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读:郊野公园的始创者是英国人,其建设的最初目的是为城市居民提供便利的近郊休闲,并保护郊野乡村的自然资源。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生活需求的变化,郊野公园的概念和形式在走向世界的同时,其内涵也逐渐扩展。当今国际社会有一共识,郊野公园在美化自然景观、承载游憩娱乐、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也有着节约土地资源、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城乡互补、转移农业劳力、实现产住一体等功能。
一
叶:中国有句俗语叫“身在福中不知福”。如果套用这话来形容我们目前的生存环境,那就应该说成是“生在浊中不知浊”!虽然百姓都知道环境质量不尽人意,但不尽人意到什么程度,大多数国人还是很模糊的。世界卫生组织对清新空气有个标准,即负氧离子浓度每立方厘米不低于1000~1500个。中国大陆能达到这个标准的城市寥寥无几。我们上海负氧离子浓度每立方厘米仅为400个,北京更低了,只有80个,所以我曾戏言,北京房价即便是2000元一平方米,我也不会到那个城市去买房居住,因为,如此空气质量,何谈生活质量?!
王:这也是郊野公园顺势而为的重要缘由所在。现在城市居民已不满足于钢筋水泥森林之间那一点有限的人工绿地,人们更渴望亲近自然,呼吸新鲜空气,而郊野公园因其低成本和可达性较强等优势,逐渐成为城市空间布局的重要样式和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前,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局长陆月星对媒体说:上海已经编制《生态网络规划》,将保留3500平方公里的生态空间,其中规划了21个郊野公园,总用地面积约400平方公里,近期先行试点5个,即:闵行区浦江郊野公园、嘉定区北郊郊野公园、青浦区青西郊野公园、松江区松南郊野公园、崇明县长兴岛郊野公园。五处试点各有其明确的主题定位:闵行是“浦江绿心,林中漫步”;嘉定是“休闲嘉定,花田林海”;青浦是“梦里青西,水漾湿地”;松江是“七彩松南,浦江林带”;崇明是“水源长兴,杉林生态”。
上海虽然至今没有命名一座真正意义上的郊野公园,但引入郊野公园的概念已有10年,期间还进行了一定规模的探索实践。比如,宝山的顾村公园,大约有三个浦东世纪公园那么大,虽与最近规划的郊野公园在面积上不能比肩,但也可算是郊野公园的雏形。
叶:奉贤南桥新城也在建一个郊野公园,规划面积是4.78平方公里,比顾村公园略大一点,大约明年年底可竣工。
现在规划要建21个郊野公园,总面积约400平方公里,平均每个公园面积几近20平方公里,相当5个顾村公园,这对总面积仅6700多平方公里的上海来说,应该是很有气魄的一项决策,从民生意义上来说,一点也不亚于发射“神州”或“长征”一类的航天器。
王:关心生存环境、关注空气质量,这在以前被很多人认为是一种太过玄虚的话题。因为,对还在为吃饭、住房、医疗、社保等焦虑的芸芸众生来说,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质量,应该是官员富豪、上层社会关心的事。但社会的进步提高了人们的思维水平,今天国人终于明白,当灰霾、大雾、粉尘、pm2.5充斥我们的生存空间时,什么住房社保、什么精神文明、什么文化创新,都将被环境黑洞所吞噬。从这个角度去审视建郊野公园的重要性,的确能和发展航天工业相提并论,甚至可说是市民生存的第一要务。
叶:空气质量对身体健康所产生的影响,我有切身体验。我以前曾多次出国,但最长时间也没超过15天,所以对环境的感觉不大。前年我在欧洲住了两个月,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我有比较严重的鼻炎,常常会呼吸不畅,但在欧洲的那段时间里,鼻炎竟然相对“痊愈”,可惜回国一个月后,又旧病复发了。前几日电影演员朱时茂在电视节目中说,他儿子患有严重的哮喘病,在中国久治不愈,后来到美国去留学,这哮喘的病灶竟然自动从身体内“蒸发”了。朱时茂说,这要感谢美国的空气质量。他从医生朋友那儿得知,现代社会,很多疾病和空气质量有关,而像鼻炎、哮喘等这一类呼吸道疾病,更是和空气质量的好坏有着最直接的关联。
王:因为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原因,我国北方很多城市每年都受沙尘暴的袭扰,那种环境下的空气质量之差可想而知,所以在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浓度只有80、甚至是80以下的城市里,人们患鼻炎、哮喘均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我一直认为,营造一个健康的生存环境,是和社保、医保等一样重要的民生问题,应该是政府的基本职责。因为,追求健康、舒适、幸福的生活不仅是人的天性、人的本能,也是所有人都应该受到尊重的基本权利。
