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读感悟 平等对话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ffy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庐山云雾》(浙教版第七册)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课文的第五自然段以“庐山云雾中最壮观的要算云海”作为过渡,引出对庐山云海壮观景象的具体描写。现以该文第五自然段教学为例,来探讨虞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
  课堂回放:
  师:同学们喜欢读这段课文吗?(喜欢)老师也很喜欢读,接下来,老师先为大家读读这段课文,好吗?
  (师朗读课文,故意读得较为平淡,但很正确,很流畅)
  师:刚才,老师读了这段课文,同学们觉得怎么样?(学生中有说“好”的,但更多的说“不好”)
  师(故作惊奇):老师读得正确吗?(正确)流利吗?(流利)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同学认为老师读得不好?同学们不能抓住具体的句子,说说老师的朗读不好在哪里,该怎么读,行吗?(行)
  (生纷纷研究句子,提出理由,练习朗读,为指出老师朗读中的不足之处作准备一小组合作——汇报交流结果)
  生:课文中说“庐山云雾中最壮观的要算云海”,从这句话中,我知道了云海是很壮观的,老师刚才的朗读没有把“壮观”一词重读。
  师:有道理,那你能为老师作个示范吗?(该生示范读该句)读得不错。看来,老师确实没有把这句读好,还有别的不好的地方吗?
  生:课文中说:“只见万顷白云转眼间汇成一片汪洋大海。云海茫茫,波涛起伏,青峰秀岭出没在云海之上,变成了云海上的小岛。”这句话中,“万顷”“茫茫”是很广阔的意思,也正是云海壮观的原因,这些词,应该读得重些,才能读出云海的壮观。而且,在读这句时,整个语调也要高昂些。老师刚才的朗读,太平淡了。
  师:你说得也很有道理。谁能为老师作个示范?(两位同学先后示范朗读)真是不错。看来,你们的朗读比老师强多了。还有别的不足的地方吗?
  生:“雨后的夕阳如同一轮火球,燃烧在云絮翻飞的银涛雪浪之上,将云絮染上斑斓的色彩。”下面是雪白的云海,上面是火红的夕阳,这景象多美啊,多壮观啊!读时要带点激情,而且“燃烧”“银涛雪浪”“斑斓”这些词要重读。我来做个示范吧!
  师:好,请!(该生朗读水平并不好,但读得很认真)哎呀,据我所知,这是你读得最好的一次。进步真快!还有谁也能把这句话读好?(指名三位学生进行该句的朗读训练)
  生:老师,还有一句,你也没读好。
  师:哪一句?你就别客气,说吧!
  生:“微风吹拂,云絮好像仙女手中的彩练;文如万朵芙蓉,竞相开放。”那么多芙蓉花,一起开放,那景象该有多壮观哪,读时应强调“万朵”和“竞相开放”,语调要高昂,最好读到最后的时候,能配上一个手势。
  师:哎呀,还真有一套,你肯定是咱们班朗读得最好的。你们一起为老师作个示范,好吗?
  (全班齐读该句,大多数学生有手势配合)
  师:看来,刚才老师的朗读真的一无是处。老师真是服了你们了。这样吧,给老师一次机会,让老师再读一遍,好吗?(再读课文)
  读毕,全班学生热烈鼓掌。还有的学生高声说:不错,大有进步!
