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瓜霜霉病俗称黑毛、火龙、跑马干,是一类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的病害,主要危害叶片,温度决定发病的轻重,湿度决定病害的流行的程度。其发病特点是来势猛、传播快、发病重,2周内可使整株叶片枯死,减产20%~50%,严重影响黄瓜的产量和品质。府谷县地处长城沿线陕北黄土高原东北部和毛乌素沙漠的南缘,蔬菜种植面积1866 hm2,设施蔬菜面积由1996年的20 hm2发展到目前的213.3 hm2,其中黄瓜种植面积65 hm2以上。根据调查,当地黄瓜霜霉病发病时间主要是4—5月、10—11月。
1 发病症状
叶片发病,初现水浸状浅绿色斑点,扩展很快,1~2天内因扩展受叶脉限制而出现多角形水浸状病斑。尤以早晨水浸状多角病斑明显,中午稍隐退,反复1~2天,水浸状病斑开始变黄褐色,此时湿度大时病斑背面会出现灰黑色霉层。病重时,叶片布满病斑,病斑互相连片,致使叶片边缘卷缩干枯,最后叶片枯黄而死,叶片易 破碎。
2 发病原因
黄瓜霜霉病原菌属于鞭毛菌亚门、霜霉菌目、假霜霉属,是一种专性寄生菌,发病主要原因是温室、大棚种植受各种条件限制,常年连作栽培,种植品种和模式单一,加之农户对蔬菜的残体清理不及时,为病原菌的生存和繁殖提供条件,加之棚内温度、湿度控制不当。黄瓜霜霉病最适宜发病温度为16~24 ℃,低于10 ℃或高于28 ℃,较难发病,低于5 ℃或高于30 ℃,基本不发病。适宜的发病湿度为85%以上,特别在叶片有水膜时,最易受侵染发病。设施栽培的温度较高、湿度较大,昼夜温差小,适宜黄瓜霜霉病的发生。
3 传播和侵染途径
该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气流,孢子囊随气流传播;雨水、昆虫和人们的农事操作活动也可传播,该病通过植物的各种孔口侵染,伤口、气孔均可侵入,把病菌从发病植株传播给健康植株,引起病害大面积发生。幼苗期子叶较抗病,成株期顶部嫩叶比下部叶片抗病,而成熟的中下部叶片较感病。
4 综合防治技术
4.1 轮作、清园 一是实行合理轮作换茬,减少病菌数量,从而减轻病害发生。一旦发生霜霉病,要及时摘除、销毁病叶。二是收获后应及时清除病残体,并进行深耕或土壤消毒处理,抑制病菌生长。
4.2 选用抗病品种 黄瓜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很大,晚熟品种比早熟品种抗性强。因地制宜选用适合当地种植的抗病高产品种,能有效减轻霜霉病的发生,如津杂2号、津杂4号、中农5号、津春2号等。
4.3 合理调控肥水、温湿度和光照条件 配制无菌营养土,采用营养钵育苗,培育健壮无病苗。配方施肥,可增强植株的抗性。采用地膜覆盖、膜下暗灌,既能降低空气湿度,又能提高土壤温度。生产前期,尤其是在定植后结瓜前应控制浇水,降低棚内湿度。选用无滴膜扣棚,可减少保护地内湿度,改善光照条件,达到防治效果。适时通风,实现温湿度双控,抑制病害发生。运用平衡施肥技术,补充微量元素,增施二氧化碳气肥。
4.4 化学防治 掌握好4个用药的关键时期:苗期、缓苗后、初花期、采收盛期。科学合理高效用药,交替使用保护性杀菌剂和内吸性杀菌剂,避免长期用单一农药。正确复配、混用。
1)烟熏防治。棚室内采用此法省时、省工、省力,在未发病前可用15%霜疫清烟剂或45%百菌清烟剂熏杀。可于傍晚进行,每次每亩用250 g,先关闭温室,将药剂分放4~5个点,用火点燃冒烟后,闭棚熏杀,次日清晨放风。隔7天熏1次。
2)喷雾防治。未发病前就喷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进行防治,7~10天喷1次。一旦发现中心病株,即用72%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普力克500~8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400倍液喷雾。突击用药,5天内喷2次。喷细、喷透,可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注意各种农药交替使用,可以防止病害产生抗药性,提高防治效果。
3)喷粉防治。喷粉尘剂不但成本低,方法简便,而且不增加室内湿度。可用5%百菌清粉尘剂或7%防霉灵粉尘剂,每亩每次喷1 kg,用喷粉器喷,傍晚进行,密闭一宿,次日放风,隔7天喷1次,连续喷4~5 次。喷时应喷在植株上面,让粉尘飘落在黄瓜叶面上。
