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培养方案的核心部分为课程设置,国内多家培养单位都是按照国家教执委的指导性培养方案进行本校的课程设置,在公共必修课、方向必修课中没有太多的变动,主要在选修课中有一些院校做了一些课程设置的修改。从师资、生源等方面探讨了课程优化的必要性,通过问卷结果提出了课程优化的方向和建议。
关键词:翻译硕士;课程设置;优化
作者简介:程爱群(1970-),女,湖南益阳人,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湖北 宜昌 443002)
中图分类号:G64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9-0078-02
仲伟合2005年初提出设立MTI的建议并得到了许钧、谢天振、穆雷等人大力支持。MTI从2009年在首批获得培养资格的15所高校中开始招生,此后在全国多所高校中开始正式招生,目前培养单位达150多家。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南开大学等只招收笔译学生,其他都是口笔译学生兼收。笔者通过对国内17所院校的培养方案进行了仔细的对比,在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有许多的共性,所有院校都是根据国家教执委“翻译硕士(MTI)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制订了本校的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招生对象及方式、学习年限、培养方式、课程设置等内容。在培养目标等方面基本类似,在课程设置上大部分院校也遵循了国家教执委的培养方案。然而大多数院校对翻译硕士的培养还处于探索阶段,缺乏相应经验,在课程设置中难免存在疏漏,更何况一些院校获取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研究生培养资格前,并没有翻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资格,在课程设置方面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值得探讨和优化。
一、MTI 课程设置现状
根据国家教执委的翻译硕士(MTI)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这一专业学位课程包括必修课与选修课,总学分不低于30学分。必修课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方向必修课。其中公共必修课包括政治理论和中国语言文化;专业必修课包括翻译概论、基础口译、基础笔译;方向必修课中口译方向有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笔译方向包括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必修课总学分口译方向为20学分,笔译方向为16学分。
以下是选修课(各培养单位可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与师资特色确定选修课,其中“第二外国语”为限定选修课),总学分为40学分,包括第二外国语、中外翻译简史、翻译批评与赏析、跨文化交际、中外语言比较、文体概论、国际政治与经济、模拟会议传译、专题口译、视译、商务口译、法庭口译、外交口译、经贸翻译、法律翻译、科技翻译、传媒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中国典籍外译和实习在内的20门课程,每门课程2个学分。
以上所述为国家教执委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指导性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目前各培养单位对所修课程学分有不同的规定,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限定为46个学分,北京大学、山东财经大学和中南民族大学不低于40个学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徐州师范大学和广外要求不低于38个学分,大连外国语学院不低于36个学分,湖南大学和宁夏大学为34个学分,三峡大学要求不低于32个学分,上海海事大学为33个学分,西安外国语大学要求为31个学分,山东大学、湖北大学和南京大学口笔译方向都要求不低于30个学分。这只是笔者列举的部分MTI培养单位对课程设置学分的要求。显而易见,各培养单位对学分的限定各有不同,但这种学分数的要求究竟是否科学,课程设置是否合理还需进一步讨论。
二、优化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许多MTI培养单位培养这一专业硕士尚属首次,在课程设置上大同小异,然而各培养单位在资源上各有其优势和劣势,这从一些学者的研究中也可以看出。文军对课程设置展开了研究,通过与国外两所高校翻译硕士课程设置的对比,提出了国内翻译硕士课程设置尚需加强的方面,即如何使课程设置贴近市场,贴近社会。王传英和冷冰冰对本地化课程设置进行了探索。随着这一专业的建设,针对培养方案中的核心部分也就是课程设置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因为根据翻译硕士学位的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需要,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各单位需要培养的是一支职业化的翻译队伍。这一队伍不同于学术型翻译硕士,他们的优势在于有基本理论的指导,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他们又不同于一般的译员,因为他们不是只有实战经验。为了满足培养方案中两年制的学制要求,完成两年内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需要做一些调整,原因如下:
