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案例背景
给刚进入小学校园的一年级学生上体育课,最能考验体育教师的耐心与智慧了,他们时常会忘记上节课确定的排队位置,对于枯燥的身体练习更是无动于衷,任凭教师怎么提高嗓门,他们依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但是,他们又活泼可爱,想象力丰富,对游戏充满了极大的兴趣。怎样在常态教学中,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师布置的任务,在课中持续保持专注,教师除了需要科学的预设之外,还要把握课堂的动态生成。
二、案例描述
1.老师,我的“小汽车”没油了
这是一节30m快速跑课,我选用传统的“红绿灯”游戏作为导入,旨在引导学生采用自然站立式姿势进行起跑,学生们一听玩游戏高兴得手舞足蹈,跃跃欲试。“同学们扮演小汽车,红灯时停下不动,绿灯时小汽车加速快跑,黄灯时等一等做原地踏步,同学们听明白了吗?”“明白!”因为学生们知道一些交通常识,所以对游戏规则一点就通。学生们开始时玩得热火朝天,这在我的意料之中,可是几分钟之后,有的学生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陆续坐在了地上,其中就有平时爱捣蛋的学生A。看到这,我有些生气,径直上前想“杀鸡儆猴”,严厉训斥道:“你怎么坐在了地上?”他吞吞吐吐:“因为……因为……我的小汽车没油了啊。”“没油了?”我露出诧异的表情,却对他这个如此应景的理由生不起气来。的确,这个传统的“红绿灯”游戏一直这样进行确实比较枯燥,刚才已经有学生小声嘀咕无聊了,更有学生已经开始互相碰撞寻找刺激了,这样下去玩这个游戏的目的就真的“名存实亡”了,那我为何不改变一下呢?
我随即召集学生们,宣布要升级“红绿灯”游戏为2.0版,学生们一听,来了精神:“老师,2.0版怎么玩?”我就挑中刚才坐在地上的学生A问:“你刚才坐在地上是不是因为你的小汽车没油了啊?”学生A听了既惊喜又不好意思地笑了,其他学生一听都异口同声地说:“老师,我的小汽车也没油了,老师我需要加油!”还有的学生调皮地说:“老师,我的小汽车还没气了!”引得其他学生哈哈大笑起来。在学生们的笑声中,我突然有了灵感,为何不把专门性练习与“红绿灯”游戏融合呢?于是我自信地向学生宣布:“升级版的游戏中我们设置了两个加油站,如果哪辆小汽车没油了,可以到达1号加油站加92号汽油,即原地两脚前后站立练习摆臂20次,也可以到达2号加油站加95号汽油,即做原地提踵20次,大家听明白了吗?”学生们欢呼雀跃纷纷表示:“我要加92号汽油!”“我要加95号汽油!”“但是老师还有一个要求”——学生们一听,瞪大了眼睛看着我。“同学们,开汽车时一定要寻找安全的空间,千万不能发生碰撞或追尾哦,要不然老师就变成交警去抓人了!”学生们响亮而真诚地回答“好!”之后便忘我地投入到游戏中去了。
2.打开学生心中的“红绿灯”
基本部分学习时,为加大练习密度,我采用“鱼贯式”练习。学生习惯了听信号练习,没有了信号引导,顿时像“无灯塔的航船”没了方向,时不时会发生拥堵挤到一起,又或是空着场地,离原计划的加大练习密度这一目标差之甚远。我突然灵机一动,刚玩的“红绿灯”游戏能不能改变这一状况呢?除了看信号、听信号之外,能不能让学生心中装有“红绿灯”呢?
