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有满足教育需求、推动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人才类型完善、践行终身教育理念等作用。当前的高等职业院校课程设置体系仍然沿用或借鉴普通本科的专业课程内容,依然存在着“繁、难、偏、旧”的现象,没有及时补充与现代科技发展和应用技术联系的新知识、新经验。这种以学科体系的课程设置与学生学习能力不匹配,高职高专学生操作性好,动手能力强,对理论体系为核心的知识认知能力弱,为此高职院校的课程需要借鉴国际先进职教经验,进行全面的改革,对学生的学习适应性进行全面的匹配,提高教学成果,增加学生对事务性知识的认同感,降低理论知识的篇幅,做到“知道、够用”,从而更好地帮助职业技术类学院学生融入职业角色中。
【关键词】学习适应性 ; 职业教育 ;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024-02
一、引言
学习是一种使个体获得经验并导致个体已有的心理结构发生适应性变化的多层次、多侧面的适应性心理活动。学习适应性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学习条件、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环境等的变化,主动做出身心调整以求达到内外学习环境平衡的有力发展状态的能力。
根据已有的研究,学习适应性与学习动机、教学模式、学习能力 学习态度 、环境因素等有关,在这些因素中,我们认为教学模式是最大的影响因素,构成教学模式最重要的环节是课程设置,所有的教学模式都要围绕具体的课程设置展开,课程设置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并影响最终的学习成果。本研究报告将从课程设置的角度来探讨学生学习适应性的问题,这是一个新的视角。
二、高职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有满足教育需求、推动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人才类型完善、践行终身教育理念等作用。但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却存在着以下问题:
1.课程设置缺乏创新。在我国,许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体系仍然沿用或借鉴普通本科的专业课程内容,依然存在着“繁、难、偏、旧”的现象,没有及时补充与现代科技发展和应用技术联系的新知识、新经验。其次,相关学科内容有机融合程序不充分,课程内容的安排不合理,加上“双师”型教师的缺乏及实训条件的不足,普遍存在选修课开设不足的现象。另外,教学大纲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评衔接不上,严重影响了学生对相关证书的获取,使学生与就业准入制度的要求相去甚远,最终导致毕业生难以适应市场要求。
2.校企合作华而不实。学校与企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企业合作下的教学规划匮乏。在教学计划,选择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等方面,企业参与的力度明显不足;二是校企实训合作不充分。学生在企业的实习大多流于形式,缺乏实训计划的指导。所谓实训,有时就是学生走马观花参观企业车间及生产流程;三是企业成为学校实习实训基地,学校成为企业人才储备库,这种“理想的双赢模式”由于政府缺乏对企业的激励政策加上观念及人才供求关系的影响,使得校企合作方式形同虚设,形成学校热企业冷的局面,企业缺乏与学校合作的积极主动性,即使一些酒店餐饮企业热衷于吸纳高职学生,也是出于对用工的需要,而绝非是为了承担为国家发展共同培育高技能人才这一社会责任,具有很强的功利性。
3.院校之间缺乏课程设置基本的协调。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基本是采用各自为阵的做法,走的是自我发展的路。课程设置的重复增多,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一是学校对校际间协调的意识淡薄,竞争多于合作;二是协调机制不健全,我国高职院校管理虽然形成了中央、省、市三级管理体制,但同一经济区域内有许多不同级别不同隶属的高职院校,由于生存竞争,导致有限的交往中仍是相互设防,很难组织统一的高职课程协调机构。
4.我国高职院校评估体系尚不完善。 目前大多高职课程设置评估体系效仿本科院校,评估主体主要是高职院校,缺少企业的参与,导致评估主体的单一及过程单一,缺少诊断性、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评估指标体系不健全,尚未形成一整套较为合理成熟的指标群。
5.由于高校扩招,使得高职院校的生源素质较低,他们的学习能力也较为低下,本科的那套教学计划很不适应现在的高职院校的学生。由此可见,对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否则就不能完成其在社会发展中应有的重要作用,也不能适应培养学生职业化素养的需求。
6.人文教育缺乏。教育的本质不是把孩子培养成工具,而是培养成人,大写的人。而我们现在的教育从小学到大学都过于功利化,工具化,直接后果就是我们的学生步入社会后普遍缺乏公民意识、责任意识、怕劳动、怕吃苦,失礼甚至无礼,这些不良作风让企业只能望人兴叹。
三、发达国家高职课程开发简介
从世界范围看,目前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开发方法,一种是加拿大的CBE课程模式。CBE的课程模式是以职业分析为基础,目的是识别出从事某一岗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能力,从而为职业教育的课程建构提供客观基础,其结果就是著名的DACUM表,这种课程开发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职业教育内容脱离生产实际的问题。另一种是以德国著名的职业教育专家Rauner教授为代表的,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的以破译隐含在工作中的工作过程知识为目标的职业工作任务分析法。该方法是通过“专家——技术工人访谈会”的形式,首先开发出代表“培训职业”(相当于我国的专业)的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通常一个培训职业由15—20个典型工作任务组成;其次,对开发出来的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按照人的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由初学者到专家的成长规律)进行序列化;第三,某一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是由几个具体的工作任务所组成,采用“职业工作任务分析法”,对与具体工作任务相关的工作过程、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工作要求、劳动组织、劳动工具及与其他工作任务的相互关系等进行分析,从中找出符合“培训职业”的技术知识和破译出隐性的工作过程知识,并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组织技术知识和工作过程知识。只有按照工作逻辑来组织课程内容,才能通过对课程的学习有效地發展学生的职业能力。德国不来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ITB)和大众汽车公司通过实证性研究,采用“职业工作任务分析法”开发了符合职业能力发展规律的职业教育教学计划,从几年来的实施效果看,确实有效地解决了职业教育课程建构的问题。
