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观察升率汤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入选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给予升率汤,1剂/日,水煎服;对照组(50例)口服心宝丸,每次2丸,3次/日,两组均已4周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治疗组Holter总有效率为8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8%,两组比较,治疗组在改善临床症状、心功能及提升心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
关键词 窦性心动过缓 升率汤 疗效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7.078
窦性心动过缓是心血管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目前西医治疗此类心律失常尚缺乏理想的药物,且不良反应大,不宜长期服用。
为了探索中医药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的有效方法和途径,笔者从2006年开始,自拟升率汤治疗心肾阳虚、血瘀痰组型窦性心动过缓,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全部入选病例均来源于2006年1月~2008年1月本院内科门诊及住院病人。随机将病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升率汤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20~72岁,平均56.2±8.37岁,其中冠心病20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1例,病毒性心肌炎10例,原因不明者9例。对照组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龄19~71岁,平均55.1±8.02岁。其中诊为冠心病19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2例,病毒性心肌炎11例,原因不明者8例。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原发病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心脏病学》[1]关于窦性心动过缓的诊断标准而拟定。窦性心动过缓心率在40~60次/分钟,伴有窦性心率不齐,显著窦性心动过缓可产生逸搏。
中医心肾阳虚、血瘀痰阻证辨证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及《中医病症诊断标准》[3]的有关规定而拟定。主症:心悸,胸闷。次症:气短乏力,头晕耳鸣,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口唇紫绀。舌象、脉象: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或舌淡胖,脉沉迟或结代。辨证标准:1项主症加3项次症或舌、脉象即可诊断。
病例纳入标准:具有迟脉主症,诊断明确,符合中医心肾阳虚、血瘀痰阻证辨证;符合西医窦性心动过缓(心率40~50次/分钟),年龄20~72岁,病因属于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高血压性心脏病及原因不明的患者。
治疗及观察方法:治疗组给予升率汤。方药组成:制附子15g,红参12g,淫羊藿12g,桂枝10g,细辛6g,丹参15g,当归15g,川芎12g,麦冬10g,五味子10g,炙甘草10g。
随症加减,阳虚寒凝明显者加麻黄9g,肉桂6g,干姜6g,脾肾阳虚者加补骨脂15g,仙茅10g,挟痰者加瓜蒌12g,薤白10g,半夏10g,挟饮者加云苓15g,白术15g,兼气滞者加柴胡9g,郁金12g。以上药物,日1剂,水煎2次,共取汁450ml,早晚分服(附子先煎半小时以减其毒性)。
对照组口服心宝丸,每次2丸,3次/日。两组均以4周为1疗程,治疗期间停用其他影响心率的药物。
观察方法:观察临床症状、舌脉及体征变化。心电图:常规12导联心电图,每周查1次。24小时动态心电图:于治疗前后各检查1次,比较治疗前后24小时最慢心率、最快心率、平均心率、24小时总心跳数的变化。血、尿、便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治疗前后各检查1次,并观察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用t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分析。
疗效判定标准:心律失常疗效判定标准:参照1979年9月上海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及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修订的标准[4]而拟定。
窦性心動过缓判定标准:①显效:连续观察3天,心率恢复正常(每分钟60次以上)。②有效:心率在用药后较用药前增快20%以上。③无效:心率无变化。
中医症状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的有关规定而拟定。
结 果
治疗组显效28例,有效16例,总有效率为88%。对照组显效13例,有效17例,总有效率为60%。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HoLter总有效率为86%,对照组为58%,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详见表1、2、3
讨 论
心肾阳虚是窦性心动过缓的发病基础:祖国医学认为心肾两脏在生理上相互依存,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为水火之脏,主一身阴阳,五脏之阴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非此不能发。
肾阳对人体组织器官有温煦和推动作用,心阳根于肾阳,命火充足则心阳振奋,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则心阳不振,不能温运血脉而呈迟结之脉,宗气不足,无以鼓动心脉则心悸胸闷气短,肾阳不升,心阳不宣,清阳之气不能上至脑窍,脑失濡养则头晕耳鸣甚则晕厥。由此可见,缓慢性心律失常病位在心,其本在肾,总因心肾阳虚,阴寒内生,无力推动血行,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病。