1.师资力量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的培养单位都有多年的学术型英语语言文学硕士(MA)的培养经验,在申请招收MTI研究生时已有了一些师资力量。然而问题在于,这些教师对MTI课程非常了解的并不多,更为严重的是这些教师由于长期从事繁重的教学任务,缺乏一定的翻译实践经验,在实际的MTI教学中难免存在缺乏实战的境况,使自己的教学缺乏实战实例支撑。另外,由于MTI招生的需要,原有的MA培养中的翻译、文学和语言学三个方向的导师部分地或全部地转向了MTI这个方向,但他们中有很多人对MTI还不是十分了解。对他们来说,指导翻译专业硕士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因为有很多领域是自己不曾涉足的,要开出培养方案中规定的近20门课程就明显有些困难了。更何况有部分教师一直以来都是从事语言学方向的研究,他们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转型。这样一来,师资力量就显得明显不足。一个老师往往要上好几门课,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2.生源问题
生源的好坏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培养的质量,然而随着研究生的扩招,生源质量越来越难以保证。目前生源情况复杂,有相当一部分为应届毕业生。这一部分生源对翻译理论或流派了解甚少,或完全不了解,他们所掌握的只是在本科阶段学习的一些翻译知识或技巧。通过一部分访谈得知,很多应届毕业生选择MTI的原因是培养时间短,且重在实践,少理论,他们认为相对容易一些。另有一部分报考的毕业生本科时修读的是非英语专业,属于跨专业报考,对英语方面的知识尚且缺乏,更不用说翻译能力了。还有一部分考生英语基本功不过关,语法知识尤其匮乏,语言写作能力也比较弱。当然,还有一部分基础相当好的学生报考了MTI。但综合这些情况,目前的MTI生源质量令人担忧,在无法完全控制生源的复杂情况下,对于课程的设置就需重点关注,对于较差的生源,在基础知识课程方面该做哪些调整,怎样保证基础知识和实战演练两不误更有必要,且更为紧迫。 三、课程设置的调研结果和分析
1.问卷结果和分析
为了更好地探讨课程设置的优化问题,笔者对所在院校刚毕业的MTI 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31份,回收25份,23份为有效卷。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中口译方向的有10人,笔译方向的有13人。问卷中前五题为人口信息,后五题是关于课程设置的想法和建议。
对于公共必修课,只有2名学生认为所有的公共必修课对自己都有较大的帮助,(笔者所在学校开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语言文化、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而其他人认为中国语言文化对自己帮助较大。
专业必修课有翻译概论、基础口译、基础笔译、英汉对比与翻译、高级英语听说。13人认为这5门课都很重要,16人认为翻译概论重要,21人认为基础口译很重要,21人认为基础笔译重要,16人认为英汉对比与翻译重要,20人觉得高级英语听说重要或是对于自己的职业发展有较大帮助。
方向(口译)必修课共有5门,包括翻译研究方法、交替传译、同声传译、文化与翻译和视译。10位口译方向的MTI研究生中,有4人认为翻译研究方法重要,所有人觉得交替传译重要,8人觉得同声传译、文化与翻译和视译重要。方向(笔译)必修课包括翻译研究方法、应用文体翻译、科技翻译理论与技巧、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和翻译批评。13位笔译方向的学生中有7人认为翻译研究方法重要,11人认为应用文体翻译重要,9人认为科技翻译理论与技巧重要,8人认为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重要,6人认为翻译批评重要。
选修课共8门包括第二外国语、古代汉语、旅游口译、商务口译、高级翻译实践、外事口译、翻译批评、水电工程翻译。所有这23位MTI学生中仅3人认为第二外国语对自己今后职业生涯有帮助,14人认为古代汉语很重要,11人认为旅游口译较重要,21人认为商务口译重要,13人认为高级翻译实践重要,16人认为外事口译重要,12人认为翻译批评重要,8人认为水电工程翻译重要。
通过以上调查发现,对于公共必修课,所有学生都认为中国语言文化对专业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对于一个译者来说,对本族语和目的语的了解同样重要。
超过70%的人都认为专业必修课中所有课程都很重要,其中口译方向的学生中超过80%的人这样认为。笔译方向的必修课中,应用文体翻译最受欢迎,其次是科技翻译理论与技巧和文学翻译与实践,翻译批评居于最后,但也有半数的学生认为这一课程很重要。而选修课所开设的8门课中,商务口译最受欢迎,认为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比较有帮助,其次为外事口译、古代汉语、高级翻译实践、翻译批评、旅游翻译,仅3人认为第二外国语较重要,令人深思。