二
叶:从一个宽泛的角度去审视,在一定空间内,人口密度的大小,在客观上对生存环境有着同比例的制约,所以,目前不管是国内和国外,郊野公园的建设,主要还是以大型和特大型城市为主。比如,在上海不到7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2300多万人口,但有着近9500平方公里的银川市,只有200万左右的人口,当然,不能否认城市的自然条件有差异,但从绝对数值上看,有限的空间,承载的人口数量终究也只能是有限的。所以,在建设郊野公园这类问题上,上海和银川两个城市肯定有着不同的见解。由此及彼,我臆测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看法也不会完全等同。
王:如果我们的思维更活跃更广阔一点,就不难发现,郊野公园的建设,是一种可以和城市化、城镇化进程产生互补、互动的正能量效应。因为,郊野公园不仅仅是自然景观的美化、城市绿地的补充、生态环境的保护,也不仅仅是为城市居民提供别样的休闲和娱乐的场所,更是一种节约土地资源、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城乡互补、转移农业劳力、实现产住一体的中国式新型城镇化的尝试。从这个意义上说,郊野公园建设,不分东西南北、不管城市大小,都可以尝试,但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据我所知,福建漳州曾投资42亿建了28处郊野公园。漳州是个地级市,面积1.2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00多万,但市区人口仅60万。按常规思维,这样的城市建郊野公园的意义和迫切性肯定远低于上海、北京、天津等特大城市,但如果把建设郊野公园看作是和城镇化进程、和地区经济建设以及文化建设相关联的一项社会活动,那么,只要条件许可、确实需要,再大的投入也不为过,所产生的环境和社会效果也一定是积极的,尤其对所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更是意义非凡。 叶:说到城市化和城镇化进程,我把话题拉开一点。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断言,21世纪对世界影响最大的有两件事:一是美国的高科技产业,二是中国的城市化。我们先不论斯蒂格利茨的话准确与否,但近20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异常迅速是一个客观事实。按官方统计数据,目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水平已超过52%,以后每年增加0.8%到1%。据此,到202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就有可能超过60%。这就意味着在未来几年中,除了目前2.5亿已经进城但尚未真正落户的农民工,还将有1亿左右的农民要进入城市定居。真如此,那么无论是从城市就业、还是社会治安、抑或是财政负担、乃至居住、交通、求学、医疗等各方面,我们的城市都没有这么高强的承受力,严格地说,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具有这样的承受力。
王:所以,中国式城市化的发展路径应该而且只能是城镇化。
实际上,“城市化”和“城镇化”,在英文中是同一个词(Urbanization),它是一个国际通用词汇,而且已经用了100多年。如果从词义上去解释,城镇化既包含了“城市化”又包含了“乡镇化”,其涵义比城市化要广,且更能体现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我们所指的城镇化,尤指乡村“城镇化”,即以乡镇企业和小城镇为依托,实现农村人口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结构性转换,居住地由农村区域向城镇区域(主要为农村小城镇)迁移。从最早的“进厂不进城”、“离土不离乡”的乡镇企业模式,到最近提出的放宽农村户口转城镇户口的条件,都是城镇化进程的具体措施。
