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圆的认识”后,我过去的一贯做法是在一大堆圆中,画出半径、直径和其他线段,让学生判断。现在,我把过去那种静止观察改为动态探索,让学生亲自经历知识产生过程。 下面是我利用学生平时的玩具——铁环,来教学半径、直径的具体情景。 事先已备有铁环,一颗豌豆大小的珠子,已用钓鱼线固定在铁环的中心。还备有几根红色毛线,在每根毛线的一端均系好了一个小小的钩子。 师:铁环看上去就是一个圆,老师用铁环中心的一颗珠子代表圆心,用毛线在圆上比划出一些线段,请大家判断是否是半径、直径。每做出一个判断都要说出理由。 第一次:在铁环上,任意一处挂上钩子,把毛线放长直至圆心处。 师:这条线段,在圆里代表什么? 生1:它是半径,因为它是从圆上到圆心的线段。 第二次:把刚才的半径接着放长到圆上。 师:这代表什么? 生2:它是直径,因为它的两端都在圆上。 生3:还因为它过了圆心。 师:要判断是不是直径,你认为应具备哪些条件? 生4:看过圆心没有,看两端在圆上没有。 生5:看是不是线段,不能是曲线。 师:同意他们看法的给点表示。 掌声一片。 第三次:把毛线只放一小段,比半径短。 师:这是一条半径吗? 生6:它不是半徑,因为它的一端没到圆心。 第四次:把刚才的毛线放过圆心。 师:这是一条半径吗? 生7:它不是半径,因为它超过了圆心。半径只能是从圆上刚好到圆心的距离,长点不是半径,短点也不是半径。 师:请给他的回答一个公正的评价。 生8:他回答得非常好,我为他鼓掌。 全班学生都跟着鼓起掌来。 第五次:把毛线一端的小钩子挂在代表圆心的珠子孔眼里,再把毛线放长到圆上(即半径长)。 师:这是什么? 生:半径。 刚才的半径在圆心的一端不动,另一端在圆上任意处停放,学生自觉说出半径、半径…… 师:半径有多少条? 生:无数条。 第六次:在铁环上同一处共挂上三个钩子,分别固定三条长短不一的毛线,其中一条为直径。
师:比较三条线段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生9:它们的相同点是线段的两端都在圆上,不同点是直径经过了圆心,其余两条没过圆心。
生10:不同点还有长度不同,直径最长。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真是火眼金睛。
下面有学生说,他是孙悟空。全班学生都笑了。
第七次:一手不断移动铁环上的钩子,一手捏着毛线不断比划直径。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出直径、直径……
师:一个圆里有多少条直径?
生:无数条。
第八次:把表示直径的毛线在圆心处折叠与半径重合。
师:这说明什么问题?
生11:直径的长度等于两个半径的长度,半径等于直径的一半。
生12:这种说法不够准确,如果是一个很大的圆的半径去比一个很小的圆的直径呢?
师:你认为应该怎么说?
生12:在这个圆里,直径等于两个半径,反之,半径等于直径的一半。
师:考虑问题真全面,你真棒!
生13:(受前位同学的启发)在同圆或等圆里,直径等于两个半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师:(竖起大拇指)说得太好了!
下面是用另一个铁环让学生操作的过程。
我让学生找出这个铁环的中心(即圆心)。有的在铁环上系了两条互相垂直的直径,把垂足确定为圆心;有的在铁环上任意系了两条直径,把两条直径的相交点确定为圆心;有的系了一条直径,再对折直径,把折痕处确定为圆心。他们的理由都很充分,我完全被说服了。
课后记:
一、因地制宜,因陋就简
本教学有机地渗透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较好地利用了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教学,做到了因地制宜,因陋就简。
二、形象直观。印象深刻
铁环是男生课间的玩具,拿上讲桌,使学生对它的兴趣陡增,都愿从数学的角度来进一步认识这位熟悉的“朋友”。这比在黑板上画出圆、半径和直径更形象直观。
三、动手操作。乐在其中
学生乐于亲自动手操作,从他们的操作看,学生充分理解了圆的半径、直径的本质特征,为后面的教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师:比较三条线段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生9:它们的相同点是线段的两端都在圆上,不同点是直径经过了圆心,其余两条没过圆心。
生10:不同点还有长度不同,直径最长。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真是火眼金睛。
下面有学生说,他是孙悟空。全班学生都笑了。
第七次:一手不断移动铁环上的钩子,一手捏着毛线不断比划直径。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出直径、直径……
师:一个圆里有多少条直径?
生:无数条。
第八次:把表示直径的毛线在圆心处折叠与半径重合。
师:这说明什么问题?
生11:直径的长度等于两个半径的长度,半径等于直径的一半。
生12:这种说法不够准确,如果是一个很大的圆的半径去比一个很小的圆的直径呢?
师:你认为应该怎么说?
生12:在这个圆里,直径等于两个半径,反之,半径等于直径的一半。
师:考虑问题真全面,你真棒!
生13:(受前位同学的启发)在同圆或等圆里,直径等于两个半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师:(竖起大拇指)说得太好了!
下面是用另一个铁环让学生操作的过程。
我让学生找出这个铁环的中心(即圆心)。有的在铁环上系了两条互相垂直的直径,把垂足确定为圆心;有的在铁环上任意系了两条直径,把两条直径的相交点确定为圆心;有的系了一条直径,再对折直径,把折痕处确定为圆心。他们的理由都很充分,我完全被说服了。
课后记:
一、因地制宜,因陋就简
本教学有机地渗透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较好地利用了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教学,做到了因地制宜,因陋就简。
二、形象直观。印象深刻
铁环是男生课间的玩具,拿上讲桌,使学生对它的兴趣陡增,都愿从数学的角度来进一步认识这位熟悉的“朋友”。这比在黑板上画出圆、半径和直径更形象直观。
三、动手操作。乐在其中
学生乐于亲自动手操作,从他们的操作看,学生充分理解了圆的半径、直径的本质特征,为后面的教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