2.访谈结果
为了更多地了解学生对MTI课程设置的建议,在问卷调查的最后进行了非面对面式的访谈,即一道开放式的问题,针对课程设置提出自己的建议,现归类如下:多实践,少理论;对于课程的时间安排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希望将一些课程的开设提前,并提出了自己的理由,另建议压缩上课时间,增加实践机会;课程的开设应顺应市场需求;课程设置应系统化。
从这些访谈结果可以看出,已毕业的学生对自己曾学过的科目有更深入的了解,当然他们的建议也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但也能反映出课程设置中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值得借鉴。
四、课程设置优化的建议
大部分学生对于中国语言文化还没有更系统的认识,学生们对这方面知识的需求表现得较为强烈,因此建议增加一些英汉对比研究成果这类的有关课程。专业必修课和方向必修课在学生中有较高的认可度,可维持现状,已有的课程继续开设,必要的时候可根据专业发展的情况适当增加课程。
选修课的情形较为复杂,理论上选修课可以涉及多个方面和领域,越多越好,然而由于师资力量的限制,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如果某一选修课的学生数目较少,对于资源也是不小的浪费。在开设选修课前,对这一专业的建设做详细的调研,确认一些较受欢迎同时对专业的发展和学生的职业生涯较有帮助的课程并进行重点建设。选修课中还应涉及一些有地方和行业特色的课程,以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地域优势。
参考文献:
[1]何瑞清.对翻译硕士(MTI)笔译方向课程设置的思考[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12):37-41.
[2]冷冰冰.谈MTI 培养体系中的本地化课程设置[J].上海翻译,2012,(1):53-56.
[3]穆雷.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职业化教育的新起点[J].中国翻译,2007,(4):12-13 .
[4]徐蕾.对MTI教学课程设置的探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53-54.
[5]许钧.关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翻译,2010,(1):52-54.
[6]王传英.本地化行业发展与MTI课程体系创新[J].外语教学,2010,(4):110-113.
[7]文军,穆雷.翻译硕士(MTI)课程设置研究[J].外语教学,2009,(4):92-95.
[8]仲伟合.翻译专业硕士(MTI)的设置——翻译学学科发展的新方向[J].中国翻译,2006,(1):32-35.
(责任编辑:王意琴)
关键词:翻译硕士;课程设置;优化
作者简介:程爱群(1970-),女,湖南益阳人,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湖北 宜昌 443002)
中图分类号:G64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9-0078-02
仲伟合2005年初提出设立MTI的建议并得到了许钧、谢天振、穆雷等人大力支持。MTI从2009年在首批获得培养资格的15所高校中开始招生,此后在全国多所高校中开始正式招生,目前培养单位达150多家。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南开大学等只招收笔译学生,其他都是口笔译学生兼收。笔者通过对国内17所院校的培养方案进行了仔细的对比,在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有许多的共性,所有院校都是根据国家教执委“翻译硕士(MTI)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制订了本校的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招生对象及方式、学习年限、培养方式、课程设置等内容。在培养目标等方面基本类似,在课程设置上大部分院校也遵循了国家教执委的培养方案。然而大多数院校对翻译硕士的培养还处于探索阶段,缺乏相应经验,在课程设置中难免存在疏漏,更何况一些院校获取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研究生培养资格前,并没有翻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资格,在课程设置方面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值得探讨和优化。
一、MTI 课程设置现状
根据国家教执委的翻译硕士(MTI)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这一专业学位课程包括必修课与选修课,总学分不低于30学分。必修课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方向必修课。其中公共必修课包括政治理论和中国语言文化;专业必修课包括翻译概论、基础口译、基础笔译;方向必修课中口译方向有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笔译方向包括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必修课总学分口译方向为20学分,笔译方向为16学分。