中国人的乡土观念根深蒂固,这从历朝历代汗牛充栋的思恋、颂扬家乡的诗词歌赋中都可以得到佐证。虽然我国有2.25亿农民工(包括0.75亿在居住地附近的就业者),但如果在经济收入和公共服务方面能够缩小大中城市与乡镇的差距,我相信99%的人不愿离乡背井去他地谋生。所以,从更为广阔的社会发展角度去解读,建设郊野公园,不但可以就地、就近、顺势而为地转移劳动力,吻合“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居民产住一体的安置模式,而且也符合“进厂(园)不进城”的就业策略,可以说这是一个两全其美的民生大计。
从理想的角度说,郊野公园建设至少可以产生以下几方面的效应:一是集约利用土地,即:土地由过去的零散割据、分散耕作,变为整合集约、现代化和机械化耕作;二是社区化居住,即:传统意义上散居的农户进入农民新村,实现类似城镇的社区化生活;三是改变产业结构,即:由传统单一的农田耕作,转为开办集约化农庄、建设立体化生态湿地、经营规范化农家乐旅社;四是多渠道分流就业,即:到农庄和湿地农场充当农业工人,进农家乐旅社从事游乐服务;五是部分有条件、有技能的农民,可直接进入所在地的集镇生活就业。
叶:是的,郊野公园的养护、保洁需要相当的人力介入。据专家测算,一个占地1000亩的郊野公园,通常需要120~150名园丁。北京有个占地面积836亩的郊野公园,安置了120名当地人就业。像上海松南郊野公园,面积达23平方公里(34,500亩),光园丁就需要5000人左右。
我作了一个简单测算:上世纪八十年代前,上海郊区农村一个乡,土地面积30,000亩上下,符合就业年龄的劳动力在10,000~15,000人不等,当然,我这儿说的是平均数。如果按上海21个郊野公园建设的面积规划,每个郊野公园都可以安置当地就业人员5000人以上。
王:我觉得远不止5000人,因为郊野公园的内涵大大超越一般的城市公园,且具备后者难以企及的功能,比如,成规模集约式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以及由此衍生出的诸多加工业,都需要不少劳力。在郊野公园内,耕地农场化、居住社区化,还有农家乐旅社、农产品加工,我想这可以成为城乡互补化、农民市民化的一种有效和有益的载体。
就人类文明进程的角度来说,城市化不仅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并向城市集中的聚集过程,而且还是城市在数量上的增多、空间上的扩大、功能上的完善,以及经济关系、生活方式和社会文明改善并向农村广泛渗透的过程。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就是无论是城市化还是城镇化,其宗旨都是为了改善国民生活、拉动经济增长、缩小城乡差距、推进社会文明。
三
叶:两年前,在一次科技节的活动中,对城市郊野公园曾有过一次学术讨论,虽然众说纷纭,但对郊野公园的概念合理解释,主要还是集中在下面几点:1.位于城市近郊;2.有良好的自然景观、郊野植被以及田园风貌;3.以保护生态、休闲娱乐为目的。现在增加了这么多的社会经济活动,那郊野公园的内涵是大大地扩展了。
王:尽管内涵丰富,但我个人认为,在郊野公园的规划编制过程中,还是应该注重以人为本,突出两个重点:一是注重保留原生态的自然要素,通过湿地景观、农田景观、林田景观等凸显上海特有的田林水网等自然特征,反映出郊野公园有别于城市公园的“自然、生态、野趣”的特点;二是重点配套农林生产、水源保护、森林防火等必要设施,充分利用现有苗圃等林地资源,保留具有地区文化特征的林地格局,通过森林结构调整优化,丰富植物种类,逐步培育接近自然生态的森林群落,降低人工维护成本。
另外,在郊野公园规划中,对集中体现地域特色的村庄应该进行充分保护,配套必要的道路、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要尽可能建立“市区联合、以区为主”的保障机制,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建设、有序推进的原则,推动郊野公园规划建设,避免出现“建得起、养不起”的情况,确保公园建设的实施和可持续发展。
叶:是的,城市郊野公园不仅要成为城市大生态的重要元素、城市原生态的重要样本、城市防灾的重要屏障,更要成为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发展、加速农村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
责任编辑:张 炜
一
叶:中国有句俗语叫“身在福中不知福”。如果套用这话来形容我们目前的生存环境,那就应该说成是“生在浊中不知浊”!虽然百姓都知道环境质量不尽人意,但不尽人意到什么程度,大多数国人还是很模糊的。世界卫生组织对清新空气有个标准,即负氧离子浓度每立方厘米不低于1000~1500个。中国大陆能达到这个标准的城市寥寥无几。我们上海负氧离子浓度每立方厘米仅为400个,北京更低了,只有80个,所以我曾戏言,北京房价即便是2000元一平方米,我也不会到那个城市去买房居住,因为,如此空气质量,何谈生活质量?!