具体效果怎样我不知道,但我打算大胆尝试一番。我召集学生,故作神秘地说:“同学们,老师还想奖励大家玩一次‘红绿灯’游戏,只是这次没有信号灯也没有交警,你们敢挑战吗?”有的学生一听就慌了:“没有信号灯怎么玩?”我说:“咱们平时跟爸爸妈妈坐车时也会遇到红绿灯坏了的情况啊,那也得照样遵守交通规则!”“交警叔叔也不可能时刻上班啊,都要靠自己去遵守。”“就是就是!”在学生们的议论声中,我心里也有数了:“没错,接下来我们就要每名同学心中装有红绿灯,自觉去遵守交通规则,前一名同学到达安全距离时,后一名同学才是‘绿灯’才能出发,否则就是‘红灯’不能出发。”学生们都若有所悟地点点头表示赞同。接下来的练习中,学生们像一个个小绅士,不拥不挤,文明礼让,练习效果不言而喻。
3.自主创编,争做主人
上完主教材后,又到了游戏环节,我看出学生们对“红绿灯”游戏依然念念不忘,原本预设的“老狼老狼几点了”的游戏被临时替换下来,但这次我宣布让学生们自己创编,自己做课堂的小主人。果然几分钟后就有小组迫不及待地向我展示3.0、4.0版本的“红绿灯”游戏。“老师,你看,我们不开小汽车,我们变成开小火车了”,第一小组说。我一看真不错,小组长当火车头并发号施令,其他组员一个紧拉着一个,嘴里还发出火车“呜——呜——”的声音呢。在我对他们组的创意进行肯定时,第二小组也在呼唤我了:“老师,老师,快来看看我们的……”原来他们在模仿最喜欢的小兔子用双脚跳进行游戏,我对他们的创新给予了表扬,并和他们一起拓展——也可以单脚跳进行游戏啊。第三小组也跃跃欲试,他们进行了合作版的“红绿灯”游戏,由两人一组到三人一组,再到多人一组,学生们在合作中体验到了团队的凝聚力、归属感和荣誉感。第四小组的学生胆怯地问我:“老师,我们可以边跳绳边进行红绿灯游戏吗?”“当然可以!”学生们绿灯时进行跑跳绳,红灯时原地跳绳。我惊喜于学生们能将学过的内容与游戏进行融合,真是了不起。由此也拓宽了我的思路,在下一单元的小篮球教学中,融入“红绿灯”游戏,不仅可以有效解决低头看球的动作,还可以让学生体验原地运球和行进间运球的不同。各小组展示过后,我提议每个小组再尝试一下其他小组的方法,学生们玩得不亦乐乎。
三、案例反思
1.将生活化素材融入课堂教学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他认为生活就是教育,教学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面向生活,才能显示成效。建构主义的学生观提出,学生观的形成是将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从而主动建构新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拓展,将生活化素材融入课堂教学,课堂不仅是知识传播的场所,更应是充满活力的生命教育。案例中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出“小汽车没油了”“小汽车没气了”等生活现象使笔者产生灵感,并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作为游戏素材融进游戏中,从而丰富游戏内涵,拓宽游戏的价值。
2.让规则成为游戏教学的核心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体育课是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重要阵地,因为每个体育游戏都有规则,没有规则就没有游戏,规则是游戏的前提,也是游戏产生其他价值的前提。“红绿灯”游戏是把生活中常见的交通规则迁移到课堂中来,旨在培养学生遵守秩序、保持安全距离等意识,学生在进行鱼贯练习时从一开始的拥堵到后来的井然有序,说明学生已经较好地做到了“迁移”,做到了心中有“红绿灯”、心中有规则。同理,也希望学生将规则意识迁移到做事、做人中。
3.顺应儿童、发展儿童是体育教学的旨归
