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美术活动通过绘画、泥塑、玩纸、废旧材料的制作等丰富多彩的类型,以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及兴趣需要为出发点,结合生活中的美来丰富、培养儿童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幼儿园美术活动的真谛是什么?也许更多时候不在于作品呈现的最终视觉效果,而是激发与保持幼儿的兴趣,以及对幼儿的早期美育启蒙。
一、安静之美:纸间艺术
在开展纸艺手工活动《小雏菊》时幼儿需要掌握的技能有折纸、剪纸、卷纸等。我引导幼儿通过感知观察雏菊、欣赏成品范例、观看示范重难点环节,掌握小雏菊的制作方法。在欣赏美丽的小雏菊图片时,孩子积极地讨论着花朵美丽的形态;在观看制作雏菊的示范过程中,孩子们都屏息凝神,目不转睛地盯着大屏幕里的演示。孩子们看着剪好的纸条通过卷一卷的方式变成了漂亮的花朵,纷纷惊叹道“好神奇啊”!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趁着大家都对纸花制作很感兴趣,我将重点和制作过程与孩子们一起回忆了一遍。在接下来的操作环节中,令我“惊奇”的事情发生了:孩子们在创作过程中非常细心和耐心,剪出的“花瓣”宽度几乎一致,制作出的纸花也非常漂亮。
其实,很多时候“美”是需要耐心和静心的。虽然老师只提供了彩色长纸条、双面胶、剪刀和花枝这些简单的工具和材料,但在这些简单的材料里却蕴藏着许多对于材料的选择。如:纸以平面为主,可做的改造方法包括揉、剪、卷、折、撕等。纸的质感有软有硬,不同软硬程度呈现出的作品效果各不相同。孩子们发现平面的纸能做出立体、具有美感的雏菊,这激发了他们“想做”的愿望。“想做”的心理动机促使孩子们耐心地将数量繁多的“花瓣”一条条仔细地剪出来之后,他们自然就 “能做”。在本次活动中,我以本班幼儿的已有经验出发,将难点逐层突破,巩固并增加了幼儿的经验,提升了他们的创作水平。另外,最出乎我意料是孩子们非常有耐心,遇到困难能静下心来自己想办法、动脑筋思考,没有一味寻求老师的帮助。正是孩子们的耐心和静心让美丽的纸艺小雏菊绽放!
二、传统之美:水墨艺术
在开展“中国的宝贝”这一主题活动时,我选择了竹子为对象,水墨为材料。我面临的挑战是从未带孩子们画过水墨画。这是孩子们第一次自己画水墨画,他们的前期经验停留在欣赏的程度上。在本次活动的前期我做了充分的准备:购买相关材料,搜集有关水墨画的资料和画竹子的技巧。
活动中,首先我让孩子们了解了水墨画的基本工具:毛笔、宣纸、墨水、毛毡,并告诉他们这些工具的用途及特点。接着让孩子们画一画,去感受水墨渲染的特别之处。有了这些相关经验的铺垫,再引出本次活动的主题:用水墨渲染的方式来画一画竹子。通过观察,孩子们了解到竹子的结构有:竹干、竹枝、竹叶,其中竹干是由一节一节的竹节构成的。为了让孩子们能更好地把握竹子的形态结构,本次活动前我通过反复的实验总结出绘画经验后,再给孩子们做讲解:可以用细长的长方形表示竹节,长方形上留白表现立体感。长方形的四个角往外凸出一些,表示竹节。每个长方形连接处留出空隙,表示竹节相接处。再在长方形构成的竹节上添加细长的竹枝和竹叶。在绘画过程中,引导孩子们留意水与墨在宣纸上呈现的晕染效果。
在体验和欣赏各种艺术作品时,我们需要尊重差异性,无论是色彩艳丽的各类油画作品还是传统的水墨作品都有值得欣赏和借鉴的地方。对于之前没有过接触的水墨画,孩子们愿意怀着好奇心去了解、接触和尝试。在这个初次接触的过程中孩子们也许会出现许多差错或意外,比如说握笔姿势不那么标准、留白部分被晕染、整个画面变成单纯地涂黑、衣服也染上了墨渍……但孩子在这一过程中更多地了解了水墨画,也愿意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表现。所有的第一次都值得被珍藏,我把孩子们的一张张画用卡纸衬底,托裱好,并装饰在墙上,希望以这样的方式,激发孩子们的成就感,并建立起他们的文化自信感与自豪感。
