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幻想之门 入童话奇境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yonizu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童话教学的核心
  童话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因它具有浓厚的幻想色彩,所以特别吸引儿童。幻想是童话的主体、核心、灵魂和生命,可以说,没有幻想就没有童话。
  童话作家是如何让童话充满幻想的?清点童话作家的十八般武艺,归纳起来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种:拟人、夸张、对比、变形、神化。当一个童话作家把他的故事讲得峰回路转、出人意料,画面描绘得新鲜奇幻,令读者大呼过瘾的时候,必定是他把这几种表现手法运用得出神入化的时候。
  因此,抓住童话中最富有幻想的内容展开教学,既符合儿童的阅读心理取向,又能体现语文学科的教学价值。“以练导学”式的童话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前置性的训练,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欣赏奇幻的内容,并学习其艺术表现手法。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理解、积累、运用、幻想等语文能力。
  二、童话教学的模式
  针对童话极富幻想的文体特点,“以练导学”式童话课堂教学板块可以分为:一读,聚焦幻想文字;二议,丰富幻想画面;三编,展开幻想情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课文《巨人的花园》,讲述了巨人、孩子、花园三者之间的变化故事,花园的神奇变化是本文最富有幻想的内容。作者在表现花园神奇时,主要运用了对比、拟人的艺术表现手法。下面以本篇课文的教学为例,阐述童话教学的基本模式。
  1.读,聚焦幻想文字。
  对于故事离奇、语言优美的童话来说,读是必不可少的训练方式。在童话教学的第一板块中,设计“以读导学”的训练,能引导学生发现并推开童话这扇幻想的大门,并借此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
  (1)初读感知。根据童话奇幻的特点,初读的要求应更有针对性。通过读的导学训练,在初读中或引导学生关注童话中最具有奇幻特点的人或物,或引导学生关注童话中奇幻的画面或情节。《巨人的花园》这一童话中最神奇之处就是花园的变化。花园的景色不因季节的更替而变化,而是由孩子在不在花园这一因素决定的。教学本课时读的导学训练可以设计为:自由地朗读故事,把故事读通顺,读完后想一想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花园。
  (2)交流印象。在初读要求的引导下,学生对所读童话已有了初步的感知。在学生交流印象的环节中,教师能了解学生的学情,并通过梳理这些多元的感知引导学生对童话内容做整体把握。如有的学生认为巨人的花园是一个美丽的花园,有的学生认为它是一个荒凉的花园,有的学生认为它是一个多变的花园。在与描写花园景色的四字词语相对应后,学生发现了花园的变化是和季节无关而与巨人对孩子的态度有关。在交流、引导、梳理这一过程中,学生感知了花园的神奇,也把握了故事的主要内容。
  (3)重组内容。为了使教学内容更加集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指向更为明确的读,读一读童话中特别富有幻想的语段,从而完成对教材内容的有效重组。如教学《巨人的花园》时可以这样设计读的训练:“你觉得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花园的神奇?请你画一画,读一读。”通过学生再读,就可以把本文的教学内容锁定在童话中描写花园神奇的语段。
  2.议,丰富幻想画面。
  儿童文学理论家彭斯远先生对童话幻想的独特性进行了专门的探索,他认为童话幻想之所以不同于科学幻想,就在于前者是超自然、超法则、超时空,因而具有天马行空和无所不能的荒诞性。这样具有荒诞性的奇幻内容,为学生的“议”提供了很大的空间。通过“议”的导学训练,能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大胆、独特的幻想,发现童话的表现手法。同时在“议”的过程,在具体的画面中,可以初步尝试运用童话的表现手法进行幻想。
  (1)议中探奇。教学内容重组后,应引导学生进行精读,从内容出发破解奇幻的原因。如在《巨人的花园》第二板块教学中,可以这样设计导议训练:“再次默读文中描写花园神奇变化的语句,说一说:花园的变化有什么不可思议的地方?为什么?”以议一议“春天终于来了,村子里又开出美丽的鲜花,不时传来小鸟的欢叫。但不知为什么,巨人的花园里仍然是冬天,天天狂风大作,雪花飞舞”一处为例,学生在议中发现了花园奇的原因有二:一是同一时间花园内外景色的不同,二是同一地点花园内外景色的不同。在学生议的过程中,教师穿插点拨,能使学生清晰地感受到作者这种大胆的想象是通过对比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从内容出发议“奇”,自然而然地破解了童话的写作秘密。