王:这也是郊野公园顺势而为的重要缘由所在。现在城市居民已不满足于钢筋水泥森林之间那一点有限的人工绿地,人们更渴望亲近自然,呼吸新鲜空气,而郊野公园因其低成本和可达性较强等优势,逐渐成为城市空间布局的重要样式和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前,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局长陆月星对媒体说:上海已经编制《生态网络规划》,将保留3500平方公里的生态空间,其中规划了21个郊野公园,总用地面积约400平方公里,近期先行试点5个,即:闵行区浦江郊野公园、嘉定区北郊郊野公园、青浦区青西郊野公园、松江区松南郊野公园、崇明县长兴岛郊野公园。五处试点各有其明确的主题定位:闵行是“浦江绿心,林中漫步”;嘉定是“休闲嘉定,花田林海”;青浦是“梦里青西,水漾湿地”;松江是“七彩松南,浦江林带”;崇明是“水源长兴,杉林生态”。
上海虽然至今没有命名一座真正意义上的郊野公园,但引入郊野公园的概念已有10年,期间还进行了一定规模的探索实践。比如,宝山的顾村公园,大约有三个浦东世纪公园那么大,虽与最近规划的郊野公园在面积上不能比肩,但也可算是郊野公园的雏形。
叶:奉贤南桥新城也在建一个郊野公园,规划面积是4.78平方公里,比顾村公园略大一点,大约明年年底可竣工。
现在规划要建21个郊野公园,总面积约400平方公里,平均每个公园面积几近20平方公里,相当5个顾村公园,这对总面积仅6700多平方公里的上海来说,应该是很有气魄的一项决策,从民生意义上来说,一点也不亚于发射“神州”或“长征”一类的航天器。
王:关心生存环境、关注空气质量,这在以前被很多人认为是一种太过玄虚的话题。因为,对还在为吃饭、住房、医疗、社保等焦虑的芸芸众生来说,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质量,应该是官员富豪、上层社会关心的事。但社会的进步提高了人们的思维水平,今天国人终于明白,当灰霾、大雾、粉尘、pm2.5充斥我们的生存空间时,什么住房社保、什么精神文明、什么文化创新,都将被环境黑洞所吞噬。从这个角度去审视建郊野公园的重要性,的确能和发展航天工业相提并论,甚至可说是市民生存的第一要务。
叶:空气质量对身体健康所产生的影响,我有切身体验。我以前曾多次出国,但最长时间也没超过15天,所以对环境的感觉不大。前年我在欧洲住了两个月,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我有比较严重的鼻炎,常常会呼吸不畅,但在欧洲的那段时间里,鼻炎竟然相对“痊愈”,可惜回国一个月后,又旧病复发了。前几日电影演员朱时茂在电视节目中说,他儿子患有严重的哮喘病,在中国久治不愈,后来到美国去留学,这哮喘的病灶竟然自动从身体内“蒸发”了。朱时茂说,这要感谢美国的空气质量。他从医生朋友那儿得知,现代社会,很多疾病和空气质量有关,而像鼻炎、哮喘等这一类呼吸道疾病,更是和空气质量的好坏有着最直接的关联。
王:因为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原因,我国北方很多城市每年都受沙尘暴的袭扰,那种环境下的空气质量之差可想而知,所以在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浓度只有80、甚至是80以下的城市里,人们患鼻炎、哮喘均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我一直认为,营造一个健康的生存环境,是和社保、医保等一样重要的民生问题,应该是政府的基本职责。因为,追求健康、舒适、幸福的生活不仅是人的天性、人的本能,也是所有人都应该受到尊重的基本权利。
二
叶:从一个宽泛的角度去审视,在一定空间内,人口密度的大小,在客观上对生存环境有着同比例的制约,所以,目前不管是国内和国外,郊野公园的建设,主要还是以大型和特大型城市为主。比如,在上海不到7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2300多万人口,但有着近9500平方公里的银川市,只有200万左右的人口,当然,不能否认城市的自然条件有差异,但从绝对数值上看,有限的空间,承载的人口数量终究也只能是有限的。所以,在建设郊野公园这类问题上,上海和银川两个城市肯定有着不同的见解。由此及彼,我臆测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看法也不会完全等同。
