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这一概念产生已久,但是它在中国的延伸时间却并不长。
虽然现代设计在中国起步很晚,但是其速度却是相当迅速的。如今在任何一个角落,你都能看到设计存在的影子。现代设计在中国已经是蓬蓬勃勃,方兴未艾。二十多年前的那种轻设计重绘画的气氛似乎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设计的這种发展状况自然是经济进步的反射,同时也是社会文化和商业构成成熟的标志。当前的发展趋向证明设计的继续发展壮大只是时间问题。中国设计的发展,就像中国历史的发展一样,伴随着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直接进入了与世界同步的位置——设计的后现代主义阶段。这不得不使中国设计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位置,寻找自己的设计概念,体会自己的设计本质,确立设计的发展方向。
设计发展到今天,经历了无数次流派的洗礼。作为新时期的设计工作者,作为中国设计的新生代,回顾和研究历史不是为了过去,而是为了现在和未来。这有助于我们从历史的角度去审视和借鉴前人的经验,理顺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更有助于优秀传统和历代文明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理念和表现形式去创造未来。
我们这一代伴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也伴随着中国文化艺术进入一个崭新的年代。就如同中国摇滚乐的发展对于我们内心的成长过程产生了一定影响。而这些在从事艺术工作的人身上体现的更为明显。完全渴望自由,设计自由的欲望,犹如摇滚乐带给体验者的身心激荡。但那不是刺激荒乱、毫无章法或放任自我,而是一种以游戏的态度面对设计。
设计是一种理性的游戏。理性的前提则表明设计本身有别于纯艺术。它不是纯粹个人化情感的宣泄和释放。设计须受到来自市场、客户、媒介等因素的限制,本质上是一种在特定条件制约下进行的创造性活动。我们都知道,设计涵盖社会、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所以所谓游戏感对于每个设计师来说它都不可否认的存在。在设计的过程中时而清晰时而模糊。或是形式的游戏,也或是命题的游戏,这种意识的游弋自然与设计自由相关。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建筑界产生了后现代主义,而后其迅速渗透到艺术与设计领域并于八十年代达到顶峰。进入九十年代,“狭义后现代主义”(用历史装饰动机进行折中主义式的装饰)开始衰退,而“广义后现代主义”(对经典现代主义的批判)则仍然不断发展并一直延续至今,对当代设计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
后现代主义追求传统的,大众化的,变化且富有人性的表现形式,具有多元化的特征。他们在材料、肌理、图形、装饰、色彩等方面的创新观念给了设计以新的启示。后现代主义作品注重文化和社会意义,其主题经常涉及社会敏感问题,如和平、环境、暴力、人权等,采用综合的表现形式,通过人们习以为常的形象来传达作者的观念,具有一定的象征和隐喻意义。然而中国目前的现代艺术和现代设计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在我们从社会得到知识、技艺的同时,也被附加了种种的束缚与戒律。这些都将在我们行进中造成阻碍。目前我们要做的就是彻底击碎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所赋予我们思想上的种种枷锁,让自己得到重生。只有这样,在未知的竞争中我们才能为自己找到一线生机。否则,试问在职的每位设计师:是否渴望自由,设计的自由?是否拥有了自由,多大限度的自由?现在都做不到的将来又从何谈起。
这正如标志设计的演变。当一些人还在以可口可乐、麦当劳的成功经验为范例,还在以国有四大银行的标志设计为经典,还在教条的以国际主义风格为标准审视设计时,殊不知在西方鼓吹“少即多”的减少主义早就在二十年前被崇尚人文历史个性化的后现代主义完全抛入了东方人的视野,已在他们的设计观念中自然体现。
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一切都变得短暂易变,设计的风格不得不正视并应对这个新情况新环境的演变。针对越来越强调自我强调个性的新生代,设计当然不能是教条化样式化,甚至毫无生气却满是娱乐价值的国际主义风格。这些都随着当代社会对设计的“生活方式”到“生活风格”诉求的转变。从“人性化”到“个性化”设计要求的演进,设计师遵循的不再是传统设计的理性规范,对个人的想象,良知的沟通,生活的趣味更为关注。因此在设计中充分发挥自由的创造及想象之趣者才是对时代心灵应有的回应。
