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区域地理;复习;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11(B)—0036—01
区域地理考题作为考试内容与要求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在近几年的高考文综地理试卷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那么如何对区域地理进行有效的复习,是每个地理教师必须探讨的问题。
一、充分运用地图,强化区域位置
地理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大量运用地图、图表、图片去表达空间的概念,以及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所以地理图表是表达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最为正确和直观的工具,地理图表的解读也就成为高考的重点考核内容。这也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养成看图的好习惯:要了解世界各洲、各地区、各国家及我国各地区、各省的轮廓特征,要知道这些国家和地区境内穿过的主要经纬线以及周围所濒临的海洋等,并进一步明确其境内的地形、气候、河流、矿产、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交通分布等。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养成画图、看图、析图的好习惯,要使学生从手中有图心中无图,逐渐上升到手中有图心中也有图,最后提升到手中无图心中有图这一境界。
二、侧重区域特征,凸现区域差异
区域地理复习,教师要依据内容和知识体系的特点,编制相应的知识结构,运用这些知识结构,让学生全面地、系统地进行复习并突出“主干”内容的掌握。
任何地理事物在地球上都有其具体的区域位置,而地理事物所处的区域位置往往决定了其地理环境特征,也影响着整个区域中的人文活动,同时,许多地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也只有落实到某一区域中才能加以正确的分析、评价。让学生学会在区域位置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不仅仅是区域地理有效复习的重点,更是地理学科性质特征的重要体现。
三、拓展区域空间,进行跨区域专题比较
复习是学生对于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再认识或重现,但复习不应是单纯的机械重复,而应该是对其作进一步的整理和加工,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规律化、联系化,从而实现知识的升华以及能力的提高。因此进行跨区域专题比较,不仅能使学生形成全球空间概念,还会使其对地理区域差异有更深刻的认识。如对中亚的干旱与西亚、大洋洲、北非、南美安第斯山南段东侧等地干旱的成因、特点、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进行比较分析,则不难总结出干旱气候的成因不外乎:①地处回归线到30°的大陆西部,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且沿岸地区有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如撒哈拉沙漠;②深居大陆内部,距海遥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如中亚与我国西北内陆;③地处高大山脉的背风坡(雨影区),如南美安第斯山南段东侧的巴塔哥尼亚沙漠;④两极地区,常年受极地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如南极洲大陆有“白色的沙漠”之称。正因为这样,农业生产体现为畜牧业和灌溉农业;特点是晴天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具有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而限制性因素是严重缺水,这成为稳定发展的障碍;倘若有稳定的河水或冰川融水作为灌溉水源,其必将成为世界各国各地区的重要农业区。其中最突出的是棉花生产,为优质长绒棉。在此基础上可以发展纺织工业与畜产品加工。同时这些地区由于生态环境脆弱,均面临较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荒漠化。
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高考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学生所学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关注世界、中国的重大新闻事件,并对它们进行综合分析(分析其地理位置、地理要素、事件发生的成因等)已成为现行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即高考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善于捕捉重大新闻热点,并能及时、全方位、多层次地进行分析。
五、练习题要精选
区域地理复习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让学生做些与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并对所做的练习题目进行精选。所选题目应该是立意明确,考察目标清晰;试题的情境设置和设问角度要巧妙、科学、合理、恰当;题目使用的材料、数据要准确;题目涉及的地图、图表应规范,注记要清晰;题目的答案要准确,表述应规范。在综合复习阶段,教师需有针对性地编制一系列的综合练习,综合练习不易过深,过难,并应及时给予讲评。还应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提高其应考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11(B)—0036—01
区域地理考题作为考试内容与要求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在近几年的高考文综地理试卷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那么如何对区域地理进行有效的复习,是每个地理教师必须探讨的问题。
一、充分运用地图,强化区域位置
地理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大量运用地图、图表、图片去表达空间的概念,以及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所以地理图表是表达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最为正确和直观的工具,地理图表的解读也就成为高考的重点考核内容。这也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养成看图的好习惯:要了解世界各洲、各地区、各国家及我国各地区、各省的轮廓特征,要知道这些国家和地区境内穿过的主要经纬线以及周围所濒临的海洋等,并进一步明确其境内的地形、气候、河流、矿产、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交通分布等。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养成画图、看图、析图的好习惯,要使学生从手中有图心中无图,逐渐上升到手中有图心中也有图,最后提升到手中无图心中有图这一境界。
二、侧重区域特征,凸现区域差异
区域地理复习,教师要依据内容和知识体系的特点,编制相应的知识结构,运用这些知识结构,让学生全面地、系统地进行复习并突出“主干”内容的掌握。
任何地理事物在地球上都有其具体的区域位置,而地理事物所处的区域位置往往决定了其地理环境特征,也影响着整个区域中的人文活动,同时,许多地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也只有落实到某一区域中才能加以正确的分析、评价。让学生学会在区域位置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不仅仅是区域地理有效复习的重点,更是地理学科性质特征的重要体现。
三、拓展区域空间,进行跨区域专题比较
复习是学生对于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再认识或重现,但复习不应是单纯的机械重复,而应该是对其作进一步的整理和加工,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规律化、联系化,从而实现知识的升华以及能力的提高。因此进行跨区域专题比较,不仅能使学生形成全球空间概念,还会使其对地理区域差异有更深刻的认识。如对中亚的干旱与西亚、大洋洲、北非、南美安第斯山南段东侧等地干旱的成因、特点、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进行比较分析,则不难总结出干旱气候的成因不外乎:①地处回归线到30°的大陆西部,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且沿岸地区有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如撒哈拉沙漠;②深居大陆内部,距海遥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如中亚与我国西北内陆;③地处高大山脉的背风坡(雨影区),如南美安第斯山南段东侧的巴塔哥尼亚沙漠;④两极地区,常年受极地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如南极洲大陆有“白色的沙漠”之称。正因为这样,农业生产体现为畜牧业和灌溉农业;特点是晴天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具有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而限制性因素是严重缺水,这成为稳定发展的障碍;倘若有稳定的河水或冰川融水作为灌溉水源,其必将成为世界各国各地区的重要农业区。其中最突出的是棉花生产,为优质长绒棉。在此基础上可以发展纺织工业与畜产品加工。同时这些地区由于生态环境脆弱,均面临较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荒漠化。
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高考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学生所学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关注世界、中国的重大新闻事件,并对它们进行综合分析(分析其地理位置、地理要素、事件发生的成因等)已成为现行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即高考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善于捕捉重大新闻热点,并能及时、全方位、多层次地进行分析。
五、练习题要精选
区域地理复习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让学生做些与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并对所做的练习题目进行精选。所选题目应该是立意明确,考察目标清晰;试题的情境设置和设问角度要巧妙、科学、合理、恰当;题目使用的材料、数据要准确;题目涉及的地图、图表应规范,注记要清晰;题目的答案要准确,表述应规范。在综合复习阶段,教师需有针对性地编制一系列的综合练习,综合练习不易过深,过难,并应及时给予讲评。还应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提高其应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