血瘀痰阻是窦性心动过缓的病机关键:气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维持人体脏腑经络等正常活动的物质基础。《难经·二十二难》曰“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概括了气与血在功能上的差别。
中医理论认为,心的主要功能为心主血脉,即指心气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以濡养全身的功能。若心阳亏虚,心气不足无力鼓动血液运行,则致心脉瘀阻。如《医林改错》中曰“元气即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本病患者多为中老年人,年老体衰,气虚多见,气虚则血瘀;肾阳亏虚损及脾阳,脾失健运,水湿停聚,易成痰饮湿滞,因虚致实,痰浊瘀血滞于脉中,又可痹阻阳气,使心肾阳气更虚,导致病情加重和复发,因此,气虚血瘀、痰浊痹阻是病机关键。
方药分析:针对心肾阳虚、血瘀痰阻的病机,拟升率汤以温阳补肾,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方中附子大辛大热,通行十二经,温补肾阳,振奋心阳,附子与淫羊藿、桂枝配伍能增强温阳补肾,散寒通脉之功;细辛入肺、肾经,有温经散寒、祛风止痛、袪痰化饮之功;红参:味甘、微苦,性微温,归肺、脾经。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之功。元气旺则心气充,心气充足则心神自安,心悸自消;丹参、当归、川芎能活血化瘀,行气止痛;麦冬、五味子能养心护阴,兼制阳药之燥烈;炙甘草有补益心脾、调和药性之功。诸药配伍,标本兼顾,具有温壮肾元,振奋心阳,益气活血,化痰通络之功。
本方所用药物经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大都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加快心率,提高窦房结自律性,增加冠脉血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环等作用。
升率汤治疗窦性心动过缓具有以下优势及特点:本方剂具有整体调节、标本兼治的功效,在提高心率的同时,明显改善临床症,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本方尚能改善心功能,纠正脂质代谢紊乱,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环。本方药弥补了西药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的不足,无明显致心律失常作用,停药后疗效持久。本方剂药源丰富,价格低廉,经临床观察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是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的有效复方。
参考文献
1 毛焕元.心脏病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49.
2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1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69,72.
3 戴慎,薛建国.中医病症诊疗标准.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0.
4 陈可冀.心脑血管疾病研究.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300-301.
关键词 窦性心动过缓 升率汤 疗效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7.078
窦性心动过缓是心血管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目前西医治疗此类心律失常尚缺乏理想的药物,且不良反应大,不宜长期服用。
为了探索中医药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的有效方法和途径,笔者从2006年开始,自拟升率汤治疗心肾阳虚、血瘀痰组型窦性心动过缓,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全部入选病例均来源于2006年1月~2008年1月本院内科门诊及住院病人。随机将病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升率汤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20~72岁,平均56.2±8.37岁,其中冠心病20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1例,病毒性心肌炎10例,原因不明者9例。对照组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龄19~71岁,平均55.1±8.02岁。其中诊为冠心病19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2例,病毒性心肌炎11例,原因不明者8例。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原发病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心脏病学》[1]关于窦性心动过缓的诊断标准而拟定。窦性心动过缓心率在40~60次/分钟,伴有窦性心率不齐,显著窦性心动过缓可产生逸搏。
中医心肾阳虚、血瘀痰阻证辨证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及《中医病症诊断标准》[3]的有关规定而拟定。主症:心悸,胸闷。次症:气短乏力,头晕耳鸣,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口唇紫绀。舌象、脉象: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或舌淡胖,脉沉迟或结代。辨证标准:1项主症加3项次症或舌、脉象即可诊断。
病例纳入标准:具有迟脉主症,诊断明确,符合中医心肾阳虚、血瘀痰阻证辨证;符合西医窦性心动过缓(心率40~50次/分钟),年龄20~72岁,病因属于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高血压性心脏病及原因不明的患者。
治疗及观察方法:治疗组给予升率汤。方药组成:制附子15g,红参12g,淫羊藿12g,桂枝10g,细辛6g,丹参15g,当归15g,川芎12g,麦冬10g,五味子10g,炙甘草10g。