至此,不禁使我想起多年前美国麻省理工艺术学院尼莫教授来华讲学,为设计专业开设的一门课——直觉绘画。他强调直觉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游戏般的绘画状态中表达心灵最直白的情感,激发学生的艺术灵性,以寻求表达艺术感觉的最大可能性。我觉得这正是我们所缺少的。我们之中有太多的人不敢去打破多年设计教育所附加在我们身上的条条框框,勇敢的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殊不知宇宙的自然法则会判断一切存在的价值。
作为设计工作者,我想大家更多的是希望能在工作岗位上做设计做创意的时候,有一个自由的空间去发挥。只有有了足够的空间,我们才能享受设计的乐趣。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备受瞩目,市场化的经济模式带来的挑战与机遇足以让我们大显身手。但中国当前的客户群体却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中小企业),依然是卖方市场在起主导作用。这就造成设计师从表现方式、样式风格的选择,到观念判断上的主张,以及对个性价值的宣扬上的不自由。很多创作初期优秀的作品在客户及各方面压力的参与之后,变得面目全非。我想,这是很多设计师都遇到过的情况。其实,理解并尊重设计师是达到设计自由中最需要的一个环节。作为设计师的我们在进行创意设计时自有尺度的把握既要满足客户需求,又要不失对设计感和艺术感的追求。即设计自由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就像古龙、金庸笔下的那些内外兼修的大侠,收发自如方决胜千里。
学习过程中,很多人热衷于对电脑软件的掌握与应用,对技术的精湛娴熟往往让很多人有点迷失方向。固然技术优势能够帮助你很快解决基本生存问题,而且对中国前期设计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甚至一度成为主导。但我始终认为电脑软件只是一种工具一种媒介而已。在帮助你的同时它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你的自由,你思想的自由。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动手能力越来越差。没有电脑便觉得一片茫然。往往很多人是必须先有参考资料才来了设计创意,这与我们倡导的设计自由是背道而驰的。
设计师的队伍日渐壮大,优秀人才辈出。在运用自己所学为大众服务的同时,我们身上所肩负的另一项任务就是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去改变中国的设计现状,让事实成为衡量设计的标准,而不是其他。我想,只要你是一个观念成熟训练有素的设计师,依然能够做到最大限度的设计自由。
虽然现代设计在中国起步很晚,但是其速度却是相当迅速的。如今在任何一个角落,你都能看到设计存在的影子。现代设计在中国已经是蓬蓬勃勃,方兴未艾。二十多年前的那种轻设计重绘画的气氛似乎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设计的這种发展状况自然是经济进步的反射,同时也是社会文化和商业构成成熟的标志。当前的发展趋向证明设计的继续发展壮大只是时间问题。中国设计的发展,就像中国历史的发展一样,伴随着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直接进入了与世界同步的位置——设计的后现代主义阶段。这不得不使中国设计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位置,寻找自己的设计概念,体会自己的设计本质,确立设计的发展方向。
设计发展到今天,经历了无数次流派的洗礼。作为新时期的设计工作者,作为中国设计的新生代,回顾和研究历史不是为了过去,而是为了现在和未来。这有助于我们从历史的角度去审视和借鉴前人的经验,理顺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更有助于优秀传统和历代文明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理念和表现形式去创造未来。
我们这一代伴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也伴随着中国文化艺术进入一个崭新的年代。就如同中国摇滚乐的发展对于我们内心的成长过程产生了一定影响。而这些在从事艺术工作的人身上体现的更为明显。完全渴望自由,设计自由的欲望,犹如摇滚乐带给体验者的身心激荡。但那不是刺激荒乱、毫无章法或放任自我,而是一种以游戏的态度面对设计。
设计是一种理性的游戏。理性的前提则表明设计本身有别于纯艺术。它不是纯粹个人化情感的宣泄和释放。设计须受到来自市场、客户、媒介等因素的限制,本质上是一种在特定条件制约下进行的创造性活动。我们都知道,设计涵盖社会、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所以所谓游戏感对于每个设计师来说它都不可否认的存在。在设计的过程中时而清晰时而模糊。或是形式的游戏,也或是命题的游戏,这种意识的游弋自然与设计自由相关。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建筑界产生了后现代主义,而后其迅速渗透到艺术与设计领域并于八十年代达到顶峰。进入九十年代,“狭义后现代主义”(用历史装饰动机进行折中主义式的装饰)开始衰退,而“广义后现代主义”(对经典现代主义的批判)则仍然不断发展并一直延续至今,对当代设计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
