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法律与道德的共生互动

来源 :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L667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法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而且具有一些共同的要素,法律与道德应是相互支持共生互动的,在秩序平衡上应以道德伦理为基础,以法律秩序为主导。
  关键词:法律;道德;共生;互动
  
  道德与法律同为社会规范,对于预防和解决社会冲突,维护社会秩序和效率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们既有相容性,又存在冲突,使二者之间的关系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特征,因而成为法哲学领域的永恒主题。
  道德产生于人类的原始禁忌与风俗习惯,而法律以道德为基础,产生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伴随着国家的出现而产生,它们在起源后进一步发展并走向了分化。在中国传统社会法律与道德长期混同且不分彼此,而在西方法律与道德也由分化走向靠拢,这个现实告诉我们,法律与道德作为社会规范,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分支是相互支撑、共同促进的。川岛武宜认为,伦理与法律共同构成社会的统一秩序,共存于规范之中,法律与道德是社会规范的组成部分,二者不可偏废。法律本身包含着伦理的属性与本质,有此前提的存在才称其为法,伦理也是在制定法的基础上才称其为伦理,法和伦理道德有机地把另一方作为其本来的协同者而构成统一的秩序。
  法律与道德就本质而言有相同的渊源,是一棵大树上结出的两种果实,是一体两面的社会规范。一方面,法律以道德为基础。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良法之治"是首先要有好的法律,而所谓的好的法律只能通过道德,通过人共同的良好的价值取向去建立和赋予法律的合法性、合理性与正义性,这样大多数的人才能在内心认同,才能真正的遵守与信仰法律。另一方面,对于一些社会普遍认可,人们广泛认同的道德规范应通过国家权威确定和上升为法律,使法律秩序能切实地保障这种道德价值的实现,使基本的道德秩序转变为可被实行并利于遵守的法律秩序。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法律渗透到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商品经济越发达,法律与人的关系就越密切,法律自身的道德要求便越强烈。只有符合道德与时代要求的法律才能更健康更稳定。法律与道德统一于人类的社会生活,在共生互动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道德的价值应成为法律理念的基础和前提,只有符合社会生活伦理价值取向,符合社会基础道德并符合人理性与诉求的法律才能获得生命力,才能有其合理性与正义性的内涵,得到普遍的信仰与遵循,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成为真正起作用的规则。
  在法律与道德同生共长的同时,我们还应看到二者存在着一定的张力。一方面,法律以道德为基础,是对基本道德价值取向的确定。因此立法的过程也便是对道德强化、肯定的过程。另一方面,法律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和内在运行逻辑,在法律、法规调控社会并深入生活的过程中势必会削弱道德的权威,使道德被边缘化被人们淡漠以致冷落。而反过来会恶化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模糊了二者的一致性,疏远了其内在的联系。这种张力也会因在具体社会生活中人们对法律的认识不同及法律和道德对同一事物的评价不同而更趋紧张。
  如何正确的处理好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并促进二者的融合无疑是一个现实的课题。我们应用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辩证、全面的看待问题,多元化、系统性的动态把握和变通处理。在价值追求上,法律应服从道德的评判和指向;在制度建构上,应促进二者的互补互利;在秩序平衡上应以道德伦理为基础,以法律秩序为主导[1]。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完善立法建设,引道德义务进法律规则
  立法是一种利益的平衡与博弈,也是一种价值指向与选择。因此在某种意义上,立法便是对道德的一种筛选,把社会中重要与基础的道德取向和伦理价值上升为法律并赋予其权威。道德有其稳定性、连贯性,但同时也有变化、发展、自我更新与自我否定的特点。一个社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不会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市场经济的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包括道德领域都会发生变化。在多元的社会形态下也会有多元的道德观和多元甚至对立的价值取向。这需要立法作出选择、继承与批判,作出能够引领时代建设促进又好又快发展的正确的选择。
  二、通过国家强制力保障法律与道德的融合
  之所以将道德伦理秩序上升为法律是因为道德伦理仅靠社会舆论和人良心的反省与自觉去实施,这种非刚性的强制方式难以保证其被有效的遵循。尤其在利益多元化和价值观念纷繁林立的今天,意识形态领域难以统一。因此需要法律发挥它不可替代的功能与作用,用其刚性的强制力和国家后盾去加强执法环节。在中国古代社会便将道德确定为法律并用严刑甚至极刑保证其实施,这是巩固道德并赋予道德约束力的方式。而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早期,当时为了反封建从而提高和突出人的价值,但却导致了个人本位和个人主义的道德观的形成。进入20世纪这种个人本位的文化和伦理秩序显露出了弊端,因此社会本位逐步得到倡导并进而加强。国家通过对个人的约束,通过对诚实信用、公序良俗等原则的确认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也限制与避免了权力的滥用。同时立法的过程是对道德予以确认的过程也是倡导全体人民和整个社会追求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三、加强道德和法律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法律意识
