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与责任托起明天的“太阳”

来源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科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09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意识,并且悄悄地追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并且默默地奋进。太阳不语,却把它的光辉洒向宇宙,大地不语,却把她的宝藏献给人类。我作为一名教师,普通而又平凡,愿像太阳的一束光,大地的一寸土,用辛勤的汗水,培育祖国的花朵,用知识的甘露,滋润孩子们的心灵。新学期伊始,我们全校教师和生活条件优越的学生乘坐两辆校车,去感受孩子们艰苦的求学之路。沿途我们路径东安屯、轮胎厂、师范学校等地。路途的遥远与颠簸,使我们体会到了学生们上学的艰苦。当我们下车来到生活困难学生家慰问时,看到的是:巴掌大的小屋,凌乱的土炕,昏暗的灯光下,一个年仅十岁的孩子正在写作业。我心里一阵酸楚,伴随一种庄严的使命充溢胸间的同时,在我的心灵深处也一直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我应该为学生做些什麽呢?
  记得孔子曾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韩愈也曾说:“以一身立教,而为师于百千万年间,其身亡而其教存。”这些都充分说明,教师应以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用人格的魅力、乐观向上的精神感染学生;以严谨求实的学风、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因此我认为,为师者应做到:
  一、用爱播撒教育的天空
  1. 爱就是关怀,架起沟通学生心灵的桥梁。高尔基就曾经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师爱是教育的“润滑剂”,是进行教育的必要条件。当教师全身心地爱护、关心、帮助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时,师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而这种力量是鼓起儿童智力、道德、个性向上发展的风帆。当学生父母离异、无家可归时,我把孩子接到家中,给他以家庭的温暖;当学生痴迷于电子游戏时,我循循善诱、耐心开导、送上贴心的话语;当学生成绩不佳时,我帮他辅导,送上鼓励的微笑;当学生有缺陷、被歧视时,我抚平他心灵的创伤,给予精神的慰藉;当学生遭受挫折、遇到困难时,我给予他向上攀登的力量。
  2. 爱就是尊重,维护学生强烈的自尊心。尊重、理解学生是消除教育盲点的基础。尊重学生是班主任老师沟通师生感情的重要手段。只有尊重、理解学生,才能唤起学生对班主任老师的理解和支持,所以我时时提醒自己应该从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理解他们的要求和想法,理解他们的幼稚和天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与我缩小心理距离。为此,我尊重每一个孩子,不大声训斥学生、不冷落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更不羞辱嘲笑学生,学生在我的尊重下,更加自尊、自爱、自强、自信。
  实践证明,只有尊重人,才能感化人,教师只有尊重学生,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接受老师的教育。辛勤的汗水换来丰硕的果实,不知两毛钱是什么东西的刘同学早已名列前茅,连数数都数不明白的张同学也已成了班级的名言小博士。为此,我时常引以为自豪。
  3. 愛就是责任,树立学生向前发展的风向标。爱学生要深入地爱,要理智地爱。也就是说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不娇惯、不溺爱。对其缺点错误,不纵容、不姑息、决不放任。师爱既蕴含着强烈的情感色彩,又表现出深刻的理智,不仅着眼于学生目前的得失和苦乐,更应注重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前途。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牢牢地树立起责任意识。有了强烈的责任感与事业心,我们才会敬业、乐业,也才能一辈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记得汶川地震时,教室塌了,我们的老师去救护学生,正是因为老师有这种道德,有这种人性的责任、义务,才会去呵护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而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当我们站在讲台上看着下面几十双渴望的眼睛时,教师需要有把他们教育成才的责任感。是责任,促使我们完成每一天、每一件平凡的工作。为了传授知识,我们有责任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不断改进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及时进行归纳总结,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适应新课程教学的需要。
  爱与责任,相得益彰。“爱”与“责任”是师德的灵魂。“爱”是责任的体现,而“责任”是爱的化身。有责任感的教师有着坚定的教育信念确信“只有学生问题,没有问题学生”,因为教师的鼓励、赞美、欣赏和支持,永远是学生最好的礼物。透过爱的鼓励和安慰,让他们更加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担负起我们师者肩上的责任。
  二、深入钻研,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在教学这条五彩之路上,应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通过几年的深入探求,我努力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
