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人为本的有效教学课堂,关键在于:一、课前准备——以人为本,既备教材,又备学生。二、课堂内外——和谐氛围。教师要善于倾听,让学生感到被重视,消除“恐惧感”。三、培养思维能力,唤起创新欲望。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快慰,促进积极思维。四、差异策略——分层递进,提问分层,评价分层,作业分层。
关键词:以人为本 有效教学 分层递进
一、课前准备——以人为本
有人说教学的“基本”要素有三:一是学生,二是教师,三是课程资源。其实,学生和教师本身就是很重要的课程人力资源,教学的准备工作必须围绕着人这个重要因素展开。所以,我们要在备课上下工夫,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要让每个学生上了这节课后不仅知道这节课是学数学、学了数学的哪些知识,还要能够举一反三。
1.备学生——找准教学起点。现代教学设计是“为学习而设计”,应当从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经验储备和心理的实际出发,提出一个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学生的学习渠道拓宽了,他们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会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许多课本上未涉及的知识,学生已经知道得清清楚楚了。
2.备教材——优化教学内容。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但教材内容仅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所以教师必须客观地认识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科学地进行教学加工。教学实践也已证明:同样的教材内容,同样的学生基础,由于教师对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教学效果就不一样。
二、课堂内外——和谐氛围
1.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环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是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形形色色的舞台,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和谐、平等、民主交往的良好数学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肯想、敢想的情感。对学生中具有的独特创新的想法要特别呵护、启发、引导,不轻易否定,切实保护学生“想”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为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要善于倾听。倾听是一种容纳与尊重,会积极倾听的教师能够将自己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学生身上,给予对方最大的、无条件的、真诚的关注,能够用非口头语、口头的暗示来表达与学生的共鸣和对学生的关心。
3.感到被重视。学生还需要在课堂上感到自己被重视。学生一但认为自己在课堂上是无关紧要的,他们就会放弃推动参与竞争和取得进步的动力。如课堂上的提问,老师还要经常选择学习较好或成绩中等或较差的同学回答,总之要做到普及化、大众化,让每位同学都感觉到被老师重视。
4.消除“恐惧感”。作为人微言轻的教师,我们一言一行都要注意。在课堂中,教师有责任建立一种安全的、彼此接纳的情感氛围,特别是有些学生心理较脆弱,稍不注意就有可能触到他们的伤心处。作为人民教师的我们更要注意,并且在私下时间可以通过谈心打开他们的心结,消除学生心理的“恐惧感”。
三、培养思维能力,唤起创新欲望
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快慰,促进积极思维。 初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盛,当他们正确回答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或解决了一道难题(特别是几何证明题)后,都会从心底升起一股兴奋感。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给他们有满足感的机会,进而产生学习成功感,引发积极探索的兴趣和动机。设计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在教学全等三角形的判定“SAS”时,学生猜想提出:“要使两三角形全等,至少要满足三个条件对应相等。”我引导学生举例先初步验证,通过用画图、剪纸等操作实验,接着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最后得出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SAS”,并且验证得出全等三角形判定里没有“SSA”的定理。在这样的环境中听不到呵斥和叹息的声音,看不到苦恼、僵持的状态,学生充分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习效率。要加强实践活动,增强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可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动手操作、尝试错误和成功等活动,让学生接触贴近其生活的事例,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身边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掌握观察、操作、猜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发现意识。
四、差异策略——分层递进
1.提问分层。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让成绩较差的学生来回答,如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点拨,让他们觉得自己也是可以进步的,从而鼓励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使课堂充满生机。
2.评价分层。在教学评价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层次,进行适当的发展性和鼓励性评价。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错误时,要在充分保护学生自尊心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要给予激励性评价;在学生答错时,要鼓励学生保持探索的劲头。如当学困生答错时,主要在鼓励他们勇敢回答问题方面进行评价;中高层次学生答错时,主要在引导学生走出误区、更积极地进行探索方面进行评价。