王:如果我们的思维更活跃更广阔一点,就不难发现,郊野公园的建设,是一种可以和城市化、城镇化进程产生互补、互动的正能量效应。因为,郊野公园不仅仅是自然景观的美化、城市绿地的补充、生态环境的保护,也不仅仅是为城市居民提供别样的休闲和娱乐的场所,更是一种节约土地资源、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城乡互补、转移农业劳力、实现产住一体的中国式新型城镇化的尝试。从这个意义上说,郊野公园建设,不分东西南北、不管城市大小,都可以尝试,但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据我所知,福建漳州曾投资42亿建了28处郊野公园。漳州是个地级市,面积1.2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00多万,但市区人口仅60万。按常规思维,这样的城市建郊野公园的意义和迫切性肯定远低于上海、北京、天津等特大城市,但如果把建设郊野公园看作是和城镇化进程、和地区经济建设以及文化建设相关联的一项社会活动,那么,只要条件许可、确实需要,再大的投入也不为过,所产生的环境和社会效果也一定是积极的,尤其对所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更是意义非凡。 叶:说到城市化和城镇化进程,我把话题拉开一点。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断言,21世纪对世界影响最大的有两件事:一是美国的高科技产业,二是中国的城市化。我们先不论斯蒂格利茨的话准确与否,但近20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异常迅速是一个客观事实。按官方统计数据,目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水平已超过52%,以后每年增加0.8%到1%。据此,到202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就有可能超过60%。这就意味着在未来几年中,除了目前2.5亿已经进城但尚未真正落户的农民工,还将有1亿左右的农民要进入城市定居。真如此,那么无论是从城市就业、还是社会治安、抑或是财政负担、乃至居住、交通、求学、医疗等各方面,我们的城市都没有这么高强的承受力,严格地说,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具有这样的承受力。
王:所以,中国式城市化的发展路径应该而且只能是城镇化。
实际上,“城市化”和“城镇化”,在英文中是同一个词(Urbanization),它是一个国际通用词汇,而且已经用了100多年。如果从词义上去解释,城镇化既包含了“城市化”又包含了“乡镇化”,其涵义比城市化要广,且更能体现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我们所指的城镇化,尤指乡村“城镇化”,即以乡镇企业和小城镇为依托,实现农村人口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结构性转换,居住地由农村区域向城镇区域(主要为农村小城镇)迁移。从最早的“进厂不进城”、“离土不离乡”的乡镇企业模式,到最近提出的放宽农村户口转城镇户口的条件,都是城镇化进程的具体措施。
中国人的乡土观念根深蒂固,这从历朝历代汗牛充栋的思恋、颂扬家乡的诗词歌赋中都可以得到佐证。虽然我国有2.25亿农民工(包括0.75亿在居住地附近的就业者),但如果在经济收入和公共服务方面能够缩小大中城市与乡镇的差距,我相信99%的人不愿离乡背井去他地谋生。所以,从更为广阔的社会发展角度去解读,建设郊野公园,不但可以就地、就近、顺势而为地转移劳动力,吻合“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居民产住一体的安置模式,而且也符合“进厂(园)不进城”的就业策略,可以说这是一个两全其美的民生大计。