  (2)议中绘奇。一篇童话幻想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被破解后,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这样的写法对语段中的奇幻画面作进一步具化。即在作者描绘的画面背景下,引导学生对画面进行幻想,从而丰富奇幻的画面。仍旧以上一语段为例,笔者设计的第二步“以议导学”的训练如下:“春天已经来了,在这一个小村子里,花园内外还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请说一说它们的不同。”有了文中的言语范式,学生的议也有了章法。在对比式的描述中,他们打开了自己的幻想,营造了童话教学的课堂奇境。
  3.编,展开幻想情节。
  在深受儿童喜爱的童话中,还有一些常常被大人所忽略的情节和元素。通过挖掘这些情节和元素,能给学生创编童话的空间,能释放儿童内心深处被压抑的欲望,能满足儿童的阅读需要和心理期待。在“以练导学”式的童话教学中,通过创编童话这一导学训练,不仅能进一步深化学生运用童话艺术表现手法的能力,还能引导学生把握童话“真、善、美”的内涵。
  (1)创编情节。童话选入小语教材时,在原文的基础上或多或少进行了改编,因此课文有不少可供学生创编童话的空间。在第二板块教学中,学生已经尝试运用了童话的表达方式对奇幻的画面进行了丰富想象。在此基础上,可以结合不同的童话文本,采用“扩”“改”“仿”“借”“续”等方法训练学生运用童话的艺术表达方法编写童话情节。童话教学中这样大段的创编能极大地展开学生的想象,引领他们进入童话的奇境,徜徉在自己搭建的奇幻空间里。
  仍以《巨人的花园》为例,巨人拆除围墙时的情景课文中并没有描写,在此处创编,一是能激起学生多元的幻想,二能迁移运用本篇童话的主要艺术表达方法,三能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感悟童话内涵,因此创编的空间和功能较大。笔者设计了如下“以编导学”的训练:“巨人拆除围墙时,花园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请你写一写这个童话故事的结尾。”   (2)评价升华。童话中藏着美好人性的种子,在教学时需要教师用适当的方式去唤醒学生的感知。创编童话情节的方式不仅能使学生运用童话的写法,还能在情节编排中透露出学生对童话的情感体悟。因此创编童话后,要为学生搭建“读一读、说一说、演一演”等展示、交流的平台。在师生的评价中,显现童话“真、善、美”的内涵。
  在对《巨人的花园》拆除围墙时的情节进行“创编导学”练习后,笔者请学生读一读他们所编的童话,并进行总结提升式的评价,如“花园迎来了孩子,也迎来了春天”,“巨人拆除了这堵高高的围墙,也打开了心中的那扇门”,“巨人和孩子们在一起时,花园是多么美啊”。通过这一系列穿插在交流中的评价语,揭开了童话所要传达的“分享”“爱”“包容”等主题。
  三、幻想元素与教学的融通
  因为以幻想为依托,所以童话的美是独特的,是夸张美,是变形美,是超现实的文学美。当教学主要目标指向学习作者表现幻想的写作方式和培养学生的幻想能力,当教学内容指向文中幻想的语段时,童话教学中的幻想就要和语言的运用、形象的塑造、意境的营造相融相通。
  1.幻想与表现手法的相合。
  在童话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幻想能力是十分重要的目标。但幻想能力的培养应与幻想表现的手法的学习相结合,才能符合“运用”背景下文体教学的特点。根据年段和文本特点,在教学上要引导学生学其文,得其法。如《巨人的花园》教学中,笔者两次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了幻想。无论是想象花园内外的景色,还是想象拆除围墙之后的花园,都是建立在运用“对比”这一表现手法的基础上。因此,既培养了学生的幻想能力,又训练了学生对比手法的运用。
  2.幻想与形象的相融。
  在童话中,主人公常常散发出一种强大感人的力量。儿童在阅读中感悟到了主人公的形象特点,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道德上的教育。在《巨人的花园》中,巨人的幡然悔悟,使他的形象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本自私的巨人变得亲切,变得乐于奉献,因此童话的精神也得到了宣扬。那么在进行童话创编时,对巨人拆除围墙后的言行的描述要向着这一方向进行创编,使巨人的形象得以正面化。因此,对学生幻想能力的培养应与文中主人公形象的塑造相融合。
  3.幻想与意境的相通。
  感情是幻想的动力。如诗如画的幻想与作者的感情交织在一起时,就营造出童话的意境。优美的意境使整篇童话都沐浴在浓郁的诗意之中,给读者带来的有深深的沉醉和感动,也有丰富的联想和思悟。在引导学生学习幻想的内容时,还要通过朗读、鉴赏等训练方式感受作者营造的童话意境。只有在课堂上营造了童话的意境,学生在幻想时才能将自己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相连,才能使描绘的画面和创编的情节与童话本身成为和谐的整体。
  (作者单位:浙江湖州市爱山小学教育集团)
  (责任编辑 张振清)
其他文献