后现代主义追求传统的,大众化的,变化且富有人性的表现形式,具有多元化的特征。他们在材料、肌理、图形、装饰、色彩等方面的创新观念给了设计以新的启示。后现代主义作品注重文化和社会意义,其主题经常涉及社会敏感问题,如和平、环境、暴力、人权等,采用综合的表现形式,通过人们习以为常的形象来传达作者的观念,具有一定的象征和隐喻意义。然而中国目前的现代艺术和现代设计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在我们从社会得到知识、技艺的同时,也被附加了种种的束缚与戒律。这些都将在我们行进中造成阻碍。目前我们要做的就是彻底击碎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所赋予我们思想上的种种枷锁,让自己得到重生。只有这样,在未知的竞争中我们才能为自己找到一线生机。否则,试问在职的每位设计师:是否渴望自由,设计的自由?是否拥有了自由,多大限度的自由?现在都做不到的将来又从何谈起。
这正如标志设计的演变。当一些人还在以可口可乐、麦当劳的成功经验为范例,还在以国有四大银行的标志设计为经典,还在教条的以国际主义风格为标准审视设计时,殊不知在西方鼓吹“少即多”的减少主义早就在二十年前被崇尚人文历史个性化的后现代主义完全抛入了东方人的视野,已在他们的设计观念中自然体现。
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一切都变得短暂易变,设计的风格不得不正视并应对这个新情况新环境的演变。针对越来越强调自我强调个性的新生代,设计当然不能是教条化样式化,甚至毫无生气却满是娱乐价值的国际主义风格。这些都随着当代社会对设计的“生活方式”到“生活风格”诉求的转变。从“人性化”到“个性化”设计要求的演进,设计师遵循的不再是传统设计的理性规范,对个人的想象,良知的沟通,生活的趣味更为关注。因此在设计中充分发挥自由的创造及想象之趣者才是对时代心灵应有的回应。
至此,不禁使我想起多年前美国麻省理工艺术学院尼莫教授来华讲学,为设计专业开设的一门课——直觉绘画。他强调直觉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游戏般的绘画状态中表达心灵最直白的情感,激发学生的艺术灵性,以寻求表达艺术感觉的最大可能性。我觉得这正是我们所缺少的。我们之中有太多的人不敢去打破多年设计教育所附加在我们身上的条条框框,勇敢的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殊不知宇宙的自然法则会判断一切存在的价值。
作为设计工作者,我想大家更多的是希望能在工作岗位上做设计做创意的时候,有一个自由的空间去发挥。只有有了足够的空间,我们才能享受设计的乐趣。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备受瞩目,市场化的经济模式带来的挑战与机遇足以让我们大显身手。但中国当前的客户群体却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中小企业),依然是卖方市场在起主导作用。这就造成设计师从表现方式、样式风格的选择,到观念判断上的主张,以及对个性价值的宣扬上的不自由。很多创作初期优秀的作品在客户及各方面压力的参与之后,变得面目全非。我想,这是很多设计师都遇到过的情况。其实,理解并尊重设计师是达到设计自由中最需要的一个环节。作为设计师的我们在进行创意设计时自有尺度的把握既要满足客户需求,又要不失对设计感和艺术感的追求。即设计自由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就像古龙、金庸笔下的那些内外兼修的大侠,收发自如方决胜千里。
学习过程中,很多人热衷于对电脑软件的掌握与应用,对技术的精湛娴熟往往让很多人有点迷失方向。固然技术优势能够帮助你很快解决基本生存问题,而且对中国前期设计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甚至一度成为主导。但我始终认为电脑软件只是一种工具一种媒介而已。在帮助你的同时它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你的自由,你思想的自由。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动手能力越来越差。没有电脑便觉得一片茫然。往往很多人是必须先有参考资料才来了设计创意,这与我们倡导的设计自由是背道而驰的。
设计师的队伍日渐壮大,优秀人才辈出。在运用自己所学为大众服务的同时,我们身上所肩负的另一项任务就是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去改变中国的设计现状,让事实成为衡量设计的标准,而不是其他。我想,只要你是一个观念成熟训练有素的设计师,依然能够做到最大限度的设计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