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文学界,反对学习文言文的声音早已出现,其中也有一些名人和教学者。在这种想法的影响,教师和学生都不能百分之百的投入教学和学习,而且这种枯燥、晦涩、耗时的文言文学习起来也是非常困难。本文将会针对文言文教学中怎样使用历史资料来帮助学习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文言文阅读 陈涉世家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4-0151-02
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历史文化知识,巧用历史资料,是一种新型的“文史结合”的教学策略。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将语文学科与历史学科进行交叉和渗透,把握语文与历史的结合点,恰当运用文史结合,既有利于语文课堂的生动形象,又有利于促进学生情感、个性的健康发展,开阔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综合思维。本文中以《陈涉世家》这篇文章为例,讲授了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巧用历史资料,做到文史结合。
1.案例背景
文言文由于字词都比较难懂,它需要对重点字词进行解释,之后在疏导整篇文章在讲什么。学生对于学习文言文都是存在抵触心理,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的文言文都是需要背诵的,对于这些学习起来都困难,在加上背诵,很多学生都是敬而远之。这种情况也是严重限制了教学效率。想要提高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首先要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重视引起学生的兴趣为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师生表演、朗读、学生讨论等多种新颖的方式来熟悉文言文文章。本文将会针对《陈涉世家》这篇文章进行分析,探讨巧用历史资料进行教学的效果。
2.案例介绍
片段一:
教师:可以让学生将一些关于秦始皇的内容?(导入)
学生:这时会有学生知道是秦始皇统一了六国,还有学生会说他让人建筑长城,还有阿房宫。
教学思考和反应:在学习《陈涉世家》这篇文章时,学生肯定会比较出名的秦始皇有所了解,这时教师可以从这个话题进行导入。而且教师可以通过这种导入教学,可以了解学生对秦始皇的了解还是比较模糊的,这时在课堂教学教师就可以适当的补充一些内容。
比如:秦始皇的各种功绩,它灭的六国包括:韩、赵、齐、魏、楚、燕。在39岁时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以汉族为主的秦王朝。秦始皇有丰功伟绩,也要一些不好的行为,比如:销毁除《秦记》等史书,焚书坑儒等行为,比较严重的就是暴政,它花了十几年的时间建立很多庞大的工程,比如:长城、阿房宫等。在建设这种工程时花费了很多财力、物力和人力,严重引起了人们的不满。还有就是依法治国的政策,刑罚残忍,找到了该朝代的人民痛恨等,最终造成了农民起义事件。
从历史背景,将学生的注意力拉进到陈胜吴广起义,这样更容易帮助学生学习,同时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教师在对农民起义的开始、经过和结果进行分析,并对于之后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失败的原因进行探讨。在原因分析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历史上其他著名的农民起义,如黄巾起义、黄巢起义、李自成起义等事例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农民起义思想的局限性和失败的必然性。
片段二:
教师:询问学生了解陈胜农民起义中的那些任务,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会有学生知道吴广是一个功臣,是他挑起这个事件的;还有学生通过通读文章会对葛婴有所了解,是他领导部队打下了较多的地方,壮大了农民起义的队伍等。
教师:可以针对吴广和葛婴进行分析。首先,吴广是在陈胜身边作为“军师”的存在,为陈胜出谋划策,葛婴也是立下很多功劳。根据史料记载,在陈胜还没有称王的时候,葛婴带着部队向九江方向前进时,发现了楚国的后裔-襄疆,但是因为一臣不能辅助二主,于是就把襄疆给杀了,在返回到陈县自后,给陈胜报告了这件事情。但是陈胜因为这件事而怀恨葛婴,之后找了个借口将其杀死。这也是农民起义中出现的小故事。在陈胜吴广起义不断的过关斩将中,其势力不断壮大,最后陈胜称王。
课堂反思:在讲述陈胜吴广起义军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直到陈胜称王。可以在學生心中建筑一个起义场景,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陈胜吴广起义事情。而且加上介绍一些小故事,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能扩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对文章思想的了解。
3.案例反思
通过分析《陈涉世家》这个课文,可以看出利用历史资料来讲述文言文,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不管是从传承文化方面,还是延续语言方面,学习文言文都是非常有必要的。想要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首先就是提高课堂气氛的活跃性。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文言文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资料,通过人物故事介绍的方式,引起学生对这篇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同时从文章中挖掘更深刻的内涵。
参考文献:
[1]程宝虔.古代文学教学中的文史结合方法研究[J].理论导刊,2008(5):127-128.
