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文化运动纪念馆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kfxnd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坐落在北京五四大街29号的"北大红楼"—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是五四运动的策源地。 光明图片

  20世纪初叶,政治局势波谲云诡、文化思潮风起云涌。中国的知识分子,如陈独秀、胡适、鲁迅、李大钊等,沟通中外、通览古今、上下求索,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他们“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提倡科学和民主,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角。1919年5月4日,在北大红楼长期目睹并亲自参与新文化运动成长起来的青年学生,如傅斯年、罗家伦、邓中夏等人,则成为五四运动政治抗争的引领者。学界通常认为,五四运动既可以理解为1919年5月4日天安门前的反日游行及其后续引发的爱国群众运动,也可以理解为以《新青年》创刊为起点的新文化运动,二者互相交融,共同推进了现代中国的转型。


  2002年4月28日新文化运纪念馆的落成,是纪念五四的标志性事件。此馆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29号,以当年的北大红楼旧址为依托,是全国唯一一家全面展示五四新文化运动历史的综合性博物馆。走进斑驳的纪念馆大门,宛若走入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曾在书本中无数次触摸过的历史,瞬间变得鲜活起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北大红楼。这座五层建筑,呈工字形,因整座大楼用红砖红瓦砌成而得名。1918年落成后,红楼成为北京大学校部、图书馆和文科教室所在地。
  眼前的红楼,虽历经百年风雨,依然典雅古朴,散发出厚重沧桑的历史感。
  步入一楼大厅,正中间矗立的蔡元培雕像映入眼帘。先生似乎一直深情凝视着百年来进出这栋大楼的人们。1917年1月,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他实行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把传统、沉闷的旧北大改造成了思想活跃的现代大学。也正是因为他聘请了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新派人物执教北大,北京大学才快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据史料记载,当时红楼内的格局主要是:地下一层是印刷室、一层为北大图书馆、二层为校部机关;三四层是教室和研究所所在地。目前,只有第一层对外开放,分为三个展区,复原再现了当时重要的历史旧址:西区有蔡元培专题展览、学生大教室、第二阅览室、第十四书库。东区有陈独秀专题展览、临时展览区,南北区有图书馆主任室、登录室、新潮社。
  在蔡元培雕像前矗立片刻,左拐走入西区的蔡元培专题展览室。在展览室内的墙上挂着蔡元培的照片,展厅里陈列了先生的殿试考卷,试卷上有红色朱批,二甲三十四名。展览室的另外一角再现了他当年的办公室:靠墙放着两个立体书柜,窗户边是办公桌,桌上放着文房四宝和一个绿顶台灯。蔡元培“一生而历二世”,国学、西学功底都极为深厚,后人景仰蔡先生的学识和气度,写下诸多追忆文字。如李济先生说:
  元培先生在清朝时候做到翰林的官,国学根基之好,自然不必提了。而且又到欧洲德、法等国留学,对于西方的科学和学术大势,了如指掌,中西学术的造诣,使他的学问既博大,又精深。
  蔡先生执掌北大时,冯友兰也曾在这里读书。他曾说:
  程颐为程颢写的《行状》说程颢“纯粹如精金,温润如良玉,宽而有制,和而不流……”这几句话,对于蔡元培完全适用。这绝不是夸张。我在第一次进到北大校长室的时候,觉得满屋子都是这种气象。
  蔡元培在政治、学术、教育等领域均有建树,但他最为人称道的身份还是教育家。梁漱溟所言:
  今天的新中国必以新民主主义革命为其造端,而新民主主义革命则肇启于五四运动。但若没有当时的北京大学,就不会有五四运动出现;而若非蔡先生长校,亦即不可能有当时的北京大学。
  正是因为兼具渊博的学识、开阔的胸襟、兼容并包的气度和知行合一的才干,先生方能成就如此辉煌的一番事业。今天来到这里,对蔡元培其人、其事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和了解,不禁也沉浸在这满屋子“纯粹如精金、温润如良玉、宽而有制、和而不流”的“气象”里了。


  沿着西区的走廊,再往前走,便是学生大教室,这间教室复原了鲁迅先生曾经在这里授课的情景。鲁迅先生于1920年受聘于北京大学讲授“中国小说史略”。1923年由北京新潮社正式出版的《中国小说史略》,便是在此授课讲义的基础上修补增订而成。从最初的17篇扩大到26篇,分为上下两卷,题目也正式定为《中国小说史略》。在《中国小说史略》序言中,鲁迅自己指出:
  中国之小说自来无史;有之,则先见于外国人所作之中国文学史中,而后中国人所作者中亦有之,然其量皆不及全书之十一,故于小说仍不详。
  在中国文学史上,小说地位卑微,历来被视为小道末流,正是鲁迅在北大的授课讲义以及后来在此基础上完成的《中国小说史略》,结束了中国古典小说无“史”的情况。
  那么,这部被人称道的《中国小说史略》到底有哪些方面的贡献呢?这是第一部论述中国小说发展历史的专著,勾勒出了中国小说从醞酿、发生、发展到成熟的过程,在占有大量材料的基础上,评介了历史上各个时期的主要的小说作家和作品,阐明了小说的源流和演变,即“从倒行的杂乱的作品里寻出一条进行的线索来”。因此具有学术上的开拓性。同为小说学“开山祖师”的胡适充分肯定了这部著作的学术成就,他在1928年所著的《白话文学史》自序说:
  在小说的史料方面,我自己颇有一点点贡献,但最大的成绩自然是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这是一部开山的创作,搜集甚勤,取材甚精,断制也甚谨严,可以替我们研究文学史的人节省无数精力。
  诚如胡适先生所言,《中国小说史略》是一部富有开创性的文学史巨著,是值得所有中国小说研究者认真研读的经典,影响了几代学人。在文学创作方面,鲁迅也是五四时期最成熟和最深刻的作家,他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的《狂人日记》被认为是第一篇白话小说。这篇《狂人日记》和先生的其他短篇小说一道,推动着“五四”早期文学在思想深度和艺术表现力上达到了新的高度。董炳月在《鲁迅形影》一书的题词中说:   鲁迅体弱多病、身材瘦小,却在人世间留下了巨大的影子,作为明与暗的符号。而且,许多生命在其巨影的笼罩之中,呐喊或彷徨,欣喜或悲哀,挣扎或惊悚,以证明其巨影的真实与充实。
水彩《蔡元培与北大》 作者:颜宝臻

  1918年底,北京大学傅斯年、罗家伦等青年学生在进步思潮的影响下,发起成立了学生社团新潮社,随后并创办《新潮》杂志。该杂志以“批评的精神、科学的主义、革新的文字”为宗旨,反对封建旧文化、鼓吹文学革命,成为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刊物。俞平伯1979年撰写的《“五四”六十周年纪念忆往事十章》,其中说道:“同学少年多好事,一班刊物竟成三。”这三种刊物便是指《国民》《国故》和《新潮》。
  五四前夕,以新潮社社员为首的北大学生,在这里制作了3000多面旗帜。罗家伦用白话文起草了《北京全体学界通告》,发出了“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的呐喊。
  站在新潮社门口,向里望去,房间四周散落着白底黑字的旗帜,隐约可以看出“还我青岛”“誓死力争”等字样。房间中央的桌子上放着笔筒、墨盒,笔筒里放着毛笔和剪刀。桌子上、椅子上都散落着白底黑字的旗帜。白色的窗帘将窗户遮挡得严严实实,透不进一丝阳光,整个房间以黑白两色为主,营造出一种肃穆的气氛,使人倍感沉重。即便过了百年,1919年5月4日那天的群情激愤、舍身救国的氛围似乎依然笼罩着整个房间。那天,正是在学潮社成员为首的北大学生,带领15所高校的3000多名学生,从这里出发进行游行示威。他们举着“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和约签字”等标语,走过五四大街、走过天安门、走过东交民巷、走过赵家楼。随后,这场运动波及各大城市,引起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这场斗争很快发展成为全国性的革命运动。迫于强大的社会压力,北洋政府不得不释放全部被捕学生,将三名亲日的内阁总长撤职,并答应学生,拒绝在和约文本上签字。陈平原在《“少年意气”和“家国情怀”——北大学生之“五四记忆”》一文中认为,“谈思想启蒙,师长们确实占据中心位置;论文学革命,则师生各有专擅;至于政治抗争,唱主角的乃是大学生。”确实,五四运动,青年学生是主角,但不可否认的是,指引方向并提供思想原动力的依然是导师们。这场反对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政府的群众爱国运动,影响极为深远,既加速了国民党的改组,也为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理论上的准备和组织上的基础。
  五四当天被捕学生之一的杨振声,日后追忆五四时候写道:“五月四日是个无风的晴天,却总觉得头上是一天风云。”我参观红楼这一天也是晴天,外面的阳光灼热刺眼,没有一丝风,可站在新潮社的门口,望着室内到处散落的标语,脊梁开始发冷,心底升腾起无限的感慨和敬意。心里飘荡着些什么东西,久久不能散去。那不能散去的,大概便是百年前,无风的晴天里的那“一天风云”吧。


  红楼前院的西侧,是“新时代的先声”新文化运动陈列馆。该馆分为“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深入”三个展览板块。其中的90多张图片和60余件实物,生动地再现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风貌。
