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马铃薯生产过程中,环腐病是一项不容小觑的问题,能够在马铃薯生长期和贮藏期发病,影响种植农户的经济收入。为了避免环腐病的发生,本文对马铃薯环腐病的发生情况和具体防治措施进行探讨,以供种植户参考。
关键词 马铃薯;环腐病;发生情况;防治技术;青海循化
中图分类号 S435.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6-0111-01
马铃薯环腐病是一种维管束病害,在马铃薯生长期或者储藏期都有可能发生。在播种后发病,会使马铃薯芽苗腐烂,导致田间断垄;而成株期发病,则会造成植株蔫萎,降低产量;在储藏期,发病严重时还有可能造成烂窖的情况。近年来,马铃薯种植过程中,由于未大力防治环腐病,导致一些马铃薯产区环腐病再次发生,对农户的经济收益造成了直接的损害。
1 发生情况
1.1 症状
播种病薯后,一些受病害严重的种薯难以出土生长;而病害较轻的,植株较为矮小,且长势十分缓慢,在生长中期会发病,植株下端叶片开始出现枯萎和黄化,直到枯死。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植株叶片没有脱落,其茎杆仍旧呈现绿色,挤压后会产生一些斑型,而下端叶片端缘则呈现褐色,叶脉间丧失正常的绿色,出现一些较为明显的斑驳,叶尖部位逐渐枯死。病薯的外表与健薯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在储藏之后,病薯的薯皮会逐渐变暗,其脐部呈现红褐色。如果对病薯进行纵向切割,則会发现其维管束出现乳黄色病变,用手挤压会产生乳白色菌脓,导致马铃薯髓部和皮层发生分离[1-2]。
1.2 发病规律和传播途径
环腐病大多发生在植株现蕾末期到开花初期这段时间,在合适的温度下,环腐病的病原细菌能够生长和发育,但是在土壤中,其不具备较强的生活力。环腐病的主要传染源是带有病菌的马铃薯,作为种薯的马铃薯,其新鲜的切面可以为病菌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导致病菌在块茎中生存,当完成播种工作后,这些病菌会随着薯苗生长,将病菌传播到地上部的茎内。如果温度处在20 ℃左右,则病害的发展将会变得更为迅速[3]。
2 防治技术
2.1 严格执行检疫制度
马铃薯环腐病属于检疫性病害,而环腐病侵染的主要来源是带有病菌的种薯。因此,在马铃薯种植中,要避免使用病薯作种薯,以减小环腐病对马铃薯种植的侵害性。同时,在马铃薯生长季节,还应该按照相关的产地检疫操作流程,对不同的产地情况进行调查,确保无有害生物后,才能对马铃薯种苗进行远距离调运。
2.2 建立无病留种,淘汰病薯
在马铃薯开花期,对薯田进行严格检查,对长势健壮的植株,要进行合理的标记,以便将来收获和储藏,同时还可以将其作为种薯进行预留,以供来年种植。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将健康薯种和一些新品种结合起来,利用相关的杂交实生苗技术,进行无病种薯繁育。
2.3 切刀消毒
在对一些种薯进行切除处理时,要对切刀进行全面的消毒处理。消毒方法主要有开水消毒法和药液消毒法2种。①开水消毒法:进行种薯切除时,在沸水中添加适量的盐,然后将切刀放置其中进行蒸煮,时间保持在7 min左右,待切刀冷却后即可使用;②药液消毒法:在切除病薯时,将切刀浸到65%酒精或6%来苏儿药液当中,消毒7 min左右后再使用。
2.4 种薯消毒
对种薯进行消毒时,可以利用浓度在90%以上的敌克松进行拌种处理,具体用药量为每100 kg种薯需拌药剂200 g左右;或者利用60%敌磺钠膏剂进行拌种,其用药量为每100 kg种薯需拌药剂150 g,同时敌磺钠还可以防治青枯病和黑胫病。在一些环腐病病区,出现了用敌磺钠拌种而导致种薯发生病害的情况,影响马铃薯的出苗率,根据调查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是药剂中的杂质过多。因此,在使用时,工作人员一定要注意,以避免发生此类情况[4]。
2.5 整薯播种
整薯具有完成的表皮结构,缺少可供环腐病菌入侵的切面,可以降低环腐病的发生频率,降低切刀传染病菌的几率。资料显示,整薯播种的田块环腐病发病率在5%左右,而种薯切块田块发病率则在20%左右。同时,整薯播种还具有较强的抗腐烂性,在浅山地区其抗旱性也十分优良。此外,采用整薯播种的方法,还能够节省用种。当然,在种植过程中,还应该适当选择种薯的大小,避免造成浪费和繁茂性较差的问题。
3 参考文献
[1] 吴凤丽.马铃薯环腐病与晚疫病的发生症状及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2(23):147.
[2] 郝智勇.马铃薯种薯环腐病形成及防治措施[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7(4):154-155.
[3] 白建宏.马铃薯栽培与病虫害防治措施[J].中国果菜,2016,36(12):64-65.
