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学生分类和记忆

来源 :科教新报·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aon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信息技术课中“程序设计”(VB)的学习时,学生对基本知识记忆的能力表现不好。例如,在正常的教学中,学习内容经过第一节课的教学,并经过练习巩固,又有第二节课的复习巩固,在第三节课的教学中,学生表现的记忆效果却如同第二次的练习,并且更甚。产生这个现象的可能因素有:一记忆巩固的时间,二旧知识的复习环节,三学生注意的对象,四学生的注意力及毅志,五学生的学习目的。不同的对象及过程,原因各不相同,主要是从教师和学生的两个方面。
  一般情况下的学生对程序设计的认识不大清楚,对它的学习兴趣一般,上课的注意力集中的程度一般,上课时听的目标基本明确,但在环境改变的影响下会有很大程度上的偏离,这样的学生在每个班基本上能占到六成。这是教师预先设计教学的主体对象。有些特殊学生,他们对程序设计的兴趣很大,注意力集中程度高并能自动取消对外部无关影响的注意。他们在教学中能自动理解教师的目的,并完成教学目标,但在年级中所占比例很少,平均每个班有一二个,教师假如在教学中发现了他们,并完成练习展示,很容易用他代表全班,进而教师可能自然而然地以为全班的教学结果很好,造成对教师的误导。比较让教师关注的学生是有各方面缺点的学生,上网成瘾并在学校显示出来的学生,他们的学习目的不在程序设计,而在上网。在家受到过分宠爱,养成注意力不集中的习惯或有多动症的学生,他们注意力集中的程度不够,培养集中注意力的习惯,总体上来说,学校“一曝”,家中“十寒”,成效很小,从而打击了教师的信心,使学校中的培养过程也向“十寒”发展。
  每个年级还有些个别特殊的学生,他们因为接受信息的途径广,但没有加以区分地获取信息,发育快,比其他学生多了些学习外的想法,表现出一些浑浑噩噩状态来,相对来说没有了学习的兴趣,信息技术课整个过程中很少有他们感兴趣的目标。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将教学对象进行分化。教师如果将每个学生都进行考虑,那么,“因材施教”会造成教师在设计时的茫然,无措其手足,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自然而然地将学生分成了几大类,根据分类的不同进行过程、内容的不同的安排。针对记忆,教师也要用不同的方法。
  信息技术的学习主要是动作和形象的记忆,抽象记忆较少而基础,在学习生活中,还有情绪记忆,要学生记得好,就要将多种记忆类型结合在一起。最基础的知识在要求学生记忆时,时间的安排不好掌握,时间短学生不能记住,时间长学生会产生厌烦情绪,现在常有的现象是教师注重了教学的生态,学生的主动,学生的动手、思考,在学生的动手中加强记忆,在基础知识的记忆要求上降低了要求,基础知识的记忆不巩固导致学生的思考、动手都不能正常进行,浪费了时间,降低了效率。在一个单元的开始,基础知识的记忆是相对重要的,但是基础知识的学习方法又不能简单,一成不变,降低学生的积极性,大约六成的时间用来背诵,三成用来练习,一成用来应用,有了变化才好。
  在教学中,倒摄抑制的影响并不是很多,教师很容易将其忽略,造成影响后没有注意到学生方面出了什么原因,从而只能归因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缺乏。从学生方面来看,识记分几个类型,学生的学习目标决定了识记的有意或无意;学生的兴趣、注意的目标决定了识记的机械与否。其中教师的教学安排起到的重要作用,教师安排的知识学习尽量有吸引之处,加强学生的注意,联系要突出,加深知识间的有机联系。反之,不根据学生的现状考虑设计,想当然地安排教学内容和过程,造成学生注意而没有反馈结果来激励;举例不联系实际生活,都能减少学生的兴趣,累累积因,反而培养了学生的坏习惯。例如,在学习顺序结构时,用解一元二次方程为例,学习常量、变量、函数、表达式的基本知识。知识量大,并且它们是以后的知识的学习基础,需要学生进行识记。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学生没有学过,成了学生不是难点的难点,学生的兴趣就很少;用解一元一次方程为例子,学生数学课上已经学会的,学生的注意、兴趣则稍微多些,并能知道解方程的过程,注意力集中,在常量、变量、表达式的学习时会自动集中注意力,即使多动的学生也会不自主地留意着。常量、变量的举例时,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如油桶、等来解说,学生更能理解清楚,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识记时期。
  在练习巩固时,举例用“求并联电阻值”的问题,学生不知道电阻是什么,这也成为理解题目的“不是难点的难点”,教师预定的难点、重点在教学中毫无用处,使教师在设计时很为难,这就需要用学生生活中的事物来举例练习,书本中的例子在这一特殊环境中并不适合。练习题的选择很需要教师进一步的思考。知识学习初期,练习少意味着集中复习少,以后的学习中,再认和回忆的效果显得不好,多则学生的注意力会自动分散,以二三道简单的题目进行集中复习为宜,在以后的学习中要经常地进行分散复习。不能觉得学生练习很好就放过,教师经常会在教学中感到惊讶:学生学得已经有深刻记忆的知识竟然会遗忘得很“不正常的”快。
  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将每次上课的复习时间定得特别长,超过25分钟,甚至,在“程序设计”教学中,基本上每一节课都上成了复习课,每节课中新知识只学习一点点,也并不就一定不行,并不就一定是把握时间上出了问题;并不是一般的教学设计中有“五环节”,信息技术课中就一定要有五环节。只有一个环节也不是不可以。一般教学设计中采用“构建教学结构”教学策略,并不说明每一门课、每一节课都要用“构建教学结构”教学策略,现实情况决定了所使用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的不同,“一致而百虑,殊途而同归”。
其他文献
现如今的社会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社会,为了使自己的小孩将来有好的出路,现在的家长从小就对自己的小孩要求严格,力求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目前在各种培训班中,比较热门的是钢琴的学习,学习钢琴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个人气质,对孩子早期智力的开发也有一定的作用。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将来的幼儿启蒙师,其自身的学习程度将会直接影响到孩子们在钢琴学习上发展。为了将来孩子们的幸福,我们
