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什么要去马六甲?
相比较南洋的其他城市,我们更容易找到前往这座小城的理由:这是中国大明鼎盛时期,郑和七下西洋时停留和补给的一座渔村;这是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和谐共处的一座小城;这是扼守交通要冲的一座小城,一条战略位置极为重要的海峡因它而得名;这是被列为联合国文化遗产的一座小城……而和我年龄相仿的人,也或许是受到经典游戏《大航海时代》的影响,执意要到这香料群岛的一隅,来亲身感受一下海港古城的白天和晚上,潮起和潮落。
这个千年的兵家必争之地,如今的交通算不上发达,没有机场,哪怕最近的铁路也在三四十公里以外,惟有一个叫做马六甲中心的汽车站,连接着它和吉隆坡或新加坡这样的大都会。而这汽车站也建在了离古城三四公里远的地方,使得这座小城就像被封存在历史的时空里一样,惟有那绿色的17路环线在提醒着路人——这是现代。
除了空调车,普通的17路从来不关车门,跳上跳下十分方便。这部老爷车就像穿越的铁盒子一样,把人们一下子从现代带到了古城。
马六甲是马来西亚历史最悠久的古城、马六甲州的首府。就像那些典型的海边小城一样,马六甲河穿城而过,最终汇入马六甲海峡——那应该是印度洋了吧。想到这里,会趁着来潮的时候,在河的入海口浸湿一下双手:终于也有机会摸到印度洋的水了,这也是几百年前托起过郑和大船的水吧?
兴也马六甲河,衰也马六甲河。上个世纪初,因马六甲河口的淤塞,以及槟城、新加坡的兴起,这座老城在南洋的地位逐渐下降,被现代化的进程抛下,在时光中沉淀下来。因为沉淀,所以安静。
小城泾渭分明,以马六甲河为界,以西基本上是唐人街,以东则是西式建筑。
唐人街很清静,几乎没有超过三层楼的建筑,一切都显得传统——那种在国内已经很少见到的传统。庭院深深,草儿从墙头上窜出来,诉说着小城的沧桑。正是夕阳西下,中药味、鸡汤的香味,从门缝里面飘出来。大部分店门都半开着,里面吊挂着一些干货,老伯戴着老花镜在餐厅看着报纸。长相有些滑稽的田园犬摇着尾巴散步,偶尔打个哈欠却从来不叫唤。
只是天黑之后,夜市开始热闹,店铺、摊位鳞次栉比。著名的鸡场街的建筑和马六甲的其他老街一样,不同色彩的南洋骑楼各有各的精致,常有燕子在屋檐下筑巢。
街上还有几家同乡会馆,其中一家雕梁画栋,灯火通明,描金的门匾上书“福建会馆”四个汉字。馆内,一位白发老叟正摇头晃脑地唱着高甲戏,几位伴奏的岁数也不小了,同样年长的票友们有的闭着眼睛,在大腿上打着拍子……他们大都是第二代或者第三代的华人,只会说粤语或者客家话,但当你向他们店里供着的关公拜一拜,老人家就会露出会心的笑容。
沿着三保街走下去,就到了著名的三保庙,四周大树环绕,遮天蔽日,宁静清幽。据说这里所有的建筑材料,哪怕一砖一瓦,都是从中国运来的。寺内香火一直很旺,庙门口那对金色的石狮子,据说抚摸其头顶能带来好运,因为信徒太多,狮子头顶部的金粉已脱落。
在这里,曾七次到过马六甲的三保太监郑和已被神佛化,其意义不只关乎他的穆斯林的身份,也不只是类似妈祖这样的海上保护神,甚至超越了佛道理念,成为了包容并蓄的中华文化的代表,和南洋华人一种信仰的力量之源。
如果说马六甲河西的华人区展现了明王朝“以德服人”的天朝王气,那么河东的西式建筑则展现了西方“宗教和武力并进”的殖民进程。
