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客观了解我国少数民族女大学生体质特征,本次研究对2005年采集到的若干民族的女大学生的体质测试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不同民族女大学生体质水平的现状及存在的差异。结果显示:维族、回族、满族、汉族、蒙古族等民族的女大学生的体质较好;苗族、藏族、壮族、朝鲜族和土家族女大学生的体质较差。同时,被选10个民族女大学生的身高、体重、肺活量、立定跳远、体前屈和台阶测验指标数据表现出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体质
中图分类号:G804.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11-1520-03
随着国民体质监测工作的深入开展,近年来陆续取得了一些关于少数民族不同群体的体质的研究成果。但是,有关少数民族大学生体质特点尤其是不同民族之间的对比研究还很少。本研究是在相同测试时间、地点、方法和测试人员的条件下进行的,研究成果不仅能客观反映不同民族大学生体质水平的现状及不同的体质特点,而且将为以后的深入研究提供宝贵的数据,对将来改进少数民族院校的教学和训练,有针对性地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体质也能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次研究对象为中央民族大学2003级本科生女生,从参加测试者中挑选10个民族且数据有效者共1 174人。其中:汉族537人,蒙古族107人,回族162人,藏族46人,维吾尔族31人,苗族34人、壮族38人、朝鲜族54人、满族101人、土家族64人。
1.2研究方法
1.2.1测量法测量指标包括:身高、体重、肺活量、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台阶实验。在测试过程中规范了测试内容、方法,统一了测试要求和测量尺度,以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这六项指标也是国家教委体质测量组规定的体质测量技术指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被测试者的身体素质情况。其中,身高是反映骨骼的发育状况和人体纵向发育水平的重要指标;体重是反映人体骨骼、肌肉、皮下脂肪及内脏器官重量增长的综合情况和身体充实的程度,是人体横向发育的指标;肺活量是指一个人全力吸气后所呼出的最大气体量,是反映呼吸机能的指标;体前屈是反映人体柔韧素质的指标;立定跳远是反映下肢肌肉爆发力及机体协调能力的指标。台阶测试是评价人体心肺机能的指标。
1.2.2数理统计法测量所得到的原始数据,经过一系列数据处理后,采用假设检验和方差分析等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SAS 6.12软件完成此次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体质测试结果10个被选民族女大学生体质研究的6项指标测试结果均值、标准差等数据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10个被选少数民族女大学生的各项指标的平均值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1.身高:满族、回族、汉族、蒙族、藏族、维族、土家族、朝鲜族、苗族、壮族。2.体重:维族、回族、满族、蒙族、藏族、汉族、朝鲜族、苗族、土家族、壮族。
3.肺活量:维族、满族、汉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苗族、朝鲜族、藏族、壮族。4.体前屈:维族、苗族、汉族、满族、蒙古族、朝鲜族、回族、土家族、壮族、藏族。5.立定跳远:蒙古族、壮族、满族、汉族、土家族、回族、维族、苗族、朝鲜族、藏族。6.台阶实验:维族、苗族、满族、回族、蒙古族、汉族、土家族、朝鲜族、藏族、壮族。
![](https://www.soolun.com/img/pic.php?url=http://img.resource.qikan.cn/qkimages/btxb/btxb200711/btxb20071126-1-l.jpg)
