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學生核心素养的科学培养与全面发展是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来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不论是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全面提升,具有的现实意义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为了给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推动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应充分重视、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关键词:学生核心素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都离不开人力资源方面的有力支持,且人力资源的核心资源地位也是其他资源无法替代的。所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也提出了更多新要求,尤其是对从业者的核心胜任能力。在此背景下,各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也要紧紧围绕学生的核心素养来完善教学改革,构建出更科学完善且适合的课程体系。
一、理论课程体系构建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应着重体现应用性特征,着重从人力资源市场,以及企业需求为重点来完善学生核心技能培养,这样既可以全面适应相关课程的实际需求,也能够充分满足学校、市场方面提出的各项需求。
首先,要注重专业基础课程与选修课程体系科学构建。比如:针对工商管理类专业来讲,管理学、组织行为学,以及经济学、财务管理和心理学等课程为该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程[1]。
其次,专业骨干核心课程。应紧紧围绕人力资源管理的六大模块来进行骨干课程的合理设置。如,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人力资源战略和规划课程;再然后是培育与开发、人力资源专业英语、劳动经济学等课程的合理设置。专业骨干核心课程的设置要实现与企业职业现实需求之间的密切联系。企业实际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够为课程体系设计、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持,要重视与企业的沟通联系,以此来获得更丰富的企业信息,为课程内容、形式设置提供有力参考,也能够将课程内容的开放性、灵活性特点充分发挥出来。
最后,要重视可以体现出应用性,以及与学生就业相关的课程。不论对于哪一院校来讲,归根结底其教学目标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强调学生毕业之后能够全面适应工作岗位提出的各项需求,能够对企业人力资源做出科学、合理配置。为此,不论是专业、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还是方法与社会能力的科学培养都是至关重要的,决定着学生能够胜任各项工作需求,对其未来的职业规划发展也有着直接影响。因此,要紧紧围绕一系列职业活动于发展内容来进行课程教学目标的合理设置,以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为教学重点,以此来从不同角度为学生的就业发展奠定吉安市基础。同时,对于课程安排,除了创新创业能力实践之外,还要结合具体需求,落实好职业生涯规划、商务礼仪等课程的合理设计[2]。
此外,还要对外部宏观环境变化做出密切关注,以确保其课程体系可以全面适应时代、市场要求。如,在信息时代高速发展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要具备一定的信息管理能力,所以其课程体系当中要包含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同时,各项课程安排还要对学生不同阶段、不同方面的具体情况做出充分考虑,以此来真正实现职业需要、学生发展的有机整合。
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
一是,校内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校内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应紧紧围绕学生怎样将理论知识合理转换为实践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以及综合职业技能来给予科学设置,为学生核心素养的科学培养创造良好条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注重专业协会、实习与实践等教学体系平台的科学构建,让学生在校期间尽可能多的参与一些有益身心,以及今后岗位工作的实践活动。这样学生既可以将所学理论知识灵活、有效的应用到实践当中,其各方面素质,以及潜能优势也能够得到科学培养与全面挖掘[3]。
二是,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在具体建立过程中应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这样既有助于应用型人才的科学培养,也能够为学生尽可能多的提供实践锻炼平台。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参观考察。让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做出透彻理解,且能够真正了解到职场人力资源、实际操作情况;企业实习。学生可以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将自身优势、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定向培养。为企业及时提供所需人才,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学生核心素养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结合专业特点、课程内容特征来进行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真正体现出以生为本,基于动态化设置机制来对其建设方案做出不断优化,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协同共享优势,为学生专业核心素养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推动院校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连瑞瑞,丁仁船.应用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安徽建筑大学为例[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6(07):134-137.
[2]张敏娜.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地方应用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8(12):391-392.
[3]周茜.“岗位能力本位”视角下地方应用技术型高校课程体系重构——以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06):41-42.
关键词:学生核心素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都离不开人力资源方面的有力支持,且人力资源的核心资源地位也是其他资源无法替代的。所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也提出了更多新要求,尤其是对从业者的核心胜任能力。在此背景下,各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也要紧紧围绕学生的核心素养来完善教学改革,构建出更科学完善且适合的课程体系。
一、理论课程体系构建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应着重体现应用性特征,着重从人力资源市场,以及企业需求为重点来完善学生核心技能培养,这样既可以全面适应相关课程的实际需求,也能够充分满足学校、市场方面提出的各项需求。
首先,要注重专业基础课程与选修课程体系科学构建。比如:针对工商管理类专业来讲,管理学、组织行为学,以及经济学、财务管理和心理学等课程为该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程[1]。
其次,专业骨干核心课程。应紧紧围绕人力资源管理的六大模块来进行骨干课程的合理设置。如,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人力资源战略和规划课程;再然后是培育与开发、人力资源专业英语、劳动经济学等课程的合理设置。专业骨干核心课程的设置要实现与企业职业现实需求之间的密切联系。企业实际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够为课程体系设计、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持,要重视与企业的沟通联系,以此来获得更丰富的企业信息,为课程内容、形式设置提供有力参考,也能够将课程内容的开放性、灵活性特点充分发挥出来。
最后,要重视可以体现出应用性,以及与学生就业相关的课程。不论对于哪一院校来讲,归根结底其教学目标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强调学生毕业之后能够全面适应工作岗位提出的各项需求,能够对企业人力资源做出科学、合理配置。为此,不论是专业、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还是方法与社会能力的科学培养都是至关重要的,决定着学生能够胜任各项工作需求,对其未来的职业规划发展也有着直接影响。因此,要紧紧围绕一系列职业活动于发展内容来进行课程教学目标的合理设置,以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为教学重点,以此来从不同角度为学生的就业发展奠定吉安市基础。同时,对于课程安排,除了创新创业能力实践之外,还要结合具体需求,落实好职业生涯规划、商务礼仪等课程的合理设计[2]。
此外,还要对外部宏观环境变化做出密切关注,以确保其课程体系可以全面适应时代、市场要求。如,在信息时代高速发展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要具备一定的信息管理能力,所以其课程体系当中要包含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同时,各项课程安排还要对学生不同阶段、不同方面的具体情况做出充分考虑,以此来真正实现职业需要、学生发展的有机整合。
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
一是,校内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校内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应紧紧围绕学生怎样将理论知识合理转换为实践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以及综合职业技能来给予科学设置,为学生核心素养的科学培养创造良好条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注重专业协会、实习与实践等教学体系平台的科学构建,让学生在校期间尽可能多的参与一些有益身心,以及今后岗位工作的实践活动。这样学生既可以将所学理论知识灵活、有效的应用到实践当中,其各方面素质,以及潜能优势也能够得到科学培养与全面挖掘[3]。
二是,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在具体建立过程中应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这样既有助于应用型人才的科学培养,也能够为学生尽可能多的提供实践锻炼平台。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参观考察。让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做出透彻理解,且能够真正了解到职场人力资源、实际操作情况;企业实习。学生可以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将自身优势、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定向培养。为企业及时提供所需人才,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学生核心素养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结合专业特点、课程内容特征来进行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真正体现出以生为本,基于动态化设置机制来对其建设方案做出不断优化,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协同共享优势,为学生专业核心素养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推动院校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连瑞瑞,丁仁船.应用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安徽建筑大学为例[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6(07):134-137.
[2]张敏娜.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地方应用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8(12):391-392.
[3]周茜.“岗位能力本位”视角下地方应用技术型高校课程体系重构——以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06):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