【关键词】学习适应性 ; 职业教育 ;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024-02
一、引言
学习是一种使个体获得经验并导致个体已有的心理结构发生适应性变化的多层次、多侧面的适应性心理活动。学习适应性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学习条件、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环境等的变化,主动做出身心调整以求达到内外学习环境平衡的有力发展状态的能力。
根据已有的研究,学习适应性与学习动机、教学模式、学习能力 学习态度 、环境因素等有关,在这些因素中,我们认为教学模式是最大的影响因素,构成教学模式最重要的环节是课程设置,所有的教学模式都要围绕具体的课程设置展开,课程设置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并影响最终的学习成果。本研究报告将从课程设置的角度来探讨学生学习适应性的问题,这是一个新的视角。
二、高职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有满足教育需求、推动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人才类型完善、践行终身教育理念等作用。但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却存在着以下问题:
1.课程设置缺乏创新。在我国,许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体系仍然沿用或借鉴普通本科的专业课程内容,依然存在着“繁、难、偏、旧”的现象,没有及时补充与现代科技发展和应用技术联系的新知识、新经验。其次,相关学科内容有机融合程序不充分,课程内容的安排不合理,加上“双师”型教师的缺乏及实训条件的不足,普遍存在选修课开设不足的现象。另外,教学大纲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评衔接不上,严重影响了学生对相关证书的获取,使学生与就业准入制度的要求相去甚远,最终导致毕业生难以适应市场要求。
2.校企合作华而不实。学校与企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企业合作下的教学规划匮乏。在教学计划,选择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等方面,企业参与的力度明显不足;二是校企实训合作不充分。学生在企业的实习大多流于形式,缺乏实训计划的指导。所谓实训,有时就是学生走马观花参观企业车间及生产流程;三是企业成为学校实习实训基地,学校成为企业人才储备库,这种“理想的双赢模式”由于政府缺乏对企业的激励政策加上观念及人才供求关系的影响,使得校企合作方式形同虚设,形成学校热企业冷的局面,企业缺乏与学校合作的积极主动性,即使一些酒店餐饮企业热衷于吸纳高职学生,也是出于对用工的需要,而绝非是为了承担为国家发展共同培育高技能人才这一社会责任,具有很强的功利性。
3.院校之间缺乏课程设置基本的协调。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基本是采用各自为阵的做法,走的是自我发展的路。课程设置的重复增多,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一是学校对校际间协调的意识淡薄,竞争多于合作;二是协调机制不健全,我国高职院校管理虽然形成了中央、省、市三级管理体制,但同一经济区域内有许多不同级别不同隶属的高职院校,由于生存竞争,导致有限的交往中仍是相互设防,很难组织统一的高职课程协调机构。
4.我国高职院校评估体系尚不完善。 目前大多高职课程设置评估体系效仿本科院校,评估主体主要是高职院校,缺少企业的参与,导致评估主体的单一及过程单一,缺少诊断性、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评估指标体系不健全,尚未形成一整套较为合理成熟的指标群。
5.由于高校扩招,使得高职院校的生源素质较低,他们的学习能力也较为低下,本科的那套教学计划很不适应现在的高职院校的学生。由此可见,对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否则就不能完成其在社会发展中应有的重要作用,也不能适应培养学生职业化素养的需求。
6.人文教育缺乏。教育的本质不是把孩子培养成工具,而是培养成人,大写的人。而我们现在的教育从小学到大学都过于功利化,工具化,直接后果就是我们的学生步入社会后普遍缺乏公民意识、责任意识、怕劳动、怕吃苦,失礼甚至无礼,这些不良作风让企业只能望人兴叹。
三、发达国家高职课程开发简介
从世界范围看,目前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开发方法,一种是加拿大的CBE课程模式。CBE的课程模式是以职业分析为基础,目的是识别出从事某一岗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能力,从而为职业教育的课程建构提供客观基础,其结果就是著名的DACUM表,这种课程开发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职业教育内容脱离生产实际的问题。另一种是以德国著名的职业教育专家Rauner教授为代表的,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的以破译隐含在工作中的工作过程知识为目标的职业工作任务分析法。该方法是通过“专家——技术工人访谈会”的形式,首先开发出代表“培训职业”(相当于我国的专业)的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通常一个培训职业由15—20个典型工作任务组成;其次,对开发出来的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按照人的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由初学者到专家的成长规律)进行序列化;第三,某一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是由几个具体的工作任务所组成,采用“职业工作任务分析法”,对与具体工作任务相关的工作过程、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工作要求、劳动组织、劳动工具及与其他工作任务的相互关系等进行分析,从中找出符合“培训职业”的技术知识和破译出隐性的工作过程知识,并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组织技术知识和工作过程知识。只有按照工作逻辑来组织课程内容,才能通过对课程的学习有效地發展学生的职业能力。德国不来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ITB)和大众汽车公司通过实证性研究,采用“职业工作任务分析法”开发了符合职业能力发展规律的职业教育教学计划,从几年来的实施效果看,确实有效地解决了职业教育课程建构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