【关键词】文言文阅读 陈涉世家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4-0151-02
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历史文化知识,巧用历史资料,是一种新型的“文史结合”的教学策略。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将语文学科与历史学科进行交叉和渗透,把握语文与历史的结合点,恰当运用文史结合,既有利于语文课堂的生动形象,又有利于促进学生情感、个性的健康发展,开阔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综合思维。本文中以《陈涉世家》这篇文章为例,讲授了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巧用历史资料,做到文史结合。
1.案例背景
文言文由于字词都比较难懂,它需要对重点字词进行解释,之后在疏导整篇文章在讲什么。学生对于学习文言文都是存在抵触心理,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的文言文都是需要背诵的,对于这些学习起来都困难,在加上背诵,很多学生都是敬而远之。这种情况也是严重限制了教学效率。想要提高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首先要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重视引起学生的兴趣为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师生表演、朗读、学生讨论等多种新颖的方式来熟悉文言文文章。本文将会针对《陈涉世家》这篇文章进行分析,探讨巧用历史资料进行教学的效果。
2.案例介绍
片段一:
教师:可以让学生将一些关于秦始皇的内容?(导入)
学生:这时会有学生知道是秦始皇统一了六国,还有学生会说他让人建筑长城,还有阿房宫。
教学思考和反应:在学习《陈涉世家》这篇文章时,学生肯定会比较出名的秦始皇有所了解,这时教师可以从这个话题进行导入。而且教师可以通过这种导入教学,可以了解学生对秦始皇的了解还是比较模糊的,这时在课堂教学教师就可以适当的补充一些内容。
比如:秦始皇的各种功绩,它灭的六国包括:韩、赵、齐、魏、楚、燕。在39岁时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以汉族为主的秦王朝。秦始皇有丰功伟绩,也要一些不好的行为,比如:销毁除《秦记》等史书,焚书坑儒等行为,比较严重的就是暴政,它花了十几年的时间建立很多庞大的工程,比如:长城、阿房宫等。在建设这种工程时花费了很多财力、物力和人力,严重引起了人们的不满。还有就是依法治国的政策,刑罚残忍,找到了该朝代的人民痛恨等,最终造成了农民起义事件。
从历史背景,将学生的注意力拉进到陈胜吴广起义,这样更容易帮助学生学习,同时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教师在对农民起义的开始、经过和结果进行分析,并对于之后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失败的原因进行探讨。在原因分析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历史上其他著名的农民起义,如黄巾起义、黄巢起义、李自成起义等事例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农民起义思想的局限性和失败的必然性。
片段二:
教师:询问学生了解陈胜农民起义中的那些任务,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会有学生知道吴广是一个功臣,是他挑起这个事件的;还有学生通过通读文章会对葛婴有所了解,是他领导部队打下了较多的地方,壮大了农民起义的队伍等。
教师:可以针对吴广和葛婴进行分析。首先,吴广是在陈胜身边作为“军师”的存在,为陈胜出谋划策,葛婴也是立下很多功劳。根据史料记载,在陈胜还没有称王的时候,葛婴带着部队向九江方向前进时,发现了楚国的后裔-襄疆,但是因为一臣不能辅助二主,于是就把襄疆给杀了,在返回到陈县自后,给陈胜报告了这件事情。但是陈胜因为这件事而怀恨葛婴,之后找了个借口将其杀死。这也是农民起义中出现的小故事。在陈胜吴广起义不断的过关斩将中,其势力不断壮大,最后陈胜称王。
课堂反思:在讲述陈胜吴广起义军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直到陈胜称王。可以在學生心中建筑一个起义场景,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陈胜吴广起义事情。而且加上介绍一些小故事,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能扩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对文章思想的了解。
3.案例反思
通过分析《陈涉世家》这个课文,可以看出利用历史资料来讲述文言文,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不管是从传承文化方面,还是延续语言方面,学习文言文都是非常有必要的。想要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首先就是提高课堂气氛的活跃性。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文言文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资料,通过人物故事介绍的方式,引起学生对这篇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同时从文章中挖掘更深刻的内涵。
参考文献:
[1]程宝虔.古代文学教学中的文史结合方法研究[J].理论导刊,2008(5):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