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程所强调的“语文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应该有的,可以伴随一生发展需求的品质和能力。这就要求语文老师要把握住教学的核心目标,让学生学得扎实又有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考虑把教材中文本内的知识教给学生,还要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引领着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走进、发现、感受和实践,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读书方法,构建他们自己的阅读经验,在阅读中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语文要素;核心素养;备课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统编教材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我与自然”,本单元一共编排了三篇课文:《大自然的声音》《读不完的大书》《父亲、树林和鸟》,内容针对性强,主题鲜明,情感态度分明,但三篇课文又各有各的侧重点和特色。教师在解读教材和实施教学的时候,应根据编写意图和文本内容重点和情感倾向,采用不同的思路和策略,备教学生、预设课堂,以期课堂达到教与学的共生共长。下面就以《父亲、树林和鸟》为例,浅谈自己围绕单元目标进行备教的点滴认识。
一、紧扣单元目标,突出教学重难点
刘春文在《单元目标导向的“单元整体课程”框架体系建构现状及策略》一文中指出:“单元统整策略就是抓住单元的总体和基本问题,在这个框架内进行局部认识并实践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1]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统整观念,用以解决单元课程的教学任务,既鸟瞰整个单元教学内容,又细究每篇文章。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留心生活,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教师只有抓住“积累”这一关键词,把握作者的感情思想和编者的编写意图,突出教学重难点,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就能找准方向。
《父亲、树林和鸟》的备教过程中,首先应充分地阅读课文和课后习题,根据单元语文要素和交流平台来设计教案。教师在设计《父亲、树林和鸟》这篇课文时应以赏析语言为主,文中描写树林和父亲的词句用了多个修饰语连用的形式,例如“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等,这些修饰语生动立体地呈现了被描写的事物,增强了语言表达的丰富性。这些句子是学生需要积累的,这种连用修饰词的方法也是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需要抓住这几个点来落实单元目标和课程要求。
二、领会编写意图,挖掘文本价值
《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2]部编版教材在编写体例上重视学生系统的语文能力的培养,重视单元整体目标教学。
《父亲、树林和鸟》这篇文章在备课时抓住语文要素,通过具体可操作的方式来教学生如何感受、积累优美语句。确定以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品析的方法之后,根据交流平台的教学建议,教师示范在书上画出最难理解的句子:“我只闻到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没有闻到什么鸟的气味。”并在关键词“浓浓的苦苦的”下面打上圆点,出示课件让学生猜老师喜欢的句子或词语,再猜老师为什么喜欢这个句子和这几个词语。接着出示教师做好示范的积累卡,引导学生发现“我的感受”这一栏中有老师的体会,告诉学生老师抓住关键词“浓浓的苦苦的”体会到树林里草木气息很浓,鸟的气味并不容易闻到,可父亲却闻到了,说明父亲观察很仔细,对鸟非常熟悉。最后让学生学着老师体会文章语言的方法来读课文,学生很快就学会了抓住关键词体会文章语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积累方法。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和对文章生动语言的体会,达成了课文的情感目标,体现作品的思想价值和人文价值,达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三、回归语文本质,提升语文素养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3]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是学习语言运用,培养学生对母语的热爱和运用母语的能力。
《父亲、树林和鸟》语言生动优美,富有诗意,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范本。课堂上,教师不要一味强调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将语文课上成了思品课,应充分利用文本独特的语言文字美对学生进行赏析指导。如文章第三自然段“父亲突然站定,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语言描写生动具体,不仅突出了树林里环境优美,还突出了父亲观察仔细,闻得很认真。文章第六自然段“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连用两个形容词来形容父亲观察鸟时专注的神态。同时与“我”的茫茫然形成了对比,突出父亲对鸟的喜爱。这些都是很好的仿写语段,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幽深的雾蒙蒙的”“浓浓的苦苦的”这些连用两个形容词把事物介绍具体的方式也可以成为练习内容,采用句子填空的方式,读写结合,让语文回归语文。这样既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丰富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学用结合,实现语文教学致力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提升和人文精神的滋养。
四、适度拓展,丰富学生积累
对于课堂拓展教师要根据文本和学情,适时、适度确定拓展内容。如《父亲、树林和鸟》这篇文章,内容浅显易懂,主旨明确,学生很容易完成文本內容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可根据单元语文要素和文本进行取舍,抓住文章连用两个词语形容事物这一训练点,教师出示一段不太生动优美的文字,让学生用这节课所学习和积累的优美词语来修改,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再让学生用平时学习和积累的词语来形容身边的事物,达到知识迁移和巩固的目的。当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平时积累的好词好句进行描述身边的事物时,可布置课后作业:留心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人物),及时记录自己的想法,下节课和同学分享。这样既使课堂结构更加完整,又让学生扎实地学会了积累并运用的方法。
总之,语文教学就是要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教什么”是首位,“怎么教”可以方法多样。教师必须把准课标,领会编写意图,明确单元目标,立足文本、把握语文要素,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才能设计出有用、实用、能用的教学案例来。
参考文献
[1]刘春文.单元目标导向的“单元整体课程”框架体系建构现状及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19(8).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