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脑卒中患者偏瘫后将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如一侧肢体的偏瘫、平衡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等。由于躯干背部肌肉力量的不平衡,造成患者的坐、立、行出现困难,导致异常姿势的出现与发展,阻碍了患者的康复进程,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目前在较短时间内,能使患者健侧躯干肌放松、患侧躯干肌肌力增強,迅速使两者达到平衡的治疗方法较少且疗效欠佳。我科于2011年7月至2014年3月,利用MyoTrac生物刺激反馈仪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PNF)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躯干肌健患侧肌力不平衡患者21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7月至2014年3月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病房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42例。入选标准:①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②首次发病,生命体征稳定;③均无严重意识、智力、视力、语言障碍及合并症;④可执行动作性指令;⑤年龄23—59岁;⑥可在治疗师帮助下保持站位1min以上;⑦有CT和MRI的影像学依据。排除标准:①伴有严重心、脑、肺等重要脏器疾病者;②有本体感觉障碍者;③严重认知失语者。入选42例患者,年龄为23—59岁,平均(40.42±5.51)岁;病程为25—50天,平均(36.14±4.34)天。42例患者将其随机分成2组,多媒体生物反馈治疗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训练治疗组(治疗组)21例,常规治疗对照组(对照组)21例。2组患者一般情况及病情详见表1,表中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发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神经肌肉电刺激、物理因子治疗、电动起立床训练、站立训练、患侧肢体的被动运动等)。
1.2.2 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同时,加用多媒体生物反馈及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
多媒体生物反馈方法:MyoTrac生物刺激反馈仪,采用表面电极两组(一组两个表面电极)从上至下依次贴在患者健侧斜方肌及竖脊肌肌腹,抗干扰电极放置于一组表面电极的中间。
在显示器前向患者讲解训练方法及所需的配合,并要求患者进行有意识的用力收缩后尽最大努力放松健侧背部肌肉,利用显示屏上的动态曲线(即EMG)为患者提供支配肌肉的神经信号的视觉反馈,患者通过反复尝试“寻找”一条可以将信号传导至肌肉的神经通路。一旦找到,就鼓励患者尝试使EMG曲线“增幅”或“降幅”[3]。每次治疗10 min,每日1次,5次/周,2周为1疗程。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的躯干训练(在治疗师的帮助下):双下肢屈曲伴屈膝,使躯干下部屈曲模式;双下肢伸展伴伸膝,使躯干下部伸展模式;一侧躯干侧屈伴双下肢屈曲偏转模式;一侧躯干侧屈伴双下肢伸展偏转模式;双上肢向一侧斜劈/上抬,双腿向另一侧屈曲/伸展的反向旋转模式;双上肢向一侧斜劈/上抬,双腿向同侧屈曲/伸展的非反向旋转模式;以上动作视病人状态及完成情况每个做5~10次。
1.3 评定方法
对脑卒中患者进行生活平衡能力、自理能力等方面的评定。
(1)平衡功能采用Fugel-Meyer平衡量表,满分为14分。共有2个大项7个子项,包括有无支撑坐位,健、患侧展翅反应,有无支撑站立,健、患侧站立。每个项目最低得分为0分,最高得分为2分,总分14分[4]。(2)采用改良巴氏评定表评定生活自理能力,包括10个项目:大小便、修饰(洗脸、梳头、刷牙、剃须)、用厕、吃饭、转移(床-椅)、活动(步行)、穿衣、上楼梯、洗澡。总分为100分。0分:无自理能力;1~45分:有部分自理能力;46~95分:生活基本自理;96~100分:生活完全自理[2]。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 )表示,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1月后平衡功能评分情况见表2。
两组患者治疗1月后生活自理能力见表3。
3 讨论
平衡能力是指人体不论处在何种位置,当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能够自动调整以维持姿势稳定的能力,平衡功能是人体维持正常体位,完成各种转移动作及安全步行的基础。躯干功能及躯干与各相关感觉功能的协调性训练是平衡功能训练的重要方面[1]。一般躯干肌无力的治疗思路为通过电刺激加强患侧躯干肌肌力,以期达到改善患者躯干功能,增加患者平衡能力。但偏瘫患者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出现肌力、肌张力、及反射功能的异常,无法在短期内完成双侧躯干肌力平衡、使姿势控制正常和重心平衡,完成平衡功能。多媒体生物反馈及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躯干训练模式恰好符合这—要求。在治疗中,要求患者主动控制健侧躯干使其肌力按要求放松。通过反馈对大脑皮质形成一种条件性重复刺激,经长期反复训练形成相应条件反射,并在大脑皮质相应部位形成兴奋灶。最终实现与患侧躯干肌肌力的再平衡。再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技术的特点:治疗师充分利用本体感觉刺激,促进相应肌肉收缩,把躯干运动与双侧的、对称或不对称的上肢或下肢运动相结合,增强了躯干与相关肢体和感觉功能的协调性,增加了躯干及整个身体的稳定性和平衡能力[1]。本组治疗显示治疗组给予多媒体生物反馈及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功能训练,经治疗1月后(2个疗程),其躯干平衡功能评分优于同期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多媒体生物反馈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功能训练较之目前传统的单一的躯干平衡训练可以有效并较快的改善患者躯干平衡能力,缩短患者病程,减轻患者身体和经济的双重负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其优化方案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金玲,王松林,刘石磊. PNF躯干训练模式对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中国中医药咨询,2010,2(35):129
[2]潘毓健,郑洁皎,俞卓伟等.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对脑卒中运动控制的有效性研究.老年医学与保健,2011,17(2):81-84
