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素养,是一个人修习涵养、平素所供养、素质与教养、平时所养成的良好习惯等方面的综合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养的高低,必定使这个人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通过他人的审视而折射出来。那么,一个老师,尤其是一个语文老师,他的综合素养又如何能得以体现,并加以提升呢?
一、综合素养与“德”的关系
既然综合素养的第一个关键词是修习涵养,那就必须提升到“德”的层面上来谈这个问题。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阐述了身为人师,所必须具备的三个基本能力,“传道”也被放在了第一位。
提高道德修养,是语文教师综合素养提升的重要环节。我们今天常常会发出这样的疑问:都说“多劳多得”,我们教师的收入与付出成正比吗?如果心存这样的疑惑,我们就无从去解答什么为“师德”了。如果我们仅仅把工作当成一份职业,那我们就是一名“教书匠”而已。把自己该做的事做完了,对得起那点微薄的薪金,至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也许就不在我们思考的范畴了。如果我们把它当成自己毕生追求的事业,那么,“钱”将不再是衡量你的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了。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是否真正将自己理解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能量传递给学生,让他们不仅仅成为一名成绩优异的学生,而真正成为一个人,一个活得堂堂正正的人,这才是衡量一名教师价值的真实所在。
二、综合素养与“阳明先生”的关系
阳明先生龙场悟道,所参悟出来的“心学”思想,不外乎两大关键词:“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致良知”,从某种层面上说,就是与“德”的关系,前面已经讲过,不再赘述。那“知行合一”又如何与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呢?
做为老师,特别是语文老师,我们天天站在教学一线,光有理论这一件武器,是无法完成好教育教学任务的。有一句歇后语说得好:“茶壶煮饺子——肚里有货倒不出。”是教师的一大忌。光有教学理论武装自己,而一到课堂教学实践中,无法将自己的知识储备传递给学生,后果不堪设想。
那么,仅有“行”是否可行呢?答案自然也是否定的。实践能力超强,却不善于用理论武装自己的教师,能力就会受到禁锢。当“经验”成为唯一的教条,思维就会形成定势,教学就会限定在自己给自己的“框框套套”里,走不出来。
所以,“知”与“行”的结合,完美程度的高低,决定了一位教师综合素养的高低。“终身学习”,不断提升自己,把课堂中出现的新事物、新问题,与学生及时进行沟通,必将使自己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三、语文教师的终极目标——杂家
语文教师的终极目标为什么会是“杂家”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文史不分家”,这是我在课堂上经常给学生们讲的一句话。一篇经典作品产生的时间,必有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社会大背景等因素参杂其中。没有把历史问题弄明白,就去盲目地从文章本身入手,去给学生进行讲解,会让学生听得“云里雾里”,找不到正确的方向。所以,语文老师同时还是一名历史老师。如《陈涉世家》中对于“大泽乡起义”的历史背景、历史地位、成败原因的讲解,必然对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大有裨益。
(2)“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尤其是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文章中涉及到的天文、地理知识讲明白,我们的语文老师对地理知识可能要“恶补”。如讲解《三峡》,对《水经》《水经注》以及三峡当年和如今的景象的描述,都需要地理知识。所以,语文老师同时又是一名地地老师。
(3)“物竞天择”,在对一些科普类文章进行讲解的时候,语文老师俨然又变成了生物老师,这样的篇章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比例在在少数。如法布尔的《绿色蝈蝈》,我们还得要从生物学的角度去阐述《昆虫记》。
(4)“音乐美”,诗歌必有“音乐美”这一赏析要点。如何理解诗歌的“音乐美”呢?最好的解答方式不就是音乐吗?如在讲解李清照《一剪梅》的过程中,能利用好教学资源,完全可以下载安雯版的《月满西楼》MTV,这个版本的MTV不仅从音乐的角度去解读了李清照的《一剪梅》,连整个画面都可以说是唯美的。当然了,如果我们的语文老师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偶尔给学生SHOW一段,那又会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等多重作用了。
(5)“图画美”,在语文教学中也是经常都会遇到的赏析要点。那,美术老师,我们的语文老师是否也能兼职呢?答案是必需的。否则,你就OUT了。“班班通”等教学硬件的添置,给我们这些农村老师提供了一个广阔在舞台。
四、提升在于意愿,风格始于自成
想要提升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首先,源动力在于教师自身。人都靠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支配自己的行为。提升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语文教师自身没有源动力,一切都是妄谈。所以,当我们面对日复一日的教学工作,枯燥而乏味的“三点一线”式的生活的时候,老师们,千万不要让自己止步于自己的狭小的“生活空间”里。要大胆地走出去,也许别人的一节课没有太多的可取之处,但每个人总有自己的强项,总有自己的方法,把别人好的东西用于自身,使自己变得更加强大,我们的课堂才能更加完美。大胆用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不要总认为“老子天下第一”,克服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多读一本好书,多看一部优秀的电视剧,多欣赏一首动听的歌,多浏览一幅秀美的圖。何愁我们的综合素养不提升。
“文无定法,教无定势”。这是我从教近二十年来,秉承的一个信条。“文无定法”,学生写作文,没有三六九等之分,只有立意新奇与否之说。
“教无定势”,教书到了一定的时候,每位老师都会形成自己的风格。或沉稳、或飘逸、或老成、或幽默。这些都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加以关注,然后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虽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万不可把某一种教学模式奉为“神灵”。老师在生活中,永远只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没有必要把人“神化”。“取人所长,补己之短”,是切实可行的教师发展之路,是提升教师综合素养的基本方式。
一、综合素养与“德”的关系
既然综合素养的第一个关键词是修习涵养,那就必须提升到“德”的层面上来谈这个问题。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阐述了身为人师,所必须具备的三个基本能力,“传道”也被放在了第一位。
提高道德修养,是语文教师综合素养提升的重要环节。我们今天常常会发出这样的疑问:都说“多劳多得”,我们教师的收入与付出成正比吗?如果心存这样的疑惑,我们就无从去解答什么为“师德”了。如果我们仅仅把工作当成一份职业,那我们就是一名“教书匠”而已。把自己该做的事做完了,对得起那点微薄的薪金,至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也许就不在我们思考的范畴了。如果我们把它当成自己毕生追求的事业,那么,“钱”将不再是衡量你的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了。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是否真正将自己理解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能量传递给学生,让他们不仅仅成为一名成绩优异的学生,而真正成为一个人,一个活得堂堂正正的人,这才是衡量一名教师价值的真实所在。
二、综合素养与“阳明先生”的关系
阳明先生龙场悟道,所参悟出来的“心学”思想,不外乎两大关键词:“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致良知”,从某种层面上说,就是与“德”的关系,前面已经讲过,不再赘述。那“知行合一”又如何与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呢?