  进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玻璃展柜里袁世凯的祭天官服。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国的诞生。1914年,袁世凯在天坛祭天,为复辟帝制造势。袁世凯的复辟活动遭到了举国反对,只当了83天的皇帝,便不得不宣布取消帝制。眼前袁世凯的祭天官服,在众多有关新思潮、新道德、新文学、新信仰等方面的资料中,显得极为扎眼。
  中心展柜展示的是《新青年》杂志。学界一般认为,这份杂志是点燃新文化运动的星星之火。《新青年》于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陈独秀任主编,杂志原名为《青年杂志》,第二期才改为《新青年》。1917年,陈独秀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故《新青年》亦迁往北京,第3卷其便改在北京编辑,但出版发行依然由上海群益书社负责。1922年7月出满九卷后停止出版。墙上的一张图片,展示了那个时代15种重要的期刊。在如此众多的杂志报刊中,《新青年》能够脱颖而出,成为一代名刊,主要得益于众多一流知识分子的积极参与。其中最为关键的转折性事件是陈独秀出任北大文科学长后,《新青年》编辑部亦随其迁往北京,北京大学的师生旋即成为该刊的主要作者群体。《新青年》几乎深入探讨了当时社会上所有重要的议题,并成为各种思潮交汇和激荡的重要平台。今天,看着玻璃展柜中那一页页泛黄的图片和纸张,仍然能感受到先辈们救国救民、激扬文字的睿智和力量。
  沿着展厅继续往前走,抬头便看到《北大钟声》油画,作品中的人物是五四时期北京大学的著名教授。站在中间位置的是蔡元培先生,拿着《新青年》杂志的是陈独秀,右上方拿着北大校徽的则是鲁迅先生,站在前方位置留着辫子、穿长袍的便是辜鸿铭,油画中还有胡适、周作人、刘半农等人。这幅油画生动地再现了当时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和大师云集、群星璀璨的盛景。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深入”的板块,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北大红楼的建立和发展的脉络。1920年3月,李大钊、邓中夏等人在北大红楼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学会。此后,马克思主义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同年10月,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又在此成立。北大红楼成为中国最早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
  五四运动是新旧转折時期的里程碑。五四运动的历史和记忆,不仅仅存于五四同人的激扬文字、千秋文章中,也存在于后辈学者的钩沉思想、研究著述中。不仅存在于政治家宣传演讲、纪念活动中,也存在于当事者事后追忆,个案文本中。尽管作为历史事件的五四运动已经过去,但正是这些不同方式的追忆、纪念、阐释、对话,使得作为思想启蒙和文学革命的新文化运动,散发出巨大的历史魅力和思想光芒。正如陈平原在《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的导言中所说:
  作为后来者,我们必须跟诸如五四这样的关键时刻、关键人物、关键学说,保持不断的对话关系。这是一种必要的“思维操练”,也是走向“心灵成熟”的必由之路。在这个意义上,五四之与我辈,既是历史,也是现实;既是学术,更是精神。(陈平原:《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今天,新文化运动纪念馆里陈列的那些大量文献、历史照片、艺术作品、珍贵实物和复原的历史场景,使我身临其境,感受到百年前那一代知识分子的理想与激情、思考和前瞻、学养和情怀、立场和胸襟、呐喊和痛苦。正是这些珍贵的品质,不断砥砺后人的思想、学术和品格,不断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朝着光明前进。“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仅从思想解放和精神独立的意义而言,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也足以光耀千秋、泽被后世了。
  (作者系文学博士,现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其他文献
医院档案工作是医院管理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医院各项业务的不断发展,档案工作不再是以收集、整理、保管为重心,而是向实现档案信息的充分利用及资源共享转变。    一、医院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问题  1、提供利用方式较为单一,停留在你查我找阶段;2、档案编研工作薄弱,还停留在编写大事记、组织机构沿革等最基本、最简单的参考资料程度上,编研成果的利用率也不高
