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会”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和提高学生的素质。而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但不同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不同,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也不尽相同。会计学是一门经济管理学科,具有科学性、实用性、趣味性等特点。我们应根据这些特点,在财会专业课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这就要求财会专业课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充分利用财会专业知识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积极探索教授财会专业知识与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以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主动发展,促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健体、学会创新,使学生能够承担起社会责任。
关键词:素质教育 分析问题能力 实践性教学 职业道德教育
下面是我在财会专业的课堂教学中对素质教育的一点体会,与大家讨论商榷。
一、设计好案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由于会计学科的理论性较强,学生需要有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才能理解知识要点。若会计的基础理论学生都无法透彻理解,就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更别说运用原则了。因此要改革会计教学手段,从“填鸭式”的传授转变为案例讲解和会计方法的传授,利用报纸、杂志、网站所报道的各种新闻和案例作为教学内容,补充教材的理论知识和教材中案例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案例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与学。一个好的案例能够形象生动地使学生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因此,会计课中,案例的设计与教学是极其重要的。设计和选用案例应认真把握以下几点:
1、要体现正确性。案例的设计要以《企业会计准则》为依据,使整个会计处理过程符合会计制度的要求。
2、要体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选用案例要围绕教学目的与要求,紧密结合会计教材,在设计过程中正确处理教学内容与案例的关系。案例的内容不能过于复杂和面面俱到,否则,将使学生减少兴趣,甚至不易理解,起不到好的效果。
3、要体现典型性。要选用能够反映教学内容的典型案例,能够比较有代表性地说明教学内容,从而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4、要体现系统性。包括案例本身的完整性和各案例之间的关联性。由于经济业务的独立性,设计的案例在逻辑上应该是严密的。从设定的条件到解题过程都应符合逻辑。各案例之间的关联性常常表现为内容上的连续性,但不要重复,并且要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例如,使一个案例的结果,成为另一个案例的条件;或者一个案例稍微改变其中的个别条件,形成一个案例的条件;或者一个案例稍微改变其中的个别条件,形成一个新的案例。这样进行教学,就效果较好。
二、分阶段、分层次开展实践性教学。
笔者建议按照课堂实训、课程实训、单项模拟实训、综合模拟实训和校外社会实训来开展。(1)课堂实训。课堂的实践性教学是指学生在平时上课中接触到的实践内容,是教师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教与学的过程,它融合在日常上课之中,较为分散,其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和了解技能。如在《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分别进行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实践,记账凭证的填制、审核和传递实践,会计账簿的开设和登记、试算平衡表的编制,会计报表的编制和审核等;(2)课程实训。课程实训包括了与财会专业相关的学科课程实训,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等。在《基础会计》课程组织简单的过程实训,实训的经济业务是最为基本的,涉及的凭证也是最常见的,目的在于突出会计核算从填制原始凭证到编制会计报表全过程,加强学生对会计工作过程的感性认识,掌握会计工作的基本规范;(3)单项模拟实训。主要是成本核算、办税、银行业务、固定资产、工资、应收应付、成本核算等。这些模拟实训可以单独进行,也可分解到各课程中进行。(4)综合模拟实训。综合模拟实训是把一个企业某一会计期间的经济业务经过设计与加工,形成完整系统的原始资料,由学生充当企业财会人员,按照会计实务处理的规范进行仿真操作演练。综合模拟实训是会计专业理论教学效果的总结,是会计专业毕业生走上会计工作岗位前的“大演练”,实际操作能力的巩固与提高,绝大部分在此阶段已经得到体现和检验,在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应尤其重视。(5)校外社会实训。由学校组织专人或学生自己联系到校外企业进行的毕业实习,该阶段是以前面四个阶段的实践教学以及理论教学为基础,更加突出技能的综合运用,训练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即将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三、把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日常教学中
实践证明如果会计专业教师只注重于知识灌输,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将严重削弱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从而大大影响会计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修养,使会计人员的执业水平与职业道德水平出现下降的趋势。因此,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从专业知识灌输转向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在专业知识的教育中要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向学生传授会计知识的同时应引导学生树立“诚信为本”的职业人格。从第一堂课开始就要围绕会计的职责和作用这个中心,将会计一般原则与账务处理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不仅能掌握会计核算的原理并且能真正地理解会计一般原则,这样在日后的实践中才能做到既精通专业知识,又能准确地把握会计职业道德。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础。