[4] 郝智勇.马铃薯种薯生产中常见致病菌及杀菌剂的类型[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7(5):154-158.
关键词 马铃薯;环腐病;发生情况;防治技术;青海循化
中图分类号 S435.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6-0111-01
马铃薯环腐病是一种维管束病害,在马铃薯生长期或者储藏期都有可能发生。在播种后发病,会使马铃薯芽苗腐烂,导致田间断垄;而成株期发病,则会造成植株蔫萎,降低产量;在储藏期,发病严重时还有可能造成烂窖的情况。近年来,马铃薯种植过程中,由于未大力防治环腐病,导致一些马铃薯产区环腐病再次发生,对农户的经济收益造成了直接的损害。
1 发生情况
1.1 症状
播种病薯后,一些受病害严重的种薯难以出土生长;而病害较轻的,植株较为矮小,且长势十分缓慢,在生长中期会发病,植株下端叶片开始出现枯萎和黄化,直到枯死。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植株叶片没有脱落,其茎杆仍旧呈现绿色,挤压后会产生一些斑型,而下端叶片端缘则呈现褐色,叶脉间丧失正常的绿色,出现一些较为明显的斑驳,叶尖部位逐渐枯死。病薯的外表与健薯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在储藏之后,病薯的薯皮会逐渐变暗,其脐部呈现红褐色。如果对病薯进行纵向切割,則会发现其维管束出现乳黄色病变,用手挤压会产生乳白色菌脓,导致马铃薯髓部和皮层发生分离[1-2]。
1.2 发病规律和传播途径
环腐病大多发生在植株现蕾末期到开花初期这段时间,在合适的温度下,环腐病的病原细菌能够生长和发育,但是在土壤中,其不具备较强的生活力。环腐病的主要传染源是带有病菌的马铃薯,作为种薯的马铃薯,其新鲜的切面可以为病菌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导致病菌在块茎中生存,当完成播种工作后,这些病菌会随着薯苗生长,将病菌传播到地上部的茎内。如果温度处在20 ℃左右,则病害的发展将会变得更为迅速[3]。
2 防治技术
2.1 严格执行检疫制度
马铃薯环腐病属于检疫性病害,而环腐病侵染的主要来源是带有病菌的种薯。因此,在马铃薯种植中,要避免使用病薯作种薯,以减小环腐病对马铃薯种植的侵害性。同时,在马铃薯生长季节,还应该按照相关的产地检疫操作流程,对不同的产地情况进行调查,确保无有害生物后,才能对马铃薯种苗进行远距离调运。
2.2 建立无病留种,淘汰病薯
在马铃薯开花期,对薯田进行严格检查,对长势健壮的植株,要进行合理的标记,以便将来收获和储藏,同时还可以将其作为种薯进行预留,以供来年种植。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将健康薯种和一些新品种结合起来,利用相关的杂交实生苗技术,进行无病种薯繁育。
2.3 切刀消毒
在对一些种薯进行切除处理时,要对切刀进行全面的消毒处理。消毒方法主要有开水消毒法和药液消毒法2种。①开水消毒法:进行种薯切除时,在沸水中添加适量的盐,然后将切刀放置其中进行蒸煮,时间保持在7 min左右,待切刀冷却后即可使用;②药液消毒法:在切除病薯时,将切刀浸到65%酒精或6%来苏儿药液当中,消毒7 min左右后再使用。
2.4 种薯消毒
对种薯进行消毒时,可以利用浓度在90%以上的敌克松进行拌种处理,具体用药量为每100 kg种薯需拌药剂200 g左右;或者利用60%敌磺钠膏剂进行拌种,其用药量为每100 kg种薯需拌药剂150 g,同时敌磺钠还可以防治青枯病和黑胫病。在一些环腐病病区,出现了用敌磺钠拌种而导致种薯发生病害的情况,影响马铃薯的出苗率,根据调查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是药剂中的杂质过多。因此,在使用时,工作人员一定要注意,以避免发生此类情况[4]。
2.5 整薯播种
整薯具有完成的表皮结构,缺少可供环腐病菌入侵的切面,可以降低环腐病的发生频率,降低切刀传染病菌的几率。资料显示,整薯播种的田块环腐病发病率在5%左右,而种薯切块田块发病率则在20%左右。同时,整薯播种还具有较强的抗腐烂性,在浅山地区其抗旱性也十分优良。此外,采用整薯播种的方法,还能够节省用种。当然,在种植过程中,还应该适当选择种薯的大小,避免造成浪费和繁茂性较差的问题。
3 参考文献
[1] 吴凤丽.马铃薯环腐病与晚疫病的发生症状及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2(23):147.
[2] 郝智勇.马铃薯种薯环腐病形成及防治措施[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7(4):154-155.
[3] 白建宏.马铃薯栽培与病虫害防治措施[J].中国果菜,2016,36(12):64-65.
[4] 郝智勇.马铃薯种薯生产中常见致病菌及杀菌剂的类型[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7(5):154-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