儿童教育家成尚荣先生说:“儿童既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主体;既是教育的出发点,又是教育的旨归。”“儿童是天生的游戏者,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学习、生活的方式,游戏里生长起的是游戏精神,游戏所产生的‘心流’现象,亦会让儿童进入创新状态。”既如此,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儿童,准确地把握儿童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从他们的发展需求出发。笔者正是抓住學生爱游戏这一特点,通过对游戏的不断升级使学生达到“够一够就能摸得着”,从而激发了学生潜能。我们要努力做到顺应儿童、适应儿童、发展儿童,精心打造适合儿童的知趣课堂。
给刚进入小学校园的一年级学生上体育课,最能考验体育教师的耐心与智慧了,他们时常会忘记上节课确定的排队位置,对于枯燥的身体练习更是无动于衷,任凭教师怎么提高嗓门,他们依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但是,他们又活泼可爱,想象力丰富,对游戏充满了极大的兴趣。怎样在常态教学中,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师布置的任务,在课中持续保持专注,教师除了需要科学的预设之外,还要把握课堂的动态生成。
二、案例描述
1.老师,我的“小汽车”没油了
这是一节30m快速跑课,我选用传统的“红绿灯”游戏作为导入,旨在引导学生采用自然站立式姿势进行起跑,学生们一听玩游戏高兴得手舞足蹈,跃跃欲试。“同学们扮演小汽车,红灯时停下不动,绿灯时小汽车加速快跑,黄灯时等一等做原地踏步,同学们听明白了吗?”“明白!”因为学生们知道一些交通常识,所以对游戏规则一点就通。学生们开始时玩得热火朝天,这在我的意料之中,可是几分钟之后,有的学生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陆续坐在了地上,其中就有平时爱捣蛋的学生A。看到这,我有些生气,径直上前想“杀鸡儆猴”,严厉训斥道:“你怎么坐在了地上?”他吞吞吐吐:“因为……因为……我的小汽车没油了啊。”“没油了?”我露出诧异的表情,却对他这个如此应景的理由生不起气来。的确,这个传统的“红绿灯”游戏一直这样进行确实比较枯燥,刚才已经有学生小声嘀咕无聊了,更有学生已经开始互相碰撞寻找刺激了,这样下去玩这个游戏的目的就真的“名存实亡”了,那我为何不改变一下呢?
我随即召集学生们,宣布要升级“红绿灯”游戏为2.0版,学生们一听,来了精神:“老师,2.0版怎么玩?”我就挑中刚才坐在地上的学生A问:“你刚才坐在地上是不是因为你的小汽车没油了啊?”学生A听了既惊喜又不好意思地笑了,其他学生一听都异口同声地说:“老师,我的小汽车也没油了,老师我需要加油!”还有的学生调皮地说:“老师,我的小汽车还没气了!”引得其他学生哈哈大笑起来。在学生们的笑声中,我突然有了灵感,为何不把专门性练习与“红绿灯”游戏融合呢?于是我自信地向学生宣布:“升级版的游戏中我们设置了两个加油站,如果哪辆小汽车没油了,可以到达1号加油站加92号汽油,即原地两脚前后站立练习摆臂20次,也可以到达2号加油站加95号汽油,即做原地提踵20次,大家听明白了吗?”学生们欢呼雀跃纷纷表示:“我要加92号汽油!”“我要加95号汽油!”“但是老师还有一个要求”——学生们一听,瞪大了眼睛看着我。“同学们,开汽车时一定要寻找安全的空间,千万不能发生碰撞或追尾哦,要不然老师就变成交警去抓人了!”学生们响亮而真诚地回答“好!”之后便忘我地投入到游戏中去了。
2.打开学生心中的“红绿灯”
基本部分学习时,为加大练习密度,我采用“鱼贯式”练习。学生习惯了听信号练习,没有了信号引导,顿时像“无灯塔的航船”没了方向,时不时会发生拥堵挤到一起,又或是空着场地,离原计划的加大练习密度这一目标差之甚远。我突然灵机一动,刚玩的“红绿灯”游戏能不能改变这一状况呢?除了看信号、听信号之外,能不能让学生心中装有“红绿灯”呢?