期刊
一、培养学习兴趣,为创新打好基础  “兴趣”是孩子各种创造力,求知欲的原动力,只要孩子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就会无止境地去追求、去实践、去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体会到,凡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求知愿望强烈,数学素质会得到较快发展。而现在的学生由于社会的迅速发展,各种新鲜事物的诱惑,使得大部分学生很难对学习有兴趣。枯燥的数学更是如此。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从转变学
期刊
运筹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应用学科,主要研究系统最优化的问题,它通过建立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并求解,为决策者进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运筹学的内容广袤,涵盖了工业、农业、军事、计算机科学、特别是经济管理等领域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具有鲜明的实用性和经济性。《运筹学》是许多大中专院校各个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重要课程,其力求让学生熟悉运筹学的一些基本模型及其求解原理、方法和技巧,掌握运筹学整体优化的思想和若干定量分析的
期刊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 constructivism) 的思想最早是由瑞士心理学家J·Pieget 提出的。他在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后提出:儿童的认知结构,即图式(Schema)是通过同化(Assimilation)和顺应(Accommodation)两个基本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无限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应该是以
期刊
“不难揣想,在黑暗、蒙昧的史前时期,人类的始祖除借助于造物所赋予的嗓音去呼喊、呜咽、吟诵、歌唱外,以信手拈来的器物碰击发响,表达宣泄,应当是最为古老的‘音乐表现’形式了。”(杨立青语)打击乐的声响在人类活动的开始就发出了文明的信号,并将这种传统绵延至今。司岗里的音乐纯朴自然、撼人心魂、粗旷豪迈,也许这才是人类最本真的语言。于是,我们这些所谓的现代人就尝试着去解读司岗里人音乐中的核心内蕴,这时才真切
期刊
今天去听同事的课,老师问:“你们看看,第二节写得好在哪里?”整个教室鸦雀无声,同学们对此问无从下手。也经常听到很多老师唉叹:“现在的学生,真是没办法,一问三不知……”当然,学生方面有原因,但不能不使我们要来看看教师方面的原因,若能加强点拨,启发诱导,触类旁通,那学生很可能能因势利导,思源流长。  启发,即阐明事例,使对方因联想而领悟。诱导即劝诱教导、引导。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各
期刊
一、修炼双眸,看清优秀生的另一面  一些班主任常关注各方面比较差的学生,对优秀生的教育有些忽略,导致一些好学生出了问题。这并不奇怪,因为他们不是神,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我注重擦亮自己的双眸,观察分析他们出问题的本质原因  (一)甜水里泡大,经不起挫折。班上有一个女生,一直成绩较好,品行也不错。但在学校组织的物理实验操作考试时得了个不合格,于是一度出现心灰意冷的神情。优秀生平时常听到的是表扬话,驱使
期刊
一、注重传输人文知识  语文教材既是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范本,又是了解和吸取中外社会、政治、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知识的教材。语文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实际,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介绍和讲解相关的人文知识和信息,指导学生去了解、认识、思考、联想,从而学习和借鉴。比如教材中的诗、词、文、赋、小说、戏曲等中国古典文学中蕴含着传统的审美文化,道德、风俗、礼仪文化、建筑、音乐、工艺文化等,内容十
期刊
一、多媒体辅助科学课教学背景与现状  初中科学课强调教学应在一定情景中展开,以自主探究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重观察。但同时科学课中的知识却包罗万象,它涉及生物、化学、物理、地理、天文宇宙等各方面的知识。笔者认为:在中学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科学地、恰到好处地利用多媒体,有助于创设教学情境,形成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与意向;有助于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助于拓展教学时空,
期刊
Hilbert曲线是一条能填满正方形的经典的分形曲线之一,由大卫·希尔伯特在1891年提出。Hilbert曲线具有三个特点:(1)它可以不间断地遍历一个正方形中的所有点,当阶n趋向无穷大时,它充满一个正方形,曲线的长度也将无穷大;(2)分布在一个正方形中的Hilbert曲线十分曲折但不会交叉,连续但不可导;(3)它具有自相似性。自相似性是所有分形曲线的主要特征之一。  由于Hilbert曲线能尽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