2.2体质特点的分析根据测试结果分析,可以归纳出各个被选民族女大学生体质的综合特点如下:汉族女大学生的身高较高,体形较修长;呼吸机能、柔韧性、下肢肌肉爆发力及机体协调能力较好,心肺耐力稍差。蒙古族女大学生身材较高,体形粗壮,呼吸机能和柔韧性中等;下肢肌肉爆发力及机体协调能力在被选的少数民族中最好。回族女大学生身材较高,体形粗壮;呼吸机能和心肺耐力较好;柔韧性、下肢肌肉爆发力及机体协调能力稍差。藏族女大学生身高中等,体形中等;柔韧性和下肢肌肉爆发力及机体协调能力在被选的少数民族中最差,呼吸机能和心肺耐力也较差。维族女大学生的体质特点是身材中等、体形粗壮,肺功能、柔韧性和心肺耐力居10个被选少数民族之首,但下肢肌肉爆发力及机体协调能力较差。苗族女大学生身高较矮,体形中等;柔韧素质和心肺耐力较好;呼吸机能和下肢肌肉爆发力及机体协调能力较差。壮族女大学生的体质特点是;身材较矮,体形中等,呼吸机能、心肺耐力在10个被选少数民族中最差,柔韧素质也很差;但下肢肌肉爆发力及机体协调能力较好。朝鲜族女大学生身高较矮,体形较粗壮;呼吸机能、柔韧性、下肢肌肉爆发力及机体协调能力较差。满族女大学生身材在被选的少数民族中最高,体形修长;呼吸机能、柔韧性、下肢肌肉爆发力及机体协调能力、心肺耐力均好。土家族女大学生身高较矮,体形较粗壮;呼吸机能、柔韧性、下肢肌肉爆发力及机体协调能力较差。
2.3体质测试结果对比分析下面是以上述六项指标按照不同民族分别进行比较分析,并和20年前(1985年)本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体质测量结果加以初步对比。
2.3.1身高的对比分析不同民族女大学生平均身高的比较结果可知:满族女大学生较维族、苗族、壮族、朝鲜族、土家族女大学生平均要高,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苗族女大学生较回族和满族女大学生平均要矮,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壮族女大学生较汉族、蒙古族、回族、满族女大学生平均要矮,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本校1985年进行的哈族、藏族、蒙族、回族、维族、朝鲜族和壮族等7个少数民族大学生体质测量1的结果也显示,壮族女大学生的平均身高最矮,显著低于蒙族和回族女大学生的平均身高。两者的比较说明:壮族女大学生的身高在近20年时间没有明显的提高。
2.3.2体重的对比分析维族女大学生的平均体重大于苗族、壮族和土家族女大学生的平均体重,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壮族女大学生的体重小于回族女大学生的平均体重,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其他被选民族女大学生的体重没有明显区别。1985年本校进行的7个少数民族大学生体质测量的结果也显示,壮族女大学生的平均体重最轻,显著低于维族和蒙族女大学生的平均体重。两者的比较说明:壮族女大学生的体重在近20年时间没有明显的提高。
2.3.3肺活量的对比分析维族女大学生的平均肺活量大于藏族、苗族、壮族和朝鲜族女大学生的平均肺活量,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藏族女大学生的平均肺活量小于满族女大学生的平均肺活量,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壮族女大学生的平均肺活量也小于回族女大学生的平均肺活量,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其他被选民族之间肺活量没有明显区别。1985年本校进行的7个少数民族大学生体质测量的结果也显示,维族、回族女大学生平均肺活量较高,壮族女大学生的平均肺活量最低。说明壮族女大学生的呼吸机能在近20年时间没有明显的提高,或有下降的趋势。
2.3.4体前屈的对比分析维族女大学生的体前屈的平均成绩明显高于藏族、壮族和土家族女大学生,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其他被选民族之间女大学生的体前屈没有明显区别。1985年的测量结果显示:维族女大学生的体前屈平均成绩低于藏族、壮族。两者的结果明显不同。说明,维族女大学生的柔韧素质在近20年时间可能有了明显的提高。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组1985年的调查结果2显示:朝鲜族女生的体前屈显著高于汉族女生(7-22岁);而本文的结果(表1中汉族体前屈均值为16.89cm 、朝鲜族为16.5 cm )显示朝鲜族女生的体前屈低于汉族女生,但无显著性。
2.3.5立定跳远的对比分析本校1985年进行的7个少数民族大学生体质测量的结果也显示,藏族女大学生的立定跳远成绩较低,显著低于壮族和蒙族。表明:藏族女大学生下肢肌肉爆发力和协调能力在近20年时间没有明显的提高或有下降的趋势,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藏族女大学生的立定跳远平均成绩低于其他被选民族,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其他被选民族之间没有明显差异。