具体效果怎样我不知道,但我打算大胆尝试一番。我召集学生,故作神秘地说:“同学们,老师还想奖励大家玩一次‘红绿灯’游戏,只是这次没有信号灯也没有交警,你们敢挑战吗?”有的学生一听就慌了:“没有信号灯怎么玩?”我说:“咱们平时跟爸爸妈妈坐车时也会遇到红绿灯坏了的情况啊,那也得照样遵守交通规则!”“交警叔叔也不可能时刻上班啊,都要靠自己去遵守。”“就是就是!”在学生们的议论声中,我心里也有数了:“没错,接下来我们就要每名同学心中装有红绿灯,自觉去遵守交通规则,前一名同学到达安全距离时,后一名同学才是‘绿灯’才能出发,否则就是‘红灯’不能出发。”学生们都若有所悟地点点头表示赞同。接下来的练习中,学生们像一个个小绅士,不拥不挤,文明礼让,练习效果不言而喻。
3.自主创编,争做主人
上完主教材后,又到了游戏环节,我看出学生们对“红绿灯”游戏依然念念不忘,原本预设的“老狼老狼几点了”的游戏被临时替换下来,但这次我宣布让学生们自己创编,自己做课堂的小主人。果然几分钟后就有小组迫不及待地向我展示3.0、4.0版本的“红绿灯”游戏。“老师,你看,我们不开小汽车,我们变成开小火车了”,第一小组说。我一看真不错,小组长当火车头并发号施令,其他组员一个紧拉着一个,嘴里还发出火车“呜——呜——”的声音呢。在我对他们组的创意进行肯定时,第二小组也在呼唤我了:“老师,老师,快来看看我们的……”原来他们在模仿最喜欢的小兔子用双脚跳进行游戏,我对他们的创新给予了表扬,并和他们一起拓展——也可以单脚跳进行游戏啊。第三小组也跃跃欲试,他们进行了合作版的“红绿灯”游戏,由两人一组到三人一组,再到多人一组,学生们在合作中体验到了团队的凝聚力、归属感和荣誉感。第四小组的学生胆怯地问我:“老师,我们可以边跳绳边进行红绿灯游戏吗?”“当然可以!”学生们绿灯时进行跑跳绳,红灯时原地跳绳。我惊喜于学生们能将学过的内容与游戏进行融合,真是了不起。由此也拓宽了我的思路,在下一单元的小篮球教学中,融入“红绿灯”游戏,不仅可以有效解决低头看球的动作,还可以让学生体验原地运球和行进间运球的不同。各小组展示过后,我提议每个小组再尝试一下其他小组的方法,学生们玩得不亦乐乎。
三、案例反思
1.将生活化素材融入课堂教学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他认为生活就是教育,教学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面向生活,才能显示成效。建构主义的学生观提出,学生观的形成是将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从而主动建构新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拓展,将生活化素材融入课堂教学,课堂不仅是知识传播的场所,更应是充满活力的生命教育。案例中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出“小汽车没油了”“小汽车没气了”等生活现象使笔者产生灵感,并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作为游戏素材融进游戏中,从而丰富游戏内涵,拓宽游戏的价值。
2.让规则成为游戏教学的核心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体育课是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重要阵地,因为每个体育游戏都有规则,没有规则就没有游戏,规则是游戏的前提,也是游戏产生其他价值的前提。“红绿灯”游戏是把生活中常见的交通规则迁移到课堂中来,旨在培养学生遵守秩序、保持安全距离等意识,学生在进行鱼贯练习时从一开始的拥堵到后来的井然有序,说明学生已经较好地做到了“迁移”,做到了心中有“红绿灯”、心中有规则。同理,也希望学生将规则意识迁移到做事、做人中。
3.顺应儿童、发展儿童是体育教学的旨归
儿童教育家成尚荣先生说:“儿童既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主体;既是教育的出发点,又是教育的旨归。”“儿童是天生的游戏者,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学习、生活的方式,游戏里生长起的是游戏精神,游戏所产生的‘心流’现象,亦会让儿童进入创新状态。”既如此,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儿童,准确地把握儿童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从他们的发展需求出发。笔者正是抓住學生爱游戏这一特点,通过对游戏的不断升级使学生达到“够一够就能摸得着”,从而激发了学生潜能。我们要努力做到顺应儿童、适应儿童、发展儿童,精心打造适合儿童的知趣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