[3]陆建霞.沈光宇. 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DTI研究.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1,6(5):358
[4]顾旭东,李建华,叶小剑,姚云海,邱纪方.Lindmark平衡评估在偏瘫康复评定中的效度研究.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1999,2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7月至2014年3月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病房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42例。入选标准:①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②首次发病,生命体征稳定;③均无严重意识、智力、视力、语言障碍及合并症;④可执行动作性指令;⑤年龄23—59岁;⑥可在治疗师帮助下保持站位1min以上;⑦有CT和MRI的影像学依据。排除标准:①伴有严重心、脑、肺等重要脏器疾病者;②有本体感觉障碍者;③严重认知失语者。入选42例患者,年龄为23—59岁,平均(40.42±5.51)岁;病程为25—50天,平均(36.14±4.34)天。42例患者将其随机分成2组,多媒体生物反馈治疗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训练治疗组(治疗组)21例,常规治疗对照组(对照组)21例。2组患者一般情况及病情详见表1,表中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发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神经肌肉电刺激、物理因子治疗、电动起立床训练、站立训练、患侧肢体的被动运动等)。
1.2.2 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同时,加用多媒体生物反馈及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
多媒体生物反馈方法:MyoTrac生物刺激反馈仪,采用表面电极两组(一组两个表面电极)从上至下依次贴在患者健侧斜方肌及竖脊肌肌腹,抗干扰电极放置于一组表面电极的中间。
在显示器前向患者讲解训练方法及所需的配合,并要求患者进行有意识的用力收缩后尽最大努力放松健侧背部肌肉,利用显示屏上的动态曲线(即EMG)为患者提供支配肌肉的神经信号的视觉反馈,患者通过反复尝试“寻找”一条可以将信号传导至肌肉的神经通路。一旦找到,就鼓励患者尝试使EMG曲线“增幅”或“降幅”[3]。每次治疗10 min,每日1次,5次/周,2周为1疗程。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的躯干训练(在治疗师的帮助下):双下肢屈曲伴屈膝,使躯干下部屈曲模式;双下肢伸展伴伸膝,使躯干下部伸展模式;一侧躯干侧屈伴双下肢屈曲偏转模式;一侧躯干侧屈伴双下肢伸展偏转模式;双上肢向一侧斜劈/上抬,双腿向另一侧屈曲/伸展的反向旋转模式;双上肢向一侧斜劈/上抬,双腿向同侧屈曲/伸展的非反向旋转模式;以上动作视病人状态及完成情况每个做5~10次。
1.3 评定方法
对脑卒中患者进行生活平衡能力、自理能力等方面的评定。
(1)平衡功能采用Fugel-Meyer平衡量表,满分为14分。共有2个大项7个子项,包括有无支撑坐位,健、患侧展翅反应,有无支撑站立,健、患侧站立。每个项目最低得分为0分,最高得分为2分,总分14分[4]。(2)采用改良巴氏评定表评定生活自理能力,包括10个项目:大小便、修饰(洗脸、梳头、刷牙、剃须)、用厕、吃饭、转移(床-椅)、活动(步行)、穿衣、上楼梯、洗澡。总分为100分。0分:无自理能力;1~45分:有部分自理能力;46~95分:生活基本自理;96~100分:生活完全自理[2]。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 )表示,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1月后平衡功能评分情况见表2。
两组患者治疗1月后生活自理能力见表3。
3 讨论
平衡能力是指人体不论处在何种位置,当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能够自动调整以维持姿势稳定的能力,平衡功能是人体维持正常体位,完成各种转移动作及安全步行的基础。躯干功能及躯干与各相关感觉功能的协调性训练是平衡功能训练的重要方面[1]。一般躯干肌无力的治疗思路为通过电刺激加强患侧躯干肌肌力,以期达到改善患者躯干功能,增加患者平衡能力。但偏瘫患者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出现肌力、肌张力、及反射功能的异常,无法在短期内完成双侧躯干肌力平衡、使姿势控制正常和重心平衡,完成平衡功能。多媒体生物反馈及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躯干训练模式恰好符合这—要求。在治疗中,要求患者主动控制健侧躯干使其肌力按要求放松。通过反馈对大脑皮质形成一种条件性重复刺激,经长期反复训练形成相应条件反射,并在大脑皮质相应部位形成兴奋灶。最终实现与患侧躯干肌肌力的再平衡。再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技术的特点:治疗师充分利用本体感觉刺激,促进相应肌肉收缩,把躯干运动与双侧的、对称或不对称的上肢或下肢运动相结合,增强了躯干与相关肢体和感觉功能的协调性,增加了躯干及整个身体的稳定性和平衡能力[1]。本组治疗显示治疗组给予多媒体生物反馈及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功能训练,经治疗1月后(2个疗程),其躯干平衡功能评分优于同期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多媒体生物反馈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功能训练较之目前传统的单一的躯干平衡训练可以有效并较快的改善患者躯干平衡能力,缩短患者病程,减轻患者身体和经济的双重负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其优化方案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金玲,王松林,刘石磊. PNF躯干训练模式对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中国中医药咨询,2010,2(35):129
[2]潘毓健,郑洁皎,俞卓伟等.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对脑卒中运动控制的有效性研究.老年医学与保健,2011,17(2):81-84
[3]陆建霞.沈光宇. 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DTI研究.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1,6(5):358
[4]顾旭东,李建华,叶小剑,姚云海,邱纪方.Lindmark平衡评估在偏瘫康复评定中的效度研究.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1999,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