  师:别鼓掌了,老师的进步都是因为有了你们。现在,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段,老师为你们配上一段音乐,好吗?(全班配乐朗读该段内容)
  教学赏析:
  
  一、对手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地学习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上述课例正好说明了这一点。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只有老师对学生的朗读作出评价——“这里该怎么读,那里该怎么处理”,令学生 分被动,兴趣索然。本课例中,虞老师依据“反诘法”教学原理,通过教师角色的变换——由“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批判”的对象,别出心裁地实施了“对手教学”。教师朗读故意出错,让学生抓住“把柄”,迅速投入朗读实践。这样,学生就有了强烈的参与欲望,大大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议读感悟,引导学生创造地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案例中,看似朗读评价,实则是借助朗读评价引导学生自主感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之妙,培养语感。学生在“为老师的朗读挑刺”的过程中,很主动地完成了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学生在“为老师范读句子”的过程中,充分地表达了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样,在学生自主创新的思考实践中,高效地达成了朗读训练的目的。
  
  三、平等对话,引导学生快乐地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因为师生平等对话,不仅消除了学生的紧张心理,让学生感到十分亲切,而且为学生大胆参与课堂教学,寻找新知创造了条件,营造了气氛。本案例中,无论是学生对老师朗读作出的评价,还是老师对学生充满鼓励、赏识的话语,无不体现“师生平等对话”的理念。不仅让学生评价老师的朗读,还可以“指导”老师朗读,学生因能评价老师而兴奋,因能找出老师的不足之处而自豪,更因老师一句句充满赞赏激励的话语而激动不已。
其他文献
自古至今,三尺講台一直是教师们才华施展的阵地,是属于教师成长和表演的舞台。长此以往,学生就成了一群只会听老师讲话,只会看老师表演的观众了,成了一群被老师支配的木偶。《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建议”中又也重申“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就确立了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必须打破教师独霸讲台的局面,让学生也能走上讲台,展示才华,体验牛刀小试的滋味。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很快。社会发展了,学校也在不断发展之中。如何把握学校的未来发展趋势,必须强化学校战略管理。所谓“学校战略管理”是指以未来为基点,为寻求或维持学校自身竞争优势而做出的有关全局的筹划或谋略;是使学校能够达到其前瞻性目标而采取的决策艺术或科学。具体做法就是要对学校所处的社会环境、地理位置、课程建设、公共关系、师资、教学质量、生源等做全面的科学的分析
我们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普遍比较重视数学的逻辑体系和系统性,重视学科解题技能的演练,重视在数学内部纯粹性地学数学,而却忽视学生的数学活动、情感体验。忽视联系生活、社会实际,忽视多维度地学数学、说数学、做数学,忽视数学素养的提升。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写数学日志能弥补这方面的空白,可给学生提供一个用数学语言或自己的语言表达思想、情感的机会与平台,可成为数学教学的得力助手。    一、数学日志,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那么怎样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解题策略,笔者结合“圆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创设猜想情境——导入新知    创设猜想情境,能很快地扣住学生的心弦,使其情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介,语言的质量直接制约着学生对信息的接收与处理,影响着新知识的构建进程和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有效的教学语言是课堂有效的基本保证,而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是课堂高效的重要特征。解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富有如下特点:    一、语言的规范性    在教学中,
“加法结合律”教学片断    出示体育活动的情境问题图:28个男生在跳绳。17个女生在跳绳,23个女生在踢毽,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师:求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可以怎样列式计算?  生1:(28 17) 23=68  生2:28 (17 23)=68  师:这两道算式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计算结果相等,它们中间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28 17) 23=28 (17 23)。  师:仔细观察等
课堂是学生成长最重要的阵地。语文课堂要让学生达到“展卷自能通解,下笔自能合度”的境界,必须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落到实处。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准确、得体的课堂评价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挑战智慧,培植情感,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发展想像力和创造力。语文课堂评价除了目的要明确、重心要明了、内容要优化外,特别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的艺术化以及评价语言的精当化。    一、评价主体要多元化
当前的教学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忽视了激励与发展的作用。为使评价更能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我在教学中进行了充分发挥评价的功能,让所有的学生体验到成功喜悦的尝试。    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因人施评    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许多成功的课例都与教师恰当用激励手段分不开。”课堂教学中善于应用评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荣誉感、自豪感,而且可以活跃课
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情境,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重视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基于以上认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做了一些尝试,现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的整理和复习》一课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一、 创设现实情境,
所谓心理效应。是指由于社会心理现象、心理规律的作用,使人在社会认识过程中,对人或事所有的一些特殊的反映效果。如果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一些心理效应,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门槛效应——教师要为学生设计“跳一跳,够得到”的可接受目标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带领学生与市郊的一些妇女(A组)交涉,提出要在她们家的窗户上安一个无害的安全行车标志,两周后再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