2.3.6台阶测试的对比分析由于变量台阶测试的原始数据基本不服从正态分布,本文采用非参数检验方法来进行比较。利用Wilcoxon秩和检验做两两民族之间的比较,显著性水平α=0.05,10个被选民族的女大学生的台阶测试的比较结果可知:维族女大学生台阶测试平均成绩高于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壮族、朝鲜族和土家族女大学生,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与苗族和满族女大学生之间没有明显差异。壮族女大学生的台阶测试的平均成绩低于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族、苗族、朝鲜族、满族等民族女大学生,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与土家族女大学生之间没有明显差异。满族女大学生台阶测试平均成绩高于汉族女大学生,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其他被选民族女大学生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内蒙古自治区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组1985年的调查数据3也表明,蒙古族和汉族女大学生的耐力没有明显。本校1985年进行的7个少数民族大学生体质测量的结果也显示,壮族女大学生的耐力显著低于维族、蒙族和藏族女大学生;维族女大学生的耐力好于蒙古族和藏族,但无显著差异。表明:20年来,所研究的几个民族女大学生的耐力水平仍然表现出相似的规律,民族之间的差异有增加的趋势。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以发现其原因。
3与国内相关研究的比较
在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4开展了中国部分少数民族学生(7-18岁)体质的现状调查并与1985年的测量数据进行了比较。将该项研究和本文的研究两相对比,可以发现一些有意思的现象:1) 其研究结论中关于回族、蒙古族、维族、藏族、苗族和壮族女生的体质特点的分析和本文做出的分析是一致的;2) 其研究发现:2000年壮族女生(16岁)的身高和体重的均值比1985年的同龄女生稍有下降,与本文的研究结果相互验证。3) 本文关于藏族、壮族、朝鲜族和土家族的体质特点的结论与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在2000年的结论不同。其可能因素包括:所选民族范围(本文的研究仅10个民族,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的研究有27个民族)、研究对象年龄(本文研究对象年龄在19~22岁之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的研究对象年龄是16岁)、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等等。还有待于将来深入的研究分析。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初步得到以下结论:1) 在本次研究所选取的汉族、蒙族、回族、藏族、维族、苗族、壮族、朝鲜族、满族和土家族等10个民族中,维族、回族、满族、汉族、蒙古族等民族的女大学生的体质较好;苗族、藏族、壮族、朝鲜族和土家族女大学生的体质较差。2) 被选8个民族女大学生的体质各项指标存在显著的差异。表现在:(1) 壮族女大学生的身高明显低于汉族、蒙古族、回族女大学生;满族女大学生的身高明显高于维族、苗族、壮族、朝鲜族、土家族女大学生,苗族女大学生的身高较回族和满族女大学生的身高明显低。(2) 维族女大学生的体重明显大于苗族、壮族和土家族女大学生的体重;壮族女大学生的体重较回族和维族女大学生的体重明显轻。(3) 维族女大学生的肺呼吸机能明显好于藏族、苗族、壮族和朝鲜族女大学生;满族女大学生的呼吸机能明显好于藏族女大学生,回族女大学生的呼吸机能明显好于壮族女大学生。(4) 维族女大学生的柔韧性明显高于藏族、壮族和土家族女大学生。(5) 藏族女大学生的下肢肌肉爆发力及机体协调能力明显低于其他被选民族女大学生。(6) 维族女大学生的心肺耐力明显好于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朝鲜族、土家族、壮族女大学生;壮族女大学生的心肺耐力显著低于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族、苗族、朝鲜族、满族等民族女大学生;满族女大学生的心肺耐力好于汉族女大学生。
4.2建议
1) 建议各少数民族院校根据各民族女大学生体质的不同特点,制订规章制度,采取相应措施,有针对性地改善各个民族女大学生体质。2) 本文的研究结论是从2005年中央民族大学2003级女大学生的测试数据中得出的,与本校1985年的测试结果及国内相关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但还应继续开展研究,采集更长时间段的更多样本数据,保持研究的延续性,从而深入挖掘不同民族体质的演变及民族之间差异性的规律,为后继的研究工作提供详实的资料。
参考文献:
[1] 中央民族学院体质调研组.中央民族学院学生身体形态机能与素质的调查报告,1985.12.
