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关系到亿万农村群众的福祉,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
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南阳鼎泰高科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王馨在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农民始终是农村人居环境的主人,在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主体作用。但在实践过程中,农民的主体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
王馨建议,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必须明确功能定位,即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体,政府负责搭台,而戏怎么唱,要靠广大农民。应进一步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切实有效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农民应参与其中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王馨说,这段重要论述阐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方针,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重要指导作用。实现生态宜居,就必须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2018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正式印发。经过全社会的努力,目前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积极进展。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0%,90%以上的村庄开展了清洁行动,农村生活垃圾处置体系覆盖84%的行政村,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实现历史性变化。”
王馨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使得农村更美丽,广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这都是不争的事实。”
但通过调研王馨发现,农村人居环境问题是一个由经济、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原因日积月累形成的复杂社会问题,整治工作涉及方方面面,难度很大。
王馨从多个方面分析了导致推进难、推进慢的原因。她认为,这与农民传统观念转变普遍较慢、农民参与意识普遍不强、部分农民“等、靠、要”思想严重有直接关系。
“农村留守的大多是老弱病残人员,思想相对保守,由于长期养成的习惯,在环境卫生、畜禽养殖方式的规范改善上,观念转变较慢,参与整治和爱护环境的自觉性不高,有的还出现抵触情况。同时,部分农民对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意义和要求知道不多,片面认为环境整治是政府的事、干部的工作,与己无关,持不配合态度,只当旁观者,不做参与者。”王馨说。
王馨认为,农民很少参与政治工程的项目建设,也是导致农民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原因,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如果不重视农民的智慧和力量,发挥农民的主体性,关于农村发展的愿景将难以获得农民的认同和理解。
“农民在先前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确实获得了许多实惠,但就是在这样越来越好的情况下,农村依然无法吸引并留住年轻人来创业发展。除了农村的创业机会较少等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乡村缺乏能吸引人的经济主体价值,其变化、进步不能契合农民的需要和期望,也体现不出农民的智慧。”王馨说。
王馨举例说,在诸多农村发展项目中,农民往往是被动参与,无法真正在项目实践中发挥自身能力。在这种状况下,乡村发展并不能提升他们的成就感。
尊重农民主人翁地位
王馨多次向记者强调,农民应该始终是农村人居环境的主人,应发挥主体作用。
那么,人居环境整治怎样做,农民才满意?农民急需急盼的项目是什么?农民切身意愿诉求是什么?
她表示,目前有些地方政府对农民的切身意愿诉求了解还不够,这导致新上项目不受农民欢迎。部分通过整合用于人居环境整治的涉农项目,由于脱离当地实际和农民需求,存在安排不合理、工程质量差、亮点“太靓”、资源浪费等情况,农民和村社干部比较反感,意见较大。
“而且不少地区乡镇、村社都是干部主导,农民参与社会治理机会很少。”王馨说。
“因此,發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才能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提供强大内生动力。”王馨建议,各级政府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要把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增进农民福祉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要求,创造有利条件,营造良好环境,培育农民的主体意识,充分尊重农民主人翁地位和权利。
王馨同时建议,应该建立完善具备操作性的农民主体地位权利保障机制,“实现农民在人居环境整治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和完善能落地的制度机制是保障。”
与此同时,强化领导干部带头引领、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项目建设、积极引导村民自治、重视人居环境整治人才培养等因素同样至关重要。
王馨认为,人居环境整治离不开党和政府的有效领导与科学规划,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要大包大揽、包办代替,而是要帮助农民找准路子,和农民一起想办法,因地制宜地制定规划、明确路径、寻求突破,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在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项目建设方面,王馨举例说:“在千方百计筹集整合项目建设资金,强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基础上,建立多元投入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发展、特色镇村建设、美丽乡村提升等领域。特别是通过一事一议发动农民出资,形成‘谁受益、谁出资’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