同时又是语文教学发展的核心部分,它既能培养小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又能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但小学生正处于发育时期,不同时期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能力。所以,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充分重视这一点,要做到训练系统、由浅入深。
(一)从“说话”到“写话”。为了提高小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陶冶情操、发展创造能力,必须从一、二年级的说话开始。只有说得多了,在不知不觉中,就为中、高年级的作文打下了基础。低年级老师可以多渠道引导学生说,可以观察图画练习说;可以组织学生做游戏,然后再让学生说自己在游戏时是怎么做的,其他同学是怎么做、怎么说的;教师在平时还应有目的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纠正他们在表达中出现的语病,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在指导写话时应注意调动学生对写话的兴趣,要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指导学生学会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和句子。久而久之,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提高了,写话训练就易指导了。
(二)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在指导写作文时,应注意低年级的口头作文向三年级的书面作文的过渡。教师不能夸大作文的难度,更不能为了应试,刚开始写作文时就规定作文的字数,文笔的优美。不能让学生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丧失对作文的兴趣。其实作文就是我们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是我们的一日三餐,吃穿住行,寻常小事,喜怒哀乐,以及胡思乱想……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因此,我们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及认知能力,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这样才会“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才能表达“真情实感”,因此我们在命题和选材上都要尽量贴近小学生熟悉的生活,要写他们熟识的、易于理解的和他们感兴趣的真人真事,写他们观察到的实景实物,才能写得真实、具体、生动,才能达到“不说假话空话”的要求。
注意作文教学中趣味因素的渗透,减缓坡度,调动学生作文的学习积极性。在学校里,教师应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如学习、文体、课余兴趣小组等活动;还可鼓励同学们在家参与家务劳动,帮助家人干农活儿;也可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到社会上去亲眼目睹气象万千的市场、街道或步入农田,领略田野风光。然后,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随时记录下来,为写作提供真实的资料。让他们感受到“处处留心皆文章”!
(三)重视引导学生在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思想中曾提出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在作文教学上也能得到体现。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向学生介绍古人名家锤字炼句的故事,进述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道理,提高他们认真修改草稿的自觉性,另一方面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在文章写好之后,可以先自己修改,然后互相批改,老师审查,有时选择有代表性的作文教师自己批。这样,一举多得,学生有兴趣,能力也得到了培养,这对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大有好处。
写作正如小孩学走路,开始时需要别人的扶持,渐渐地,自己终于独立迈步。这也是教学作文的道理。长期如此,学生习作时就敢于大胆写,畅所欲言,轻松习作。所以,让我们做好小学生写作的指路人,这是一项重要而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实践、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