[2]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3]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4]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02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体质
中图分类号:G804.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11-1520-03
随着国民体质监测工作的深入开展,近年来陆续取得了一些关于少数民族不同群体的体质的研究成果。但是,有关少数民族大学生体质特点尤其是不同民族之间的对比研究还很少。本研究是在相同测试时间、地点、方法和测试人员的条件下进行的,研究成果不仅能客观反映不同民族大学生体质水平的现状及不同的体质特点,而且将为以后的深入研究提供宝贵的数据,对将来改进少数民族院校的教学和训练,有针对性地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体质也能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次研究对象为中央民族大学2003级本科生女生,从参加测试者中挑选10个民族且数据有效者共1 174人。其中:汉族537人,蒙古族107人,回族162人,藏族46人,维吾尔族31人,苗族34人、壮族38人、朝鲜族54人、满族101人、土家族64人。
1.2研究方法
1.2.1测量法测量指标包括:身高、体重、肺活量、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台阶实验。在测试过程中规范了测试内容、方法,统一了测试要求和测量尺度,以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这六项指标也是国家教委体质测量组规定的体质测量技术指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被测试者的身体素质情况。其中,身高是反映骨骼的发育状况和人体纵向发育水平的重要指标;体重是反映人体骨骼、肌肉、皮下脂肪及内脏器官重量增长的综合情况和身体充实的程度,是人体横向发育的指标;肺活量是指一个人全力吸气后所呼出的最大气体量,是反映呼吸机能的指标;体前屈是反映人体柔韧素质的指标;立定跳远是反映下肢肌肉爆发力及机体协调能力的指标。台阶测试是评价人体心肺机能的指标。
1.2.2数理统计法测量所得到的原始数据,经过一系列数据处理后,采用假设检验和方差分析等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SAS 6.12软件完成此次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体质测试结果10个被选民族女大学生体质研究的6项指标测试结果均值、标准差等数据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10个被选少数民族女大学生的各项指标的平均值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1.身高:满族、回族、汉族、蒙族、藏族、维族、土家族、朝鲜族、苗族、壮族。2.体重:维族、回族、满族、蒙族、藏族、汉族、朝鲜族、苗族、土家族、壮族。
3.肺活量:维族、满族、汉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苗族、朝鲜族、藏族、壮族。4.体前屈:维族、苗族、汉族、满族、蒙古族、朝鲜族、回族、土家族、壮族、藏族。5.立定跳远:蒙古族、壮族、满族、汉族、土家族、回族、维族、苗族、朝鲜族、藏族。6.台阶实验:维族、苗族、满族、回族、蒙古族、汉族、土家族、朝鲜族、藏族、壮族。
![](https://www.soolun.com/img/pic.php?url=http://img.resource.qikan.cn/qkimages/btxb/btxb200711/btxb20071126-1-l.jpg)
2.2体质特点的分析根据测试结果分析,可以归纳出各个被选民族女大学生体质的综合特点如下:汉族女大学生的身高较高,体形较修长;呼吸机能、柔韧性、下肢肌肉爆发力及机体协调能力较好,心肺耐力稍差。蒙古族女大学生身材较高,体形粗壮,呼吸机能和柔韧性中等;下肢肌肉爆发力及机体协调能力在被选的少数民族中最好。回族女大学生身材较高,体形粗壮;呼吸机能和心肺耐力较好;柔韧性、下肢肌肉爆发力及机体协调能力稍差。藏族女大学生身高中等,体形中等;柔韧性和下肢肌肉爆发力及机体协调能力在被选的少数民族中最差,呼吸机能和心肺耐力也较差。维族女大学生的体质特点是身材中等、体形粗壮,肺功能、柔韧性和心肺耐力居10个被选少数民族之首,但下肢肌肉爆发力及机体协调能力较差。苗族女大学生身高较矮,体形中等;柔韧素质和心肺耐力较好;呼吸机能和下肢肌肉爆发力及机体协调能力较差。壮族女大学生的体质特点是;身材较矮,体形中等,呼吸机能、心肺耐力在10个被选少数民族中最差,柔韧素质也很差;但下肢肌肉爆发力及机体协调能力较好。朝鲜族女大学生身高较矮,体形较粗壮;呼吸机能、柔韧性、下肢肌肉爆发力及机体协调能力较差。满族女大学生身材在被选的少数民族中最高,体形修长;呼吸机能、柔韧性、下肢肌肉爆发力及机体协调能力、心肺耐力均好。土家族女大学生身高较矮,体形较粗壮;呼吸机能、柔韧性、下肢肌肉爆发力及机体协调能力较差。