  1. 教方法,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让学生学会学习。建立自信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但仅凭学生的信心是不够的,还要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现代的学生应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应在充分相信学生的基础上,有计划地进行学法指导。使其不断具备自学的能力,更加有效地学习。使学生“想学”、“能学”、“会学”、“坚持学”,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2. 换角色,做学生积极的旁观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所谓“旁观者”是指教师从专制的讲台走下来,走到学生中去。让学生做“小老师”,老师做“大学生”。为学生搭建舞台,展现风采。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积极”的“旁观者”是指教师在幕后要认真观察、耐心倾听,导以方向、注以动力,保护自主的火种,激发自主探究的热望。使其在有方向、有目标、有方法、有热情的探究氛围中不断深入。每个孩子都有表现自我的欲望,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需求。学生的视野是宽阔的,很少受思维定势的限制,大胆放手,“帮助孩子起飞”,努力创设一片信任的天空,“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
  3. 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空间,即:问题空间、探究空间、实践与创新空间。假如你拥有一园竹篱,就会培育出欢快的小鸡,假如你拥有一片树林,就会培育出欢畅的小鸟,假如你拥有高山、大海、蓝天就会培育出振翅高翔的雄鹰!通过不断的探索,确立了“疑、思、探、明、用”探究式教学的教学模式。教育不光是给孩子们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以积极的生存心境、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   三、为学生创设体验的空间
  少年儿童是未成年人。社会阅历浅,所了解的社会岗位不多,扮演的角色也单一。为了帮助队员了解国情,认识社会,作为辅导员的我,深深地认识到组织队员学好课本知识的同时,还应尽可能地带领他们深入到社会、学校、家庭生活中去,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
  1. 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应积极开展学科活动课,促使队员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还应组织学生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小考察、小论文等活动,让学生接触现代科技、学习和运用网络技术,了解科技进步的成果,体验科学技术的巨大力量,在体验中培养崇尚科学、反对迷信、追求真知、勇于探索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中体验学习知识技能时的幸福感觉,激发学生上进的积极性。
  2. 引导学生在家庭生活中体验,帮助他们增强生活能力。如,经常引导学生通过扮演“家务劳动小岗位”、“学当一天家”、“过把瘾”、“我和爸爸(妈妈)一天生活纪实“大追踪”、“爸爸(妈妈)的眼睛”大特写、一分钟赞美——夸夸我的好爸爸(好妈妈)”、“跟爸爸妈妈学一招”等角色,鼓励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体验爸爸、妈妈的辛劳,从而增强两代人之间的沟通,明白孝敬父母的道理,感受亲情的温馨,养成热爱劳动品质,学会为父母分忧、学习生活自理的本领。
  3. 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体验,以加快他们的社会进程。引导学生走进社会,去接触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价值,使他们深深感到交警和消防官兵的艰辛,不仅他們的安全意识得到了增强,而且在参与实践中,他们也获得了工作过程中的艰辛和完成任务后的快乐与收获。
  4. 引导少年儿童在大自然中去体验,培养健全美好的心灵。我经常促使学生对周围的环境污染等情况进行广泛深入地调查,了解环境恶化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树立人人争做“环保小卫士”的意识,从而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体验使学生们插上了理想的翅膀,在实践中,他们亲身体验和感悟到了生活的真谛,体验到了收获的快乐。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或许是农夫的写照。而对于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那便是“日出而作,日落而不息”。无私的奉献光和热,默默哺育着大地的万物,却从不询问人们为何不对其注目献礼”这或许是太阳的风格,也正是我一直以来的追求。我扪心自问,为了什么,我要这样不知疲倦?为了什么,我要这样全心投入?为了什么,我要让它占据我的整个心灵?
  心灵回答,内心索引,为了用爱托起明天的“太阳”,更是为了那神圣的召唤!
其他文献
摘要:小学教育在人生中属于筑底阶段的教育,属于人生的奠基工程。筑底,就是夯实人生的地基,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筑什么底,奠什么基呢?我们觉得人生“三底”最重要,即底线、底色、底气。  关键词:精致德育;细节教育;体验教育;主题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4-003-3  题记:悠悠运河水,巍巍锡惠山,诉说着无锡城市灿若星辰的文明史迹
摘 要:新课改提出要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教师只有摆正自己的位置,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重视学习任务的布置,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才能使学生自发、自主地投入学习,切实提高教学实效。  关键词:生本;课堂;实效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6-062-1  一、摆正教师引导者的位置  教师的角色要作出相应的转换,要摆正“引导者”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