三、随性之美:水拓艺术
水拓画是一种创作者在特制的水中滴下自己喜欢的颜料,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搭配色彩,并搅动色彩的作画方式。水拓画可以呈现一种抽象、偶然的随性之美。滴颜料水时需要注意控制水面的色彩波纹,尽量不要因为水波纹而让颜色完全混合在一起。
每个孩子的个性都有差异,创作水拓画更能放大这一种差异。以其他形式创作出的绘画作品多少有相似之处,而水拓画则不一样,只需要注意在创作前提醒他们不要把水搅浑,每一位小朋友的作品都呈现出自己的独特性。所以在水拓画活动中,我将关键点放在如何让孩子们把自己认为最美的颜色以一种特殊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是孩子们放飞想象力的好时机。水拓画还可以让孩子们体验混色的快乐(比如:黄色+蓝色=绿色)。孩子们的作品展示出来后,老师可以引导孩子们交流创作的想法,以此加深老师和孩子,孩子和孩子之间的进一步了解。孩子们无与伦比的创造力和天马行空的想象也会给老师带来启发和思考。
四、生活之美:改造艺术
说完了纸上与水中的画作,那在物体上作画会是怎样的感受呢?比如在草帽上用颜料进行绘画,会发生什么呢?于是我设计在活动中让两个孩子合作完成绘制、装饰一顶草帽。首先两个小伙伴得商量好画什么,达成一致意见后,再画下设计图或者是草图。如果商量无果,也可以听听老师的建议。当孩子们沟通无果的时候,就需要老师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指导力来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两个小朋友商量、合作,再共同创作,最后将一顶草帽变成两个人的作品,齐心协力达成同一个目标,也是一件有难度的事儿。这一过程,不单单培养了孩子的创作能力,也培养了孩子们的沟通能力。
这次活动的总结词是“意外”。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意外频频发生,有不小心把颜料倒翻在地的、有把颜料弄在衣服上的、有洗笔把水溅在地面上的、有将颜料和其他颜料混合的……总之就是手忙脚乱。但正是因为这些“意外”,充分显示了孩子们对材料的探索欲和好奇心非常旺盛。虽然把环境或衣服弄得一塌糊涂,但孩子们的愉快是无法取代的,他们给每一顶草帽都取了好听的名字。
美术创作中常常蕴含着许多创新以及生活的经验。幼儿的許多经验都来源于生活,这提示我们,生活中的大量材料可以投入到艺术创作中,艺术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草帽原本只是一件很常见的生活用品,拿它来做美术作品,就好比是一张更有难度的“纸”,创作区域由平面空间延伸到立体空间中,孩子们对三维空间有了初步的体验。而且在草帽上创作,颜料上色方便,覆盖再创造简单易行。草帽的形状是孩子们较为熟悉的圆形和半球体。通过对球体的联想,也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在孩子们的讨论与创作中,思维在不断地碰撞,经验在不断地增长,改造之美油然而生!
总之,这四次关于不同材料的美术活动对老师来说是一种成长和考验:活动前需要提前筹划并根据本班孩子的发展水平修改和提炼绘画的呈现方式,活动后不断地反思和思考美术活动到底该怎么上可以更“好玩”。
很多时候我们只重视结果,而忽略了去发现孩子们在绘画过程所体现出的闪光点。其实艺术表现过程是挖掘孩子潜在动力的好时机,孩子们对美的向往和表现的欲望,大多在这个过程中体现。所以,美术教育从来都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大多数情况下老师需要做的是创设一个自由的活动环境。如何让孩子们通过不同材料,对美有更多的体验,这是我今后需要继续思考和探索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