早先,马六甲作为重要的商贸中转集市,超过80种语言通行于此,大明王朝的舰队为这种繁荣提供着保护。后来,天朝实行海禁,世界繁荣的天平就此开始发生倾斜:1511年8月24日,葡萄牙驻印度的阿方索·亚伯奎总督率领一艘帆船驶进马六甲河,马六甲城首次沦陷于西方世界,过去那种南洋版“清明上河图”般的盛景被西洋炮打得一去不复返了。
再后来,在欧洲像黄金般珍贵的丁香和肉蔻吸引来更多的西洋人,葡萄牙人被西班牙人替代,后者又被荷兰人武力驱赶,然后英国人、日本人接踵而来。后来的故事已经和香料无关,石油成为关键词。要说这里掐着远东和波斯湾之间的能源咽喉,毫不为过。
在河东的中心区域,游人们纷纷在红教堂和钟楼前留影。骑着花车的脚夫们忙着招揽生意,他们多通晓数种语言,其祖辈见证着中国人、荷兰人、葡萄牙人的来来去去。
沿着马六甲河,有一方小小的炮台,筑造炮台的材料是红色的珊瑚石。两面相接的墙,表面上看不出任何区别,可是细细研究,上面的标示会告诉你,这一面是葡萄牙墙,另一面却是荷兰墙。炮台上那六门黑洞洞的大炮依旧对着大海和城镇的方向,见证了着当年外御入侵、内防作乱的历史。
如今,圣保罗山下阿方索总督建立的圣地亚哥城堡早已随着17世纪接连不断的炮火化为尘土,只空余白色城门。城堡背后守护的教堂已经风化,战争的旧痕犹在,空无一物的教堂显得寂寞萧条,这里除了断垣残壁,就是刻满拉丁文的墓碑。
去的时辰恰是黄昏。夕阳下,街头艺人坐在墓碑前弹唱着印尼语情歌,两只白猫在一边细声唤着,毫不惧人。他们的歌声让我想起了在唐人街听到的《小城故事》:“看似一幅画,听像一首歌,人生境界真善美,这里已包括……”
尽管大多数人认为邓丽君所颂唱的,是她最喜爱的泰国小城清迈,然而马六甲的年轻人往往说:这个“小城”是马六甲。这恐怕是他们少有的坚持,更多时候,这座有故事的小城低调而真实地存在着,遗世独立,这也算是马六甲的一种腔调吧。
晚上从新加坡返航,飞机盘旋在马六甲海峡上空。下方,开着大灯的大小船只,密密麻麻,正等待着穿越马六甲海峡。
相比较南洋的其他城市,我们更容易找到前往这座小城的理由:这是中国大明鼎盛时期,郑和七下西洋时停留和补给的一座渔村;这是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和谐共处的一座小城;这是扼守交通要冲的一座小城,一条战略位置极为重要的海峡因它而得名;这是被列为联合国文化遗产的一座小城……而和我年龄相仿的人,也或许是受到经典游戏《大航海时代》的影响,执意要到这香料群岛的一隅,来亲身感受一下海港古城的白天和晚上,潮起和潮落。
这个千年的兵家必争之地,如今的交通算不上发达,没有机场,哪怕最近的铁路也在三四十公里以外,惟有一个叫做马六甲中心的汽车站,连接着它和吉隆坡或新加坡这样的大都会。而这汽车站也建在了离古城三四公里远的地方,使得这座小城就像被封存在历史的时空里一样,惟有那绿色的17路环线在提醒着路人——这是现代。
除了空调车,普通的17路从来不关车门,跳上跳下十分方便。这部老爷车就像穿越的铁盒子一样,把人们一下子从现代带到了古城。
马六甲是马来西亚历史最悠久的古城、马六甲州的首府。就像那些典型的海边小城一样,马六甲河穿城而过,最终汇入马六甲海峡——那应该是印度洋了吧。想到这里,会趁着来潮的时候,在河的入海口浸湿一下双手:终于也有机会摸到印度洋的水了,这也是几百年前托起过郑和大船的水吧?
