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辨能力就是思考辨析能力。所谓思考指的是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所谓辨析指的是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的辨别分析。简要地说,层次分明、条理清楚的分析,清楚准确、明白有力的说理,就是思辨能力的主要特征。笔者认为,思辨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是联系知识和觉悟的桥梁。思辨能力越强,分析、归纳、运用知识的能力就越强,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就越多,觉悟提升的空间就越大。政治教师应从课堂表述训练、构建知识体系训练、思维训练、开展专题辩论等方面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一、课堂表述训练
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首先必须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学生思辨能力的形成和其语言表达能力的充分发展是分不开的,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越高,其发言就越能够做到层次分明、条理清楚,思辨能力就越强。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口头表达的训练。笔者在每堂课前,都要求学生把上一堂课所学的原理进行简洁、流利地概括总结,并且要条理清晰地分析概念、原理之间的关系,例如,在学习了“国民收入的分配”的内容后,学生不但要表述出所学的社会总产品、国民收入、积累、分配等概念,还应分析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余下的那部分净产品,用货币表示就是净产值,称作国民收入,而国民收入经过复杂的分配过程,按其最终用途可分为积累和消费两部分,积累和消费具有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因此,必须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首先,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积累和消费都应有所增长;其次,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最后,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通过设计有助于思维训练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回答,特别要组织好课堂讨论和即席发言,要求学生在发言中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语言表达要清楚、流利、严谨,政治术语要准确,使学生通过“讲”来锻炼“想”。
二、构建知识体系训练
让学生学会把课本知识整合起来,使其系统化,并从中找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能帮助学生提高思辨的能力。每上完一大课,都应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构建知识结构,引导学生在梳理知识的过程中,不但能够分别掌握各个知识点,还能从一个知识点发散联想到另一个知识点,找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分析出知识体系的逻辑性,从中选择合适的知识主线,再通过知识主线把各知识点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围绕主线索串联成整体,构建起完整的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例如,经济常识第八课,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内容多、关系杂,学生把握起来有难度,因此,笔者引导学生构建了如下的知识框架(图1)。
在整合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对所学知识做到了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并能根据知识网络随时唤醒与新知识相关的内容,通过构建知识体系的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三、思维训练
鼓励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面对同一个问题,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启发学生根据不同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甚至是多种对立的思路解决同一个问题,扩展思辨的广阔性,发展思辨的深刻性,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例如,如何解决就业难的社会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分别从国家政府、企业、劳动者的角度进行思考,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的宏观调控、企业发展、劳动者职业技能等知识联系起来,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横向思考,同时启发学生结合客观实际分析就业难的原因中还有劳动者就业观念的陈旧、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学生的思考分析向深处发展。这样做,不但加强了思维训练,还培养了学生关心社会、关心现实的意识和习惯,对学生将来走向广阔的社会打下了牢固的思维基础。
四、开展专题辩论
专题辩论是发挥学生主体性参与的最佳方式,开展专题辩论,鼓励质疑、发表不同意见,在辩论中充分发挥自己逻辑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个性展露的机会,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提高思辨能力。例如,在讲到我国分配制度中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时,我把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辩论,效率与公平谁更重要?学生各抒己见,在争论中明确了效率与公平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应结合我国实际,兼顾效率与公平。学生在辩论中互相质疑对方的观点,批驳对方的论据,发表不同的意见,真理越辩越明,条理越辩越清晰,辩论双方谁胜谁负已不重要,重要的在于通过辩论前的准备工作和整个辩论过程,学生对所辩问题分析得越发清晰和深刻,其思辨能力提高得越快。
(责编 雷 靖)
一、课堂表述训练
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首先必须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学生思辨能力的形成和其语言表达能力的充分发展是分不开的,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越高,其发言就越能够做到层次分明、条理清楚,思辨能力就越强。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口头表达的训练。笔者在每堂课前,都要求学生把上一堂课所学的原理进行简洁、流利地概括总结,并且要条理清晰地分析概念、原理之间的关系,例如,在学习了“国民收入的分配”的内容后,学生不但要表述出所学的社会总产品、国民收入、积累、分配等概念,还应分析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余下的那部分净产品,用货币表示就是净产值,称作国民收入,而国民收入经过复杂的分配过程,按其最终用途可分为积累和消费两部分,积累和消费具有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因此,必须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首先,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积累和消费都应有所增长;其次,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最后,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通过设计有助于思维训练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回答,特别要组织好课堂讨论和即席发言,要求学生在发言中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语言表达要清楚、流利、严谨,政治术语要准确,使学生通过“讲”来锻炼“想”。
二、构建知识体系训练
让学生学会把课本知识整合起来,使其系统化,并从中找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能帮助学生提高思辨的能力。每上完一大课,都应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构建知识结构,引导学生在梳理知识的过程中,不但能够分别掌握各个知识点,还能从一个知识点发散联想到另一个知识点,找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分析出知识体系的逻辑性,从中选择合适的知识主线,再通过知识主线把各知识点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围绕主线索串联成整体,构建起完整的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例如,经济常识第八课,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内容多、关系杂,学生把握起来有难度,因此,笔者引导学生构建了如下的知识框架(图1)。
在整合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对所学知识做到了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并能根据知识网络随时唤醒与新知识相关的内容,通过构建知识体系的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三、思维训练
鼓励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面对同一个问题,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启发学生根据不同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甚至是多种对立的思路解决同一个问题,扩展思辨的广阔性,发展思辨的深刻性,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例如,如何解决就业难的社会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分别从国家政府、企业、劳动者的角度进行思考,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的宏观调控、企业发展、劳动者职业技能等知识联系起来,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横向思考,同时启发学生结合客观实际分析就业难的原因中还有劳动者就业观念的陈旧、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学生的思考分析向深处发展。这样做,不但加强了思维训练,还培养了学生关心社会、关心现实的意识和习惯,对学生将来走向广阔的社会打下了牢固的思维基础。
四、开展专题辩论
专题辩论是发挥学生主体性参与的最佳方式,开展专题辩论,鼓励质疑、发表不同意见,在辩论中充分发挥自己逻辑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个性展露的机会,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提高思辨能力。例如,在讲到我国分配制度中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时,我把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辩论,效率与公平谁更重要?学生各抒己见,在争论中明确了效率与公平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应结合我国实际,兼顾效率与公平。学生在辩论中互相质疑对方的观点,批驳对方的论据,发表不同的意见,真理越辩越明,条理越辩越清晰,辩论双方谁胜谁负已不重要,重要的在于通过辩论前的准备工作和整个辩论过程,学生对所辩问题分析得越发清晰和深刻,其思辨能力提高得越快。
(责编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