他注重项目质量,对负责的每一个项目精益求精;他勇于探索研究,力推电网规划机制创新;他坚信科技兴网,参与多项课题收获荣誉——因国家需要,他毅然回国,舍小家为大家,甘心付出,无怨无悔。  他就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曾平良。长期从事电网规划方面的工作,拥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工程实际经验的他,在国内外相关领域具有非凡的影响力。  从2012年作为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引进的第二位国家高层次人才,到如今加盟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春节的钟声还未敲响,新冠状病毒就将中国大地深深笼罩。江苏省南通市东方中学的学子们面对疫情,有感而发,纷纷投稿,或赋彩为画,或挥毫泼墨,通过绘画、手抄报、书法等独特的方式参与到了这场同心战“疫”中。  (右图上为南通市东方中学初一(17)班窦思敏手抄報,右图下为初一(9 )班李善宇手抄报)
班主任是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基本的力量,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直接决定着教育、德育工作的成效。当前我国中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总体水平提高明显,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必须重视并加强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综合素养培养工作。  基于此,针对学校教育过程中班主任教育素质参差不齐、部分班主任存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不合理的情况,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衙前镇第二小学于2017年11月尝试构建并运行
一个师范生的白日梦  我读师范似乎是必然。  我生在教师之家,长在校园之内。父亲是一所高校的中文系老师,母亲是小学语文老师。小时候,我的世界里似乎全是老师,楼道里,家属大院里,瞧去,到处是老师。历史老师的儒雅,英语老师的洒脱,数学老师的缜密,音乐老师的浪漫,政治老师的沉稳,体育老师的矫健,都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子里。当然了,最亲切的还是父母这样的语文老师——那么温暖的目光,那样柔和的音调。  我爱阅
在识字教学实践中,集中识字时,教师往往能够结合情境图、故事及相关的生字儿歌、韵语等达成识字的目标,而出现在文本中的生字,教师就很难把握:要么强化识字,为了识字而识字,使识字教学脱离语境;要么因阅读教学而淡化识字,使得识字教学不扎实,造成识字与阅读教学两张皮。实际上,文本识字贯穿在义务教育阶段,其重要性显而易见。下面结合两例教学现象进行原因分析,探讨小学阅读教学中“随文识字”的教学策略。  一、常见
1.  严格说来,二叔的一天是这样划分的:晚上和上午属于一个时间段,留给睡眠;下午是另一个时间段,交给发呆。这样说也不完全准确,因为二叔的下午除了发呆,还做些别的事情。比如骂骂二婶,把她喊到跟前说些无厘头的话;比如,侧起耳朵倾听院子里那条老黑狗的叫唤,“汪汪汪”“汪汪汪”粗犷中夹杂着愤怒和撕裂,这让二叔严重怀疑是老黑狗把他的好时光抢夺了去。  你也看出来了,二叔是混日子的。  二叔躺在床上混日子。
唐代诗人罗隐有这样一首诗:“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这首诗是咏蜂诗,却刚好形象地描述了现今南来北往为各地教师培训展示观摩课的名师们。他们和蜜蜂一样,是勤劳者,更是智者,因为他们知道酿成佳蜜要采百花。然而,“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又成了名师们的怅惘。  “为了保证观摩课的效果,我们有时要做一些非常态的处理,如果老师们以为那就是真实的课堂,便害了他
几年前,基于“传承与发展”的需要,我们开展了立足实际的区域艺术教育的调研,通过分析与总结、学习与规划,我们认识到:靠原有艺术教育优势校“金帆乐团”的一枝独秀,已不能诠释艺术教育的内涵,更无法满足素质教育的需要。各校前期的组织培训、反复酝酿研讨,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我们成立了学校“艺术教育委员会”,认真落实《朝阳区关于加强改进艺术教育工作的意见》,依据《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出台并详细解读了学
【导读目标】  1.通过吟诵、想象、探究等方式,赏读一组展现古代儿童情态、情趣的古诗,发现诗韵,感受诗趣。  2.在吟诵中感知韵脚,体验押韵之趣。  3.借助韵脚读背古诗,并在辨析中学习抄录方法。  【点评:对学生学习古诗的导读采用吟诵、想象、探究等三种方式,在教学目标中特别关注韵脚,引导学生体会押韵的表达作用。这样的导读目标切入点小而聚焦。】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每人取一个有趣的村娃名,
今年教师节前夕,北京市朝阳区和平街幼儿园开展了“以美育人,绚丽绽放”教师节系列文化活動。活动以彰显教师“师德之美”的廉政活动、体现教师“精业之美”的拜师活动为主线展开,旨在营造健康廉洁、争先创优的校园文化氛围,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加强教师对“以美育人,让生命之花绚丽多彩”这一办园理念的理解。  摄影报道/张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