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女大学生在学校培养下一直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系统化学习,接触和代表着最前沿的政治观念,有自己独立的个性和表达。但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热衷于休闲娱乐活动,对政治新闻和国内外时事关注度并不高,缺乏政治意识和敏感度;同时由于主体意识不强,也导致对自身责任和社会价值认识的缺乏。本文通过对部分地区高校女生的问卷调查,力图找出其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并进行分析,为进一步提高女大学生自我政治意识,激发女大学生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热情提出有效建议。
关键词:女大学生;政治意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中图分类号:D4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10-0234-01
一、当代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它的当代内涵包括:核心观点是男女平等;认为妇女的发展水平,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尺度;倡导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要实现人格独立和经济独立;提倡从制度和法律上为妇女提供更加公平的机会和保障。
二、高校女大学生思想意识现状
作为女性群体中知识的领先者,女大学生是接受现代文明信息较多的女性,她们比文化层次较低的女性承受着更为剧烈的传统角色与现代角色的冲突。当前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但也不免收到时代思潮的冲击,表现如下:
(一)缺乏主体意识。在实际生活中,女大学生比男性大学生更容易缺乏主体意识,缺少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女大学生主体意识是激发她们独立思考、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内在动力,主体意识的缺失必将对女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二)难以正面社会压力。就业对女大学生来说有着非凡的重大意义。目前我国正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期,许多不利于女大学生就业的性别歧视现象也凸显出来,突出表现在就业机会不平等、福利待遇不平等、职业发展不平等。由于这些客观现实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女性大学生的自信心,甚至使她们产生消极的人生态度。
(三)对政治漠不关心。除了上网购物、聊天逛街,宁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温水煮青蛙,谈八卦刷微博看电影,多数女生都对政治话题表现得没有多大兴趣,对民主政治、社会发展、民生建设抱有不明确的态度,觉得那是很遥远的事,与自己的实际生活没有太多的交集,也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生活中的宅和交流的闭塞自我已经是以后女大学生的常态和趋势。
三、女大学生政治意识的影响因素分析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社会性别理论认为,两性的社会差异多数是由社会文化建构的,是在社会的制度安排中后天形成的。政治意识淡漠原因除了女性自身的因素,即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偏低外,还有外部社会原因,如职业倾向、传统观念、成长环境、学习环境、课程设计、男女平等意识等。
(一)传统教育观念的误导。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女大学生问卷调查显示,20%的家庭中父母对他们的教育非常重视,65%的父母对教育投入和关心度一般,15%的父母则并不十分重视。
有人戏称现在有三种性别:男生、女生、女博士。女性参政议政曾被称作“牝鸡司晨”的说法,武则天的治世之道和后来的慈禧太后垂帘执政都恶化了女性对政治的影响。纵使受过更高教育水平的女性的政治觉悟更高,但这种情况下寥寥无几的几个人也不能形成大气候。
(二)物质化的女性观的侵蚀。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西方价值体系和道德观念的趁机潜入,家庭暴力,“包二奶”等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女性的自我社会意识越来越麻木。女性商品化和物质化,实质上是降低女性的社会地位。
(三)经济体制变革的冲击和影响。经济转型给企业带来了压力,女性劳动力的成本高于男性。女性在生育、抚育子女的过程,势必要消耗很多精力与时间,造成女性心理上产生强烈的自卑自责情绪,影响女大学生自信心的确立。
四、政策建议
(一)引导女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当代女大学生作为先进知识分子群体,应该具有个性鲜明的主体意识和自信心,自我的评价和角色定位应该相对准确。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教育对引导女大学生建立科学的三观,加强男女平等意识,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意义重大。
(二)营造平等和谐的校园环境。定期组织开展女性学科教学教研和对外交流展示活动,校园生活的多样化和学校组织的包容性能让更多的女性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平等和谐的校园环境能增强女性的自信心和存在感,打破隐蔽较深的男权至上观念。
(三)重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工作。通过对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女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20%的人表示对学校安排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没有太大感觉,听课是为了完成学业任务;50%的人表示很感兴趣并且听得很认真;其中30%的人认为很无聊,上课大部分时间在玩手机和做其他事情。
不管是从实现学科教育目标还是从完善学科内容,增加课程趣味性上来看,高校提高思想政治课有效性的工作都是十分迫切的,这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需要, 更是促进女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四)正确认识自我价值和自觉维护女性权益。女大学生应充分认识自身的潜能和优势,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实现精神独立,增强竞争意识。此外应多关注国内外时政,参与居民、村民委员会的选举,深刻认识女权主义运动在新时代下对女性进一步解放的意义。学会用法律途径和向保护妇女权益的合法组织(妇女联合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女性权益保护法》)求助和投诉,从而确保在社会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张紫君,陶惠敏.当代女大学生主体意识培养的意义及发展主流[J].才智,2012(4): 310~311.
[2]潘迎丽.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民办高校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J].知识经济,2012(5):67~68.
[3]白海燕.《当代女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与可持续发展》,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03.
[4]刘芳.《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女生教育的思考》,咸宁学院学报,2005(1).
