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甲骨文到篆、隸、楷、行、草,书法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的。可以说,书法是一种表现心灵情感的视觉艺术,它蕴含着创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精神气质和审美感觉。书法学习也一样,要学会感悟,学会勤于用心思考。因此强调在书法学习中加强内在修养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基于此,本文着重从这一角度出发,对书法学习中加强内在修养进行了简单论述。
在古代的“六艺”中,书法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一部书法史正是折射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光辉:中华民族性格的沉雄博大、方正深髓、粗犷刚正、潇洒自如,都能从书法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人们把书法水平高低作为衡量一个人文化功底深浅的重要标准之一。自古以来,纵观大书法家都能把字写得那么好,关键在于他们有独特的感悟,并将其运用到书法上,形成一个鲜明的个性风格而被后人所推崇。就一般人而言,那种眼高手低是常有之事,这主要是因为脑里有着大量的沉淀和积累,因此具有一定的欣赏和辨别能力,这种能力通过“眼”这种器官去观察作品,就觉得没有什么;但一动手,便觉粗笨,脑里想的东西,往往难以表现。就书法而言,不会出现心力差的书法家。因为作为书法家,书写是为了借助艺术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与感受,要说到手低,还是因为自己眼低。心静自然得,书法不可搔首弄姿,故作轻率,书写时需排除杂念,做到心平气静、全神贯注、专心致志,认真把握书法本质,努力学习传统文化,寻古出新,形成幽静心境。
书法是讲究文化意义和精神境界的,讲求由技近道,要求以“技进乎道”的过程;通常情况下,它要求书法者脑、手、笔融化为一体,达到以笔传神的高层境界。卫铄在《笔阵图》中说:“…执笔有七种。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1]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在教子学习书法的故事中讲述,王羲之因势利导,教导自己的五个孩子,学习书法要心慕手追,功到字成,并在他的悉心指导下,他的五个儿子学习书法既都入了门,也都学得很得法,都有较高的书法造诣,成为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书法家。其中,长子王献之更与其父齐名,父子被称为书法界“二王”。
联系现实的书法,确实也存在很多问题。首先,许多书法原本缺乏王羲之那样的硬功夫,看了无法令人羡慕。其次,不能像王羲之那样通过摸索、选择,练习各种笔法,致使书法基本功不够扎实。再次,如果自身书法缺乏创意,也只能停留在模仿上,只满足于对某人字学得“形似”,却难以达到“神似”的境界,更无法做到有所突破和创新。时间一长,底蕴不足,也乏后劲,最终是“功”未到,字难“成”,实为遗憾,值得我们再三深思。
书法既要加强要求认真临摹,又培养更多热爱书法艺术的人才。要学习其他书体、高深的书法理论及一些专业知识,力争使其有更大提高。通过观察、交流、比较书法的技巧,可以大大开阔了眼界,逐渐形成了取长补短的气象;请教书法大师专门辅导、进行书法创作、提高书法技巧;经常参加各类的书法比赛、笔会、书法知识竞赛等,定期举办各种书画展览、讲座、表演及评奖活动,丰富书法活动,增强团体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互助精神。通过横向对比,使学习书法者的积极性高涨,形成了你追我赶,互相竞赛的新局面。以纵向对比,使书法者能感到了自己的进步,体验到书法运用的快乐,更增强了对书法的信心。
可喜的是,书法走进校园成为学校的一门必修课程。中小学《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生写字要做到“正确、端正、整洁,养成认真写字的好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谆谆教导青少年要学好书法,端正字风;著名作家郭沫若说:“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要人人成为书法家,总要把字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不少人认为:“一手漂亮的字在什么时候都重要:一手漂亮的字就是你的名片,犹如一张漂亮的脸蛋,好似一封自我介绍信,如同一份求职通行证,仿佛一块升学的敲门砖……”因此,在日常工作中能正确、清楚、美观的书写汉字,指导中小学生正确使用汉语言文字,用娴熟的书法抄一句名言、一副对联、一首唐诗、一篇古文,经常练习,可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提高书写汉字的质量和效率。这样,才能提高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增加文化内涵,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一些优秀的书法精品,有助于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书法学习,如果只讲练字而不讲书法史、书法审美等理论,就会降低书法课程的内涵。而且练字时机械地书写和模仿字的外形,而忽视了用笔原理、章法结构、流派风格等理论知识。应该把理论融于实践,并指导实践,提高书写技巧和欣赏水平。反之,如果只讲授理论,“只说不练”则不合乎改革创新的要求;缺乏严格的训练,就没有实际书写技能,就不可能有具体的指导工作,甚至形同虚设。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不仅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着深远和重大的影响。国际上,学习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热潮从古至今,经久不衰;规范、清晰、美观的文字书写早已列为中国人才的特别是教师的第二大基本功。我们学习书法要注重加强内在修养,要注重方法,不断使其科学化,这是书法要求需具备的基本功,也可被广大书法爱好者尊为圭臬,引领人们逐步步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通过书法接受更多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对文化传承与发展意义深远。这样,有助于提高文化修养,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和伟大,更加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有助于完善人格修养,进而塑造高尚的灵魂,陶冶情操,让我们弘扬书法艺术,传承民族文化,全面提高书法能力,促进人们个性特长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岳川《中国书法的境界》(书法报2005第44期)