华硕的Eee PC在2007年底火热上市,成功掀起了一轮“超便携电脑”的热潮。凭借相对低廉的价格和超便携的体型,Eee PC不但成为了不少本本用户的“二奶”机,也成了深得年轻朋友青睐的时尚玩物。但成功总是容易让人眼红。就在Eee PC意气风发地宣布了下一代产品时,许多厂商也都开始谋划着来瓜分这块新鲜的“蛋糕”了。  笔者以为,Eee PC之所以能够成功,除了低价便携之外,还有就是它的定位非常准确。
有效的朗读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给朗读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配乐朗读。配乐朗读以其情境性和音乐美,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还促进了学生对文章更真切的感受。本文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以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为例,介绍多媒体课件中配乐朗读的具体制作方法。    一、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需要完成两项工作:一是
2003年9月,江苏无锡安镇实验小学本着“以信息化建设拓展课程改革新领域,以数字化校园打造素质教育新时空”的指导思想,以构建数字化教育教学信息空间为目标,正式启动了数字化校园工程。通过逐步完善学校计算机网络等多个信息化系统,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努力构建小学教育的管理信息空间、德育信息空间和教学信息空间,大力推动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现代化进程,进一步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构建全面管理的信息
楚辞至西汉中期已成显学,此后两千年研究者代不乏人,著作如林,成为古籍四分法中集部之第一大类。进入20世纪,楚辞学成为我国古代文学研究的领军,涌现出了梁启超、郭沫若、闻一多、饶宗颐等著名楚辞研究学者和专家,成果丰硕。黄灵庚先生从文献资料、校勘考证入手,潜心楚辞研究三十余年,采铜铸钱,集腋成裘,至今已出版楚辞研究专著五部、论文近百篇,成绩斐然。《楚辞与简帛文献》是他近年楚辞研究的总结性成果,也是楚辞学
2009年5月12~14日,亚太地区最大规模的专业海事防务展览——“国际海事防务展2009”(IMDEX-2009)在新加坡举行:展会每两年一届,通常包括专业展会、专业论坛和战舰展示三大部分。  开幕当天,记者早早来到新加坡展览中心。由于早已在IMDEX-2009官方网站上进行了申请与注册,所以只用了短短五分钟,完成了旨在防控甲型HINI流感的健康申报后,便顺利进入会场,  会场位于新加坡展览中心
影印是传播古籍、保护古籍、整理古籍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孤本、珍本,作为珍贵文物,必须得到妥善的保护;而作为文献资料,又应该加以充分的利用。如果要兼顾保护和利用两方面的需要,最好的办法就是影印。清代版本学和校勘学家顾广圻在《艺芸精舍宋元本书目序》中就曾提出:“然则为宋元本计当奈何?曰:举断不可少之书覆而墨之,勿失其真,是缩今日为宋元也,是缓千百年为今日也。幸其间更生同志焉,而所谓宋元本者,或得以相寻而
古人云“言为心声”,作文理应成为生命的呼喊和心灵的放歌。只有让作文教学关爱并促进学生的生命发展,才能无愧于语文教学所赋予它的重任。因此,作文这种直抒胸臆最具生态的特点,决定了它必须是与真心相通、和真情相牵的一种心灵的自我感受,必须是以学生个性情感体验为核心的一种审美活动,也必须是情感主体关心自我存在的自由显示。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作文应当注重个体生命原生态的展示,既没有多少扭曲和约束,也无须任何遮
2009年1月11日,中国政府宣告,当日在境内进行了一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试验达到了预期目的。这一试验是防御性的,不针对任何国家。那么,什么是中段反导拦截?中段反导拦截的技术难点和优势是什么?我国又为什么要发展反导拦截技术呢?    什么是中段反导拦截?    根据弹道导弹飞行的不同阶段,划分反导拦截任务区间的做法最早源于美国。弹道导弹整个飞行弹道可以划分为助推段、后助推段、中段和末段,其
如今,区域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研究陷入了一种“逻辑短路”状态:理论的分析让区域教育信息化的领导们听了就高兴,但听完就忘;理论的成果也让他们觉得大开眼界,但一到实际应用就觉得太空、太大、不实用;许多地方教研和电教“两张皮”、教育信息化成果不被认可……这些问题常常令行政体制左右为难。区域行政领导究竟该如何应对信息时代区域教育改革发展带来的挑战?这个问题一下子成为大家看起来非常简单但一时半会儿又说不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