从理想的角度说,郊野公园建设至少可以产生以下几方面的效应:一是集约利用土地,即:土地由过去的零散割据、分散耕作,变为整合集约、现代化和机械化耕作;二是社区化居住,即:传统意义上散居的农户进入农民新村,实现类似城镇的社区化生活;三是改变产业结构,即:由传统单一的农田耕作,转为开办集约化农庄、建设立体化生态湿地、经营规范化农家乐旅社;四是多渠道分流就业,即:到农庄和湿地农场充当农业工人,进农家乐旅社从事游乐服务;五是部分有条件、有技能的农民,可直接进入所在地的集镇生活就业。
叶:是的,郊野公园的养护、保洁需要相当的人力介入。据专家测算,一个占地1000亩的郊野公园,通常需要120~150名园丁。北京有个占地面积836亩的郊野公园,安置了120名当地人就业。像上海松南郊野公园,面积达23平方公里(34,500亩),光园丁就需要5000人左右。
我作了一个简单测算:上世纪八十年代前,上海郊区农村一个乡,土地面积30,000亩上下,符合就业年龄的劳动力在10,000~15,000人不等,当然,我这儿说的是平均数。如果按上海21个郊野公园建设的面积规划,每个郊野公园都可以安置当地就业人员5000人以上。
王:我觉得远不止5000人,因为郊野公园的内涵大大超越一般的城市公园,且具备后者难以企及的功能,比如,成规模集约式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以及由此衍生出的诸多加工业,都需要不少劳力。在郊野公园内,耕地农场化、居住社区化,还有农家乐旅社、农产品加工,我想这可以成为城乡互补化、农民市民化的一种有效和有益的载体。
就人类文明进程的角度来说,城市化不仅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并向城市集中的聚集过程,而且还是城市在数量上的增多、空间上的扩大、功能上的完善,以及经济关系、生活方式和社会文明改善并向农村广泛渗透的过程。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就是无论是城市化还是城镇化,其宗旨都是为了改善国民生活、拉动经济增长、缩小城乡差距、推进社会文明。
三
叶:两年前,在一次科技节的活动中,对城市郊野公园曾有过一次学术讨论,虽然众说纷纭,但对郊野公园的概念合理解释,主要还是集中在下面几点:1.位于城市近郊;2.有良好的自然景观、郊野植被以及田园风貌;3.以保护生态、休闲娱乐为目的。现在增加了这么多的社会经济活动,那郊野公园的内涵是大大地扩展了。
王:尽管内涵丰富,但我个人认为,在郊野公园的规划编制过程中,还是应该注重以人为本,突出两个重点:一是注重保留原生态的自然要素,通过湿地景观、农田景观、林田景观等凸显上海特有的田林水网等自然特征,反映出郊野公园有别于城市公园的“自然、生态、野趣”的特点;二是重点配套农林生产、水源保护、森林防火等必要设施,充分利用现有苗圃等林地资源,保留具有地区文化特征的林地格局,通过森林结构调整优化,丰富植物种类,逐步培育接近自然生态的森林群落,降低人工维护成本。
另外,在郊野公园规划中,对集中体现地域特色的村庄应该进行充分保护,配套必要的道路、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要尽可能建立“市区联合、以区为主”的保障机制,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建设、有序推进的原则,推动郊野公园规划建设,避免出现“建得起、养不起”的情况,确保公园建设的实施和可持续发展。
叶:是的,城市郊野公园不仅要成为城市大生态的重要元素、城市原生态的重要样本、城市防灾的重要屏障,更要成为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发展、加速农村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
责任编辑:张 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