以下是选修课(各培养单位可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与师资特色确定选修课,其中“第二外国语”为限定选修课),总学分为40学分,包括第二外国语、中外翻译简史、翻译批评与赏析、跨文化交际、中外语言比较、文体概论、国际政治与经济、模拟会议传译、专题口译、视译、商务口译、法庭口译、外交口译、经贸翻译、法律翻译、科技翻译、传媒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中国典籍外译和实习在内的20门课程,每门课程2个学分。
以上所述为国家教执委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指导性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目前各培养单位对所修课程学分有不同的规定,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限定为46个学分,北京大学、山东财经大学和中南民族大学不低于40个学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徐州师范大学和广外要求不低于38个学分,大连外国语学院不低于36个学分,湖南大学和宁夏大学为34个学分,三峡大学要求不低于32个学分,上海海事大学为33个学分,西安外国语大学要求为31个学分,山东大学、湖北大学和南京大学口笔译方向都要求不低于30个学分。这只是笔者列举的部分MTI培养单位对课程设置学分的要求。显而易见,各培养单位对学分的限定各有不同,但这种学分数的要求究竟是否科学,课程设置是否合理还需进一步讨论。
二、优化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许多MTI培养单位培养这一专业硕士尚属首次,在课程设置上大同小异,然而各培养单位在资源上各有其优势和劣势,这从一些学者的研究中也可以看出。文军对课程设置展开了研究,通过与国外两所高校翻译硕士课程设置的对比,提出了国内翻译硕士课程设置尚需加强的方面,即如何使课程设置贴近市场,贴近社会。王传英和冷冰冰对本地化课程设置进行了探索。随着这一专业的建设,针对培养方案中的核心部分也就是课程设置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因为根据翻译硕士学位的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需要,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各单位需要培养的是一支职业化的翻译队伍。这一队伍不同于学术型翻译硕士,他们的优势在于有基本理论的指导,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他们又不同于一般的译员,因为他们不是只有实战经验。为了满足培养方案中两年制的学制要求,完成两年内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需要做一些调整,原因如下:
1.师资力量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的培养单位都有多年的学术型英语语言文学硕士(MA)的培养经验,在申请招收MTI研究生时已有了一些师资力量。然而问题在于,这些教师对MTI课程非常了解的并不多,更为严重的是这些教师由于长期从事繁重的教学任务,缺乏一定的翻译实践经验,在实际的MTI教学中难免存在缺乏实战的境况,使自己的教学缺乏实战实例支撑。另外,由于MTI招生的需要,原有的MA培养中的翻译、文学和语言学三个方向的导师部分地或全部地转向了MTI这个方向,但他们中有很多人对MTI还不是十分了解。对他们来说,指导翻译专业硕士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因为有很多领域是自己不曾涉足的,要开出培养方案中规定的近20门课程就明显有些困难了。更何况有部分教师一直以来都是从事语言学方向的研究,他们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转型。这样一来,师资力量就显得明显不足。一个老师往往要上好几门课,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2.生源问题
生源的好坏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培养的质量,然而随着研究生的扩招,生源质量越来越难以保证。目前生源情况复杂,有相当一部分为应届毕业生。这一部分生源对翻译理论或流派了解甚少,或完全不了解,他们所掌握的只是在本科阶段学习的一些翻译知识或技巧。通过一部分访谈得知,很多应届毕业生选择MTI的原因是培养时间短,且重在实践,少理论,他们认为相对容易一些。另有一部分报考的毕业生本科时修读的是非英语专业,属于跨专业报考,对英语方面的知识尚且缺乏,更不用说翻译能力了。还有一部分考生英语基本功不过关,语法知识尤其匮乏,语言写作能力也比较弱。当然,还有一部分基础相当好的学生报考了MTI。但综合这些情况,目前的MTI生源质量令人担忧,在无法完全控制生源的复杂情况下,对于课程的设置就需重点关注,对于较差的生源,在基础知识课程方面该做哪些调整,怎样保证基础知识和实战演练两不误更有必要,且更为紧迫。 三、课程设置的调研结果和分析
1.问卷结果和分析
为了更好地探讨课程设置的优化问题,笔者对所在院校刚毕业的MTI 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31份,回收25份,23份为有效卷。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中口译方向的有10人,笔译方向的有13人。问卷中前五题为人口信息,后五题是关于课程设置的想法和建议。