随症加减,阳虚寒凝明显者加麻黄9g,肉桂6g,干姜6g,脾肾阳虚者加补骨脂15g,仙茅10g,挟痰者加瓜蒌12g,薤白10g,半夏10g,挟饮者加云苓15g,白术15g,兼气滞者加柴胡9g,郁金12g。以上药物,日1剂,水煎2次,共取汁450ml,早晚分服(附子先煎半小时以减其毒性)。
对照组口服心宝丸,每次2丸,3次/日。两组均以4周为1疗程,治疗期间停用其他影响心率的药物。
观察方法:观察临床症状、舌脉及体征变化。心电图:常规12导联心电图,每周查1次。24小时动态心电图:于治疗前后各检查1次,比较治疗前后24小时最慢心率、最快心率、平均心率、24小时总心跳数的变化。血、尿、便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治疗前后各检查1次,并观察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用t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分析。
疗效判定标准:心律失常疗效判定标准:参照1979年9月上海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及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修订的标准[4]而拟定。
窦性心動过缓判定标准:①显效:连续观察3天,心率恢复正常(每分钟60次以上)。②有效:心率在用药后较用药前增快20%以上。③无效:心率无变化。
中医症状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的有关规定而拟定。
结 果
治疗组显效28例,有效16例,总有效率为88%。对照组显效13例,有效17例,总有效率为60%。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HoLter总有效率为86%,对照组为58%,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详见表1、2、3
讨 论
心肾阳虚是窦性心动过缓的发病基础:祖国医学认为心肾两脏在生理上相互依存,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为水火之脏,主一身阴阳,五脏之阴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非此不能发。
肾阳对人体组织器官有温煦和推动作用,心阳根于肾阳,命火充足则心阳振奋,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则心阳不振,不能温运血脉而呈迟结之脉,宗气不足,无以鼓动心脉则心悸胸闷气短,肾阳不升,心阳不宣,清阳之气不能上至脑窍,脑失濡养则头晕耳鸣甚则晕厥。由此可见,缓慢性心律失常病位在心,其本在肾,总因心肾阳虚,阴寒内生,无力推动血行,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病。
血瘀痰阻是窦性心动过缓的病机关键:气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维持人体脏腑经络等正常活动的物质基础。《难经·二十二难》曰“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概括了气与血在功能上的差别。
中医理论认为,心的主要功能为心主血脉,即指心气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以濡养全身的功能。若心阳亏虚,心气不足无力鼓动血液运行,则致心脉瘀阻。如《医林改错》中曰“元气即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本病患者多为中老年人,年老体衰,气虚多见,气虚则血瘀;肾阳亏虚损及脾阳,脾失健运,水湿停聚,易成痰饮湿滞,因虚致实,痰浊瘀血滞于脉中,又可痹阻阳气,使心肾阳气更虚,导致病情加重和复发,因此,气虚血瘀、痰浊痹阻是病机关键。
方药分析:针对心肾阳虚、血瘀痰阻的病机,拟升率汤以温阳补肾,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方中附子大辛大热,通行十二经,温补肾阳,振奋心阳,附子与淫羊藿、桂枝配伍能增强温阳补肾,散寒通脉之功;细辛入肺、肾经,有温经散寒、祛风止痛、袪痰化饮之功;红参:味甘、微苦,性微温,归肺、脾经。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之功。元气旺则心气充,心气充足则心神自安,心悸自消;丹参、当归、川芎能活血化瘀,行气止痛;麦冬、五味子能养心护阴,兼制阳药之燥烈;炙甘草有补益心脾、调和药性之功。诸药配伍,标本兼顾,具有温壮肾元,振奋心阳,益气活血,化痰通络之功。
本方所用药物经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大都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加快心率,提高窦房结自律性,增加冠脉血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环等作用。
升率汤治疗窦性心动过缓具有以下优势及特点:本方剂具有整体调节、标本兼治的功效,在提高心率的同时,明显改善临床症,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本方尚能改善心功能,纠正脂质代谢紊乱,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环。本方药弥补了西药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的不足,无明显致心律失常作用,停药后疗效持久。本方剂药源丰富,价格低廉,经临床观察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是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的有效复方。
参考文献
1 毛焕元.心脏病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49.
2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1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69,72.
3 戴慎,薛建国.中医病症诊疗标准.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0.
4 陈可冀.心脑血管疾病研究.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3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