  仅靠个人修养和社会舆论机制固然无法收到很好的作用,但依赖国家强制力也会过于刚性并显露弊端。所以加强对道德和法律的宣传教育,提高公民守法意识,使民众理解法律的评价方式,进一步促进法律与道德的融合。增强人民的法律意识是贯彻实施法律的道德基础。人们遵守法律可能出于不同的目的与缘由,也许出于习惯或是内心的畏惧或是一种模仿等。但内心的信仰和对法律的自我认同无疑是法律得以有效实施和使规则达到预期目的的理想方式。否则会出现制度与规则的执行不利,会出现形式主义和只作表面文章。这不利于社会道德建设与法律建设的推进。只有从他律走向自律,由执法走向立法 ,才能够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真正实现人类道德所追求的价值与目的。哈特认为:"如果一个规则体系要用暴力强加于什么人,那就必须有足够的成员自愿接受它;没有他们的自愿合作,这种创制的权威,法律和政府的强制权力就不能建立起来。"。[2]这种社会成员的"自愿接受",必须出自他们在道德价值观上对法律的认同和支持,因为人总是有价值信念的人,他的行为选择总要受其道德价值观影响乃至支配。而且法律不单单是一种强制性的行为规范,它同时还是一种价值性的东西,一种道德性的存在物。马克思认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在现代,道德自律同样是法律他律的基础和最高形式,我们只有把法律意识融入并积淀在人们的道德理念中,将社会道德内化为人们自己的观念,才能使法律至上的意识升华为更深层次的道德义务要求,从而形成较高境界的法律意识和精神。
  人们要想深刻理解法律与道德,还应对道德在认识上有深刻的把握和观念性的转变,把道德放在社会生活的合适位置。一方面,转型时期的道德无所谓好与坏,它是自然演进的过程。另一方面,道德是非常个人化和个性化的社会实践,不应把其神圣化,应深刻认识到人的现实性、功利性。社会道德在自我突破和选择中向前发展。因此,首先,不能空谈道德教育,应注重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外的融合。其次,要区分传统道德与现代职业道德,不应将两者混同。要注意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的新情况、新现象。最后,道德的"进步"与"退步"有其相对性,要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分析。[3]
  注释:
  [1] 马长山.法理学问题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1: 101
  [2] 哈特.法律的概念.张文显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196
  [3] 苏力.阅读秩序.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58
  作者简介:孟朋卓(1985-),男,黑龙江大学2008级民商法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债权法。
其他文献
国内外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表明,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以文化为主要内涵的知识、信息、服务、娱乐、休闲、旅游等第三产业必然成为发展重点,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中居
在城镇建设三年大变样取得重大成果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适时提出了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的新目标,提出要建设宜居、宜游、宜行、宜商、宜乐,富有文化魅力的现代城市。城镇建
副乡长和他的“森格玛”羌族艺术团蝉西是一名曾在央视《非常6+1》栏目夺得冠军的能歌善舞的羌族小伙子,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后,他来到北川受灾最严重的乡镇之一陈家坝乡担
用广阔视野找准文化强市的新定位。长沙明确了建设具有深刻历史内涵、鲜明时代特征、浓郁地域特色、高度创新精神和广泛国际影响的国际文化名城的目标追求,明确了提升文化形
在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背景下,本文粗浅地探讨如何认识文化的尊严,增强文化的尊严,维护好文化的尊严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长远
钱端升作为我国老一代著名的政治学家,也是出色的法学家,他长期致力于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在法学研究领域造诣颇深,对法治、宪法及国际法等都有深刻的见解,形成了自己的法学
信息网络化的飞速发展,促进了教育网络化的实现。Moodle作为一种开源的网络教学平台在教育网络化的背景下脱颖而出,自主、探索、协作等教学模式在Moodle教学平台中得到了充分
自由心证是一项既古老又现代的证据评价原则,近年来这一原则已被我国大多数学者所认同,尤其是最高人民法院《证据规定》的发布更被有学者认为是在我国初步确立了这一原则。然
行政立法的基本原则之一不能与上位法相矛盾,否则会造成上位法规范的虚置。像《市房地产档案资料管理办法》这样的执行性的其他规范性文件更不能与国家基本的法律法规相冲突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是客家县,为著名的侨乡和土楼之乡,拥有土楼2万多座,其中独具特色的圆形土楼360多座,2008年永定客家土楼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永定客家土楼蕴含着博大