2.3体质测试结果对比分析下面是以上述六项指标按照不同民族分别进行比较分析,并和20年前(1985年)本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体质测量结果加以初步对比。
2.3.1身高的对比分析不同民族女大学生平均身高的比较结果可知:满族女大学生较维族、苗族、壮族、朝鲜族、土家族女大学生平均要高,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苗族女大学生较回族和满族女大学生平均要矮,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壮族女大学生较汉族、蒙古族、回族、满族女大学生平均要矮,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本校1985年进行的哈族、藏族、蒙族、回族、维族、朝鲜族和壮族等7个少数民族大学生体质测量1的结果也显示,壮族女大学生的平均身高最矮,显著低于蒙族和回族女大学生的平均身高。两者的比较说明:壮族女大学生的身高在近20年时间没有明显的提高。
2.3.2体重的对比分析维族女大学生的平均体重大于苗族、壮族和土家族女大学生的平均体重,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壮族女大学生的体重小于回族女大学生的平均体重,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其他被选民族女大学生的体重没有明显区别。1985年本校进行的7个少数民族大学生体质测量的结果也显示,壮族女大学生的平均体重最轻,显著低于维族和蒙族女大学生的平均体重。两者的比较说明:壮族女大学生的体重在近20年时间没有明显的提高。
2.3.3肺活量的对比分析维族女大学生的平均肺活量大于藏族、苗族、壮族和朝鲜族女大学生的平均肺活量,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藏族女大学生的平均肺活量小于满族女大学生的平均肺活量,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壮族女大学生的平均肺活量也小于回族女大学生的平均肺活量,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其他被选民族之间肺活量没有明显区别。1985年本校进行的7个少数民族大学生体质测量的结果也显示,维族、回族女大学生平均肺活量较高,壮族女大学生的平均肺活量最低。说明壮族女大学生的呼吸机能在近20年时间没有明显的提高,或有下降的趋势。
2.3.4体前屈的对比分析维族女大学生的体前屈的平均成绩明显高于藏族、壮族和土家族女大学生,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其他被选民族之间女大学生的体前屈没有明显区别。1985年的测量结果显示:维族女大学生的体前屈平均成绩低于藏族、壮族。两者的结果明显不同。说明,维族女大学生的柔韧素质在近20年时间可能有了明显的提高。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组1985年的调查结果2显示:朝鲜族女生的体前屈显著高于汉族女生(7-22岁);而本文的结果(表1中汉族体前屈均值为16.89cm 、朝鲜族为16.5 cm )显示朝鲜族女生的体前屈低于汉族女生,但无显著性。
2.3.5立定跳远的对比分析本校1985年进行的7个少数民族大学生体质测量的结果也显示,藏族女大学生的立定跳远成绩较低,显著低于壮族和蒙族。表明:藏族女大学生下肢肌肉爆发力和协调能力在近20年时间没有明显的提高或有下降的趋势,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藏族女大学生的立定跳远平均成绩低于其他被选民族,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其他被选民族之间没有明显差异。
2.3.6台阶测试的对比分析由于变量台阶测试的原始数据基本不服从正态分布,本文采用非参数检验方法来进行比较。利用Wilcoxon秩和检验做两两民族之间的比较,显著性水平α=0.05,10个被选民族的女大学生的台阶测试的比较结果可知:维族女大学生台阶测试平均成绩高于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壮族、朝鲜族和土家族女大学生,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与苗族和满族女大学生之间没有明显差异。壮族女大学生的台阶测试的平均成绩低于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族、苗族、朝鲜族、满族等民族女大学生,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与土家族女大学生之间没有明显差异。