做为老师,特别是语文老师,我们天天站在教学一线,光有理论这一件武器,是无法完成好教育教学任务的。有一句歇后语说得好:“茶壶煮饺子——肚里有货倒不出。”是教师的一大忌。光有教学理论武装自己,而一到课堂教学实践中,无法将自己的知识储备传递给学生,后果不堪设想。
那么,仅有“行”是否可行呢?答案自然也是否定的。实践能力超强,却不善于用理论武装自己的教师,能力就会受到禁锢。当“经验”成为唯一的教条,思维就会形成定势,教学就会限定在自己给自己的“框框套套”里,走不出来。
所以,“知”与“行”的结合,完美程度的高低,决定了一位教师综合素养的高低。“终身学习”,不断提升自己,把课堂中出现的新事物、新问题,与学生及时进行沟通,必将使自己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三、语文教师的终极目标——杂家
语文教师的终极目标为什么会是“杂家”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文史不分家”,这是我在课堂上经常给学生们讲的一句话。一篇经典作品产生的时间,必有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社会大背景等因素参杂其中。没有把历史问题弄明白,就去盲目地从文章本身入手,去给学生进行讲解,会让学生听得“云里雾里”,找不到正确的方向。所以,语文老师同时还是一名历史老师。如《陈涉世家》中对于“大泽乡起义”的历史背景、历史地位、成败原因的讲解,必然对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大有裨益。
(2)“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尤其是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文章中涉及到的天文、地理知识讲明白,我们的语文老师对地理知识可能要“恶补”。如讲解《三峡》,对《水经》《水经注》以及三峡当年和如今的景象的描述,都需要地理知识。所以,语文老师同时又是一名地地老师。
(3)“物竞天择”,在对一些科普类文章进行讲解的时候,语文老师俨然又变成了生物老师,这样的篇章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比例在在少数。如法布尔的《绿色蝈蝈》,我们还得要从生物学的角度去阐述《昆虫记》。
(4)“音乐美”,诗歌必有“音乐美”这一赏析要点。如何理解诗歌的“音乐美”呢?最好的解答方式不就是音乐吗?如在讲解李清照《一剪梅》的过程中,能利用好教学资源,完全可以下载安雯版的《月满西楼》MTV,这个版本的MTV不仅从音乐的角度去解读了李清照的《一剪梅》,连整个画面都可以说是唯美的。当然了,如果我们的语文老师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偶尔给学生SHOW一段,那又会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等多重作用了。
(5)“图画美”,在语文教学中也是经常都会遇到的赏析要点。那,美术老师,我们的语文老师是否也能兼职呢?答案是必需的。否则,你就OUT了。“班班通”等教学硬件的添置,给我们这些农村老师提供了一个广阔在舞台。
四、提升在于意愿,风格始于自成
想要提升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首先,源动力在于教师自身。人都靠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支配自己的行为。提升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语文教师自身没有源动力,一切都是妄谈。所以,当我们面对日复一日的教学工作,枯燥而乏味的“三点一线”式的生活的时候,老师们,千万不要让自己止步于自己的狭小的“生活空间”里。要大胆地走出去,也许别人的一节课没有太多的可取之处,但每个人总有自己的强项,总有自己的方法,把别人好的东西用于自身,使自己变得更加强大,我们的课堂才能更加完美。大胆用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不要总认为“老子天下第一”,克服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多读一本好书,多看一部优秀的电视剧,多欣赏一首动听的歌,多浏览一幅秀美的圖。何愁我们的综合素养不提升。
“文无定法,教无定势”。这是我从教近二十年来,秉承的一个信条。“文无定法”,学生写作文,没有三六九等之分,只有立意新奇与否之说。
“教无定势”,教书到了一定的时候,每位老师都会形成自己的风格。或沉稳、或飘逸、或老成、或幽默。这些都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加以关注,然后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虽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万不可把某一种教学模式奉为“神灵”。老师在生活中,永远只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没有必要把人“神化”。“取人所长,补己之短”,是切实可行的教师发展之路,是提升教师综合素养的基本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