4.5 高温闷棚 高温闷棚常用于防治黄瓜霜霉病、白粉病、灰霉病、蚜虫、斑潜蝇等病虫害,效果极佳。选择晴天,室外气温高于21 ℃时进行,闷棚前一天浇1次透水,将大棚关闭严,在黄瓜蔓梢处挂温度计,温度控制在49.5 ℃,高于50 ℃部分植株嫩叶出现萎蔫现象,3天后叶缘干枯。闷棚时间应控制在1.5~2小时。每茬黄瓜高温闷棚次数应视病虫发展和作物生长状况而定。
1 发病症状
叶片发病,初现水浸状浅绿色斑点,扩展很快,1~2天内因扩展受叶脉限制而出现多角形水浸状病斑。尤以早晨水浸状多角病斑明显,中午稍隐退,反复1~2天,水浸状病斑开始变黄褐色,此时湿度大时病斑背面会出现灰黑色霉层。病重时,叶片布满病斑,病斑互相连片,致使叶片边缘卷缩干枯,最后叶片枯黄而死,叶片易 破碎。
2 发病原因
黄瓜霜霉病原菌属于鞭毛菌亚门、霜霉菌目、假霜霉属,是一种专性寄生菌,发病主要原因是温室、大棚种植受各种条件限制,常年连作栽培,种植品种和模式单一,加之农户对蔬菜的残体清理不及时,为病原菌的生存和繁殖提供条件,加之棚内温度、湿度控制不当。黄瓜霜霉病最适宜发病温度为16~24 ℃,低于10 ℃或高于28 ℃,较难发病,低于5 ℃或高于30 ℃,基本不发病。适宜的发病湿度为85%以上,特别在叶片有水膜时,最易受侵染发病。设施栽培的温度较高、湿度较大,昼夜温差小,适宜黄瓜霜霉病的发生。
3 传播和侵染途径
该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气流,孢子囊随气流传播;雨水、昆虫和人们的农事操作活动也可传播,该病通过植物的各种孔口侵染,伤口、气孔均可侵入,把病菌从发病植株传播给健康植株,引起病害大面积发生。幼苗期子叶较抗病,成株期顶部嫩叶比下部叶片抗病,而成熟的中下部叶片较感病。
4 综合防治技术
4.1 轮作、清园 一是实行合理轮作换茬,减少病菌数量,从而减轻病害发生。一旦发生霜霉病,要及时摘除、销毁病叶。二是收获后应及时清除病残体,并进行深耕或土壤消毒处理,抑制病菌生长。
4.2 选用抗病品种 黄瓜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很大,晚熟品种比早熟品种抗性强。因地制宜选用适合当地种植的抗病高产品种,能有效减轻霜霉病的发生,如津杂2号、津杂4号、中农5号、津春2号等。
4.3 合理调控肥水、温湿度和光照条件 配制无菌营养土,采用营养钵育苗,培育健壮无病苗。配方施肥,可增强植株的抗性。采用地膜覆盖、膜下暗灌,既能降低空气湿度,又能提高土壤温度。生产前期,尤其是在定植后结瓜前应控制浇水,降低棚内湿度。选用无滴膜扣棚,可减少保护地内湿度,改善光照条件,达到防治效果。适时通风,实现温湿度双控,抑制病害发生。运用平衡施肥技术,补充微量元素,增施二氧化碳气肥。
4.4 化学防治 掌握好4个用药的关键时期:苗期、缓苗后、初花期、采收盛期。科学合理高效用药,交替使用保护性杀菌剂和内吸性杀菌剂,避免长期用单一农药。正确复配、混用。
1)烟熏防治。棚室内采用此法省时、省工、省力,在未发病前可用15%霜疫清烟剂或45%百菌清烟剂熏杀。可于傍晚进行,每次每亩用250 g,先关闭温室,将药剂分放4~5个点,用火点燃冒烟后,闭棚熏杀,次日清晨放风。隔7天熏1次。
2)喷雾防治。未发病前就喷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进行防治,7~10天喷1次。一旦发现中心病株,即用72%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普力克500~8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400倍液喷雾。突击用药,5天内喷2次。喷细、喷透,可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注意各种农药交替使用,可以防止病害产生抗药性,提高防治效果。
3)喷粉防治。喷粉尘剂不但成本低,方法简便,而且不增加室内湿度。可用5%百菌清粉尘剂或7%防霉灵粉尘剂,每亩每次喷1 kg,用喷粉器喷,傍晚进行,密闭一宿,次日放风,隔7天喷1次,连续喷4~5 次。喷时应喷在植株上面,让粉尘飘落在黄瓜叶面上。
4.5 高温闷棚 高温闷棚常用于防治黄瓜霜霉病、白粉病、灰霉病、蚜虫、斑潜蝇等病虫害,效果极佳。选择晴天,室外气温高于21 ℃时进行,闷棚前一天浇1次透水,将大棚关闭严,在黄瓜蔓梢处挂温度计,温度控制在49.5 ℃,高于50 ℃部分植株嫩叶出现萎蔫现象,3天后叶缘干枯。闷棚时间应控制在1.5~2小时。每茬黄瓜高温闷棚次数应视病虫发展和作物生长状况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