(作者单位:河北金融学院会计系)
关键词:素质教育 分析问题能力 实践性教学 职业道德教育
下面是我在财会专业的课堂教学中对素质教育的一点体会,与大家讨论商榷。
一、设计好案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由于会计学科的理论性较强,学生需要有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才能理解知识要点。若会计的基础理论学生都无法透彻理解,就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更别说运用原则了。因此要改革会计教学手段,从“填鸭式”的传授转变为案例讲解和会计方法的传授,利用报纸、杂志、网站所报道的各种新闻和案例作为教学内容,补充教材的理论知识和教材中案例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案例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与学。一个好的案例能够形象生动地使学生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因此,会计课中,案例的设计与教学是极其重要的。设计和选用案例应认真把握以下几点:
1、要体现正确性。案例的设计要以《企业会计准则》为依据,使整个会计处理过程符合会计制度的要求。
2、要体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选用案例要围绕教学目的与要求,紧密结合会计教材,在设计过程中正确处理教学内容与案例的关系。案例的内容不能过于复杂和面面俱到,否则,将使学生减少兴趣,甚至不易理解,起不到好的效果。
3、要体现典型性。要选用能够反映教学内容的典型案例,能够比较有代表性地说明教学内容,从而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4、要体现系统性。包括案例本身的完整性和各案例之间的关联性。由于经济业务的独立性,设计的案例在逻辑上应该是严密的。从设定的条件到解题过程都应符合逻辑。各案例之间的关联性常常表现为内容上的连续性,但不要重复,并且要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例如,使一个案例的结果,成为另一个案例的条件;或者一个案例稍微改变其中的个别条件,形成一个案例的条件;或者一个案例稍微改变其中的个别条件,形成一个新的案例。这样进行教学,就效果较好。
二、分阶段、分层次开展实践性教学。
笔者建议按照课堂实训、课程实训、单项模拟实训、综合模拟实训和校外社会实训来开展。(1)课堂实训。课堂的实践性教学是指学生在平时上课中接触到的实践内容,是教师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教与学的过程,它融合在日常上课之中,较为分散,其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和了解技能。如在《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分别进行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实践,记账凭证的填制、审核和传递实践,会计账簿的开设和登记、试算平衡表的编制,会计报表的编制和审核等;(2)课程实训。课程实训包括了与财会专业相关的学科课程实训,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等。在《基础会计》课程组织简单的过程实训,实训的经济业务是最为基本的,涉及的凭证也是最常见的,目的在于突出会计核算从填制原始凭证到编制会计报表全过程,加强学生对会计工作过程的感性认识,掌握会计工作的基本规范;(3)单项模拟实训。主要是成本核算、办税、银行业务、固定资产、工资、应收应付、成本核算等。这些模拟实训可以单独进行,也可分解到各课程中进行。(4)综合模拟实训。综合模拟实训是把一个企业某一会计期间的经济业务经过设计与加工,形成完整系统的原始资料,由学生充当企业财会人员,按照会计实务处理的规范进行仿真操作演练。综合模拟实训是会计专业理论教学效果的总结,是会计专业毕业生走上会计工作岗位前的“大演练”,实际操作能力的巩固与提高,绝大部分在此阶段已经得到体现和检验,在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应尤其重视。(5)校外社会实训。由学校组织专人或学生自己联系到校外企业进行的毕业实习,该阶段是以前面四个阶段的实践教学以及理论教学为基础,更加突出技能的综合运用,训练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即将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三、把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日常教学中
实践证明如果会计专业教师只注重于知识灌输,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将严重削弱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从而大大影响会计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修养,使会计人员的执业水平与职业道德水平出现下降的趋势。因此,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从专业知识灌输转向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在专业知识的教育中要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向学生传授会计知识的同时应引导学生树立“诚信为本”的职业人格。从第一堂课开始就要围绕会计的职责和作用这个中心,将会计一般原则与账务处理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不仅能掌握会计核算的原理并且能真正地理解会计一般原则,这样在日后的实践中才能做到既精通专业知识,又能准确地把握会计职业道德。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础。
(作者单位:河北金融学院会计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