满族女大学生台阶测试平均成绩高于汉族女大学生,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其他被选民族女大学生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内蒙古自治区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组1985年的调查数据3也表明,蒙古族和汉族女大学生的耐力没有明显。本校1985年进行的7个少数民族大学生体质测量的结果也显示,壮族女大学生的耐力显著低于维族、蒙族和藏族女大学生;维族女大学生的耐力好于蒙古族和藏族,但无显著差异。表明:20年来,所研究的几个民族女大学生的耐力水平仍然表现出相似的规律,民族之间的差异有增加的趋势。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以发现其原因。
3与国内相关研究的比较
在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4开展了中国部分少数民族学生(7-18岁)体质的现状调查并与1985年的测量数据进行了比较。将该项研究和本文的研究两相对比,可以发现一些有意思的现象:1) 其研究结论中关于回族、蒙古族、维族、藏族、苗族和壮族女生的体质特点的分析和本文做出的分析是一致的;2) 其研究发现:2000年壮族女生(16岁)的身高和体重的均值比1985年的同龄女生稍有下降,与本文的研究结果相互验证。3) 本文关于藏族、壮族、朝鲜族和土家族的体质特点的结论与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在2000年的结论不同。其可能因素包括:所选民族范围(本文的研究仅10个民族,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的研究有27个民族)、研究对象年龄(本文研究对象年龄在19~22岁之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的研究对象年龄是16岁)、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等等。还有待于将来深入的研究分析。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初步得到以下结论:1) 在本次研究所选取的汉族、蒙族、回族、藏族、维族、苗族、壮族、朝鲜族、满族和土家族等10个民族中,维族、回族、满族、汉族、蒙古族等民族的女大学生的体质较好;苗族、藏族、壮族、朝鲜族和土家族女大学生的体质较差。2) 被选8个民族女大学生的体质各项指标存在显著的差异。表现在:(1) 壮族女大学生的身高明显低于汉族、蒙古族、回族女大学生;满族女大学生的身高明显高于维族、苗族、壮族、朝鲜族、土家族女大学生,苗族女大学生的身高较回族和满族女大学生的身高明显低。(2) 维族女大学生的体重明显大于苗族、壮族和土家族女大学生的体重;壮族女大学生的体重较回族和维族女大学生的体重明显轻。(3) 维族女大学生的肺呼吸机能明显好于藏族、苗族、壮族和朝鲜族女大学生;满族女大学生的呼吸机能明显好于藏族女大学生,回族女大学生的呼吸机能明显好于壮族女大学生。(4) 维族女大学生的柔韧性明显高于藏族、壮族和土家族女大学生。(5) 藏族女大学生的下肢肌肉爆发力及机体协调能力明显低于其他被选民族女大学生。(6) 维族女大学生的心肺耐力明显好于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朝鲜族、土家族、壮族女大学生;壮族女大学生的心肺耐力显著低于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族、苗族、朝鲜族、满族等民族女大学生;满族女大学生的心肺耐力好于汉族女大学生。
4.2建议
1) 建议各少数民族院校根据各民族女大学生体质的不同特点,制订规章制度,采取相应措施,有针对性地改善各个民族女大学生体质。2) 本文的研究结论是从2005年中央民族大学2003级女大学生的测试数据中得出的,与本校1985年的测试结果及国内相关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但还应继续开展研究,采集更长时间段的更多样本数据,保持研究的延续性,从而深入挖掘不同民族体质的演变及民族之间差异性的规律,为后继的研究工作提供详实的资料。
参考文献:
[1] 中央民族学院体质调研组.中央民族学院学生身体形态机能与素质的调查报告,1985.12.
[2]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3]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4]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02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