[5]王斌,扬燕.《关于女大学生成功角色定位就业的几点思考》,高校管理,69.
[6]唐娅辉.《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妇女地位》,《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0年4 期。
[7]薛金莲.《关于女大学生社会马克思主义妇女观问题的思考》,《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 年9期
关键词:女大学生;政治意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中图分类号:D4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10-0234-01
一、当代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它的当代内涵包括:核心观点是男女平等;认为妇女的发展水平,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尺度;倡导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要实现人格独立和经济独立;提倡从制度和法律上为妇女提供更加公平的机会和保障。
二、高校女大学生思想意识现状
作为女性群体中知识的领先者,女大学生是接受现代文明信息较多的女性,她们比文化层次较低的女性承受着更为剧烈的传统角色与现代角色的冲突。当前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但也不免收到时代思潮的冲击,表现如下:
(一)缺乏主体意识。在实际生活中,女大学生比男性大学生更容易缺乏主体意识,缺少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女大学生主体意识是激发她们独立思考、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内在动力,主体意识的缺失必将对女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二)难以正面社会压力。就业对女大学生来说有着非凡的重大意义。目前我国正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期,许多不利于女大学生就业的性别歧视现象也凸显出来,突出表现在就业机会不平等、福利待遇不平等、职业发展不平等。由于这些客观现实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女性大学生的自信心,甚至使她们产生消极的人生态度。
(三)对政治漠不关心。除了上网购物、聊天逛街,宁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温水煮青蛙,谈八卦刷微博看电影,多数女生都对政治话题表现得没有多大兴趣,对民主政治、社会发展、民生建设抱有不明确的态度,觉得那是很遥远的事,与自己的实际生活没有太多的交集,也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生活中的宅和交流的闭塞自我已经是以后女大学生的常态和趋势。
三、女大学生政治意识的影响因素分析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社会性别理论认为,两性的社会差异多数是由社会文化建构的,是在社会的制度安排中后天形成的。政治意识淡漠原因除了女性自身的因素,即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偏低外,还有外部社会原因,如职业倾向、传统观念、成长环境、学习环境、课程设计、男女平等意识等。
(一)传统教育观念的误导。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女大学生问卷调查显示,20%的家庭中父母对他们的教育非常重视,65%的父母对教育投入和关心度一般,15%的父母则并不十分重视。
有人戏称现在有三种性别:男生、女生、女博士。女性参政议政曾被称作“牝鸡司晨”的说法,武则天的治世之道和后来的慈禧太后垂帘执政都恶化了女性对政治的影响。纵使受过更高教育水平的女性的政治觉悟更高,但这种情况下寥寥无几的几个人也不能形成大气候。
(二)物质化的女性观的侵蚀。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西方价值体系和道德观念的趁机潜入,家庭暴力,“包二奶”等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女性的自我社会意识越来越麻木。女性商品化和物质化,实质上是降低女性的社会地位。
(三)经济体制变革的冲击和影响。经济转型给企业带来了压力,女性劳动力的成本高于男性。女性在生育、抚育子女的过程,势必要消耗很多精力与时间,造成女性心理上产生强烈的自卑自责情绪,影响女大学生自信心的确立。
四、政策建议
(一)引导女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当代女大学生作为先进知识分子群体,应该具有个性鲜明的主体意识和自信心,自我的评价和角色定位应该相对准确。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教育对引导女大学生建立科学的三观,加强男女平等意识,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意义重大。
(二)营造平等和谐的校园环境。定期组织开展女性学科教学教研和对外交流展示活动,校园生活的多样化和学校组织的包容性能让更多的女性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平等和谐的校园环境能增强女性的自信心和存在感,打破隐蔽较深的男权至上观念。
(三)重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工作。通过对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女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20%的人表示对学校安排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没有太大感觉,听课是为了完成学业任务;50%的人表示很感兴趣并且听得很认真;其中30%的人认为很无聊,上课大部分时间在玩手机和做其他事情。
不管是从实现学科教育目标还是从完善学科内容,增加课程趣味性上来看,高校提高思想政治课有效性的工作都是十分迫切的,这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需要, 更是促进女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四)正确认识自我价值和自觉维护女性权益。女大学生应充分认识自身的潜能和优势,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实现精神独立,增强竞争意识。此外应多关注国内外时政,参与居民、村民委员会的选举,深刻认识女权主义运动在新时代下对女性进一步解放的意义。学会用法律途径和向保护妇女权益的合法组织(妇女联合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女性权益保护法》)求助和投诉,从而确保在社会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张紫君,陶惠敏.当代女大学生主体意识培养的意义及发展主流[J].才智,2012(4): 310~311.
[2]潘迎丽.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民办高校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J].知识经济,2012(5):67~68.
[3]白海燕.《当代女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与可持续发展》,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03.
[4]刘芳.《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女生教育的思考》,咸宁学院学报,2005(1).
[5]王斌,扬燕.《关于女大学生成功角色定位就业的几点思考》,高校管理,69.
[6]唐娅辉.《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妇女地位》,《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0年4 期。
[7]薛金莲.《关于女大学生社会马克思主义妇女观问题的思考》,《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 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