在古代的“六艺”中,书法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一部书法史正是折射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光辉:中华民族性格的沉雄博大、方正深髓、粗犷刚正、潇洒自如,都能从书法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人们把书法水平高低作为衡量一个人文化功底深浅的重要标准之一。自古以来,纵观大书法家都能把字写得那么好,关键在于他们有独特的感悟,并将其运用到书法上,形成一个鲜明的个性风格而被后人所推崇。就一般人而言,那种眼高手低是常有之事,这主要是因为脑里有着大量的沉淀和积累,因此具有一定的欣赏和辨别能力,这种能力通过“眼”这种器官去观察作品,就觉得没有什么;但一动手,便觉粗笨,脑里想的东西,往往难以表现。就书法而言,不会出现心力差的书法家。因为作为书法家,书写是为了借助艺术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与感受,要说到手低,还是因为自己眼低。心静自然得,书法不可搔首弄姿,故作轻率,书写时需排除杂念,做到心平气静、全神贯注、专心致志,认真把握书法本质,努力学习传统文化,寻古出新,形成幽静心境。
书法是讲究文化意义和精神境界的,讲求由技近道,要求以“技进乎道”的过程;通常情况下,它要求书法者脑、手、笔融化为一体,达到以笔传神的高层境界。卫铄在《笔阵图》中说:“…执笔有七种。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1]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在教子学习书法的故事中讲述,王羲之因势利导,教导自己的五个孩子,学习书法要心慕手追,功到字成,并在他的悉心指导下,他的五个儿子学习书法既都入了门,也都学得很得法,都有较高的书法造诣,成为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书法家。其中,长子王献之更与其父齐名,父子被称为书法界“二王”。
联系现实的书法,确实也存在很多问题。首先,许多书法原本缺乏王羲之那样的硬功夫,看了无法令人羡慕。其次,不能像王羲之那样通过摸索、选择,练习各种笔法,致使书法基本功不够扎实。再次,如果自身书法缺乏创意,也只能停留在模仿上,只满足于对某人字学得“形似”,却难以达到“神似”的境界,更无法做到有所突破和创新。时间一长,底蕴不足,也乏后劲,最终是“功”未到,字难“成”,实为遗憾,值得我们再三深思。
书法既要加强要求认真临摹,又培养更多热爱书法艺术的人才。要学习其他书体、高深的书法理论及一些专业知识,力争使其有更大提高。通过观察、交流、比较书法的技巧,可以大大开阔了眼界,逐渐形成了取长补短的气象;请教书法大师专门辅导、进行书法创作、提高书法技巧;经常参加各类的书法比赛、笔会、书法知识竞赛等,定期举办各种书画展览、讲座、表演及评奖活动,丰富书法活动,增强团体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互助精神。通过横向对比,使学习书法者的积极性高涨,形成了你追我赶,互相竞赛的新局面。以纵向对比,使书法者能感到了自己的进步,体验到书法运用的快乐,更增强了对书法的信心。
可喜的是,书法走进校园成为学校的一门必修课程。中小学《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生写字要做到“正确、端正、整洁,养成认真写字的好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谆谆教导青少年要学好书法,端正字风;著名作家郭沫若说:“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要人人成为书法家,总要把字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不少人认为:“一手漂亮的字在什么时候都重要:一手漂亮的字就是你的名片,犹如一张漂亮的脸蛋,好似一封自我介绍信,如同一份求职通行证,仿佛一块升学的敲门砖……”因此,在日常工作中能正确、清楚、美观的书写汉字,指导中小学生正确使用汉语言文字,用娴熟的书法抄一句名言、一副对联、一首唐诗、一篇古文,经常练习,可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提高书写汉字的质量和效率。这样,才能提高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增加文化内涵,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一些优秀的书法精品,有助于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书法学习,如果只讲练字而不讲书法史、书法审美等理论,就会降低书法课程的内涵。而且练字时机械地书写和模仿字的外形,而忽视了用笔原理、章法结构、流派风格等理论知识。应该把理论融于实践,并指导实践,提高书写技巧和欣赏水平。反之,如果只讲授理论,“只说不练”则不合乎改革创新的要求;缺乏严格的训练,就没有实际书写技能,就不可能有具体的指导工作,甚至形同虚设。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不仅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着深远和重大的影响。国际上,学习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热潮从古至今,经久不衰;规范、清晰、美观的文字书写早已列为中国人才的特别是教师的第二大基本功。我们学习书法要注重加强内在修养,要注重方法,不断使其科学化,这是书法要求需具备的基本功,也可被广大书法爱好者尊为圭臬,引领人们逐步步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通过书法接受更多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对文化传承与发展意义深远。这样,有助于提高文化修养,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和伟大,更加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有助于完善人格修养,进而塑造高尚的灵魂,陶冶情操,让我们弘扬书法艺术,传承民族文化,全面提高书法能力,促进人们个性特长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岳川《中国书法的境界》(书法报2005第4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