对于公共必修课,只有2名学生认为所有的公共必修课对自己都有较大的帮助,(笔者所在学校开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语言文化、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而其他人认为中国语言文化对自己帮助较大。
专业必修课有翻译概论、基础口译、基础笔译、英汉对比与翻译、高级英语听说。13人认为这5门课都很重要,16人认为翻译概论重要,21人认为基础口译很重要,21人认为基础笔译重要,16人认为英汉对比与翻译重要,20人觉得高级英语听说重要或是对于自己的职业发展有较大帮助。
方向(口译)必修课共有5门,包括翻译研究方法、交替传译、同声传译、文化与翻译和视译。10位口译方向的MTI研究生中,有4人认为翻译研究方法重要,所有人觉得交替传译重要,8人觉得同声传译、文化与翻译和视译重要。方向(笔译)必修课包括翻译研究方法、应用文体翻译、科技翻译理论与技巧、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和翻译批评。13位笔译方向的学生中有7人认为翻译研究方法重要,11人认为应用文体翻译重要,9人认为科技翻译理论与技巧重要,8人认为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重要,6人认为翻译批评重要。
选修课共8门包括第二外国语、古代汉语、旅游口译、商务口译、高级翻译实践、外事口译、翻译批评、水电工程翻译。所有这23位MTI学生中仅3人认为第二外国语对自己今后职业生涯有帮助,14人认为古代汉语很重要,11人认为旅游口译较重要,21人认为商务口译重要,13人认为高级翻译实践重要,16人认为外事口译重要,12人认为翻译批评重要,8人认为水电工程翻译重要。
通过以上调查发现,对于公共必修课,所有学生都认为中国语言文化对专业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对于一个译者来说,对本族语和目的语的了解同样重要。
超过70%的人都认为专业必修课中所有课程都很重要,其中口译方向的学生中超过80%的人这样认为。笔译方向的必修课中,应用文体翻译最受欢迎,其次是科技翻译理论与技巧和文学翻译与实践,翻译批评居于最后,但也有半数的学生认为这一课程很重要。而选修课所开设的8门课中,商务口译最受欢迎,认为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比较有帮助,其次为外事口译、古代汉语、高级翻译实践、翻译批评、旅游翻译,仅3人认为第二外国语较重要,令人深思。
2.访谈结果
为了更多地了解学生对MTI课程设置的建议,在问卷调查的最后进行了非面对面式的访谈,即一道开放式的问题,针对课程设置提出自己的建议,现归类如下:多实践,少理论;对于课程的时间安排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希望将一些课程的开设提前,并提出了自己的理由,另建议压缩上课时间,增加实践机会;课程的开设应顺应市场需求;课程设置应系统化。
从这些访谈结果可以看出,已毕业的学生对自己曾学过的科目有更深入的了解,当然他们的建议也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但也能反映出课程设置中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值得借鉴。
四、课程设置优化的建议
大部分学生对于中国语言文化还没有更系统的认识,学生们对这方面知识的需求表现得较为强烈,因此建议增加一些英汉对比研究成果这类的有关课程。专业必修课和方向必修课在学生中有较高的认可度,可维持现状,已有的课程继续开设,必要的时候可根据专业发展的情况适当增加课程。
选修课的情形较为复杂,理论上选修课可以涉及多个方面和领域,越多越好,然而由于师资力量的限制,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如果某一选修课的学生数目较少,对于资源也是不小的浪费。在开设选修课前,对这一专业的建设做详细的调研,确认一些较受欢迎同时对专业的发展和学生的职业生涯较有帮助的课程并进行重点建设。选修课中还应涉及一些有地方和行业特色的课程,以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地域优势。
参考文献:
[1]何瑞清.对翻译硕士(MTI)笔译方向课程设置的思考[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12):37-41.
[2]冷冰冰.谈MTI 培养体系中的本地化课程设置[J].上海翻译,2012,(1):53-56.
[3]穆雷.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职业化教育的新起点[J].中国翻译,2007,(4):12-13 .
[4]徐蕾.对MTI教学课程设置的探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53-54.
[5]许钧.关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翻译,2010,(1):52-54.
[6]王传英.本地化行业发展与MTI课程体系创新[J].外语教学,2010,(4):110-113.
[7]文军,穆雷.翻译硕士(MTI)课程设置研究[J].外语教学,2009,(4):92-95.
[8]仲伟合.翻译专业硕士(MTI)的设置——翻译学学科发展的新方向[J].中国翻译,2006,(1):32-35.
(责任编辑:王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