3.作业分层。在我带的班级中,练习本只有一本,这样才会促使我把当天的作业改完,能及时地发现学生当天的学习情况。在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当天的作业,只有一小部分学生完成有困难时,为防止学困生出现抄袭现象,可适当地减轻他们的作业量,这个度就需要教师自己把握了。
关键词:以人为本 有效教学 分层递进
一、课前准备——以人为本
有人说教学的“基本”要素有三:一是学生,二是教师,三是课程资源。其实,学生和教师本身就是很重要的课程人力资源,教学的准备工作必须围绕着人这个重要因素展开。所以,我们要在备课上下工夫,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要让每个学生上了这节课后不仅知道这节课是学数学、学了数学的哪些知识,还要能够举一反三。
1.备学生——找准教学起点。现代教学设计是“为学习而设计”,应当从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经验储备和心理的实际出发,提出一个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学生的学习渠道拓宽了,他们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会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许多课本上未涉及的知识,学生已经知道得清清楚楚了。
2.备教材——优化教学内容。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但教材内容仅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所以教师必须客观地认识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科学地进行教学加工。教学实践也已证明:同样的教材内容,同样的学生基础,由于教师对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教学效果就不一样。
二、课堂内外——和谐氛围
1.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环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是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形形色色的舞台,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和谐、平等、民主交往的良好数学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肯想、敢想的情感。对学生中具有的独特创新的想法要特别呵护、启发、引导,不轻易否定,切实保护学生“想”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为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要善于倾听。倾听是一种容纳与尊重,会积极倾听的教师能够将自己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学生身上,给予对方最大的、无条件的、真诚的关注,能够用非口头语、口头的暗示来表达与学生的共鸣和对学生的关心。
3.感到被重视。学生还需要在课堂上感到自己被重视。学生一但认为自己在课堂上是无关紧要的,他们就会放弃推动参与竞争和取得进步的动力。如课堂上的提问,老师还要经常选择学习较好或成绩中等或较差的同学回答,总之要做到普及化、大众化,让每位同学都感觉到被老师重视。
4.消除“恐惧感”。作为人微言轻的教师,我们一言一行都要注意。在课堂中,教师有责任建立一种安全的、彼此接纳的情感氛围,特别是有些学生心理较脆弱,稍不注意就有可能触到他们的伤心处。作为人民教师的我们更要注意,并且在私下时间可以通过谈心打开他们的心结,消除学生心理的“恐惧感”。
三、培养思维能力,唤起创新欲望
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快慰,促进积极思维。 初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盛,当他们正确回答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或解决了一道难题(特别是几何证明题)后,都会从心底升起一股兴奋感。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给他们有满足感的机会,进而产生学习成功感,引发积极探索的兴趣和动机。设计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在教学全等三角形的判定“SAS”时,学生猜想提出:“要使两三角形全等,至少要满足三个条件对应相等。”我引导学生举例先初步验证,通过用画图、剪纸等操作实验,接着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最后得出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SAS”,并且验证得出全等三角形判定里没有“SSA”的定理。在这样的环境中听不到呵斥和叹息的声音,看不到苦恼、僵持的状态,学生充分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习效率。要加强实践活动,增强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可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动手操作、尝试错误和成功等活动,让学生接触贴近其生活的事例,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身边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掌握观察、操作、猜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发现意识。
四、差异策略——分层递进
1.提问分层。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让成绩较差的学生来回答,如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点拨,让他们觉得自己也是可以进步的,从而鼓励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使课堂充满生机。
2.评价分层。在教学评价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层次,进行适当的发展性和鼓励性评价。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错误时,要在充分保护学生自尊心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要给予激励性评价;在学生答错时,要鼓励学生保持探索的劲头。如当学困生答错时,主要在鼓励他们勇敢回答问题方面进行评价;中高层次学生答错时,主要在引导学生走出误区、更积极地进行探索方面进行评价。
3.作业分层。在我带的班级中,练习本只有一本,这样才会促使我把当天的作业改完,能及时地发现学生当天的学习情况。在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当天的作业,只有一小部分学生完成有困难时,为防止学困生出现抄袭现象,可适当地减轻他们的作业量,这个度就需要教师自己把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