兴也马六甲河,衰也马六甲河。上个世纪初,因马六甲河口的淤塞,以及槟城、新加坡的兴起,这座老城在南洋的地位逐渐下降,被现代化的进程抛下,在时光中沉淀下来。因为沉淀,所以安静。
小城泾渭分明,以马六甲河为界,以西基本上是唐人街,以东则是西式建筑。
唐人街很清静,几乎没有超过三层楼的建筑,一切都显得传统——那种在国内已经很少见到的传统。庭院深深,草儿从墙头上窜出来,诉说着小城的沧桑。正是夕阳西下,中药味、鸡汤的香味,从门缝里面飘出来。大部分店门都半开着,里面吊挂着一些干货,老伯戴着老花镜在餐厅看着报纸。长相有些滑稽的田园犬摇着尾巴散步,偶尔打个哈欠却从来不叫唤。
只是天黑之后,夜市开始热闹,店铺、摊位鳞次栉比。著名的鸡场街的建筑和马六甲的其他老街一样,不同色彩的南洋骑楼各有各的精致,常有燕子在屋檐下筑巢。
街上还有几家同乡会馆,其中一家雕梁画栋,灯火通明,描金的门匾上书“福建会馆”四个汉字。馆内,一位白发老叟正摇头晃脑地唱着高甲戏,几位伴奏的岁数也不小了,同样年长的票友们有的闭着眼睛,在大腿上打着拍子……他们大都是第二代或者第三代的华人,只会说粤语或者客家话,但当你向他们店里供着的关公拜一拜,老人家就会露出会心的笑容。
沿着三保街走下去,就到了著名的三保庙,四周大树环绕,遮天蔽日,宁静清幽。据说这里所有的建筑材料,哪怕一砖一瓦,都是从中国运来的。寺内香火一直很旺,庙门口那对金色的石狮子,据说抚摸其头顶能带来好运,因为信徒太多,狮子头顶部的金粉已脱落。
在这里,曾七次到过马六甲的三保太监郑和已被神佛化,其意义不只关乎他的穆斯林的身份,也不只是类似妈祖这样的海上保护神,甚至超越了佛道理念,成为了包容并蓄的中华文化的代表,和南洋华人一种信仰的力量之源。
如果说马六甲河西的华人区展现了明王朝“以德服人”的天朝王气,那么河东的西式建筑则展现了西方“宗教和武力并进”的殖民进程。
早先,马六甲作为重要的商贸中转集市,超过80种语言通行于此,大明王朝的舰队为这种繁荣提供着保护。后来,天朝实行海禁,世界繁荣的天平就此开始发生倾斜:1511年8月24日,葡萄牙驻印度的阿方索·亚伯奎总督率领一艘帆船驶进马六甲河,马六甲城首次沦陷于西方世界,过去那种南洋版“清明上河图”般的盛景被西洋炮打得一去不复返了。
再后来,在欧洲像黄金般珍贵的丁香和肉蔻吸引来更多的西洋人,葡萄牙人被西班牙人替代,后者又被荷兰人武力驱赶,然后英国人、日本人接踵而来。后来的故事已经和香料无关,石油成为关键词。要说这里掐着远东和波斯湾之间的能源咽喉,毫不为过。
在河东的中心区域,游人们纷纷在红教堂和钟楼前留影。骑着花车的脚夫们忙着招揽生意,他们多通晓数种语言,其祖辈见证着中国人、荷兰人、葡萄牙人的来来去去。
沿着马六甲河,有一方小小的炮台,筑造炮台的材料是红色的珊瑚石。两面相接的墙,表面上看不出任何区别,可是细细研究,上面的标示会告诉你,这一面是葡萄牙墙,另一面却是荷兰墙。炮台上那六门黑洞洞的大炮依旧对着大海和城镇的方向,见证了着当年外御入侵、内防作乱的历史。
如今,圣保罗山下阿方索总督建立的圣地亚哥城堡早已随着17世纪接连不断的炮火化为尘土,只空余白色城门。城堡背后守护的教堂已经风化,战争的旧痕犹在,空无一物的教堂显得寂寞萧条,这里除了断垣残壁,就是刻满拉丁文的墓碑。
去的时辰恰是黄昏。夕阳下,街头艺人坐在墓碑前弹唱着印尼语情歌,两只白猫在一边细声唤着,毫不惧人。他们的歌声让我想起了在唐人街听到的《小城故事》:“看似一幅画,听像一首歌,人生境界真善美,这里已包括……”
尽管大多数人认为邓丽君所颂唱的,是她最喜爱的泰国小城清迈,然而马六甲的年轻人往往说:这个“小城”是马六甲。这恐怕是他们少有的坚持,更多时候,这座有故事的小城低调而真实地存在着,遗世独立,这也算是马六甲的一种腔调吧。
晚上从新加坡返航,飞机盘旋在马六甲海峡上空。下方,开着大灯的大小船只,密密麻麻,正等待着穿越马六甲海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